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專有名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心理學專有名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克.葛斯登菲利浦.高德堡寫的 別再扯自己後腿了:全美最佳精神科醫師教你戰勝自我挫敗,解決各種難題 和凱莉.麥高尼格的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心理學英文發音. 搞出10000个联名,被骂胸大无脑的童年女神 ...也說明:...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 “临床”一词原系医学中的专有名词,但从 ... 認識心理學專有名詞:「烏比岡湖效應」(Lake Wobegon effect) 1. 意涵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方智 和先覺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 王光旭所指導 楊雅鈞的 臺灣七年級生家庭價值觀與生育行為的性別差異—一個基於 2016年家庭動態調查的分析 (2021),提出心理學專有名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七年級生、家庭價值觀、生育行為。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數理教育研究所 林樹聲所指導 簡愷呈的 應用繪本閱讀教學提升二年級學生鳥類知識和創造力之行動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行動研究、繪本閱讀教學、鳥類知識、創造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心理學專有名詞的解答。

最後網站心理學專有名詞則補充:這次就和Engoo來學習心理相關專有名詞的英文, 相關單字有“psychology心理學、 “psychic靈媒、 “psychopath瘋子。 書名:心理學名詞彙編,語言:繁體中文,ISBN: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心理學專有名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別再扯自己後腿了:全美最佳精神科醫師教你戰勝自我挫敗,解決各種難題

為了解決心理學專有名詞的問題,作者馬克.葛斯登菲利浦.高德堡 這樣論述:

沒有達成願望和夢想,是因為你是自己最大的絆腳石!? 將成功與美好人生拒之門外的,往往是你自己! 忙碌的現代人沒有時間或精力沮喪, 本書助你快速解決擋在你成功路上的問題!   ★長銷30年的自我成長經典,解決各個時代都重複經歷的人生問題★   ★全美最佳精神科醫師對治自我挫敗行為的良方,人生超常發揮最強指南★   □苦苦尋求父母的愛與認可     □總是與錯的人牽扯在一起   □把焦點放在伴侶做錯的地方    □在該拒絕時接受要求   □還在生氣時就試圖和好      □在低潮時假裝自己很好   □為了讓人留下好印象而裝模作樣  □期望他人理解自己的感受   □不停等待直到錯過時機    

  □為叛逆而叛逆   ……以上這些行為,你中了幾個?   本書作者三度被美國消費者調查協會選為「年度最優秀精神科醫師」,他在三、四十年的執業生涯中發現,上述這些「自我挫敗行為」,是一般人尋求心理治療的主要原因——人生中最令人抓狂的,就是發現自己之所以得不到渴望的愛、成功和幸福,是因為自己,而不是別人,造成了阻礙。   於是,他綜合多年執業經驗,歸納出40種最常見的自我挫敗行為,例如拖延、嫉妒、執著、憤怒、自憐、強迫傾向、罪惡感等。除了以實際案例故事深入淺出地說明每一項自我挫敗行為的模樣,還提供非常容易執行的方法,告訴你如何採取行動克服,從此不再成為自己的絆腳石。   ★值得收藏的人生問

題參考書   本書的寫作方式非常直觀,作者直接告訴你,最常見的扯自己後腿的行為就是這40種,你自己看目錄對號入座,找到你覺得自己有的行為(肯定會有),然後按照書中提供的方法自我改善。不必先做一堆自我評估,也沒有什麼艱深的心理學專有名詞,非常淺顯易懂,是一本你會想要放在案頭,只要發現自己又出現自我挫敗行為了,就回頭去找解決方案的書。   這本書不是要帶著你辛苦地刨根究柢,面對生活中的失序、混亂,我們往往也沒有時間與心力這麼做。它提供的是一股推力,而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也只是這樣一股小小的力量,就能被推離混亂,往正確、美好的方向繼續前進。 名人盛讚推薦!   這是一本珍貴的書,針對40種如果

沒有處理就可能毀了你人生的自我挫敗行為,提供了清晰的洞見、富有同情心的理解,以及實際的解決方案。請把這本書當作一本操作手冊,讓你從自己加諸自身的牢籠中解脫出來,並創造你真正想要的人生。——傑克‧坎菲爾,《心靈雞湯》系列共同作者   這本書以罕見的仁慈和常識處理扯自己後腿這個敏感的主題,讀者會明白在自我妨礙這方面,他們並不孤單,並且會更仁慈地對待自己,也更能理解自己。——提摩西‧高威,「教練」領域開創者、《比賽,從心開始》作者   忙碌的企業家沒有時間或精力可以心情不好、不舒服,這本書能夠幫助你快速正視並解決擋在你成功路上的問題。——珍‧艾波蓋特,《創業致富201個妙主意》作者   這本書

提供了非常實際的洞見和直截了當的練習,幫助你戰勝自我挫敗行為,走向你值得擁有的健康與快樂。——凱西‧史密斯,美國頂尖健康與健身專家 讀者淚推!   ‧這本書很容易讀,卻充滿深刻的洞見,閱讀的時候,我經常叫道:「啊哈!」書中的每一章都不長,簡潔扼要,卻絕對值得一讀。這是一本你在往後許多年都會回頭去找解決方案的書,非常值得收藏。   ‧如果你經常貶低自己(像我一樣),或是喜歡將自己生活中的不順利怪到他人身上,一定要讀這本書。它真的可以讓你弄清楚「我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做!」,並且幫助你開始採取解決辦法。   ‧我覺得這本書提供的方法非常容易執行。我們一家人正經歷一場改變人生的重大混亂,所以連我

