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市面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屏東市面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威權寫的 大寮圳灌溉區農地經營與用水的關係變化(1933-2012)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屏東市行政區劃變遷 - 台灣史地大小事也說明:屏東市 一帶最早為平埔族馬卡道族「阿猴社」(荷蘭人記為Akauw)的所在地,在漢人到此開墾後,逐漸在18世紀發展成了「阿猴街」。 日治時期1901年11月9日,屏 ...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研究所 陳歷渝所指導 王韋婷的 以空間設計建構品牌形象的實踐操作-以英迪格及智選假日旅館客房為例 (2021),提出屏東市面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品牌形象、空間印象、客房設計、連鎖旅館、旅館大廳。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黃書偉所指導 張晴的 都市公園使用者探訪動機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主觀幸福感、計畫行為理論、結構方程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屏東市面積的解答。

最後網站第二章屏東縣基本分析則補充:畫,將屏東縣33 個鄉鎮市概分為,都會平原區(屏東市、潮洲鎮、萬丹鄉、長治 ... 流域面積. (平方公里). 流經區域. 高屏溪. 中央山脈. 玉山. 屏東縣.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屏東市面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寮圳灌溉區農地經營與用水的關係變化(1933-2012)

為了解決屏東市面積的問題,作者林威權 這樣論述: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研究叢刊    大寮區是高雄市重要的農業區,區內的大寮平原受大寮圳灌溉。其中紅豆為本地的特產。   大寮平原位於高屏溪下游右岸一帶,但以前沿岸尚未築堤,每逢雨季,溪水暴漲,平原低地易受水患,並缺乏水利設施,因此不利發展農業。   隨著平原沿岸的堤防於1921年完成,以及1933年大寮圳竣工通水後,土地水田化,農業逐漸發展,盛產稻米與甘蔗,大寮圳成為農地經營的命脈。即使隨著戰後經濟環境的變遷,大寮區仍維持著農業區的特色,但晚近工業化的影響,讓農業發展式微,並且灌溉方式的轉變,讓農地經營對於大寮圳的依賴,不同以往緊密。 作者簡介 林威權   高雄市鳳山區人,生

於1987年甫解嚴後的11月,畢業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興趣是地理、臺灣史及古蹟。撰有〈大寮圳的興築和輪番灌溉的二三事〉,刊於《高雄文獻》第2卷第4期;學位論文〈大寮圳灌溉區農地經營與用水的關係變化(1933-2012)〉,獲得2014年國立臺灣圖書館「103年度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佳作」,並於2015年獲得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15寫高雄——年輕城市的微歷史」文史獎助計畫協助出版。 高雄研究叢刊序  I 自序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概念與方法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的選定與自

然環境特質 15 第二章 大寮圳通水前的農業發展(1895-1933)  31 第一節 下淡水溪築堤前的農作型態 31 第二節 下淡水溪築堤後的農作型態 52 第三節 小結 61 第三章 大寮圳通水後農地經營的改變(1933-1945)  63 第一節 大寮圳的興建背景與過程 63 第二節 圳路分布與給水的區域差異 81 第三節 大寮圳通水後的農地經營與用水 93 第四節 小結 115 第四章 戰後大寮圳灌溉區農地經營的變化(1945-2012) 117 第一節 戰後初期農地經營與圳水供應的依賴(1945-1960) 117 第二節 工業化後農地經營的變化與用水方式的轉變(1960-19

90)137 第三節 現今農地經營的轉變與用水自主性的提升(1990-2012)150 第四節 小結 173 第五章 結論  175 參考文獻  183 附錄  193 高雄研究叢刊序       高雄地區的歷史發展,從文字史料來說,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如果再將不是以文字史料來重建的原住民歷史也納入視野,那麼高雄的歷史就更加淵遠流長了。即使就都市化的發展來說,高雄之發展也在臺灣近代化啟動的20世紀初年,就已經開始。也就是說,高雄的歷史進程,既有長遠的歲月,也見證了台灣近代經濟發展的主流脈絡;既有台灣歷史整體的結構性意義,也有地區的獨特性意義。       高雄市政府對於高雄地區的歷

史記憶建構,已經陸續推出了『高雄史料集成』、『高雄文史采風』兩個系列叢書。前者是在進行歷史建構工程的基礎建設,由政府出面整理、編輯、出版基本史料,提供國民重建歷史事實,甚至進行歷史詮釋的材料。後者則是在於徵集、記錄草根的歷史經驗與記憶,培育、集結地方文史人才,進行地方歷史、民俗、人文的書寫。       如今,『高雄研究叢刊』則將系列性地出版學術界關於高雄地區的人文歷史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既如上述,高雄是南臺灣的重鎮,她既有長遠的歷史,也是台灣近代化的重要據點,因此提供了不少學術性的研究議題,學術界也已經累積有相當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卻經常只在極小的範圍內流通而不能為廣大的國

