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限縮46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另外網站交通檢舉新制4/30上路限危險駕駛等46項違規 - Newtalk新聞也說明:交通部發布新聞稿,為避免惡意檢舉泛濫,建議民眾可檢舉的交通違規,動態違規,限縮以對交通安全危害性較高,且警察不易實施稽查取締的41項違規態樣;靜態 ...

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張四明博士所指導 李瑞泰的 開放民眾檢舉交通違規政策設計與執行爭議之研究 (2021),提出檢舉限縮46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交通違規檢舉、警疲民怨、政策設計、過度授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陳顯武所指導 何瑞富的 我國消費者保護法體系構作與實務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定型化契契、特種交易、消費資訊、懲罰性賠償金、行政調查、履約保證、救濟制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檢舉限縮46項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交通新制4/30上路檢舉違規限46項則補充:為避免民眾惡意檢舉泛濫,去年底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明定民眾可檢舉交通違規項目限縮為46項。交通部路政司專門委員李昭賢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檢舉限縮46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開放民眾檢舉交通違規政策設計與執行爭議之研究

為了解決檢舉限縮46項的問題,作者李瑞泰 這樣論述:

政府開放民眾檢舉交通違規政策,期待以「警民協力」的方式遏阻警察不在場僥倖違規的行為,以達成民眾能遵守交通法規、減少交通事故發生之目的。自從開放民眾檢舉交通違規,檢舉案件從 2013年起逐年暴增,一直到 2020年已增加成長超過 30倍;然而,高舉發量並無降低交通事故傷亡人數,造成「警疲民怨」,屢有提案廢除本項檢舉政策聲浪不斷增加。透過Schneider 與 Ingram 1990)政策設計的結構邏輯觀點,本研究主要探 討政府開放民眾檢舉交通違規政策設計的適當性,並透過焦點座談會及深入訪談等質性研究方法,檢視現行交通違規檢舉政策是否在存過度授權的問題?未來如何修正開放民眾檢舉交通違規的政策設計

,以發揮輔助警察執法及達成改善交通秩序的目標。本研究主要發現包括:(1)現行開放民眾檢舉交通違規的政策設計,存在過度授權的問題; ;(2)開放民眾檢舉交通違規的政策,如每年產出檢舉超過 60%違規停車案但多數缺乏公益性和必要性,同時造成「警疲民怨」的副作用;以及 (3)未來應限縮開放民眾檢舉交通違規的項目,特別是著重於危害交通安全情節重大 之違規行為檢舉。

我國消費者保護法體系構作與實務之研究

為了解決檢舉限縮46項的問題,作者何瑞富 這樣論述:

消費者保護法自1994年制定施行至今,在法院裁判實務上,主要在定型化契約、特種交易、消費資訊、懲罰性賠償金、行政調查、履約保證及救濟等問題,在適用上各有爭議,其間雖已經過多次修正,惟仍有諸多與民法及其他特別法,如金融消費者保護法或保險法之理論與實務問題待解決。在定型化契約,應討論者為條款是否構成契約內容,首先之爭執點為,是否給予消費者合理審閱期間及未給予之法律效果;其次,應記載與不得記載事項之效力規定如何及與消費者保護法第22條廣告效力之認定爭議等。在特種交易猶豫期部分,其與定型化契約之審閱期在性質及適用上二者並無替代關係,但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於2018年公告保險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其

中為滿足消費者保險契約審閱期之需要以及消費者行使契約撤銷權之遵循依據,爰提出保險法修正草案第55條之1增訂得兼具有二種權利之規定。惟審閱期與猶豫期之規範目的、功能等並不相同,以保險契約之猶豫期替代審閱期是否妥適、可行?實值加以探討。在履約保證部分,由於預付型交易為企業經常採用之繼續性給付之交易型態,對企業而言,除可收一筆資金供其靈活運用外,對廣大消費者而言則可因其一次支付全額可享有業者給予分次給付之消費者所無之額外的附加價值,但如果企業經營不善或有惡性倒閉之情事,除對國家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外,對消費者而言,則是非常大之損失。為解決此項問題,2015年修正通過之消費者保護法於第17條第1項明確規定

:中央主管機關得擬訂其定型化契約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並規定應記載事項之內容得包括預付型交易之履約擔保。但因履約保證制度係屬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之重大事項,此項規定或授權規定是否即可解決上述亂象以及有無遵守法律保留原則之適用,容有討論空間。在懲罰性賠償金部分,懲罰性賠償金乃是在民法規定之補償性賠償外,為懲罰被告具有惡意的不法行為以及為嚇阻被告或他人於未來從事類似之不法行為而給予被害人的賠償金。消費者保護法第2章規範之內容包含商品及服務責任、定型化契約、特種交易及不實廣告,但懲罰性賠償金是否對於全部均可適用,學者及實務之間則有不同見解。如從消費者保護法立法目的觀之,解釋上應可全部適用。在行政調查部分

,行政調查之行使範圍,如因法院可依其判決解釋方式對於行政機關行使其行政調查權限加以限縮解釋,難免造成法官過於依賴文字表面,此等行事對於人民的權益影響又最巨。因此,為因應變化多端之消費型態,乃有進一步確立消費者保護法第33條規定之行政調查權範圍。再者,以主管機關依據消費者保護法行使行政調查時亦有聲請扣押權限,此與消費者保護法有相關之公平交易法亦著有相似規定,乃並兼論公平交易法之是否應仿德國不正競爭禁止法於本2021年1月新增之第59b條內容,使主管機關在緊急或者必要情況下亦可擁有搜索權限,或可作為消費者保護法主管機關於行使行政調查權時,對於可供刑事責任證據的獲得提供思考的方法,特別在渉及重大民生

消費問題,例如在採取預付型消費之企業經營者於無預警倒閉之前仍繼續收取金額而渉有詐欺嫌疑時,更見其重要性。透過本論文之分析及相關之建議,希得以提供相關政府機關於修法時之參考,進而達到促進人民權益維護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