那個非常實用主義的老公都覺得這本書買得好。有時候,你需要的只是一股小小的推力,而這本書就提供了把你推往正確方向的力量。   ‧這本書讓我們深刻理解自己情緒和行為背後的原因,卻沒有長篇大論和很難照著做的方法。當你被某種感覺擊垮時,手邊有這本參考書會很棒。   作者簡介 馬克‧葛斯登(Mark Goulston)   醫學博士,身兼精神科醫師、溝通顧問與企管教練數職,被譽為「人心駭客」。曾擔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精神病學教授,也曾在FBI教授人質談判訓練課程,擔任企管教練的客戶則有IBM、高盛集團、美林證券、德意志銀行、凱悅酒店集團、埃森哲管理顧問公司、英國航空、聯邦快遞、洛杉磯地檢署、

偉凱律師事務所、ESPN、柯達、南加大等。   為《Fast Company》主筆撰寫領導力專欄,也是國際知名媒體「論壇媒體服務集團」的專欄作者,撰有「馬克醫生為你解決職場大小事」(Solve Anything with Dr. Mark)。   《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財星》《新聞周刊》等重量級媒體經常引述他的話或採訪他,並獲邀上歐普拉秀、CNN、BBC、福斯、美國公共廣播電臺等新聞節目。著有《別再扯自己後腿了》《先傾聽就能說服任何人》《洞悉人心,發揮真正影響力》等書。 菲利浦‧高德堡(Philip Goldberg)   小說家與劇作家,寫過十多本書(包括與他人合著的)。

譯者簡介 廖亭雲   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現為專業譯者。翻譯作品有《別再扯自己後腿了》《內容電力公司》《慶祝失敗》《性愛好科學》《黑暗網路》等。   〈自序〉我從讀者身上學到的十大啟示 〈前言〉如何戰勝自我挫敗行為   1 向父母尋求愛與認可 2 與錯的人來往 3 拖延症 4 期望他人理解你的感受 5 不停等待,直到錯過時機 6 過於憤怒,導致事態惡化 7 在該拒絕時接受要求 8 心懷怨恨,無法原諒 9 假設對方不求回報 10 打安全牌 11 時時都堅持自己是對的 12 把焦點放在伴侶的錯誤 13 忍受他人言而無信 14 試圖在怒氣未消時和好 15 沒

有從自身錯誤中學習 16 試圖改變他人 17 為叛逆而叛逆 18 在無人聆聽時發表意見 19 在低潮時假裝自己很好 20 發現自己有沉迷或強迫傾向 21 讓事情太往心裡去,覺得是在針對你 22 表現得過度依賴 23 抱持不切實際的期待 24 試圖顧及所有人 25 拒絕「照著遊戲規則走」 26 為讓他人留下好印象而矯揉造作 27 羨慕他人 28 覺得自己很可憐 29 以為困難的路就是正確的路 30 認為「我很抱歉」就已足夠 31 對可怕的經歷閉口不談 32 太快放棄 33 讓他人掌控你的人生 34 把太多東西交給運氣 35 讓恐懼主宰你的生活 36 遭逢失去之後不願走出來 37 當改變是最好的選

擇時不願改變 38 不表達自己的需求 39 對方需要的是關心或同理,你卻提供建議 40 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而打退堂鼓   前言 如何戰勝自我挫敗行為   有時候,最簡單的路就是正確的方向   一九七二年,在醫學院受盡兩年折磨之後,我幾乎就要走上休學這條路。學業對我造成很大的壓力,而且我無法選定專業科別,因為我對每一科都沒有興趣。我真正喜歡的是與病患相處,我對他們的痛苦感同身受,同時也發現自己有讓病患冷靜和安心的天分。然而在高科技醫療時代,花費時間與病人談話並緩解他們的焦慮,似乎不太重要,這不過是心理層面的關懷而已,醫生的工作可是很辛苦、很偉大,必須和死亡搏鬥。我對這樣的兩難情況感到非

常擔心,事實上,我甚至因此出現長期的腸胃問題。   當時我的導師也是系主任,他安排我前往多比格市參加梅寧格精神醫學教育與研究基金會的計畫。我把這視為機會,可以待在壓力較輕的環境並思考自己想做的事。結果我的收穫比預期還要多,經過幾週在精神科病房與眾多病患談話並聆聽,我第一次有了選擇精神科的想法,這項工作對我來說很自然就能駕輕就熟。   然而,正因為相同的原因,我感到抗拒。在我心中,工作不該是你很享受而是必須忍受的事,如果工作不困難,就稱不上是工作。   我把這些想法全都告訴系主任,他認為答案再簡單不過:成為精神科醫師。   「但這樣就是挑最簡單的路走。」我反駁道。   系主任的回答改變

了我的一生:「有時候,最簡單的路就是正確的方向。」   這段經驗影響的不僅是我的職涯選擇,還有我之後的執業方式。我從此能清楚意識到自我挫敗行為的殺傷力。當時我幾乎就要因為兩種心態而走向失敗,而我也會在本書的後續章節深入討論這些錯誤心態:太快放棄,以及假設困難的方式才是正確的。這位關心我的師長拯救了我,他充滿智慧的建議不但對我產生立即的影響,更繼續在我遇到各種挫折時成為指引。「有時候最簡單的路就是正確的方向」這種建議,就是我所謂的「實用啟示」——令人恍然大悟且能鼓勵建設性行動的好記短句。   自從那時開始,我在診所執業已過三、四十年,一直都在試圖辨識病患呈現出什麼樣的自我挫敗行為,並且提供他

