le法文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le法文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洪偉傑寫的 法語文法其實沒那麼難!QR Code版(隨書附法籍名師親錄標準法語朗讀音檔QR Code) 和提摩希.史奈德的 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法文的le和de是什麼意思... - 旅遊日本住宿評價也說明:法文 中常看到的le 代表那個名詞是陽性---> le soleil ( 太陽)另外la 是代表後面所接的名詞是陰性---> la mer ( 大海)至於les 則是代表複數名詞---> les ... 閱讀更多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瑞蘭國際 和衛城出版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狄百彥所指導 林冠吟的 電影中女性瘋狂的表現:從社會禁忌到表演藝術 (2020),提出le法文意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影、女性、瘋狂、禁忌、藝術、精神分析、歇斯底里症、思覺失調症、佛洛伊德、反撥、影像、夢境、傅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沈冠伶所指導 林洧的 證券團體訴訟中訴訟上和解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證券團體訴訟、訴訟上和解、選擇退出、和解通知、資訊獲悉權、程序選擇契約、程序選擇權的重點而找出了 le法文意思的解答。

最後網站法語-冠詞的知識點(二):不定冠詞和部分冠詞 - 快快樂樂學法文則補充:Il prend du thé. 他喝茶。 5 同樣一個抽象名詞前用定冠詞和部分冠詞,意思完全不同。 例:La modestie est une belle vertu. 謙虛是一種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le法文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法語文法其實沒那麼難!QR Code版(隨書附法籍名師親錄標準法語朗讀音檔QR Code)

為了解決le法文意思的問題,作者洪偉傑 這樣論述:

不用怕!真的就是這麼簡單! 史上最好學、最易懂的法語文法書,深獲讀者好評, 堂堂推出QR Code版,讓您隨掃即聽,隨時隨地都能學習法語!   ■快跟著本書學習步驟,徹底打好法語文法基礎吧!   本書精選34章初學者必備法語文法,包含法語文法中各詞性的介紹、常用的時態以及常用的法語表達方式。每章只要依照以下步驟,就能輕輕鬆鬆、一步一步學好法語文法!   1. 生活對話搭配生動插圖:每章的最前面附有與該單元文法相關的生活對話,讓你在輕鬆有趣的情況下進入主題。   2. 文法解析表格:對話之後,用清楚簡單的表格,替代冗長的文字敘述。讓你馬上明白文法規則與重點。   3. 例句:

列舉簡單實用的例句,讓你從表格理解文法重點後,立即了解文法的實際運用。搭配朗讀音檔,只要掃描QR Code下載音檔,隨時聆聽,聽力與口說同時精進!   4. 打鐵趁熱:每章後有5題小測驗,讓你輕鬆檢測學習成果。 本書特色   看了市面上的法語文法書,讓你打消學習法語的念頭了嗎?   這本書送給害怕法語文法,而止步不前的你!   不用艱澀的講解、不用你看不懂的例句,   運用表格比較、步驟講解、實用例句,   就是要你快速掌握法語基礎文法,   向學習法語邁出成功的一大步!   特色1:把基礎文法分為34章,最適合初學者學習的分量!   市面上的法語文法書,總是看起來又厚又重,令人望之卻

步嗎?本書精選初學者必學的初級文法,並分為34小章,包含:名詞、數字、近未來式和剛剛過去式、複合過去式、泛指詞、被動語態……等,由淺入深,就是要您把法語文法學好,是最適合法語初學者入門的基礎文法書!   特色2:刪除艱澀文法,以淺顯易懂的生活對話,帶你迅速掌握文法重點!   本書每一章的主題、說明的任何文法,都去蕪存菁,捨棄讓人搞不懂的艱澀枝節,直接切入重點,讓你一次到位,完全搞懂!   此外,所有的文法,皆精選最生活化、最簡單的句子,學習文法不再被困難的例句阻礙。因為只有真正了解句意,才能真正了解該句的文法,並將文法連同例句進一步記憶、內化。   特色3:以表格對比相似文法,輕而易舉破解

文法盲點!   除去一般文法書使用文字敘述的方式,本書使用大量的表格講解、對比相似的文法。讓你的文法概念更加清晰、更容易記憶關鍵文法!   特色4:每章後附有小測驗,立即檢視學習成果!   每章後皆有與該章主題相關的5題小測驗,讓你檢視學習成果、即時了解有哪些文法概念尚未掌握。   特色5:特聘淡江大學法文系名師親錄標準法語朗讀音檔,同時精進聽力與口說!   特聘母語為法語的淡江大學法文系名師錄製書中單字、例句。尤其所有例句,還有一快一慢兩種速度,快的讓你感受法國人真正的對話語感,慢的讓你掌握文法重點。只要跟著音檔學習,讓你學習文法的同時,還能精進聽力與口說,並馬上從法語人士的口說裡,應證

書內文法重點! 名人推薦   ■名師審訂!不是好書不推薦   淡江大學法文系副教授 Alain Monier   高中法語專任老師周瑩琪   淡江大學法文系講師宋亞克   Ciel 歐協語文中心法語老師Pauline Malhautier   聯合審訂

le法文意思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追劇學法文|還在用 « Je ne peux pas » 表達「我辦不到」嗎 ? !其實還可以這麼說!】 ​


朋友們大家好!🙌​


這個禮拜,我依然想透過我們的自製趣味小短片,讓大家一起「追劇學法文🍿」 !多年以來,我發現很多同學們對於「能不能」、「辦不辦的到」的句子,都會直覺想到要 « pouvoir » 這個動詞表達,有可能是因為中文直接翻譯的關係!​


不過,你知道法文母語者,其實也很常使用 « arriver à »的用法嗎?​


讓我們透過小影片來介紹到底怎麼用!在上次的影片中,妹妹關德琳👸似乎廣受歡迎,而你們的聲音我們聽到了!🙌​


這次應各方邀約,我邀請她來友情客串,會不會到時候她的人氣反而超越我呢 ?🤣​


💡在影片中常聽到的 « Je n’arrive pas à... » 跟 « Je ne peux pas... »中文翻譯好像都是「我不能、沒辦法」,究竟差在哪裡呢 ?​

我們可以先看看 « arriver » 的意思是「到達」,「到達」的概念代表在這之前一定有一段過程。所以 « Je n’arriver pas à... » 就是「經過努力或是嘗試後,發現辦不到某事」。​

