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態度不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員工態度不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洪培芸寫的 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服務態度不佳」 - 相關新聞- 自由時報電子報也說明:... 整杯豆漿都變成固態的「豆花」,隔天他到店詢問,覺得店家的處理態度非常不佳。 ... 卻有員工誤會客人沒結帳大聲指責,更因此強拉客人,而且該店員事後還不道歉, ...

南開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林聰哲所指導 陳郁如的 國小教師壓力源與身心健康之研究 --以休閒緩衝壓力模式驗證 (2021),提出員工態度不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休閒調適信念、休閒調適策略、休閒調適資源、生活壓力。

而第二篇論文育達科技大學 觀光休閒管理系碩士班 王榮祖所指導 許閔惠的 醫事護理人員之工作壓力、養生休閒與身心狀態之研究-以新竹某醫院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新型冠狀病毒、醫事人員、護理人員、養生、休閒、工作壓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員工態度不佳的解答。

最後網站【整理】工作態度不佳可以開除嗎-2021-04-30 | 3C資訊王則補充:工作態度不佳就算了,有時還要同事老闆幫忙擦屁股,這時候可以解雇...可解雇員工表現不佳、不照安排嗎?算開除還是資遣... - 1111人力銀行對於不適任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員工態度不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

為了解決員工態度不佳的問題,作者洪培芸 這樣論述:

▎全台第一本,探討現代人禁錮自我的牢籠:微笑憂鬱 ▎   他的嘴角只能上揚,不能向下;只能微笑,不能流淚。 他看起來那麼快樂,嘴上掛著哈哈哈, 心裡卻想著:「我好想死……」     他幽默風趣,是人見人愛的萬人迷;   她經濟獨立,是公認的女強人。   他/她家庭美滿,萬事俱足,   應該不會有憂鬱的情緒……     你也這樣認為嗎?   或者,你也是別人眼裡的開心果,只能獨自把淚吞?     ▎愈是樂觀開朗、正向堅強的人,   ▎愈可能是用陽光的一面,覆蓋內心的陰影   卓別林、「豆豆先生」羅溫‧艾金森、羅賓威廉斯、金凱瑞……他們都是喜劇演員,但他們,也是憂鬱症患者。英國喜劇演員史蒂芬‧佛萊

則是在受訪時說:「有時我笑著說『哈哈!對,對!』,心裡卻是一邊想著,『我真想死。』」     這些螢光幕上的喜劇演員、團體裡的幽默大師,都有著不被允許的脆弱及憂鬱。甚至我們的生活周遭,有些人悄悄殞落了,我們卻事後才知道,原來那個看起來很完美的他,那個你以為很了解的他,平時的開朗不是發自內心,而是為了掩蓋憂鬱、佯裝堅強的面具。因為我們常常這麼想:     ˙要是突然不笑或表現出心情不好,會嚇到人。而且,我不想麻煩別人……   ˙雖然工作穩定、經濟無虞,但我還是不開心。這樣的煩惱讓人知道了,會被討厭吧?   ˙身為老闆,我不能有半點軟弱遲疑;遇到壞客戶得忍氣吞聲,員工態度不佳也要容忍,否則會被起底

,發文抹黑。   ˙身為偶像,他不可能有半點不完美,也不能談戀愛,違背我們的期待和想像。     ▎「沒想到他也會憂鬱啊!」   對於美好的形象,外人總是存有夢幻的想像,以致這樣的批判,隨處可見:     ˙沒想到她身為教養專家,親子關係卻這麼惡劣,虧她還在節目上大談教養理論,可信度高嗎?   ˙沒想到他身為最專業的醫生,也會罹患癌症,還寫健康及養生書籍,會不會誤人一生啊!   ˙沒想到她身為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也會情緒低落,甚至重度憂鬱,還在身心科掛號,她的專業可不可靠啊?      社群媒體盛行的年代,標榜正向思考、積極生活的文化裡,我們爭相在網路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彷彿生命裡僅只美好,