們所需的同理心和實用啟示來克服自我挫敗。本書的目的是協助像你一樣的讀者獲得相同的啟發,你會因而改變阻礙自己的模式,並且將自己的行為從自我挫敗,逆轉為自我提升。   自我挫敗行為等於為自己設下障礙   在我的個人經驗中,自我挫敗行為是一般人尋求心理治療的主要原因。最令人抓狂或讓人更加痛恨自己的事,就是發現自己之所以得不到人生中渴望的愛、成功和幸福,是因為自己設下了阻礙。這就是自我挫敗行為造成的後果。自我挫敗違反我們的最佳利益,不顧我們最深層的渴望,而且製造的問題比解決的還多。這也是為何每當你發現自己出現這樣的行為,都會想要驚呼:「我不敢相信自己又這麼做了!早知道就不該這樣!我根本是自己最大的

敵人!」   你有多常對自己說這樣的話?答案很可能是:「幾乎每次!」你又多常發現自己就是讓自己失敗的元凶,而且幾乎每次都發誓再也不會這麼做?別緊張,你該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你並不孤單。我的患者有辛苦維持生計的一般大眾,也有富可敵國、權勢在握的富豪;有健康的年輕人,也有生命垂危的虛弱病人;有默默無名的百姓,也有名人;有誠實正直的公民,也有素行不良的罪犯。不論是哪一種患者,都因為自我挫敗行為而自覺愚蠢,也都一直找不到改變的方法,或者就算知道方法也無法貫徹始終。在某些案例中,外在看來充滿自信和自我肯定的人,卻飽受自我輕視所苦,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被尊重。   我有個患者是世界知名的爵士音樂家,在

他人生中最後幾個月,癌症末期漸漸將他拖向死亡,讓他備受折磨。顯然,自我挫敗行為並沒有阻止他邁向成功,畢竟他可是當代最受推崇的樂手,然而本書提到的部分行為卻讓他無法好好享受自己的成功,也無法把握他人的愛,或在自己最需要時保持平靜。他因為心懷不滿,將兒子的愛拒於門外;因為遲遲沒有行動直到為時已晚,他在去世前仍然沒有辦法和兒子重修舊好;因為羨慕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其他音樂家,他無法對自己擁有的名聲感到真正滿足;因為抱持著不切實際的期待,他怨嘆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只有四次是他演奏出的樂音能夠和音樂完美契合(這等於比大多數人多出四次達到完美的時刻)。因為對以上種種無法釋懷,他無法卸下心中最沉重的情緒包袱。

  我對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放下吧,你已經做得夠好了。」他露出虛弱的微笑,淚水在雙眼中打轉。「謝謝你,醫生。」他說,「我需要的就是這句話。」但我永遠都沒有機會知道這句話是否改變了什麼。   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協助避免這類悲劇發生,如果你已經準備好做出改變,這本書會幫助你找到可以遵循的觀念和方向。只要依照後續章節的建議,你就會發現自己不再是自己的阻礙,而是有能力以沉穩、智慧、勇氣,甚至是幽默面對困境。   沒有從人生課題中學到經驗   自我挫敗行為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人們沒有從人生課題中學到經驗,這代表衝動勝過了意識、立即享樂勝過了長久滿足、輕鬆勝過了決心。自我挫敗行為一向都源於我們想讓

自己好過一點的念頭,也就是一種應對機制。面對危機、威脅或可能演變成令人不快的情況時,人們會試圖保護自己,因此會緊抓住能夠緩解緊繃感,或能讓自己免於傷害的方法。這種行為本身在當下看似是合乎邏輯的權宜之計,也可能真的能有效暫時讓人鬆一口氣;然而,自我挫敗行為最終還是會回來糾纏我們,於是我們會痛罵自己糊塗、愚蠢或軟弱,但事實上,我們只是在威脅或混亂的情況中失去了客觀判斷的能力。   和許多長期的行為模式一樣,自我挫敗行為通常源於兒時經驗。兒童遭遇創傷時,如果有獲得關愛的支持和耐心、有效的引導,就比較容易培養出健康的應對機制,長大成人後也比較容易有適應力、自信和餘裕,這類人就算有自我挫敗行為,也比較

輕微且容易克服;相對地,沒有受到關愛且遭到虐待或忽視的兒童,則會覺得不受保護和孤單;還有一些兒童並不缺乏愛和關注,卻沒有獲得適當的指導,儘管他們會覺得自己有人愛,長大後卻容易覺得自己無法勝任或缺乏能力,因此面對困境時會產生不安全感。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這類人會尋求任何自己能企及的方法來緩解無法承受的情緒,他們越是焦慮和孤單,或是感到格格不入和無能,就越會死守任何能讓他們鬆一口氣的想法、態度和行為;如果他們無法培養出更有效的應對機制,能帶來一時慰藉的做法最終就會惡化成自我挫敗行為。   當然,有一些幸運的人可能因為天賦異稟或有其他成人的介入,即使在缺乏父母關愛和引導的情況下,仍然能發展出適當的應