而 « Je ne peux pas » 則是「天生不可以」或是「不被允許做某件事情」,就跟有沒有努力或嘗試沒有關係了。​


例如: ​
« Je n’arrive pas à dormir le soir. »「我晚上睡不著」- 在床上翻來覆去,但是沒辦法睡著。​


« Il ne peut pas dormir chez sa copine. »「他不能睡女朋友的家」- 可能是女朋友不讓伴侶在她家過夜,或者她的父母不允許。​


💡另外如果不想要重複前面已經講過的話,就可以用 « y » 放到動詞前面,來代替介系詞 « à » 之後的東西唷 !​

例如我在開頭問你們的問題: ​
« Est-ce que vous arrivez à faire ça avec votre langue ? »「你們的舌頭有辦法這樣嗎?」​

回答時就可以說​

« Oui, j’y arrive ! » 代替 « Oui, j’arrive à faire ça avec ma langue ! »​

« Non, je n’y arrive pas ! » 代替 « Non, je n’arrive pas à faire ça avec ma langue ! »​


朋友們,現在有比較理解 « arriver à » 的用法了嗎? !​


現在要來驗收成果,你們的舌頭有沒有辦法捲起來呢 ?!​
歡迎你在下面的留言告訴我!​


#法文邂逅​
#關德琳來串場​
#arriver à ​

🥂🇫🇷🇨🇭中階線上口說法文講座來囉!
【每週一杰課:2小時,重拾自信開口說!】新開課!
https://bonjouratous.com/intermediate-french-trial-class/

法文邂逅IG: https://www.instagram.com/yannickstudio.taiwan/
法文邂逅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earnfrenchtaipei
茱莉花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bUBMJo8hJtC3idiymBJHVw

電影中女性瘋狂的表現:從社會禁忌到表演藝術

為了解決le法文意思的問題,作者林冠吟 這樣論述:

瘋狂本身即是一項人們避而不談的禁忌,因為我們對它不了解。而女性的瘋狂更是被視為一項不可告人的家族醜聞。令人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我們把瘋狂視為社會禁忌,那麼電影又是如何將隱藏於社會暗處的事物帶到觀眾面前的 ? 被稱之為第七藝術的電影,它不僅挑戰成見,激起社會議題的討論空間,揭示人性的秘密,甚至還有力量影響人們的思維或行為。至於瘋狂,它從被社會忽略,甚至被歧視,到赤裸裸地暴露在大眾面前的這個過程歷時漫長。在過程中,透過醫學與科技的研究與審視則激發出了人們對於瘋狂的新見解。在這篇論文中,「瘋狂」、「瘋子」、「精神錯亂者」、「精神病患」等字眼會多次被重覆提及。對我們而言,這些詞彙的使用僅是按其字面意思

來描繪對心理學與醫學所觀察到的客觀身心狀態,而並不含有現代社會所賦予它的貶義。此研究是以同理的態度,欲以人性為出發點去理解瘋狂這個概念。因此,我們鼓勵讀者擺脫對它既有的負面印象,才能充分理解本論文。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先一起來看到一樁令人難忘的歷史事件。1895年12月28號,史上第一部公開的電影於巴黎卡普西內斯大道的「大咖啡館」的地下室放映。影片是由盧米埃兄弟所製的《火車進站》。栩栩如生的影像嚇壞了從未看過電影的觀眾。放映在銀幕上的火車是如此的真實,以至於民眾因為害怕被這列巨獸撞到的錯覺而驚慌失措的逃跑。首先透過電影,錄像帶或者是數位媒體來捕捉圖像和聲音,而經過剪接和編輯之後,一個「新的現實

」被創造了。這種逼真的幻覺就像是一場夢。此外,此事件凸顯了人類心理活動與電影之間緊密的關係。法國電影理論家,梅茲,將電影形容為「清醒人的幻想」。看電影就像在做一場公開的夢。電影和無意識 有著特殊的相似性,它也同時模仿現實世界和顯現心智活動。隨後的影片剪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電影彷彿讓觀眾可以有意識地做夢。我們從此多了一個新的看世界的角度,對於禁忌話題尤其適用,使當今社會可以正視它,並且使它成為一個論辯的議題。瘋狂即是個鮮明的例子。人類對於不了解的事物總是帶著恐懼。例如,在航海技術發明以前,人們相信過了地平線後就是虛無;同樣的,基於人性的關係,我們會對於言行舉止超出一般常態經驗的人感到害怕,

例如瘋子。在好奇心與對進步的渴望驅使下,我們發明了科學與各式各樣的研究方法,為的就是能更了解我們所身處的世界、社會現象以及人類行為。因此,在一個現象被完整的了解以前,人們仍會感受到恐懼,甚至相信眼不見為淨,不被自己看見的事物則等於不存在。於是,很多人、事、物都像秘密一樣隱藏在社會的陰暗角落,甚至連談論和承認他們的存在都成了禁忌。瘋狂是一個相對敏感的社會議題,它也是會隨著歷史變遷而改變其樣貌。人類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對瘋狂的表現有不同的詮釋,也就是說,每個時代都有其代表性的瘋狂。例如,16世紀的性病患者應當遭拘禁;17世紀的社會判定自殺者有褻瀆上帝之嫌所以也將其監禁;19世紀的歇斯底里症則為當時最

具有代表性的精神疾病。回到瘋狂的概念萌芽的中世紀,當時,瘋子其實是被視為接近上帝的人。瘋狂和文明看似人性中對立的兩端,然而,這只是表像,它們有時又互為表裡。而自文藝復興以來,歐洲社會一直對「理性與非理性」、「理性與瘋狂」的對立感興趣。笛卡兒在他的作品中肯定 :「他們是瘋子,而如果我以他們為榜樣,持著和他們同樣的想法,那我就會和他們一樣精神失常。」 笛卡兒認為,由於他們本身就遵循著不同的規則,所以他和瘋子有著根本上的不同,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從此之後,瘋狂被視為理性的反面。自17世紀,理性獲得社會推崇以來,瘋狂就被視為可恥的。它逐漸成為一個大家都避而遠之的禁忌,因為可恥所以更是刻意地忽略。在啟蒙