沒有悲傷與黑暗。這樣的文化,加之人們對他人美好形象的不實際想像,使得愈來愈多人內在的憂鬱問題一再被壓抑,只能笑著流淚,甚至連自己都對自己偽裝,不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美好笑容的背後,是與內在真實自我的隔離   與一般認知的憂鬱症不同,微笑憂鬱者能維持工作與日常生活的運轉,甚至表現優異;擁有活躍的社交生活,甚至還是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但對自己,卻有著強烈的自我厭惡,內心有苦,卻不能,也不敢說出。     在國外已被大量討論的「微笑憂鬱」,儼然成為當代人最容易纏身,卻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洪培芸心理師針對此現象,以親切好懂的文字,從社會環境、角色期待與心理狀態切入,探討對象涵蓋資優生、

明星網紅、老闆、同志、不擅表達情感的男性,乃至長照家庭及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三明治世代,為我們打造一帖鬆綁「高情商」束縛、解放不合理期待的良方。     ▎特別收錄:關於微笑憂鬱的6個問題   ˙什麼是微笑憂鬱?    ˙微笑憂鬱跟憂鬱症有什麼差別?   ˙微笑憂鬱的徵兆與症狀?   ˙哪些族群容易有微笑憂鬱?   ˙如果發現自己有微笑憂鬱,該怎麼做?   ˙若身邊的人有微笑憂鬱,該如何協助?   名人推薦     周慕姿(心理師;《情緒勒索》作者)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涵冷娜(許乃涵,演員)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誠摯推薦 作者簡介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中原大

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目前在養心心理治療所執業。     專長:人際關係、兩性情感、親職教養、關係失落、精神疾患與身心症狀、網路成癮、飲食障礙、自我探索與生涯發展。     打造共好社會,過好這一生是洪培芸的理念。她深信「認識自己」就是改變人生的起點,也是一生的作業。而幫助更多人過好這一生,就是她的一生志業及追求。     曾應邀到華視、年代電視台、News98、飛碟、中國廣播、台北愛樂、環宇、正聲、警察廣播、台北廣播、教育廣播、女子學、漢聲廣播、復興廣播、Needs Radio、網路節目等進行分享。     文章持續受到各大媒體轉載。也曾在《今周刊》、《大人學》撰寫專欄,曾在純青基金會擔任講師

,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帶領女性自立團體。目前也是企業、扶輪社、各大專院校、社福團體經常邀請演講的心理學家。     著有《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寶瓶文化)。該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版權。     ˙粉絲專頁:「洪培芸 Matilda 的心理觀察」 關於微笑憂鬱的6個問題 ▎輯一、笑,是為了掩飾疼痛 ˙毫無預警就殞落的生命──愈來愈多,不容輕忽的「微笑憂鬱」 ˙你也是開心果嗎?──不被允許的脆弱和憂鬱 ˙一定要積極正向、溫柔可人嗎?──我們都習慣對他人偽裝自己,最後連自己都蒙蔽 ˙微笑憂鬱的社會層次──對於成功與幸

福,單一的定義,侷限的模式 ˙「適者生存」,讓我們活得腹背受敵──不僅是達爾文主義,還有骨子裡的失敗主義 ˙微笑憂鬱,一張你我都可能戴上的面具──面對壓力,「不正常」才是正常反應 ▎輯二、那些毫無預警就殞落的生命 ˙明星、網紅的微笑憂鬱──放下凌遲自己的刀,你無須堅強與完美 ˙假面夫妻的微笑憂鬱──社群上的神仙眷侶,卻是貌合神離…… ˙偽單親的微笑憂鬱──「負責」不是把自己逼到盡頭 ˙資優生的微笑憂鬱──孩子值得數字以外的美好和精采 ˙新女性的微笑憂鬱──拿掉「完美」的面具,你將更自由 ˙不擅表達的男性,難言之隱的微笑憂鬱──男性往往成為憂鬱症黑數 ˙三明治世代的微笑憂鬱──責任不只是壓力,