對能力。然而以大多數的案例而言,這類人最後都會發展出難以根除的自我挫敗行為:童年時期遭到虐待的人容易感到憤怒並對世界大肆批評;遭到忽視的人容易感到挫折並會逃避現實;沒有獲得引導的人則容易缺乏自信和自主能力——以上每一種情況都會導致不同形式的自我挫敗。   本書使用方式   本書由四十個簡潔扼要的章節組成,都是在討論常見的自我挫敗行為。如果你瀏覽一下目錄的章節標題,一定會認出幾種自己也有的自我挫敗行為。也許你會覺得有些主題看起來和自己比較深切相關,但我還是建議你依照順序從頭到尾讀一遍,再回過頭來精讀和你目前的煩惱有關的章節,以仔細研究內容,並且遵循其中的建議。   經過上述的入門階段之後,

建議你把這本書當作可以隨時查找的參考資料。之所以請你這麼做,有兩大原因:首先,隨著新的狀況出現,你可能會和多數人一樣,開始用新的方式導致自己挫敗,這時不同的章節會突然對你產生新的意義和重要性;第二,你可能會需要時不時複習,因為自我挫敗行為總有辦法捲土重來,就算你覺得自己已經很久沒有這麼做了。行為的正向改變需要一再練習,直到習慣成自然。   每一種自我挫敗行為都有其特點和解決方式,同時這些行為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因此有些特定的對策可以適用於任何一種情況。每當你發現自己遇到過去曾經引發自我挫敗衝動的情況,請採取下列步驟,並且搭配個別章節提供的建議。   暫停自我挫敗五步驟   自我挫敗行為通

常是膝射反應,行動時不會考慮到長期的後果,也不會考量合理的替代方案,而暫停五步驟的目標是經由提升自我意識,來避免以上情形發生。這個方法有助於讓思緒重回正軌,讓你能夠深思而不是只會反射性動作,也能夠根據大腦的想法採取行動而不只是衝動行事,並且有意識選擇最佳做法。   .步驟一:提升生理察覺能力。衝動始於生理感受,所以請停下來觀察自己感受到什麼,感受又是從何而來。是肚子嗎?頭部?頸部?還是胸口?   .步驟二:提升情緒察覺能力。試著連結生理感受和特定情緒,為什麼你會感覺到緊繃?你在對什麼生氣?你害怕的是什麼?   .步驟三:提升衝動察覺能力。你剛才觀察到的感覺會讓你想要採取行動嗎?會讓你想採取什

麼樣的行動?   .步驟四:提升後果察覺能力。自問如果你採取行動,可能的短期和長期後果是什麼。開始意識到行動會造成的負面結果,有助於你踩下煞車。   .步驟五:提升解決方案察覺能力。自問有哪些替代方案、哪些方案比較有可能帶來最佳結果。想像一下,如果自己以更有建設性的方式行動,會產生哪些正面效果?這能讓你更有動機開始改變。   專注於獲得,而非失去   不論自我挫敗行為多麼具毀滅性,事出必有因;而不論你有多想停止這類行為就某些層面而言,你可能更害怕擺脫舊習並培養全新未嘗試過的模式。你可能會擔心,萬一新的行為沒有用,反而讓情況更糟呢?正因如此,打破慣性的關鍵就在於改變觀點:把焦點從自己所放棄的

,轉移到所獲得的。否則,就算你信誓旦旦要做出改變,還是有可能一遇到阻礙就輕易走回自我挫敗的老路。   尋求協助   由於自我挫敗行為源於小時候孤獨和毫無防衛能力的經驗,因此,如果你能從他人身上獲得幫助,就比較容易在成年時期克服這些問題。   幫助者扮演的角色其實不太重要,不論是直接協助你、提供道義上的支援,或者督促你負責完成發誓要做出的改變。真正重要的是,你會因此知道自己並不是一個人,而這一點會強化你的信心和決心。   善用挫折   自我挫敗行為通常會一再重演,當同樣或類似的情況再次出現,你可能會採取反射性動作,重複以前做過的行為。如果你遇到挫折,與其因為犯錯而把自己批評得體無完膚,

不如把自我輕視轉化成自我決心。自問如果可以重來一次,你會採取什麼做法,並且為下一次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刻擬出行動計畫。   自我獎勵   每重複一次自我挫敗行為,你的自尊就會遭受一次重擊,你會認為自己軟弱又毫無紀律,無法徹底落實腦中更高層次的信念;相對地,每一次成功克服自我挫敗的衝動,你的自我尊重就會多一些。請善用這種為自己感到驕傲的情緒。獎勵自己的好表現能夠鞏固新的行為模式,也有助於你將改變轉化成永久的習慣。   參考每一章的「實用啟示」   一般的啟示能夠提供慰藉並有助於理解,但未必能促使行動發生,而實用啟示則能產生更實際也更長遠的影響。我的患者體會到本書提供的啟示能啟發有建設性的改變

,而且在初次聽到之後許久,仍然能在腦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個患者就把實用啟示形容為「能持續提供指引的禮物」。建議你將書中和自己想要改善的行為有關的啟示寫下來,並且貼在浴室鏡子或冰箱門上,這樣的提醒可以鞏固你的新行動方案。   改變的承諾   本書提供的啟發、知識和技巧可以幫助你不再阻礙自己,但如果你沒有下定決心改變,本書的內容毫無用武之地。既然你已經讀到這裡,就表示你已具備必要的勇氣,畢竟要承認你扯了自己後腿並不容易,而更難的是承擔起這份責任。你應該已經了解到,把自己的問題怪罪於他人或自己無法控制的情況,其實無助於改善事態;你應該也明白,單靠自己的力量就足以改變人生。如果你想要克服自我挫敗,這