時代,瘋子被歸類為無法融入社會的一群,因此被監禁在「收容總署」的四堵牆間。這些不被社會承認的分子得等到19世紀後才能從拘禁中解脫出來。從那時起,我們給了他們一個全新的身份,即精神病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瘋狂被理性驅逐至如精神病院這樣的社會陰暗角落中。儘管如此,在同時被發明的精神分析理論,終於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瘋狂的運作機制。而女性身上的瘋狂,更是被看作禁忌中的禁忌。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前,女性的社會地位與男性有很大的不同,她們的社會責任是撫養孩子和照顧家人。如果一個女人無法達到社會的期望,她們就不被接受而被視為異類。由於女性當時在社會上是「隱形的」,所以不符世俗常規的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社會視為

瘋狂。因此,當時的歐洲社會認為,如歇斯底里症 這樣的精神疾病,是一種所有女性身上都可能發生的惡。女性的瘋狂成為社會禁忌話題,而她們隱性的社會地位更使其陷入了命運的深淵。多虧了醫學、心理學的進步以及透過電影的揭露傳達,人們才有機會了解曾經只存在於醫院裡的秘密。電影和心理分析的結合為社會帶來了創新的點子與話題。希區考克的《驚魂記》(1960)與《鳥》(1963)、史丹利·庫柏力克的《鬼店》(1980)、大衛·芬奇的《鬥陣俱樂部》(1999)和《控制》(2014)以及馬丁·史柯西斯的《隔離島》(2010),這些以心裡驚悚為主題的作品都獲得了史無前例的好評。隨著時代的改變,電影中呈現瘋狂的方式也跟著改

變。從怪物的形象,到平凡的人物,瘋狂的樣貌隨著社會對它的認知而演變。即使是以一種微妙和難以察覺的形式表現,瘋狂依然存在。透過銀幕的聲光效果呈現的瘋子的故事,觀眾能夠更有效地與電影中的不同角色和情節(也可能發生在現實世界中)聯繫起來。觀影者對這些故事的情感投入會改變他們對瘋狂的既定認知。至於科學對於精神疾病的研究,一般大眾很難有相關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如果我們只看片面的資訊和部分事實,例如電視上的新聞或網路上的視頻,可能不夠準確,且無法完整或明白地了解瘋狂背後的原因。這些信息通常會助長幻想或加深刻板印象。更不用說女性瘋狂的社會心理背景,它可以公開討論的機會甚少。電影能夠以相對客觀和人性化的方式呈現

貼近大眾本身的個人經歷及家庭故事。也正因如此,關於女性瘋狂的故事能更容易被公眾接受,甚至引起觀者的好奇。在這樣的潮流帶動之下,我們對於更多的敏感社會議題則可以抱持開放的態度,展開進一步的討論。因此,這項研究旨在回答這個主要問題:電影如何處理女性的瘋狂這項社會禁忌?在第一章的第一部分,我們將透過米歇爾·傅柯的《古典時代瘋狂史》探索瘋狂史。在本書中,他以線性歷史的方式講述了人們對於瘋狂的觀點和對待瘋子的方式的演變。他指出在中古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瘋狂可以透過藝術、戲劇、和文學的形式在公開場合中自我表達。直到17世紀以後,非理性才正式被排除於公共的場域。從此之後,瘋子就真的被邊緣化了,與流浪漢和逾越

禮法之徒一同被關在「收容總署」。我們現今對於瘋狂的認識就是始於這個「大禁閉」時期 。因此,瘋子總是無法擺脫黑暗、恐怖、暴力的氣息。這與其曾經和矯正犯、褻瀆神者和破壞社會秩序分子被關在同個空間的原因脫離不了關係。直到18世紀末,精神病理學家才建立了完整的治療精神病之專業體系。瘋狂的面貌才由「無能力工作者」和「破壞公共秩序者」轉換為需要被幫助的「病人」。為了能夠清楚的分別瘋狂的各種形象,在第二部分我們將以女性身上出現的歇斯底里症和思覺失調症 為例來做進一步觀察。除了考察這兩種精神疾病的歷史外,我們還加入社會因素對精神疾病的影響進行分析,以便更立體地構建瘋狂的表現與對其認識。第二章將介紹精神分析與電

影之間的淵源。維琪·勒博的《佛洛伊德看電影 :心理分析電影理論》將解釋瘋狂是如何從醫生的診間位移到公共空間成為展示,以及當我們看電影時,我們的無意識活動如何影響我們。夏科對於主要好發在女性身上的歇斯底里症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他利用催眠方法使此精神疾病的症狀在聽命於醫生的指令下,於大眾面前重現。女病人抽搐、癱瘓、變形的身體成為了瘋狂的舞台。至於弗洛伊德,當時作為夏科的實習生,從他的老師那裡汲取靈感,發明了精神分析理論。他對無意識和夢的研究與電影建立了更深一層的聯繫,因為它們的機制都始於慾望。而精神分析和相機鏡頭的相似之處,就是他們都觀察著人類行為。接著我們忍不住好奇的問:為什麼觀眾會害怕銀幕上不存

在的火車? 為什麼我們會被影像感動?作者引入了許多理論,如梅茲和鮑德利的「電影機制理論」和拉岡的「鏡像階段理論」,來解釋無意識在想像空間中的角色。當我們踏入漆黑的房間時,我們將自己置身於一種催眠狀態,並準備接受各種暗示。觀眾被當作一個被催眠的對象,他們接收著電影投映的影像的同時也體驗著幻覺。觀眾自然地會對於他們所看到的,尤其是場景和人物產生「認同作用」。 雖然我們看著銀幕上的「他者」,但它其實反映了我們內心的需求和慾望。銀幕和觀眾心理之間的投射連結因此被確立。掌握了主題的歷史脈絡之後,論文的後半部分將著重於影片分析。在以瘋狂為主題的電影發展的簡史中,我們見證了曾經的禁忌終於進入了可以被說出也得

