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投票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罷免投票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挑大師寫的 罷韓詩 = Han’s removal poems 和PaulNolte的 民主的思辨:101個關於民主最重要的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提高罷免的門檻勢在必行| 金山人語 - 世界新聞網也說明:紐森2018年參選州長時,得票率也恰好是62%。而且參加罷免投票的選民,比三年前選舉多出近350萬人,投票率高達58%,選民熱情甚至勝過大選年。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千華數位文化 和如果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公共事務研究所 陳淳文所指導 馮天宗的 我國立法委員罷免制度研究 (2020),提出罷免投票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立法委員、罷免制度、自由委任、罷免門檻、解散立法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張佑宗所指導 李弘繹的 負面黨性在臺灣:2004-2020年臺灣總統選舉的分析 (2020),提出因為有 政治極化、情感極化、負面黨性、投票行為、總統大選的重點而找出了 罷免投票率的解答。

最後網站刪Q成真林昶佐會重蹈陳柏惟後塵?民進黨有「輸不得」壓力則補充:台中市第2選區立委陳柏惟罷免案,以同意票77899票對不同意票73433票結果通過罷免;這次投票率高達51.72%,創下罷免案史上最高投票率,陳柏惟成為台灣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罷免投票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罷韓詩 = Han’s removal poems

為了解決罷免投票率的問題,作者挑大師 這樣論述:

  韓國瑜市長被罷免的過程史詩也!韓大選敗,專心回歸高雄市政,但烏雲遮天的綠鬼,早以迫不及待,佈下天羅地網提案罷韓。【台灣政治】台灣政治無是非,油光滿面嬰兒肥,一人得道眾卿跪,三分人行七分鬼。罷韓不管成不成功,就是政治明殺,總統沒選上,如活摘器官般,硬將市長寶座拉下馬,假藉人民罷免之手,剷除異己,剝奪政治生命,【政治屠韓】撒下天網射大鵰,捕韓何止彎月刀,暗裏算計罷免戰,政治明殺釜中燒。後寫正氣議長許崑源,義憤不平,跳樓死諫,一位議長之死,英不曾聞問,未追思、未憑弔、未公祭,政治太恐佈,政治無情,但不能沒人性還害了生性命,高雄一日失雙長,許為韓而死,韓為許而生,一死一生,雙雙跌落政壇之生死情

誼,台灣被操弄的政治繼續沈淪,不因罷韓成功而落幕,權力的滋味如魔上身,綠鬼食髓知味,貪權無厭,韓離高後何去何從?會東山再起嗎?誰能還台灣政治清明?還韓一個公道?

罷免投票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每天固定直播內容:
09:00pm 【變形金剛 】玩具開箱&資訊

以上時間不太準時,推薦大家按下鈴鐺追蹤喔。

實況台:https://www.youtube.com/c/雙十祭/live
訂閱我:https://goo.gl/7nQ1Hv
粉絲團:https://goo.gl/lVIDcO

我國立法委員罷免制度研究

為了解決罷免投票率的問題,作者馮天宗 這樣論述:

罷免權為我國憲法之明文。在過去,由於「投票率過半且同意罷免票過半」之罷免門檻不易達成,1994、1995年的擁核立委案、2015年的蔡正元罷免案皆未通過。然自2016年罷免門檻下修為「同意票達選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且同意罷免票過半」,使得罷免的提議量與成功率大幅增加。2017年黃國昌罷免案成為首度適用該門檻之立委罷免案,高雄市長韓國瑜、桃園市議員王浩宇更分別在在2020及2021年遭到罷免,顯示該次修法確實讓罷免開始發揮作用。本研究以立法委員之罷免作為研究主體,探討立委是否適合以如此低門檻之罷免予以課責。同時也會透過立委與其他公職人員的比較,觀察現行罷免制度將各公職人員一體適用是否妥適。最後

,再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具體的修法建議供制度修正之參考。首先,罷免現制概述主要係針對區域立委在選制及職位等二面向,與縣市長、縣市議員進行比較。發現區域立委與縣市長雖皆於單一選區選出,職位性質卻有顯著之別;區域立委與縣市議員皆為民意代表,選制則完全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三者依不同的罷免門檻予以規範,應較適當。另,區域及不分區立委同受「強制委任」之課責模式,恐與大法官所稱「我國為非純粹自由委任」不符。其後,本研究亦整理立委罷免之憲法基礎及制度演變,並言我國現行立委課責方式除選舉及罷免外,尚有總統的「被動解散權」,卻被認為形同虛設。我國憲政史上共發生7個立委罷免案。1990年代擁核立委5案,係由於立法

院通過核四預算,反核團體發動罷免部分執政黨立委;2014年,在太陽花運動後,蔡正元因力挺服貿協議、「服從黨意」而遭罷免提議;2017年,則因黃國昌挺同之立場,遭致反同團體發起罷免。7案皆未達門檻而不通過。研究發現,立委罷免經常是定期選舉之外,在野勢力用來挑戰執政者的工具,因而成為選舉的「延長賽」或「前哨戰」,恐不利民主體制的正常發展。另外,罷免通常聚焦特定政策議題,然現行公投制度已能保障人民直接參與政策或法律之形成,罷免存在的理由顯得薄弱。本研究進一步對立委罷免進行檢討。在理論層面上,我國立委享言論免責權,且其職權本屬全國性質,從選制來看當選得票也相對高,罷免門檻應可提高;立法院作為合議制機關

