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 曲 曲式 順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流行 曲 曲式 順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米羅•沃爾德加里•馬丁詹姆斯•米勒艾德蒙•塞克勒寫的 西方音樂史十講 和雷翁•羅森斯坦的 古物新史:從上古遺跡到現代拍賣場,縱橫千年的美學意識流變與珍品收藏旅程,一名哲學教授的古物考察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流行歌曲一般的结构都有什么? - DangDJ - 酒吧DJ也說明:一般来说,单二部曲式最为多见。流行歌曲主歌是每首音乐的主干。 ... 一段副歌,过门音乐,再来一次的副歌和主歌, 以及结尾音乐顺序地连接而成的。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京聯合 和麥田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吳聖雄所指導 王怡方的 陳百潭閩南語流行歌曲聲情分析 (2020),提出流行 曲 曲式 順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陳百潭、聲情、實驗語言學、閩南語歌曲。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王偉勇、葉健得所指導 邱文惠的 臺灣唐宋詩詞十首傳唱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唐詩、宋詞、傳唱、曲詞符情、聲情相符的重點而找出了 流行 曲 曲式 順序的解答。

最後網站音樂(二)丙版Ch12-2 音樂知識臺灣早期流行歌曲樂壇風雲人物則補充:普通高中/音樂(二)丙版/第12章/音樂知識/臺灣早期流行歌曲樂壇風雲 ... 流行歌曲大多由簡單的歌謠曲式構成,目的是讓大眾聽後容易記得並哼唱。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流行 曲 曲式 順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西方音樂史十講

為了解決流行 曲 曲式 順序的問題,作者(美)米羅•沃爾德加里•馬丁詹姆斯•米勒艾德蒙•塞克勒 這樣論述:

本書以大綱式的手法對西方音樂發展進行了清晰描述,既保持了音樂史著作的學術性特點,又突出了實用性。迄今出至第9版,讀者甚眾。   全書共十章,按年代順序對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巴羅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二十世紀的西方音樂進行了介紹。文中對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音樂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展現出的不同風格特徵作了細緻分析。此後,簡要地列舉了各個時期重要作曲家的生平、創作風格和代表作品,有力地說明瞭音樂家對音樂發展的重要貢獻。   本版增加了與音樂和作曲家相關歷史事件的年代表,有助於讀者更快瞭解各個時期音樂的發展狀況。對討論流行音樂的章節也進行了擴充和更新,以帶給讀者更多現代音樂學家最新的學術觀點。

米羅·沃爾德(Milo Wold),1936—1974年執教于林菲爾德學院,並擔任音樂學的榮譽教授。其後人為紀念他和他的夫人對學校教育的貢獻,於2008年在林菲爾德學院設立了“米洛和布蘭奇·沃爾德紀念獎學金”(Milo and Blanche Wold Memorial Scholarship)。主要作品有《西方世界中的音樂與藝術》(與加里·馬丁、詹姆斯·米勒、艾德蒙·塞克勒等合著)等。   加里·馬丁(Gary Martin),俄勒岡大學音樂學名譽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與音樂史。1966年開始執教於音樂教育學院,主要開設音樂教育、音樂課程發展史等課程。曾任德國國際音樂教育中

心主任。主要作品有《音樂基本概念》、《西方世界中的音樂與藝術》(合著)等。   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俄勒岡大學聲樂和合唱音樂專業的名譽教授,曾任歐洲音樂教育中心德國與英國區的主任。1988年,他在英國巴思開設了名為“英國音樂社會史”的課程。在俄勒岡州,他多次擔任國家聲樂獨奏與合奏比賽的評委。主要作品有《西方世界中的音樂與藝術》(合著)。   艾德蒙·塞克勒(Edmund Cykler),俄勒岡大學音樂學院教授,主要作品有《用於多種樂器演唱和表演的121首卡農》、《西方世界中的音樂與藝術》(合著)、《比較音樂教育》(論文)等。   譯者簡介   劉丹霓,上海音樂學院博士畢業