以被看見的領域。自1920年代以來,各個電影實例顯示了此領域的電影風格以及看待瘋狂的角度不斷變化。電影也展示了精神分析的不同方面。例如,有以精神科醫生研究、神經症病患為主軸的影片,也有結合了精神病學和精神分析的夢境解析的主題。至於觀眾對瘋子的認知,以電影角色為例可以分為兩類:危險人物和受害者。危險人物即由電影中陰險、暴力的罪犯為代表,後者則為社會制度的受害者,因其對大環境的適應不良而最終被推進了瘋狂的絕境。然而我們最終必須承認,即使電影有助於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和同情,但它本身也有可能傳達刻板印象或錯誤信息。在獲得了更多瘋狂相關的知識之後,我們必須要能夠辨別電影中對於精神疾病錯誤的詮釋及其對

於某些病徵的描寫所犯下的謬誤。在不失去看電影的娛樂效果下,我們仍須對其內容保持著理性的觀看態度以及批判性思考。第三章將呼應第一章所研究的兩種精神疾病出現在女性身上的狀況,我們將分析以下兩部電影 :《奧古斯丁》和《反撥》。一部表現歇斯底里,另一部則呈現思覺失調症。第一部電影是由真實人物與歷史事件下去改編的作品。內容講述女主角,奧古斯丁,一位19世紀的歇斯底里病患與她的主治醫生夏科之間所發生的故事。就如親臨真實的醫學實驗現場般,我們不但可以目睹此精神疾病發作時的景象,也可以見證當時的社會樣貌與氛圍。第二部電影的時間設定則為現代。透過導演巧妙設計的說故事技巧,以及特殊的場景安排,我們彷彿能透過鏡頭,

以第一人稱視角觀看與體驗女主角(精神)分裂的世界,和她一同慢慢的墮入思覺失調症混亂以及充滿幻覺的狀態。利用路易斯·賈內梯的《認識電影》中分析影視作品的方法與技巧,我們將以廣義層面和技術層面進行分析。廣義層面包含對於影片中的角色、劇情及故事背景的分析;技術層面涵蓋了對於導演所設計的場面調度、鏡頭拍攝角度、光影的運用還有比喻、暗示、象徵等技巧的解讀。其中,我們將著重於電影中對瘋狂的描繪與呈現。例如,在兩位導演的指導下所重現的歇斯底里和思覺失調症的病徵。此外,我們還將影片中的歷史、環境和社會因素一同帶入分析,以推測主角陷於瘋狂的可能性與途徑。

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

為了解決le法文意思的問題,作者提摩希.史奈德 這樣論述:

★繁體中文限定.作者題字扉頁印簽版★ 要理解暴政,先見證歷史 《暴政》作者提摩希.史奈德,衝擊歷史認知的經典之作 認識今日東歐衝突的歷史根源,最受熱議的迫切之書     20世紀最黑暗的歷史現場,不在德國或俄國,而在納粹與蘇聯之間的血色東歐。   見證普利摩.李維未能記錄的屠殺真相,漢娜.鄂蘭理論之外的極權全貌。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暢銷20萬冊.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本以為已經看透、聽遍有關這主題的一切,但我錯了。』   ──Michael

Savage,美國電台節目主持人     『看見先人面臨了哪些難題與恐怖,如何彼此相愛並抱持希望,如何生又如何死。』   ──烏克蘭《基輔郵報》     『越快精讀本書,才有可能重新看待東歐長久以來非常嚴峻的國與國關係。』   ──俄羅斯《莫斯科新聞報》     ◆單獨看希特勒或史達林,反而看不見人類史上最黑暗的暴行   希特勒與史達林是二十世紀最臭名昭著的獨裁者,也代表著臺灣讀者最耳熟能詳的暴政與邪惡。然而,《血色大地》不止聚焦希特勒或史達林,更要把光線照進兩大獨裁者「之間」的黑暗世界。     這塊被夾在中間的地方,就是廣義的

東歐,也就是書中所稱的「血色大地」。這塊地方包括今天的俄羅斯西部、白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波蘭與烏克蘭。我們對這些地方的歷史長期陌生,但歷史上最黑暗的暴行卻都是在這裡發生。烏克蘭大饑荒、史達林恐怖大整肅、猶太大屠殺、戰俘滅絕、兩大政權刻意實施的餓死政策與報復行動,以及二戰後國界變更後的雙重占領與族群清洗。這裡是納粹與蘇聯兩大獨裁者野心交會之處,也是1400萬東歐平民的家鄉與遭到蓄意謀害的葬身之處。     血色大地上發生的事,長久以來受到世人普遍的忽視。每當人們想到希特勒與史達林的極權暴行,就會先想到猶太大屠殺與古拉格集中營。然而,在1400萬這天文數字般的死亡人數之中,大部分人都

沒見過納粹集中營或古拉格。受害者也不是只有猶太人,還包括東歐各族裔的人民。無論生死,他們都與我們對這類大屠殺的刻板印象大相逕庭。     本書挑戰了讀者對這段歷史的所有直覺假設,將1930到1940年代發生在東歐土地上的各種屠殺事件融於一爐,首次以淺顯易懂、有脈絡的方式,講述近代東歐這段慘痛歷史,以及血色大地上這些人的故事。史奈德不僅生動描繪龐大受害者的面貌,也細數納粹與蘇聯政權加害者的政策,探討暴行背後的動機與責任。     ◆填補東歐歷史的空白:10種語言.16處檔案.首次完整呈現   我們為何沒有聽過「血色大地」的歷史?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絕大部分的東歐地區都籠罩

在蘇聯共產政權的鐵幕之下。因此對於納粹與共產的實際暴行,歷史學家與政治理論家長期都難以拼湊出完整全貌。即便是共產主義倒臺與蘇聯解體,也需要有嫻熟精通東歐語言與文化的專業人士,才能挖掘被埋藏多年的真相。     本書作者提摩希.史奈德精通10種歐洲語言,更運用了16處檔案資料。本書因而能跳脫民族主義藩籬,從跨國視野完整檢視兩大獨裁政權的殺戮政策與動機,重頭改寫我們對大屠殺地理與時間範疇的歷史認知。不僅如此,本書也特別關注受害者留下的證詞,無論是往返書信、刻在教堂牆上的異國文字、被丟出列車外的紙條,或是屍身上的日記,藉此還原歷史上受害者遇難的真相。     除了史料基礎紮實