樣的責任感就是關鍵。   請務必堅守改善自己人生的承諾,在你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一定要誠實面對自己。就像「十二步驟治療計畫」(Twelve-Step programs)所提到的:「自我探索,並且勇於釐清自己的心理狀態。」你的坦承以對,加上每一章提供的資訊和建議,能幫助你培養出自信和智慧來遠離自我挫敗行為,邁向更理想的未來。你不會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而會是最好的摯友。   4 期望他人理解你的感受四十二歲的歷史學家珍妮特‧雷克向任職的大學提出學術休假來撰寫教科書,而為了平衡獨自工作的狀態,她經常舉辦聚會,而且只要有邀約就接受。珍妮特抱怨,她必須苦苦哀求丈夫羅伯特參加聚會,而羅伯特則認為珍妮特

給予的壓力是在侵犯隱私,並且對她「過度的社交需求」感到不以為然。珍妮特還埋怨丈夫就算參與聚會,也會表現得失禮又不友善,羅伯特則反過來批評她「要求過多」。雷克夫婦來找我諮詢時,上述問題已經幾乎要摧毀他們七年的婚姻。顯然,雙方的感受都是真真切切的,也覺得對方應該要理解自己;但同樣顯而易見的是,沒有一方能夠理解對方。雙方之間的鴻溝實在太過巨大,彷彿兩人是來自完全不同的星球,而且更糟的是,他們都深信對方有能力理解自己,只是不願意而已。「你不懂!」是人與人之間最常出現的指控。遭到誤解會令人氣急敗壞,所以我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為自己解釋,接著挫敗感會惡化成憤怒,因為比起不被理解,更令人難過的是對方根本沒有

試著去了解自己。我們能輕易察覺自身感受,其他人也一定可以,對方只是太固執不願承認,對方就是不在乎!所以,我們會試圖強迫他人理解,導致對方開始覺得被逼入絕境,結果現在雙方都很憤怒。如果對方以前沒有心情去理解你,現在更是沒有。與其試圖理解,不如激發同理心我們必須了解,每個人都是透過自己的價值觀和感知來看待現實世界,因此誤解在所難免,有時候就是無法理解另一個人的想法或情緒。話雖如此,我們還是有可能做到感同身受。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相同的基本需求──對愛、感情、自尊、安全感、自我表達等等的需求。當這些需求無法被滿足,我們會感受到憤怒、恐懼、悲傷、痛苦和其他共通情緒,而只要把重點放在這類經常體驗到的感受,

你就能達到比理解更深層且更有意義的狀態:同理。同理心是相當珍貴的能力,因為同理總是能化解敵意。以心理層面而言,如果你能體會某人的感受,就不可能同時對對方生氣。激發同理心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運用類比,將一個人的感受轉譯成另一個人可以理解的說法。為了協助雷克夫婦展開這樣的過程,我向羅伯特提出一個假想情境,和他在工程公司擔任設計團隊的主管職有關:「如果你正在進行一個大型專案,卻有團隊成員在客戶面前擺臭臉又顯得很隨便,你會有什麼感覺?」

心理學專有名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你聽過時間生物學嗎?
「蛤?」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的反應

這本《我們為什麼會覺得累》是在某一次科普類書單中看到的
買回來一看
發現主題是講生物鐘
什麼?什麼生物鐘?
然後就不管這麼多了一直看下去
書中的每個章節都是由一篇故事開場
就如同作者所說的
從故事中看科學,我們才可以知道這些知識可以應用在哪
不諱言的說
書中的某先專有名詞陳述以及圖表
真的讓我覺得「到底想傳達什麼資訊」
可是瑕不掩瑜
想了解生物鐘
這本是個不錯的選擇

付費贊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我的Email: [email protected]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臺灣七年級生家庭價值觀與生育行為的性別差異—一個基於 2016年家庭動態調查的分析

為了解決心理學專有名詞的問題,作者楊雅鈞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了解七年級生家庭價值觀與生育行為之間的關聯性,比較不同性別對於家庭價值觀與生育行為之差異性,性別對家庭價值觀和生育行為間可能產生的調節效果。臺灣近來面臨少子化之危機,生育率逐年降低,根據2021年CIA發布全球生育率報告,臺灣在全球227個國家中生育率最後一名,少子化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基於上述,本研究認為去探討生育行為的因素很多,但家庭價值觀強調的影響卻很少被討論,故本研究以家庭價值觀的討論為核心,因此本研究將運用次級資料來分析兩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用次級資料分析,使用家庭動態調查2016年的資料,其受訪者出生年份為1984至1991年,相近於七年級生世代,故以七年級生為主軸

。針對已婚者為對象,篩選出451份可用樣本,其中男性受訪者有187位,占樣本數的41.5%;女性受訪者有264位,占總樣本的58.5%。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相關分析與迴歸分析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家庭價值觀對於生育行為並未產生正向顯著影響二、不同性別會在家庭價值觀有顯著差異三、不同性別會在生育行為產生顯著差異四、性別不會對家庭價值觀與生育行為間的關係產生調節效果本研究希望能透過分析結果來解釋臺灣少子化之原因,並對於相關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供建議。關鍵字:七年級生、家庭價值觀、生育行為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