生,現為天津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師。 序言  通過音樂的歷史走進音樂   楊燕迪  1 前言 3 導論 4 插圖目錄 14 譜例目錄 16   第一章  中世紀之前的古代音樂 1 1.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2 1.2 音樂的功能     5 1.3 風格與表演實踐 5 形式組織    5 旋律 5 節奏 6 和聲 7 織體 7 樂器法與音色 7 表演實踐 7 1.4 聲樂音樂 8 1.5 器樂音樂 8 1.6 作曲家 8 1.7 史學家、理論家和手稿來源     9   第二章  中世紀早期(300—1100)  11 2.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12 2.2 音樂的功

能     13 2.3 風格與表演實踐 14 形式組織 14 旋律 14 節奏 15 和聲 16 織體 17 樂器法和音色 17 2.4 聲樂音樂 18 聖詠 18 奧爾加農 19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法    19 2.5 器樂音樂 21 2.6 作曲家 21 2.7 史學家、理論家和手稿來源    22   第三章  中世紀晚期:古藝術——新藝術(1100—1400)  25 3.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26 3.2 音樂的功能     28 3.3 風格與表演實踐 28 形式組織    29 旋律 29 節奏 30 和聲 35 織體 35 樂器法和音色 36 3.4 聲樂音樂 36 單

樂章形式與結構手段    36 複合形式 40 複調彌撒 40 宗教劇     40 3.5 器樂音樂 40 3.6 作曲家 40 3.7 史學家、理論家和手稿來源     42   第四章  文藝復興時期(1400—1600)  45 4.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47 4.2 音樂的功能    48 4.3 風格與表演實踐 49 形式組織     49 旋律 54 節奏 54 和聲 56 織體 56 樂器法和音色 57 表演實踐 58 4.4 聲樂音樂 59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59 經文歌 59 讚美詩 60 眾讚歌 60 詩篇歌 60 讚美歌 60 弗羅托拉   60 牧歌 

61 尚松  61 複調利德 62 集腋曲 62 埃爾曲 62 多種世俗形式 62 複合形式 62 彌撒  62 4.5 器樂音樂 63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63 利切卡爾 63 坎佐納 64 聖名曲 64 托卡塔 64 幻想曲 64 前奏曲 65 變奏曲 65 舞曲形式 65 複合形式 66 4.6 作曲家 66 4.7 史學家、理論家和手稿來源    73   第五章  巴羅克時期(1600—1750)  77 5.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79 5.2 音樂的功能    81 5.3 風格與表演實踐 82 形式組織 83 旋律 83 節奏 85 和聲 86 織體 87 樂器法和音色 8

9 表演實踐 90 5.4 聲樂音樂 92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92 宣敘調    92 詠歎調    92 詠敘調    92 合唱  93 經文歌    93 教會協奏曲 93 讚美歌   93 獨唱歌曲    93 複合形式   94 歌劇  94 清唱劇 97 受難曲 97 康塔塔 97 彌撒  98 5.5 器樂音樂 98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98 托卡塔 98 前奏曲 99 利切卡爾   99 賦格  99 幻想曲 99 管弦樂序曲 100 主題與變奏 100 利都奈羅形式 100 帕薩卡利亞與恰空 101 眾讚歌前奏曲 101 複合形式 101 組曲 101 管弦樂組曲

102 教堂奏鳴曲 102 室內奏鳴曲 104 鍵盤奏鳴曲 105 獨奏協奏曲和大協奏曲 105 5.6 作曲家 105 5.7 史學家和理論家 121   第六章  古典主義時期(1750—1820) 125 6.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126 6.2 音樂的功能 128 6.3 風格與表演實踐 128 形式組織    128 旋律 129 節奏 129 和聲 130 織體 131 樂器法和音色 132 表演實踐 132 6.4 聲樂音樂 133 單樂章形式和作曲手段    133 宣敘調 133 詠歎調 133 合唱和重唱 133 聲樂複調作品 134 利德  134 複合形式 134