,史奈德還運用了散文與詩句般的沉穩文字,搭配上畫面感極強的敘事,讓讀者彷彿置身當年東歐的血色大地,一一見證血色大地的黑暗歷史,同時找回被兩大極權政權所扼殺的人性。     ◆擴大對人性的想像:理解歷史全貌,才能正確評價暴政   二十世紀中葉的黑暗暴行,形塑了今日世人的道德準則。就連生長在臺灣的我們,很常用納粹與蘇聯的暴政進行政治討論,甚或奠定是非善惡的道德基礎。納粹法西斯、共產極權與集中營,紛紛成為全球描述暴政的負面詞彙。     然而,我們長期以來就像看到水面上的冰山,以為那就是希特勒與史達林兩人最邪惡的暴行,實際上卻對納粹與蘇聯暴行的範圍與程度一知半解。由於不曾聽

聞這塊土地的真實歷史,我們往往因此低估了兩大極權暴政的嚴重程度,以及這段歷史對現代東歐國家所留下來的深刻影響。     本書帶領讀者穿透當代的民族國家框架,重回「血色大地」的歷史現場,深化對歐洲、歷史、暴政與人性的完整理解。見證血色大地的歷史,不僅有助於理解希特勒與史達林對東歐的暴行全貌,更有助於我們理解我們的時代與我們自己。     史達林與希特勒為何迫害血色大地的人民?納粹與蘇聯這兩大極權體系又是如何運作,交織出人類史上最黑暗的暴行?今天東歐各國對俄羅斯與德國、民主與獨裁的態度,又與當年血色大地的歷史有何呼應?   本書特色     ★沒有太多知

識上的閱讀門檻,只要有雙願意直視黑暗的眼睛。   ★認識今日東歐衝突的歷史根源,最受熱議的迫切之書。   ★再也無法用同樣眼光看待二戰與今日東歐:原文出版十年來,顛覆世人理解東歐、猶太大屠殺、希特勒與史達林的方式,是任何欲理解二十世紀暴政的人,都無法繞開的重要鉅著。      ★全球唯一中文版.與美國十週年紀念新版同步上市。     【特別收錄一】作者提摩希.史納德寫給臺灣讀者的100字題詞+簽名(繁中版限定.印刷於扉頁)。     【特別收錄二】唯有理解血色大地的歷史,才能回應不斷變動的今日世界:15000字新版作者序。     【特別收錄三】史奈德

的文字方舟,如何賦予我們對抗暴政洪流的力量?政大政治學系副教授葉浩老師5000字導讀。  得獎記錄   ★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暢銷20萬冊.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德國漢娜.鄂蘭獎最佳政治思想類作品(Hannah Arendt Prize for Political Thought)   ★德國萊比錫書展大獎(Leipzig Book Prize for European Understanding)   ★德國北德廣播電臺文化頻道非虛構類圖書獎入選(NDR Kultur Sachbuc

hpreis, Shortlist)   ★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獎(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Award in Literature)   ★美國愛默生人文獎(Phi Beta Kappa Ralph Waldo Emerson Award)   ★美國斯拉夫、東歐與歐亞研究學會韋恩沃西尼奇書卷獎入選(Wayne S. Vucinich Book Prize, Shortlist)   ★加拿大坎迪爾獎「優秀表彰獎」(Cundill Prize in History Recognition of Excellence)

  ★法國歐洲歷史圖書獎(Le Prix du Livre d´Histoire de l'Europe)   ★英國達夫.庫珀獎入選(Duff Cooper Prize, Shortlist)   ★波蘭莫察斯基歷史圖書獎(Moczarski Prize in History)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最佳國際歷史與二戰書籍獎(Prix Baron Velge in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Université Libre in Brussels)   ★奧地利年度最佳學術書籍獎入選(

Austrian Scholarly Book of the Year, Shortlist)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震撼推薦   伍碧雯|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李志德|鏡文學副總編輯   房慧真|作家   林文凱|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阿  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涂豐恩|故事StoryStudio 執行長   翁稷安|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許菁芳|作家   黃哲翰|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蔡慶樺|作家   蔡蔚群|北一女中

歷史科教師   好評推薦     如果說,史冊刪掉一群人的故事,等於將他們從世界上抹去了痕跡,那重新講述他們的故事就是讓他們再次被人看見,是對他們的苦難以及存在最低限度的一種尊重。就此而言,《血色大地》是史奈德以文字打造的一艘方舟。雖然它來不及拯救受難者的人命,但卻可以讓他們重新回到人們的歷史視野當中——讓他們的生命再次和猶太大屠殺的加害者與受害者的故事一起活在史冊。   鑑於《血色大地》的書寫本身仰賴了大量見證者所留下的史料與紀錄,且俄羅斯此時此刻正在延續著書中論及的對烏克蘭侵略史,我們在閱讀之餘或許也能略盡一份力量,為血色大地上正在增添的那些亡魂做某種形式的歷史見

證。──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本書填補了我們對於左派極權者「史達林」殺戮行為的陌生認知,也深化我們對於右派極權者「希特勒」針對特定族群屠殺行動的瞭解:這兩位歷史人物共同把廣大的東歐地理空間當成屠宰場。不是史奈德突然讓東歐成為「血色大地」,是我們長期對這段歷史完全無知,不知道這裡曾是駭人的命案現場。不要怪《血色大地》全書頁頁都是腥臭味,因為這就是歷史真相散發的真實味道。捏緊鼻子,也應該把全書讀完。──伍碧雯,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本書深刻描繪蘇聯與納粹兩大二十世紀獨裁政權,如何聯手與互動地在東歐殺害了一千四百萬各族裔的人。就在此刻,俄國普丁與中國

習近平兩大二十一世紀獨裁政權,也默許彼此在烏克蘭的軍事入侵與在新疆壓迫少數族群。民主國家若要避免本書所示的歷史悲劇重演,就必須盡力保衛烏克蘭免於普丁的帝國掌控,同時阻止習近平政權對清帝國在「中國西征」後納入版圖的新疆維吾爾族,進行種族文化滅絕。──林文凱,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歷史上的善政各有其善,但暴政只有一種:只要你的血統不對、職業不對、父母祖先不對、階級成分不對、你是敵對勢力間諜、你是謀求獨立分子、你群的存在玷汙了我族的光榮……,找出滅絕你等的理由,其實花不了太多心思。《血色大地》讀來最令人驚恐的,是作者的描寫讓人聯想到不同時空的暴政可以如此相似:蘇聯的「肅清波