為了解決心理學專有名詞的問題,作者凱莉.麥高尼格 這樣論述:

日本話題不斷,讀過的讀者都驚呆了! ★《商業周刊》第1566期推薦選書   拖延、忙碌反而生產力高?   愛打扮,有助成功?   懂得與人閒聊,意味著工作能力強?   史丹佛大學最高榮譽教學獎得主、暢銷書《輕鬆駕馭意志力》作者告訴你,這是真的!   ▍做事老愛拖拉   ▍愛聊八卦,卻不擅長與人閒聊   ▍喜歡追逐時尚打扮,卻不太有自信   ▍個性怕生害羞,連好好道個歉也做不到   ▍容易緊張感到壓力,沒安全感老愛瞎操心   ▍在意別人的看法,也見不得別人好   ▍新年新希望,就真的只是「希望」……   你心中是否曾經掙扎過要改掉這些行為或心態?   最新科學證明,其實這樣的人生,更精

彩!   史丹佛大學最高榮譽教學獎得主、暢銷書《輕鬆駕馭意志力》作者用科學實證,   告訴你讓人生成功自在的25個簡單法則!   「這本書,是獻給想改變自我者的操作指南。   內容以我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講義為基礎,   加上我自己的人生經驗交織而成。   書中將用25堂課,   從心理學理論出發介紹如何達成改變目標的具體步驟。   讀者不僅可從中得知如何獲得好的改變,   且在改變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一股從心底油然而生的充實與滿足。   不管各位的願望是什麼,   在翻開此書的瞬間你就已經踏上了這條改變之路。」——凱莉.麥高尼格 各界推薦   鄭國威(泛科學總編輯)專文推薦   許皓宜

(諮商心理師、作家)   許峰源(律師、作家)   楊斯棓(醫師、台灣菲斯特顧問)   蔡增家(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好評推薦   史丹佛最受歡迎心理學家藉由此書告訴我們,人生中有千百次失敗,但別把每次失敗都視為掉入萬丈深淵。每次失敗都是讓我們重新聚焦、努力奮起的機會。──醫師.台灣菲斯特顧問  楊斯棓   簡單的法則,輕鬆的學習,你的人生將會有大大的不同。──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劉必榮   作者簡介 凱莉.麥高尼格  Kelly McGonigal   史丹佛大學健康心理學家。在波士頓大學拿到心理系及大眾傳播系學位後,於史丹佛大學取得

心理學博士學位。2010年獲《富比士》雜誌選為「20位最啟發人心的女性推特作者」,曾獲得史丹佛大學最高榮譽教學獎(Walter J. Gores Award)。   作者身為心理科學界的權威領袖,致力將心理學、腦神經科學、醫學的最新研究,延伸成實用的人生建議,達到健康、快樂與個人成功的目標,因而受到大眾注目與支持。   2012年出版《輕鬆駕馭意志力》,以其輕鬆且富有深度的討論,熱銷全球三十多國,日文版大賣60萬本,為2013年日本最暢銷商業作品,也是台灣的年度暢銷書。2013年的TED演講〈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更是顛覆大眾對於壓力的負面認知,超過1400萬次的點閱傳播率,感染力十足。

  著有:《輕鬆駕馭意志力》《輕鬆駕馭壓力》等作品(以上皆由先覺出版)。 譯者簡介 高宜汝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發系營養科學組畢業,熱愛旅遊和大吃美食。譯有《專注力,就是你的超能力》等作品。   〈推薦序〉一盅暖心又醒腦的心理學雞湯/鄭國威 〈代  序〉人生問題的簡單答案 〈引  言〉改變之路   第1章 成功不是天注定 只要做好「理所當然」,就能找到美好人生。   LESSON 1  成長心態與小鴨症候群 LESSON 2  為何拖延、忙碌反而生產力高? LESSON 3  愛打扮,有助成功? LESSON 4  想提升效率,從改變姿勢開始   第2章 如何構築無往不利的人際

關係? 要獲得幸福與精神健康,和「自己做什麼」無關。「工作夥伴們怎麼看你」才是關鍵。   LESSON 5  職場人際關係該如何經營? LESSON 6  閒聊的力量 LESSON 7  道歉的學問:如果那時,勇敢說了對不起 LESSON 8  在意別人怎麼想的好處 LESSON 9  言行一致,有助加強心理素質? LESSON 10 如何幫助團隊成長?   第3章 心累了,怎麼辦? 幹勁並不會「消失耗盡」。只要一個「想法」,就能讓幹勁源源不絕。   LESSON 11 如何提升幹勁? LESSON 12 做得到的新年目標設定 LESSON 13 如何培育「讓改變成真」的動力?   第4章 如

何處理負能量? 一味逃避「負能量」,只會招來更多麻煩!丟掉「不在意」的心態,正視「為何會在意?」的自我感受。   LESSON 14 擺脫「失敗反應」的惡性循環 LESSON 15 沒自信,代表你值得信賴! LESSON 16 你就儘管見不得別人好! LESSON 17 謝謝你,背地批評 LESSON 18 從今天起,「不」拋開焦慮 LESSON 19 如何輕鬆開口,再也不怯場? LESSON 20 科技成癮的你,是否還有得醫?   第5章 壓力的光明面 微軟比爾蓋茲夫婦、臉書祖克伯等頂尖人士,也是以壓力為武器,跨越逆境成長至今!   LESSON 21 壓力真的有害? LESSON 22 如