歌劇  134 清唱劇 135 彌撒  136 6.5 器樂音樂 136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136 快板奏鳴曲式 136 迴旋曲 137 變奏曲式 138 三部歌曲形式 138 小步舞曲和三聲中部以及其他舞曲形式 138 序曲  138 複調器樂音樂 138 複合形式 139 奏鳴曲 139 交響曲 139 協奏曲 139 室內樂 140 小夜曲、嬉游曲、遣興曲和夜曲 140 6.6 作曲家 140 6.7 史學家和理論家 147   第七章  浪漫主義時期(1820—1900)  149 7.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151 7.2 音樂的功能    152 7.3 風格與表演實踐 1

53 形式組織 155 旋律 155 節奏 156 和聲 156 織體 157 樂器法和音色 157 表演實踐 158 7.4 聲樂音樂 160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160 藝術歌曲 160 合唱音樂 161 複合形式 162 歌劇  162 大型宗教合唱作品 164 7.5 器樂音樂 164 單樂章形式和結構手段     164 奏鳴曲式 164 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 165 變奏曲 165 舞曲樂章 165 狂想曲 166 練習曲 166 音樂會序曲 166 標題性交響曲和交響詩 166 複合形式 167 奏鳴曲和交響曲    167 協奏曲 167 室內樂 167 芭蕾  168 交響組

曲和戲劇配樂 168 7.6 作曲家 168 7.7 史學家與理論家 190   第八章  20世紀早期(1900—1945) 195 8.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197 8.2 音樂的功能 198 8.3 風格與表演實踐  200 形式組織 200 旋律 202 節奏 203 和聲 203 織體 204 樂器法與音色 204 表演實踐 205 8.4 聲樂音樂 206 單樂章形式 206 藝術歌曲 206 合唱作品 206 複合形式 207 歌劇和音樂劇 207 清唱劇/帶有樂隊的合唱作品 208 儀式音樂 208 8.5 器樂音樂 208 單樂章形式 208 序曲和交響詩 208 變奏

曲 208 小型音樂形式: 舞曲、詩性小曲     209 複合形式 209 奏鳴曲、室內樂和交響曲 209 協奏曲 210 組曲 210 現代芭蕾 210 電影和戲劇配樂 211 8.6 作曲家 211 8.7 史學家和理論家 230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音樂  233 9.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235 9.2 音樂的功能 237 9.3 風格與表演實踐  238 形式組織 239 旋律 240 節奏 240 和聲 240 織體 241 樂器法與音色 241 表演實踐 241 9.4 聲樂音樂 244 單樂章形式 244 藝術歌曲 244 合唱作品 245 複合形式 24

5 歌劇和音樂劇 245 9.5 器樂音樂 246 傳統體裁 246 使用傳統樂器的非傳統音樂作品 246 電子音樂 247 9.6 作曲家 247 9.7 史學家和理論家 263   第十章  20世紀的爵士樂和流行音樂  267 10.1 社會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269 10.2 音樂的功能 270 10.3 風格與表演實踐 271 布魯斯  272 雷格泰姆 273 新奧爾良爵士樂 273 迪克西蘭爵士樂 274 搖擺樂  274 博普(比博普)爵士樂 275 冷爵士樂 276 自由爵士樂 276 搖滾樂  276 鄉村音樂 277 藍草音樂 277 音樂劇  278 10.4 音樂作品 

279 10.5 作曲家、改編者和表演者  282   樂器  286 音樂曲例 292 延伸閱讀 326 重要詞彙 339 出版後記 344

陳百潭閩南語流行歌曲聲情分析

為了解決流行 曲 曲式 順序的問題,作者王怡方 這樣論述:

陳百潭是閩南語歌壇的奇葩。他不但能作詞、作曲,還身兼男歌手與製作人。他創作的多首閩南語流行歌曲,至今仍膾炙人口。本文根據陳百潭創作的80首閩南語流行歌曲,由聲韻學的角度,進行音韻成分分析,與出現頻率統計,觀察字調與曲調的搭配關係,試圖探討這些歌曲的音韻特色,解釋它們受歡迎的原因。首先利用PRAAT及SPPAS程式將陳百潭親自朗讀的歌詞作全面的聲學分析,用國際音標轉寫,分析陳百潭的閩南語音韻系統。再搭配曲調,作成歌詞成分分析與曲調走向對照表。再分別針對聲母、韻母、聲調、句式、曲調等方面,進行統計與相關性分析。藉著多種統計表格,具體描述陳百潭所作閩南語流行歌曲在「聲情」方面所展現的特色,總體來說

