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 基本圖 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另外網站臺灣早期舊航照影像查詢系統(舊版)也說明:航空照片記載著一個時期自然的(如地形、山川、河流等)及人為的(土地利用、聚落分佈、行政疆域等)景觀狀況,提供了最直接、真實、豐富的地表概況。

國立臺南大學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碩士班 賴志彰所指導 高淑晴的 臺南府城東區市街空間的歷史變遷 (2017),提出相片 基本圖 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南市東區、成功大學、都市發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沈淑敏所指導 王千瑜的 應用多期圖資探討臺灣二十世紀以來西北海岸地形與土地覆蓋變遷 (2014),提出因為有 多期圖資、地形變遷、海岸林、土地利用、西北海岸的重點而找出了 相片 基本圖 查詢的解答。

最後網站像片基本圖則補充:館藏查詢- 經濟部水利署圖書典藏及影音數位平台 · 台灣地區像片基本圖: 出版通報/ 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編 · 台灣圖資影像在沙質濱線繪製的應用與限制-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相片 基本圖 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南府城東區市街空間的歷史變遷

為了解決相片 基本圖 查詢的問題,作者高淑晴 這樣論述:

臺南市東區是著名文教區和商業區,清領時期,此區域仍為蠻荒之地。東區如何蛻變為文教設施比例高、醫療資源發達、商圈聚集以及生活機能成熟之地,是本研究欲探討之課題。本研究以東區為範圍,探討其帶動臺南市都市發展典範原因。擬以文獻探討為基礎,蒐集資料,輔以田野調查,進行資料整合分析,研究發現東區從荒郊質變癥結為成功大學的設立。成大由日治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起家,現今在東區和鄰近的北區擁有八大校區,成功大學城優良的校園空間規劃,和成大醫學中心之建置,讓成大在學術和醫療方面均有卓越的發展。此外,附近庄落和軍事營區,亦持續進行開發與土地重劃。基本上,所有的都市發展均依附在臺南火車站。成大與火車站後站毗鄰,促使這

片區域形成一個大商圈。近期南紡購物中心的開幕,亦將原臺南火車站前的商機推展至後站。未來鐵路地下化的開發,更可將成大、醫院和東區連接,啟動「點、線、面」之都市全面發展。臺南市東區原本一片荒蕪,在規模經濟條件下,供應計畫人口,並為都市計畫提供良好發展腹地,文教機構和公共設施則讓生活機能更完整,便捷交通和聯外道路的帶動,再加上未來鐵路地下化將讓火車站前後站連結更完善,臺南市東區都市發展前景可期。

應用多期圖資探討臺灣二十世紀以來西北海岸地形與土地覆蓋變遷

為了解決相片 基本圖 查詢的問題,作者王千瑜 這樣論述:

在全球暖化與海水面上升等潛在威脅的情況下,人為活動造成具有緩衝海岸作用力之地形單元的變化程度,是需要關注的課題。因此,本研究以臺灣西北海岸為研究區,判讀多時期各類圖資所記載的海岸地形訊息,以釐清二十世紀前半期少有人為干預時的海岸地形特徵,並分析近百年來的土地覆蓋變化、現今土地利用狀況及保護措施。本研究所稱的海岸範圍,以二十世紀早期的海岸沙丘與海灘等地形單元為準,不包括海域的部分,也稱為海岸地形緩衝帶 。本研究採用經由GIS平台整合各式圖資,包含二十世紀初期以來的1:20000或1:25000等高線地形圖、1940年代美軍老航照、1970至1990年代之像片基本圖(1:1000與1:5000)

與2009年之彩色正射影像(1:5000)。本研究發現,比對美軍老航照與1920年代地形圖,可以確認西北海岸於二十世紀前半期時,海濱地帶人為結構物極少,雖已有防風定沙工程,但仍屬於近自然的狀態,該時多數海岸即屬「海灘—濱海沙丘」類型,沙丘內緣的位置也較今日偏內陸位置。海岸緩衝帶內人為土地利用主要為:1970年代開始沿岸港口設施與海岸保護工的興築,造成濱線的侵淤變化;1920年代以來的防風定沙工程,一方面使沙丘與海岸林外緣逐漸向海擴展,另一方面內層林帶的解除,則造成沙丘內緣退縮。鄰近土地的利用強度不斷提高,從沙丘荒地轉為農業用地,再轉移做建築、交通與公共使用。臺灣西北海岸因各式直接或間接的人為利

用方式而漸趨人工化,只是程度有別,經過三十多年的轉變,其中高達七成為港口與堤防等高度人工化海岸,另三成則為受到防風定沙等較低度人工化海岸。而海岸人工化的程度愈高,顯示海岸地形緩衝帶的面積縮減或其可移動的空間減少。考量海水面上升的潛在威脅,則未來的海岸土地管理策略,本研究建議宜盡可能維護海岸地形緩衝帶的原貌,預留空間使其得以變動,並降低或不提高緊鄰海濱帶的土地利用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