蘭間諜」和中國的「反右鬥爭」;「清洗猶太人」和「再教育維吾爾族」。當然,烏克蘭的大饑荒,中國也照樣上演過。這是一曲暴政的二部輪唱,而且是現在進行式。──李志德,鏡文學副總編輯     希特勒和史達林殺害了一千四百萬東歐人民,但人們對上世紀這場大屠殺的歷史記憶,如今卻已逐漸僵化,甚至出現了詮釋禁忌與記憶真空。史奈德以流暢的筆法,將大量檔案還原成一則則深幽而駭人的故事,再從故事中還原出一個瘋狂的時代旋律:德、蘇極權意識形態的病態、東歐多元民族間的仇恨,以及地緣政治的衝突,共同形成通往深淵的螺旋,最終在波蘭、烏克蘭、白羅斯與波羅的海三國釀成人類史上最黑暗的慘劇。本書中譯出版時正逢烏俄戰爭

爆發、後冷戰的歐洲秩序宣告破滅。對於我們這些習慣把和平視為理所當然的世代,《血色大地》以極為深刻的方式,填補了我們對戰爭瘋狂的記憶真空。──黃哲翰,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在《血色大地》出版以前,我們對納粹與蘇聯大屠殺的歷史其實有著很深的誤解。若以拼圖來譬喻,就像是明明只拼好了邊緣一隅,卻誤以為全貌已經拼湊完成。這一點在高中歷史教育的現場特別明顯。由於授課時數有限,教學時往往傾向將歷史化繁為簡。這段重要的歷史,就在這不斷化約的過程中,化為幾塊毫不相連的拼圖碎片,只剩下短短幾行字與空泛的評價。 當極權政體任意剝奪一整個族群被當成人類的權利,史奈德卻堅持個別生命故事的重要性,同

時跳脫非黑即白的簡化論述,說出屠殺脈絡的複雜性。暴政讓「每個人死後都淪為數字」,歷史書寫則讓人明白「每個人活著時都有名字」。《血色大地》是一本重要的書,幫助我們重新理解那段複雜歷史中的複雜人性。──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國際專家好評     曾經,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十年期間,俄、德兩國之間的一大片土地淪為歐洲的殺戮地獄。一千多萬平民遇害,要不是被餓死,就是遭蘇聯與納粹德國的政府與部隊打死、槍斃,或被毒氣毒死,他們來自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等國家。我們自以為對這段故事很了解,為這故事貼上很多簡單的標籤:奧斯威辛、古拉格。在這本關於歐洲「血色大地」的專書裡,

提摩希.史奈德盡情展現其開創性與勇氣,讓我們知道這故事遠比本來了解的更加複雜。他仔細分析兩大殘暴政權在國內與在外國戰場上的殺人手法與動機,徹底改寫我們對近代大屠殺歷史與其背後涵義的了解。《血色大地》的研究可謂滴水不漏,對棘手難解的史料極其敏銳,堪稱近幾十年來有關大屠殺主題的最重要鉅著,未來肯定也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必讀參考作。──東尼.賈德(Tony Judt),《戰後歐洲六十年》作者     史奈德可以直接閱讀英文、德文、意第緒文、捷克文、斯洛伐克文、波蘭文、白俄羅斯文、烏克蘭文、俄文、法文的一手檔案資料,此等學識真可謂卓越不凡。他的想像力豐沛,所以別人看到的史料一片混亂、倍感困惑,

他卻能做出各種連結,找到相似性,觀察到一般趨勢。──伊斯特萬.迪克(István Deák),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史奈德挑戰了時下對[二十世紀中葉歐洲]大屠殺受害者、死亡人數、謀害方式的假設,更改寫了我們對大屠殺地理與時間範疇的認知。本書書名並非隱喻……,血色之地的人們先後歷經過史達林與希特勒最瘋狂的意識形態浩劫。……如果我們能記住二十世紀真正發生過的歷史,而非停留在對過去的想像,才能減少今日出於政治目的而濫用歷史的現象。我們對二十世紀了解得越多,就越不會輕易得出過度簡化的歷史教訓,也不會對經歷過那時代的人妄下斷語。──安.艾普邦姆(Anne Applebaum),普

立茲獎得主     無論是研究納粹或蘇聯,史家往往聚焦在政治運作以及獨裁體制的決策過程,忽略了受害者的命運。身為東歐史史家,史奈德兼顧兩者,並且聚焦在一個特定區域上,檢視史達林與希特勒的屠殺政策如何互動、有哪些重疊之處,還有雙方的政策如何促使彼此變本加厲。史奈德的敘述生動無比,讓我們看出雙方政策如何聯手衝擊「血色大地」上居民的人生,最後釀成了歐洲史上受害者最多的人為慘禍。──克里斯多夫.布朗寧(Christopher R. Browning),大屠殺研究史家     與其他史家相較,史奈德更有勇氣面對會把別人嚇跑的重要問題:最多人遇害的事件在何時何地發生?受害者是哪些族

裔與群體?該怎樣計算並檢證死亡數字?這是一本會迫使讀者重新思考歷史的書。──諾曼.戴維斯(Norman Davies),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     年度選書     即便因為深諳這段歷史而自豪,也會在讀完史奈德先生的精彩洞見時大有醍醐灌頂之感。……鞭辟入裡、絲絲入扣,這是耶魯大學史學大師史奈德傾注畢生心力之作,值得一讀再讀。──《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血色大地》促使我們重新思考現代歐洲與二次大戰的方方面面。史奈德為那些殉難的人討回些許人性尊嚴,並沒有只是把他們當成受害者看待。──《新共和週刊》年度選書     史奈德敘事面面俱到,極具說服力,

中間還不時穿插關於受害者、加害者與見證人的小故事。──《紐約時報》編輯選書     說到蓄意大屠殺,迄今仍然無人能超越史達林與希特勒。儘管長期以來我們對他們倆所犯下的罪行已經有不少了解,但對於那些罪行的性質與嚴重程度仍有很多誤解,而這可能是因為過去我們都忽略了這兩大獨裁者之間的互動。──《獨立報》年度選書     史奈德讓我們看到一九三〇到四五年,波羅的海各國、白俄羅斯、波蘭與烏克蘭到底發生哪些事。──《每日電訊報》年度選書     任誰都不能否認,史奈德所使用的史料讓人耳目一新,更重要是那些史料的語言在西方學界根本就很少人精通。《血色大地》的成功之處在於作