,「聲情」的表現組成是透過許多元素搭配而成的,在交互組成下,必然形成各種妥協,而陳百潭歌曲之所以朗朗上口深得聽眾喜愛,主要原因在於使用半唸半唱的模式「唱歌」,且音域多落在一般人所接受的中音域,故這樣的唸唱調和成為其主要風格。本文不但在文章風格學方面,完成了一項具體的個案分析。藉著訪談的機會,錄製了陳百潭親自朗讀的歌詞,也記載了他創作的心路歷程與作詞作曲的理念,為閩南語流行歌曲發展史,留下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古物新史:從上古遺跡到現代拍賣場,縱橫千年的美學意識流變與珍品收藏旅程,一名哲學教授的古物考察記

為了解決流行 曲 曲式 順序的問題,作者雷翁•羅森斯坦 這樣論述:

  「古物的耐力使它更勝當下事實片刻的蜉蝣與永恆蒼天中的日月精華。」──雷翁•羅森斯坦    * 你能區分「紀念品」、「戰利品」、「宗教遺物」、「藝術品」的差別嗎?   * 你知道古物鑑定有「十大標準」嗎?   從小飾品到大遺跡,一名身兼古物商人的哲學教授,穿越千年的器物美學考察之旅。   古物之光,就是人類之心的終極投射。   古物抵抗了時間,人抵抗不了古物。從古至今,人類不斷致力在物質殘片中抓住一絲過往氣息,器物在掌,便是時光留痕的真切鐵證。無可再現的逝去歲月依附於古物之中重生,接通了隔代異地的美學心靈。在我們將這些視若珍寶的文明精華收納掌中之前,古物自己早有一則

又一則穿洋渡海、百折千迴的冒險故事。我們與古物相遇所獲得的部分樂趣,源於對該物件悠遠年分的假想情懷及其可能產生的文化共鳴。但這股令人無比神往,使不少收藏家散盡資財也要投身其中的吸引力,究竟來自何方?古物有哪些共同特徵?而這些特徵如何激發美感的愉悅之情?   本書作者羅森斯坦是傑出的哲學家,也是一名業餘古物商人,他在書中對古物作為文化概念和審美範疇的起源發展,進行了生動而完整的尋根探源。他認為古物的魅力是多方面的:年代、感性、獨特性、商品價值、觸覺價值、歷史和文化連結,當然,還有它們純粹作為藝術品的美麗外觀。他也記錄了古物收藏和鑑賞的歷史,將歷史觀點置於哲學框架之下,從完全原創的角度梳理關於古

物的種種。最後,作者提出了「古物十大標準」,歸納了一件物品若想引發古物獨有的美學反應所須具備的十大特徵。全書採證淵博,脈絡清晰,將引領對古物一往情深的讀者,重新發掘這方迷人世界的幽微與榮光。   【定義古物的十大標準】   1. 主題:屬於繪畫、雕塑等類似體裁,因而是具象的,在這樣的古物案例中,被描繪的主題應該要漂亮且有吸引力,迷人且叫人難以拒絕。一般而言,如果這幅畫有很多人,每個人都在畫面中做些什麼,如果正在發生的事既典型又獨特,且如果繪畫的主角或主題在其他體裁中有著名的發揮,這樣的主題通常是最有吸引力的。   2. 保存狀況:保存狀況是個高度相對的標準。它和年紀與物質媒介尤其相關;

它也和稀有性與來歷相關。對古物保存狀況要求的高低,取決於其物質媒介,以及該媒介被修復的順從度。另外,對古物保存狀況要求的高低,也取決於其體裁。一尊缺了頭的大理石雕像令人嚮往的程度,絕對比缺了一根手指的雕像要低,卻比肖像主角的頭被抹除或挖去的一幅畫更可容忍。對保存不良的寬容大概和年紀最為相關:一般而言,作品越老,我們對保存狀況的期待就越低。   3. 技術完善:技術完善是古物質性優良必不可少的原料。它涉及許多因素。一方面,它涉及物質經過什麼處理被構思出來的問題,以及在特定情況下,這些材料的選擇,以及使它們符合設計的方式,是否最能體現作品的理念。但有時也可能意味著,允許想法和設計占上風,迫使材