何將壓力化為助力?   第6章 如何培養讓人願意追隨的領導力? 領導力也與「意志力」相關?「高高在上」和「善良」究竟哪個才正確?   LESSON 23 別為了追求狼性,忘記人性 LESSON 24 如何防止自己做出不當行為? LESSON 25 意見回饋的學問   推薦序 一盅暖心又醒腦的心理學雞湯   你認為此時此刻,人類在世界上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什麼呢?每當我在演講時拋出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不是「全球暖化」「資源耗竭」等環境派,就是「資本主義」「階級差異」等社會派。要是幾年前我自己來回答這個問題,答案應該也不脫這兩派,但現在的我卻覺得,「心理陷阱」與「大腦機制」才是人類真正該面對的

那隻房間裡的大象。   講得直接點:之所以人類現在會面對許許多多不管是環境派還是社會派的重大問題,都不是天神或魔鬼帶給我們的,而是人類搞出來的。我們自己做了許多不妥當的選擇,然後一步步走到這個位置。既然如此,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看我們能不能改善後續抉擇的品質了,不然再好的選項,都可能被我們忽視,甚至刻意避開。再壞的選項,我們都可能會挑,嗯,例如川普。   要改善抉擇的品質,就得先了解我們先天的大腦機制與後天文化環境互動後形成的心理機制。沒錯,我認為比起新能源、新技術、新社會運動等等對外部資源跟系統的追求或改善,回過頭來,透過「心理學」看清一個關鍵事實──人類的適應能力,其實沒能夠跟著科技與

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一起變──才是讓我們得以面對加速時代連番挑戰的第一步。這也是為什麼我樂意推薦這本書。   表面上看來,本書雖然跟真正的心理學專書比起來,談不上厚實,但就像是一盅用心理學研究精華熬出來的好雞湯,讓人喝了暖心也醒腦。我認為這本書雖是一本給大學生及初入職場者的教戰守則,但同時也是對應當今世界上最重大危機──充滿焦慮感、不信任感──的解藥。每一章節討論的問題都專為現代人的焦慮感貼身打造,從旁協助我們突破文明與人性的種種衝突。例如,如何跟職場同儕打好關係、為何言行一致很重要、幹勁的提升方式、充滿負能量厭世感不行嗎、怎樣看待跟處理壓力等等。   上述這些問題看似個人,許多人甚至可能對

這類主題嗤之以鼻,認為這是心理不夠「強健」的人才有的問題,但其實正是因為許多人還抱持著這種輕蔑的心態,才忽視了過去十年來精神疾病患者激增、焦慮與憂鬱的癥狀普遍出現在年輕人身上、影響無數家庭等現象。當人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都市集中、創造新的訊息、用超快的新傳播科技連結新的個人與組織,過去看似單純的「個人焦慮」也都開始以巨量規模逆襲整個社會,這也明確反映在書市的熱門榜單上。   本書作者善於從自身案例出發,連結研究成果與現實世界,每一篇文章都是科普寫作的範本。雖然書中建議不見得能夠適用每一個人,但肯定能給每一位讀者值得借鏡的觀點。我還蠻希望可以看見大家應用本書建議後的反饋呢! 「PanSc

i泛科學」總編輯 鄭國威                               代序 人生問題的簡單答案   本書為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凱莉.麥高尼格的最新作品,集結自二○一四年六月起,共兩年時間陸續刊登在商業雜誌《日經Business Associe》裡的內容而成。   本書主題包含「時間管理法」「設定目標法」等商業技巧;以及「閒聊的功用」「道歉的方式」等溝通方法、與壓力共處的對策等,橫跨許多層面。   在書中,凱莉博士也將自身體驗化成個案研究結果,與各位讀者分享。不單單討論成功經驗,博士更希望藉由自己曾經將弱點轉化為力量的「真實故事」引起讀者共鳴,使本書提到的解決方案能毫無阻礙

地進入讀者心中。就好像凱莉博士在書中成為每位讀者的個人導師,帶領、協助大家邁向目標終點。   書中也介紹許多最新心理學相關研究內容,以及行為科學的觀點。舉凡「提不起幹勁」「沒有自信」「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或者是「一直想改變卻什麼都改不了」「為什麼只有自己這麼不順?」這些每個人都曾經有過的日常煩惱與不滿,都成為書中收錄的主題,凱莉博士都會為大家做解答。   提出的證據及論點不只來自凱莉博士授課的史丹佛大學,還有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決策力研究中心」、哈佛大學倫理中心、德國不萊梅雅各布大學等世界知名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例如第四課〈想提升效率,從改變姿勢開始〉一文裡,提到跟凱莉博士一樣同為美國

知名心理學家的哈佛大學商學院副教授艾美.柯蒂的「高權力姿勢」研究。這本書裡寫的「解答」,都有世界數一數二的研究成果為其背書。   本書將讀者的各種疑問跟煩惱分成二十五個主題,以研究結果為基礎,從科學角度告訴大家「解決方法的提示」。   書中的說明不僅淺顯易懂,還介紹不少讀完書後能立刻實踐的具體思考法與行動方案,宛如一本「實用指導手冊」。每節課後亦有重點整理統整凱莉博士的寫作內容。此外,本書出現不少諸如「心態」等心理學專有名詞,不過除此之外許多地方都以符合該內容的名詞,取代原有的專有名詞。   我在二○一三年的某個晚秋,第一次見到凱莉博士。當時對她的第一印象是「聰明又美麗」,但是在與她聊過