者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論述了原本冷硬艱難的主題。──《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史奈德的書提供了另一種時間與地理的框架,讓我們得以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歷史──《猶太前進報》(The Jewish Forward)年度選書     《血色大地》寫得精彩、清晰又好讀……,刷新了我們思考東歐的方式,改變我們對於史達林、納粹與大屠殺的認知。……史奈德在這本書裡面集結了許多新的觀念與研究,其中很多都還沒翻譯成英文。這本書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學術成就,打破了過往的許多迷思,創造出一部迷人的嶄新歐洲史。──《新政治家週刊》年度選書     近年來,位於血色大地的各國紛紛宣稱自己

受害最深,陷入了某種「殉難比賽」之中,史奈德也讓我們知道這種比較有多危險。──《西雅圖時報》年度選書     毫無疑問是今年歷史書籍中的亮點。──《今日歷史》雜誌(History Today)年度選書     各方好評     史奈德是一位才華洋溢的史家,說故事功力堪稱一流。他以專業手法梳理了一個複雜無比的故事,打破迷思,糾正誤解,為我們提供脈絡與分析,還有身而為人都該知道的議題。……《血色大地》權威性與想像力兼具,述說歐洲史上最多人遇害的慘劇,敘述風格明晰清楚,堪為典範。史奈德的初衷就是要為極權主義的數百萬受害者發聲,把人類形象還給他們。在這方面他的成就斐然。

─《BBC歷史雜誌》     我們普遍都把納粹與史達林政權當成大時代的悲劇,卻不設法劃分兩者的差異,不設法表明這兩大政權下的受害者其實包含各種不同人民。史奈德這本書力挽狂瀾,反對此一傾向。──《種族滅絕研究》季刊     史奈德簡直像人體百科全書,他對那些引人入勝的史實和確鑿的數據可謂瞭若指掌。……在如今學界比較年輕的現代歐洲史史家裡面,史奈德可能是最有天賦的。他的散文風格展現出不可思議的才華,即便是處理如此壓抑的主題也能夠勉力堅持道德立場,不會輕易屈從於悲情式的陳腔濫調。──《國家》(The Nation)雜誌     死亡人數實在太多,死狀實在太慘,讓人

悲傷到最後有可能會麻木。但史奈德身兼傑出作家與偉大學者很清楚這一點。他請我們不要用被化約的數字來理解這段歷史。──《衛報》     作者翻轉了傳統視角,從底層的角度來檢視二次大戰與戰前的那幾年:並非從上而下去看待那一場軍事衝突,把二戰當成列強之間的爭鬥,而是從受害者與大屠殺相關人士的觀點出發。──《波士頓環球報》     史奈德探討納粹的猶太大屠殺,但也把蘇聯的暴行納入討論範圍,這種做法極具開創性。他深入檢視了一個過去是禁忌,但非常有必要了解的議題。──《華盛頓郵報》   《血色大地》把大屠殺放回歷史脈絡來探討,拉回到更全面的歐洲衝突史來檢視。──《華爾街日

報》     我們當然有必要知道、了解、感覺這本書所寫的一切。這本書把那殘酷的一切用如此清晰明白的方式呈現出來,任誰看了都能知道、了解、感覺更多。──《紐約客》   如果沒讀過史奈德這本書,我們對於史達林主義與人性的理解恐怕都會不夠完整,有所缺憾。──《Slate》時政雜誌     《血色大地》糾正了我們過去對那個年代的常見理解。──《哈潑雜誌》     任何研究二十世紀中葉歐洲史的學者與學生都應該收藏一本。──《密西根戰爭研究評論》(Michigan War Studies Review)     務必要讀《血色大地》,這樣你才知道

,為了要實現最終極的邪惡,到底要做多少邪惡的壞事。──《Tablet》猶太文化網路雜誌     受害人民慘遭納粹與蘇聯貶低為冷冷的數字,但史奈德在廣泛敘述東歐無比悲慘的歷史之餘,還是能夠讓我們看到那些受害者的人生受到了哪些活生生、血淋淋的衝擊。──《愛爾蘭時報》     任何人讀了這本書,對於二十世紀中葉歷史的看法都會徹底改變。……史奈德對過去被忽略的歷史提出精彩洞見,並把事件放在東歐的視角下來檢視。──捷克《布拉格郵報》     有用的書很多,重要之書不過五六本,但《血色大地》的成就,卻是改變了我們對於二十世紀歷史的看法,並且促使我們另眼看待極權烏托邦主義

所付出的人命代價。──《波蘭評論》季刊(The Polish Review)     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當年住在血色大地上的先人面臨了哪些難題與恐怖,他們如何倖存、如何與敵人合作或抵抗、如何彼此相愛並抱持希望、如何生又如何死。史奈德讓歷史敘事的主角不再由史達林與希特勒扮演,那些無辜的受害者也有上場機會。──烏克蘭《基輔郵報》(The Kyiv Post)     讀者能夠越快精讀這本書,才有可能重新看待東歐地區某些長久以來都非常惡劣嚴峻的國與國關係。──俄羅斯《莫斯科新聞報》(The Moscow News)     作者一絲不苟地呈現[納粹與蘇聯]這兩大

政權的滅絕行動與大屠殺……,史奈德並非要等同兩者或對兩者進行比較,而是「為了理解我們的時代與我們自己」。──德國《世界報》(Die Welt)     史奈德主張……若要還原晚近中歐歷史的本色,就要從德、蘇兩大帝國的關係去看,因為兩者互動的結果造成深遠的影響。──《澳洲人報週末版》(Weekend Australian)     對於那些殺害了一千四百萬人的二十世紀東歐大屠殺事件,我們非常需要把相關的記憶保留下來,寫下相關的歷史,而《血色大地》是這方面的重要里程碑。──以色列《大屠殺研究》半年刊(Yad Vashem Studies)     從開頭讀起,或

選擇書中任何一頁的某個段落來看,《血色大地》都會讓你立刻入迷,打從心底深刻感受到那兩位野心領袖與其追隨者的所作所為有多恐怖,他們的行徑有多荒謬無理、邪惡墮落。──Kindle電子閱讀器每日貼文     本以為已經看透、聽遍有關這個主題的一切,但我錯了。──麥可.薩維奇(Michael Savage),美國電台節目主持人