料做它們天性上不喜歡做的事情。   4. 稀有性:稀有性是個高度相對的用語,而且一定得放在某種脈絡下理解,用來衡量它的標準關係。人們口中的「一般稀有性」的計算基礎,可能是這類古物現存件數、相對於當初製作的件數。人們也可以衡量相應於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稀有性。稀有性的另一個因素是,製作古物的材料之脆弱性:紙對石頭,蠟對黃金,布料對玻璃……   5. 尺寸大小:以純粹美學的角度來看,一件古物應該按照其應然,盡可能地大或小,以產生它最適當的影響。一般而言,非常小以至於需要透過放大鏡觀察的物品,將無法產生人們想要的美學效果,另一方面,大到不能被作為一個整體去體驗的物品則太大。     6. 完

整性:完整性的標準可以被理解為「保存狀況」的因素,例如當雕像缺了一隻手,或茶壺缺了握柄或蓋子時。然而,當古董物品是由個別單件組成套組時,完整性就變得尤其重要。在此情況下,完整性可能由原始創作中的部件數量決定,也可能由當前用途的要求決定。數字本身很重要。一般來說,奇數不如偶數:一組八把的椅子,不僅優於一組七把,也優於一組九把。   7. 年紀:在多數法律脈絡中使用的傳統古物年紀是一百年,但這數字完全是武斷隨意的。誠如前文所指出的,長年以來,在古物貿易領域,家具必須製作於一八二○年前,才能被視為古物,而只有五十年歷史的珠寶,就已經在貿易中獲得「古物」的名稱。對年紀更好的理解是「陳年性」。這種歷

史特徵意味著,它顯然是以不再流行的風格製作,並且清楚顯示出陳年的物質跡象足以成為其過去時代的典範,為我們召喚一個如今已不復存在的世界的風貌。   8. 真實性:一般而言,這個詞通常用來表示製造者和作品之間的認證關係。如果我們問,它真的是華盛頓將軍的畫?它是用金製成,還是仿金?它的特定零件是機器製作的嗎?它在同類中真的與眾不同嗎?那是原始的握柄?被動過手腳的標記?它們當初只生產了四個嗎?它真的是十八世紀的嗎?它是某某作者的某某作品中提到的那個?──所有這些都是與我們提到的其他標準有關的作品真偽問題。我認為,「真實性」是一個後設標準。   9. 來歷:唯有透過連續性──藉由把某事物從過去到

現在的演化,理解為分離事件的因果順序結果──我們才能對當下的事物提出解釋,並賦予意義。來歷是古物的歷史,從它誕生至現在這一刻,沿著一連串的物主、用途、地點、協會、博覽會與解釋說明向前走。比起上述所有標準,來歷通常具體說明它穿梭時空發生的細節,更能夠使古物不同於藝術品,它更能為古物提供「感染性」光環,更能透過將古物與人類生活聯繫起來,以及經常將古物與名氣聯繫起來,增加其價值。這就是為什麼,來歷受名人崇拜炒作的支配,程度甚至超過真實性。   10. 偶然的:偶然的不僅意指「意外的」、「碰巧的」或「運氣」,更精確地說,是「外部加諸或適用的標準」。它們並非因為物品本身獨一無二的特色,而是因為和古物

相遇的背景,而發揮作用的標準。這基本上就是一個籠統的標準,泛指一切可能影響對古物看法──欣賞和評價──但主要是外部歸因的環境因素。也就是說,這個標準只在某些特定個人、在特定地點與時間、基於特定理由,覺得該古物非常吸引人的前提下,才和這個古物有關係。   【麥田 Courant 書系】   Courant  書系:選書人 /楊照    ========================   跨界思潮的指揮家,演繹多元知識的 Courant。   Courant,是輕盈的波盪,卻能刻下深邃印痕。   Courant,也是思潮的詩意代稱,流水運行不斷如思緒。   Courant,更是