之後,發現她還是個開朗又開明的人!我對凱莉博士透露自己曾經試圖連絡過艾美副教授,想跟她再深入請教有關「高權力姿勢」的研究,可惜並未如願與艾美副教授取得聯絡。聽到這件事的凱莉博士,對第一次見面的我說:「我曾跟艾美副教授交流過,不如由我來聯繫她吧!」當場積極表示要協助我。   就像書裡多次提起的概念一樣,博士為自己設定「幫助並鼓勵他人」「為正在掙扎的人加油」的目標。我從她身上學到實踐這些目標的行為,也實際感受到她心胸的寬大。   博士現在仍在寫作中,而且時常留心來自日本讀者的反應。除了由衷感謝她對我的用心之外,我也在此代表讀者,為她總是站在讀者角度,一邊思考及煩惱寫作內容該怎麼表現,表示我的敬

意。 〈本文作者為知名商業雜誌《日經Business Associe》編輯長泉惠理子〉 引言 改變之路   身為一位教育者及心理學者,讓我最有成就感的一刻,無非是能夠幫助他人在追逐目標的時候獻上一臂之力。   這本書,是獻給想改變自我的讀者們的一本操作指南。   本書內容以我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講義為基礎,加上我自己的人生經驗交織而成。   書中將用二十五課,從心理學理論出發,介紹如何達成改變目標的具體步驟。   讀者不僅可從中得知如何獲得好的改變,且在改變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一股從心底油然而生的充實與滿足。   不管各位的願望是什麼,在翻開此書的瞬間,你就已經踏上這條改變之路。

  不管各位的理想是什麼,我敢說各位絕對有完成理想的才能。   此刻,你們已經踏在「成為最好的自己」這條路上。   希望所有接觸過這本書的讀者,都能從此過個美好人生。   第1課 成長心態與小鴨症候群 美國矽谷被認為是孕育創業家的重要搖籃,長久以來受到全球矚目。其中擔任培養人才重要角色的,即是位於矽谷中心的史丹佛大學。 究竟史丹佛大學的學生們成功的祕訣為何?答案就是他們不厭惡失敗的心態。 史丹佛大學所提倡「不害怕失敗」的想法,成為矽谷創業文化的原動力—幾乎所有新創公司都會失敗。包含史丹佛大學在內,「從經驗中學習」的觀念早已深植在舊金山灣區一帶。 為了登上通往成功的階梯,「面對風險」「遠

離舒適圈」和「樂觀地看待失敗」都是不可或缺的。換個角度來看,史丹佛大學可說是在教導學生成長心態這個概念。 最先提出「成長心態」理論的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教授。所謂「成長心態」,是指要發揮個人潛力別無他法,只有親身挑戰—眼前的難關正是自我成長的絕佳機會。即使失敗或目標沒有達成,都不是因為自己的無能造成的。此時必須回想過程並深刻反省,朝成長之路邁進。 「成長心態」有許多優點及益處,不過實際上幾乎所有人都抱持著杜維克教授所提出的另一種觀念:定型心態。「定型心態」,是指深信自己的能力、智力與才能都是固定不變的一種心態。抱持「定型心態」的人,即使自己考試成績不佳,也會認為原因出在自己沒天分。

這種人只要一遭遇挫折,幾乎都會立刻放棄,改去尋找其它「能立即成功的事情」來做。他們將尋找自己專長,以及避開失敗和吃苦當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杜維克教授的研究結果指出,抱持「成長心態」的人具有能忍受困難、找出工作意義,長期下來會比較容易成功的傾向。 意外的是,多數史丹佛學生在剛入學時都抱持「定型心態」,這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總被稱讚「頭腦很好」「很有才能」或「你很特別」等。當人持續接收自己比他人優秀的稱讚時,會逐漸養成脆弱的玻璃心喪失承擔風險的意志力。

應用繪本閱讀教學提升二年級學生鳥類知識和創造力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心理學專有名詞的問題,作者簡愷呈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透過繪本閱讀教學,提升四位個案學生的鳥類知識及創造力,同時也了解此一教學實踐上的問題與解決之道。研究採行動研究,以研究者任教的四名二年級學生為對象。繪本閱讀教學的主題為「黑面琵鷺來過冬」及「南路鷹飛高高-大甲鐵砧山與灰面鵟鷹」,時間為期五週,每週兩節課,每節課40分鐘。收集的資料包括「鳥類知識測驗」、「教師日記」、「學生作品」、「課堂師生對話」等。研究結果顯示:四位學生在教學後在鳥類知識及創造力方面皆有增進;行動過程中,教師面臨到的問題包括學生「不知道黑面琵鷺外觀、鳥類專有名詞不了解、不知道蓋工廠會對鳥類的棲地造成影響、不知道如何保育鳥類、不了解夏候鳥遷徙的原因」等。針對這些問題,

教師透過不斷省思、查閱資料、與指導教授討論,最後以「具體說明」、「提問」並搭配「圖片引導學生觀察」等策略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