證券團體訴訟中訴訟上和解之研究

為了解決le法文意思的問題,作者林洧 這樣論述:

證券團體訴訟,作為證券領域之現代型訴訟,其制度設立之初衷在於為投資人提供有效之司法救濟途徑,以解決擴散型損害之難題。其中,證券群體性紛爭之解決除了裁判外,尚有其他替代性紛爭解決方式;而訴訟上和解作為私之紛爭解決方式,其能夠彌補裁判之不足,更友好地解決紛爭。在台灣的司法實踐中,和解金已經成為投資人在證券團體訴訟中進行損害賠償之主要來源;在中國大陸的實踐中,其亦重視在證券特別代表人訴訟中對調解協議進行特別規制,並且在訴訟調解階段的程序中賦予投資人第二次退出之選擇權。同時,放眼全球,在以美國為代表的域外證券群體性訴訟中,判決已非證券群體性紛爭解決之主要途徑;而訴訟上和解已成為比判決更加重要、運用亦

更為普遍之紛爭解決方式。由此,在證券團體訴訟中重視且廣泛適用訴訟上和解程序來定分止爭,不僅是兩岸之共識與實踐,亦已成為一種全球化之趨勢。證券團體訴訟作為代表訴訟,通常存在實質當事人與形式當事人分離之情況;訴訟上和解亦為形式當事人直接為之,實質當事人一般並不直接參與訴訟上和解程序。而訴訟上和解作為兩造合意之程序選擇契約,證券團體訴訟中形式當事人因有程序參與而得以體現其合意,自無疑義;惟,實質當事人因無法直接參與及表達其意思,卻受他人合意之程序選擇契約所約束,由此催生約束力之正當性及訴訟上和解之代表性等問題。有鑒於此,在比較研究美、英、德、法、日等域外就證券群體性訴訟中訴訟上和解規範的基礎上,透過

對制度成因與機能等進行檢討,探析不帶法域偏見且對完善訴訟上和解有借鑒意義之程序配套機制,以達師夷長技之目的。最後,再審視兩岸之制度設計與實踐經驗,檢討其紛爭解決與程序保障之平衡情況,並針對兩岸之現狀探索改善之建議,以期對學術有拋磚引玉之功、對實務起知往鑒今之效。第一章到第三章之目的在於明確本文之研究對象與梳理本文之基礎理論。首先,是對所處訴訟制度之場域——證券團體訴訟進行概念、內涵、價值等內容之釐定,對其特點與性質進行體系化之梳理。其次,則是研究證券團體訴訟中訴訟上和解之價值論,重點從憲法性理論、訴訟法理論、實體法理論三個層面揭示證券團體訴訟中訴訟上和解研究之價值,以增強訴訟上和解在證券團體訴

訟中的機能與價值之認知。最後,則是對訴訟上和解之概念、效力、性質等理論基礎進行探析,並從訴訟上和解程序中實體利益與程序利益之平衡效果上演繹出本文所支持之程序選擇契約說。而在訴訟上和解性質論為程序選擇契約說之下,再對證券團體訴訟中訴訟上和解之效力進行討論,包括其實體法效力、訴訟法效力(終結訴訟、既判力與執行力等)等進行闡述,以奠定本文之理論基礎,即為程序選擇契約說之性質論與程序選擇權理論。第四章則是比較法之內容,通過考察紛繁複雜的域外規範與實踐,認識其程序運作機制與程序保障之路徑,並從中反思各自訴訟構造、訴訟功能、訴訟文化等因素之影響,最後從中得出有益的比較法之啟發。其中,本文以兩大法系為主軸,

以法系內具有代表性國家之規範考察為主要內容,審視其形態各異之證券群體性訴訟制度與訴訟上和解制度的協調匹配之基本路徑。兩大法系內不同國家之制度運作,呈現不同程度的紛爭解決能量與程序保障水平。在紛爭解決上,選擇退出模式之訴訟參加方式,因涉及更為眾多之主體,而有較大的紛爭解決能量;但若單獨審視訴訟上和解程序,各國普遍採取的加入訴訟時概括授權及在後續程序中行使選擇退出之程序選擇權之機制,亦有利於擴大紛爭解決能量。在程序保障上,兩大法系中制度實踐較多的美、德之經驗表明,為了協調代表訴訟與私之紛爭解決之間的隔閡,其皆通過特別的和解程序設計來充實實質當事人之程序保障程度;因而有一種趨勢,即通過加強投資人之程

序參與權與程序選擇權之保障,使實質當事人朝著強化程序參與的方向發展。具體而言,通過加強法院對訴訟上和解程序中程序處分權之司法審查,加強對投資人利益之維護;通過和解通知程序保障投資人對其內容的資訊獲悉權,使投資人得以充分斟酌和解內容後作出是否退出和解之決定。上述程序配套制度則為比較法之寶貴經驗,具有一定的普適性,亦為域外協調訴訟上和解之合意與證券群體性訴訟之代表性之間衝突的良方。最後兩章則是反思兩岸當前之制度現狀與司法實踐現況,進而探索未來之改善進路,並形成最終之結論。在兩岸之制度檢視中,無論台灣或中國大陸,皆屬於由投保機構主導之訴訟模式,但其加入訴訟之機制不同,訴訟上和解之法制文化與具體程序規

制亦不同。其中,中國大陸整體運作借鑒較多美國法之經驗,因此程序保障較為充分,投資人得以在充分資訊獲悉下行使退出和解的程序選擇權;而台灣則缺乏法院專門之司法審查機制與和解通知機制,程序保障較為不充分,尤其缺乏對投資人資訊獲悉權之保障。基於此,中國大陸應增強相關規範之明確性,通過將相關規定細化與具體化,使其友善性更加具有實操性;而台灣則可考慮引入和解通知與強化司法審查等方式,提高制度對於投資人之友善性。誠然,對於程序選擇契約之訴訟上和解,面對證券團體訴訟之權利實現間接性問題,關鍵在於透過程序選擇權之賦予與資訊獲悉權之保障,使得作为實質當事人之投資人的意思得以通過其程序選擇權體現在形式當事人之兩造合

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