一段輪旋無盡的優雅舞曲。   從最初開始滴淌,既是歷史的洪濤,也是浮世的細流,縱貫敲打。   Courant 書系,一本書,一種思惟,一片視野,一支引領新曲式的輪舞。   間奏來時,流轉的樂音倏然歇止── Courant ! 思潮湧入,讀者登場 名人推薦     選書、導讀   楊照(作家/Courant 書系選書人)     行家推薦   古美好(【舊美好.物活器物.古道具】店主)   林平(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徐文瑞(獨立策展人/評論家)   唐青(唐青古物商行創辦人)   曾肅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專任教授)    (按姓名筆劃排序) 各

界好評 「羅森斯坦有兩個職業:哲學家和古物經銷商。羅森斯坦的哲學家身分催動他反思古物收集的理論和實踐。他提出了古物概念的分析及鑑賞的歷史,充滿了令人著迷的細節。」──《選擇》(Choice) 「什麼是古物?古物如何與其他物品──收藏品、紀念品、文物、藝術品和假貨──做出區隔?羅森斯坦以哲學家的分析敏銳度、學者的歷史知識與博學,以及沉浸在古董世界中的實踐能力來解決這些問題。」──Philip Alperson,天普大學 「羅森斯坦對鑑賞和收藏的哲學研究,既提供了古羅馬到現代美國的古物發展演變史,也提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分析,從而使古物及其價值成為現實。這是一本值得哲學家、美學家、古物收

藏家與一般大眾共同品賞的書。」──Peter Lamarque,約克大學   「這是一本生動、​​內容豐富的書:由一個深刻了解古物的人所引導的罕見討論,作為一個充滿激情的收藏家、教師和古物哲學家,作者的貢獻實至名歸。」 ──Jack Zupko,埃默里大學

臺灣唐宋詩詞十首傳唱研究

為了解決流行 曲 曲式 順序的問題,作者邱文惠 這樣論述: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兩朵美麗的奇葩,它們各自在其朝代綻放出無比璀璨的光芒。帶給當代及後人精神上醇美的感受和無止盡的傳唱。傳唱唐詩、宋詞是華人的精神活動,不但中國人傳唱,儒家文化圈的東亞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也能聽到這種雋永的吟唱,一首李白的〈靜夜思〉幾乎人人琅琅上口。臺灣遠自明末清初,漢人渡海來臺,唐詩、宋詞便隨著文人跨過黑水溝,播遷到這塊美麗的寶島。清康熙廿四年(西元1685年1月),沈光文首在諸羅成立臺灣第一個詩社——東吟社,從此武城弦歌,代代相傳。本研究擇取其中十首,唐詩五首,有:王維〈陽關三疊〉、崔顥〈長干行〉、李白〈將進酒〉、李白〈秋風詞〉、劉禹錫〈竹枝詞〉;宋詞五闋,它們是:柳

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李之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這些文學作品傳唱到臺灣之後,經當地文人被之管絃,作曲人譜成歌詩,深入社會各階層,小自幼稚園兒歌童曲,大到普羅大眾流行歌曲,人人傳唱,樂在其中。本研究利用西洋曲式學、中國調性調式理論,輔以大數據理念及曲勢分析法,為這些傳唱於臺灣的詩詞歌曲剖曲分析,一方面考訂歌詞用字,一方面就全曲曲式結構、音級分析、詞情掌握、節奏音型取捨、樂句與韻腳之配合,綜合概論之,希冀理出譜曲的原理原則。行文中,訪談新北市立福和國中退休音樂教師邱文苑老師、新北市雙溪區貂山吟社嚴素月老師、輔仁

大學中文系孫永忠教授,了解唐詩宋詞在高中職、國中小、大專院校、社區團體、詩社吟社的教學概況,其中包括施教者、施教對象、教材種類、施教場所、施教時間、觀摩競賽等。並特別鋪陳在臺灣生根.回傳大陸各大專校園的情形。本研究企盼對古典詩詞傳唱的推展與未來發展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