民全體,尤其是高雄市民所共享。       『高雄研究叢刊』就是在挑選學術界的優秀高雄研究成果,將之出版公諸於世,讓高雄經驗不只是學院內部的研究議題,也可以是大家共享的知識養分。       歷史,將使高雄不只是一個空間單位,也成為擁有獨自之個性與意義的主體。這種主體性的建立,首先需要進行一番基礎建設,也需要投入一些人為的努力。這些努力,需要公部門的投資挹注,也需要在地民間力量的參與,當然也期待海內外的知識菁英之加持。       『高雄研究叢刊』,就是海內外知識菁英的園地。期待這個園地,在很快的將來就可以百花齊放、美麗繽紛。 國史館館長   自序   「認識環境的方式有很多種。於我而言,

以『地理學』的觀點來認識環境,是最適宜的方式。」   從研究所畢業迄今,即使已過數年,我仍懷抱著這句話,面對著生活與這變動的環境。喜歡地理,對於地理學研究的嚮往,甚是曾以地理老師做為我的志願,是源於高中的地理老師──林佳慧老師,她帶給我在地理學及研究上的啟蒙。   然而升學之路繞彎,地理系未竟,來到久仰的花東縱谷,就讀位於木瓜山及鯉魚山下的東華大學,成為四年的壽豐鄉志學村村民。除了修課,「腳踏實地」參與登山社,投入「後山自然人社」,親近自然人文,是我的生活方式。進而影響考研究所時,決心以地理系為目標,我以為是彌補當年大學時未竟的志願。   大學畢業後,再次回到闊別四年的高雄。志學村四年的

點點滴滴,成為山另一邊的事情了。高師大地理系三年,透過修課與田野實察,以及擬定論文研究方向和進行研究調查時,大量閱讀高雄相關的文獻,因此我重新認識既熟悉但陌生的高雄。   本書是由碩士論文修改而成的,以位於大寮區的大寮圳灌溉區做為研究範圍,以地理學的人地傳統和歷史的研究途徑,透過文獻與官方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地圖比對與分析,以及半結構式問卷訪談的田野調查,探究在大寮圳通水前和通水後,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經濟環境下,灌溉區的農地經營和灌溉用水兩者各呈現什麼差異,並企圖理解灌溉區的農地經營與用水之間的關係是如何轉變。   我的田野調查,是從炙熱的盛夏七月開始,為期近一年的調查。從小在都市成長的我

,對於農村相當陌生,我對於農村的認識,僅限於過去耳聞家中長輩所傳遞的知識。直到自己親身訪問農家,我才能理解農家的辛苦,也認識農村一年的農事作息。我們在餐桌上所吃的食物,都是農人辛苦栽植,並且要設法避免每年難以準確預測的天氣災害,才能歡喜收穫。   那一年的田野調查,是我人生中珍貴的經驗,第一次一個人騎著輕型機車,走在對我來說是陌生的鄉間道路;第一次必須突破心裡的障礙,跨出內心的障礙與素未謀面的受訪者打交道,並且要在研究訪問過程中,適時地參雜著閒聊交談,以延續及深化訪問內容,獲取更多的訊息。雖然調查訪問偶有挫折,但多數人的熱心及對我的信任,是我繼續前進論文和田野調查的動力。現在想想,能回到家鄉

就讀研究所,並且能為家鄉記錄屬於這裡的人地故事,何其有幸。   碩士班三年,從懵懵懂懂地修課及撰寫報告,到完成田野調查及論文,這一路上很謝謝我的指導老師──許淑娟老師的諄諄教誨及鼓勵。謝謝許老師願意收我這非本科系出身的研究生,並比照本科系出身的研究生,一視同仁地要求我。謝謝吳育臻老師在人文地理調查法、地理論文寫作研究,以及讀書會時的教導。老師們嚴謹、實事求是及腳踏實地的研究精神和工作態度,是我畢生追求的目標。   再者,謝謝大學母系英美語文學系的王君琦老師,啟蒙我批判及多元思辨的能力,以及邏輯辯證的重要性,啟發我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世界。君琦老師的學思歷程,也鼓勵我要勇於追求自己喜歡的地理。

  歷史學系的陳鴻圖老師開啟我對於臺灣史研究的視野,對於臺灣史有更深度的認識;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的許世璋老師,於教育學程開設的環境教育,以及環境解說與戶外教學課程,啟蒙我對於環境議題的關懷與思考,謝謝阿圖老師與世璋老師對我的鼓勵。   最後,謝謝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及國立臺灣圖書館,對於本文的肯定,並謝謝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協助出版拙作。身為高雄人,能為高雄留下人地關係的記錄,是身為高雄市民的我之榮幸!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若欲找尋曹公圳舊圳頭,可從高雄市鳳山區的中山東路(臺1戊線), 直行往屏東市區方向的鳳屏一路和鳳屏二路(臺1線),左轉入九和路後,繼續直行接九大路(臺29線