,其作成的決議應由全體立委共同負責,而非針對單一立委實施罷免,因此可考慮由人民解散立院;選區的民意通常分歧而難知全貌,立委何以能事事迎合選區多數民意的期待?最後,我國已是民主鞏固國家,應回歸常態性的課責機制──定期選舉,以免罷免的頻繁擾亂民主體制之運作。而從實際運作上來看,罷免立委之事由並無限制,而通常主要是針對政策議題。然關鍵在於,門檻若太低,罷免立委可能根本不需要理由,只需要特定組織的動員即能達成;選舉與罷免的投票率相對懸殊,現行罷免門檻恐造成少數人參與罷免就能推翻多數人在選舉時的決定。最後,本研究也嘗試提出修法建議:一、宜調整立委罷免門檻,可恢復投票率的門檻,確保多數人的參與方能發揮作用

,或設定罷免門檻須高於立委當選得票,提高罷免之正當性;二、基於立法院集體負責之性質,可設計「由人民解散立法院」,具體作法為人民透過公投否決立法院之決議,代表立法院扭曲多數人民之意志,則立法院應解散,改選以組成新民意;三、立委、縣市長及縣市議員,應制定不同的罷免門檻。本研究期盼罷免法制能早日進行修正,以同時保障罷免權,並降低罷免立委對民主體制造成的衝擊。

民主的思辨:101個關於民主最重要的事

為了解決罷免投票率的問題,作者PaulNolte 這樣論述:

你對民主失望嗎?或者,你依然相信民主? 當美國總統大選引發暴動,緬甸人民卻為了民主流血抗爭! 民主究竟是不可動搖的普世價值,還是過度美化的多數暴力?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歷史系教授,用101道提問帶我們重新認識民主。   2021年初,美國總統大選後,部分民眾拒絶承認選舉結果,前往國會山莊抗議,引發暴動。不到兩個月後,遠在地球另一端,緬甸實質領袖翁山蘇姬遭軍政府收押,緬甸人民為爭民主走上街頭,不惜流血抗爭。民主究竟是被資本主義操弄的意識形態?還是捍衛自由平等的神聖堡壘?   時至今日,民主被認為是普世價值,但你知道民主一詞曾帶有貶意,暗指群聚與暴力嗎?亞里斯多德更曾說,民主是一種動盪

混亂的統治形式。二十世紀前,民主始終存有爭議,它不被認為是理想的統治形式。一路走來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民主是如何走到今天?它真的讓世界變得更好了嗎?   本書作者保羅.諾特(Paul Nolte)是柏林自由大學歷史系教授,他將101條關於民主的關鍵問答,細分成11大類。作者的提問簡單卻帶點挑釁,例如:   .民主是基於人民主權嗎?   .獨裁專制是民主的另一種選擇嗎?   .民主是最糟糕的政府形式嗎?   .民主「只是一場秀」,都在演戲?   .政黨是令人厭煩的還是不可或缺的?   .競選活動是不必要的浪費嗎?   .民主社會面臨停滯和麻木的威脅嗎?   作者透過一來一往問答的寫作策略,挑

戰我們對民主的既有認知,鋪陳出對民主的界定與其概念的變遷。簡明扼要的勾勒出民主作為一門學問、作為社會運動、作為政治制度、作為解決政治支配困境的手段、作為文化價值、作為生活日常的多層次面貌。   讀者可從結構清晰的目錄中挑選主題,隨手切入,累積知識能量,建構屬於自己的政治價值判斷,並從具體而實際的角度,反思當代民主政治的挑戰與困境。  

負面黨性在臺灣:2004-2020年臺灣總統選舉的分析

為了解決罷免投票率的問題,作者李弘繹 這樣論述:

近年來「加劇的政治極化」(Intensifying political polarization)似乎越來越成為民主治理的威脅,新型態的「情感極化」(affective polarization)也取代了過往傳統的政治極化,成為學界討論的新課題。隨著美國情感極化的加劇,「負面黨性」(negative partisanship)現象也伴隨出現,不少學者認為負面黨性正是川普(Donald Trump)能在2016年總統大選打敗柯林頓(Hillary Clinton)的關鍵。本文以臺灣作為分析案例,來檢視在情感極化下,負面黨性的發展以及其對於臺灣總統選舉的影響。透過「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

S)2004到2020年五波的全國性調查資料,本文發現臺灣的情感極化程度在2012年以後顯著提高,反映了近來臺灣政治對立加劇的情形,與此同時,臺灣負面黨性選民的比例也顯著增加,在2020年總統大選中,已有接近4成的臺灣民眾具有對於國、民兩大黨的負面黨性。在過去研究中,相較於政黨認同,負面黨性極少被納入討論。然而,透過五屆總統大選的實證結果,本文發現這種對於政黨的強烈厭惡與不認同,確實對於選民的投票行為有著獨特的影響力。本文認為,負面黨性這種「討厭的力量」,不僅足以影響選舉結果,也成為臺灣民主政治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