), 往高雄市大樹區九曲堂的方向。當留心該在哪個路口右轉時,眼前即是曹公圳橋,而橋下是曹公圳導水幹線。在過橋前,橋頭右側有條沿著導水幹線,並可到達曹公圳圳頭的小徑。小徑路口的右邊有一方果園,並且路邊鄰近果園處,有座約一個人高的長型石碑,立於寬平的圓石上,而石碑連同底部的圓石,直立於方形的水泥基座平臺上,整體佇立在果園邊。面對小徑的石碑面上有著銘刻,並被漆以金黃色顯著其刻字: 曹公水利組合大寮圳竣功記念碑高雄州知事野口敏治書 而面向果園的石碑面上,鑿有長方形的淺狀凹面,上頭有著清楚的刻字: 昭和七年一月十三日著手昭和八年十月三十一日竣功工事資金五十二万千二百五十圓也灌溉總面積一千八百五十餘甲步 

從記念碑上記載的年代推算,石碑已在此地佇立迄今超過八十年,而當地人會以「石頭公」敬稱「大寮圳竣功記念碑」,興許有著感謝大寮圳讓田園得水灌溉而豐收的心意。 若是不清楚本地歷史者,一般人會誤以為曹公圳也灌溉著大寮區,而從「大寮圳竣功記念碑」可知道大寮區到日治昭和8 年(1933)才有大寮圳來灌溉當地的田園。何以即在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由鳳山知縣曹謹以官方力量發起,並結合地方業戶,合力興建灌溉鳳山平原的「五里舊圳」和「五里新圳」,未能灌溉大寮區的平原?卻遲至八十餘年後才興築大寮圳? 一般而言,在臺灣土地開拓史的研究上,往往把水利事業開發視作臺灣農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其說法的成因來自於

,當埤圳等水利設施開發完成後,促使當地水稻栽植的普及。而水利事業的開發對於當地農業經濟有莫大影響,同時因為灌溉用水的使用和灌溉設施的經營與維護,也會促使灌溉區內社會結構的變動。 換言之,水利設施的興築常被視為土地開墾的一部分。當灌溉系統建立後,土地開墾即宣告完成。 水利設施從開始興築到竣工通水後的經營,需要資金的投入和人力的維護和管理,使之運作不息,通常也被視為一種事業的經營模式,因此又稱作「水利事業」,而臺灣早期的發展稱之為「埤圳事業」。

以空間設計建構品牌形象的實踐操作-以英迪格及智選假日旅館客房為例

為了解決屏東市面積的問題,作者王韋婷 這樣論述:

疫情(COVID-19)未發生之前,世界旅遊市場蓬勃,國際品牌旅館紛紛投資亞洲市場,有些品牌旅館引進台灣後,在建築外觀和室內空間,特別是公共空間及客房融入品牌形象的特色。在競爭市場中,如何找到自己的競爭優勢與市場定位,又在市場定位與旅館空間品牌形象,二者之間有何關聯性?客房是旅館主要銷售的商品,也是旅館主要收益來源之一,大多旅宿者投宿旅館時,停留於公共空間時間短暫,客房才是旅宿者使用時間較長的私密空間;如何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並體現品牌形象,即為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在探討旅館的品牌形象與空間之間的關聯性,嘗試將品牌形象建構於空間設計中,選擇利用客房空間的設計來詮釋建構品牌形象的操作。研究方法採取

文獻資料回顧,探究品牌旅館的發展過程、經營模式、品牌定位及品牌精神,以田野調查法,前往選定之IHG集團旗下二家品牌旅館現場實際進行調研,並歸納分析觀察的結果,提煉品牌形象表現元素,再以個案實踐設計將品牌元素於客房空間進行設計操作,研究結果完成二個品牌旅館的客房設計,就客房空間建構品牌形象的過程檢討,提出結論:品牌定位有助於競爭市場找到目標客戶群、品牌定位決定空間功能的配置、品牌精神導入空間設計有助於體現品牌形象、空間機能的安排會決定設計的品質與氛圍。

都市公園使用者探訪動機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

為了解決屏東市面積的問題,作者張晴 這樣論述:

隨著經濟與科技不斷進步,國人在生活品質上日漸提升,但在步調緊湊的都市中總伴隨各種無形壓力,使幸福感逐漸下降,因此重視休閒活動成了舒緩日常生活及工作壓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日益發現到,進入都市公園和綠色空間有助於社區幸福感增加,發展社會資本並提高都市生活質量,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更將公園綠地面積列為臺灣永續發展指標之一,國人享有的公園綠地面積越大,對都市的永續發展越有正面幫助。然而,人與自然逐漸失去連結,能夠真正靜下心來欣賞自然並感受寧靜的人是越來越少,在這樣資訊爆炸講求快速的時代,各種心理疾病因此產生。因此,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作為核心,並加入探訪公園動機與主觀幸福感兩個變項作為研究架

構,旨在探討都市公園使用者之行為與動機、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分析主觀規範、態度、知覺行為控制、探訪公園動機、主觀幸福感等變數對於行為意向之影響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量化資料的收集,並以敘述性統計、相關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統計分析,由實證結果可知,都市公園使用者在行為意向上受到主觀規範影響之外,亦受到態度、知覺行為控制、探訪公園動機以及主觀幸福感等的影響,進而產生使用公園的行為。本研究認為未來的研究者可將本研究作為未來探討都市公園使用者行為模式的參考,透過對都市公園使用的動機與所產生的主觀幸福感提升其使用行為,對於都市公園發展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