更要看見背後的意義 ˙同志族群的微笑憂鬱──何苦非要突破同溫層?在舒適圈好好生活,也很好 ˙創業老闆的微笑憂鬱──了解尖角效應,不再微笑憂鬱 ˙空巢期的微笑憂鬱──終於照顧兒女到長大成人,卻失去了人生的目標 ˙突然來襲的微笑憂鬱──面臨重大生活改變,如何因應? ˙身為兒女的微笑憂鬱──能者多勞?分明是能者過勞…… ˙長照家庭的微笑憂鬱──從角色認同中解脫 ▎輯三、給自己悲傷的權利 ˙你能成為想成為的人──性格能改變,你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笑著笑著就哭了?我們需要面對「真實」的自己──無論悲傷或欣喜,都是你的一部分 ˙給自己一點「討厭人」的勇氣──請記得,以直報怨才是智慧 ˙超渡父母的期待,那

些有條件的愛──自己的人生,自己定錨 ˙微笑憂鬱的生理層面──因為「神經可塑性」,我們都能痊癒 ˙認識你的敏感及共感特質──儘管人言可畏,不再無疾而死 ˙擴展性的信念──離開過去經驗的囚牢 ˙別讓他人的忠告,反成為「善意」的束縛──樂於分享而成為網紅、YouTuber,卻變得「壓力山大」 ˙不再知覺扭曲,需要鍛鍊彈性──明明得到很多讚和正向回饋,卻只看到惡毒的留言 ˙正視不被接受的情緒──跨越評價焦慮,看見否認機制 ˙如何讓自己快樂?──快樂不是天注定,而是可以學習、鍛鍊及強化的能力 ˙活在當下,就能播種希望──每個人都需要希望感 毫無預警就殞落的生命 ──愈來愈多,不容輕忽的「微笑憂鬱」 

許多人心目中的喜劇泰斗,主演過無數經典電影,《春風化雨》、《野蠻遊戲》、《心靈捕手》,甚至得獎無數的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你還記得嗎?或是主演《王牌天神》、《楚門的世界》的金.凱瑞(Jim Carrey),他的眼神及招牌誇張表情讓人印象深刻。還有童星出身,笑容甜美,常在愛情喜劇電影現身的茱爾.芭莉摩(Drew Barrymore)──他們,都曾受憂鬱症所苦。 關於微笑憂鬱 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學者拉姆絲(Olivia Remes)指出,微笑憂鬱症(Smiling Depression)指的是「有憂鬱問題,但卻成功將問題隱藏的人」

。這樣的人,表面看起來很快樂,內心其實非常憂鬱。 .憂鬱問題 從憂鬱情緒到憂鬱症,是一個連續向度的光譜,也會在兩極之間持續不斷地變動。 情緒會因著每一天的生活事件,或大或小的外在刺激,讓人措手不及的緊急狀況,長期累積的重重壓力,來自社會、家庭環境或個人擁有的內在信念、性格及行為反應模式,而交錯影響及變化著。因此,關於情緒的覺察不能輕忽,而憂鬱問題更是不容小覷。 .成功將問題隱藏 這讓我想到,微笑憂鬱的族群往往能力也相當優異。 換言之,他們可能是該領域中的佼佼者、領頭羊,在他人的眼裡就是成功、傑出及優秀的代名詞,簡言之,就是「人生勝利組」。同時,對旁人而言,他們可能都沒有「客觀的憂鬱理由」。也就

是,有工作、有車、有房、有伴侶、有父母、有兒有女……什麼都有。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既然應有盡有了,是要憂鬱什麼呢? 其實,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主觀經驗」裡,外在客觀現實如何,旁人看來有多美好,跟當事者的內在主觀世界,往往都是天壤之別。

員工態度不佳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介紹
       
訪問作者: 洪培芸
    
內容簡介:
▎全台第一本,探討現代人禁錮自我的牢籠:微笑憂鬱 ▎
  
他的嘴角只能上揚,不能向下;只能微笑,不能流淚。
他看起來那麼快樂,嘴上掛著哈哈哈,
心裡卻想著:「我好想死……」
  
  他幽默風趣,是人見人愛的萬人迷;
  她經濟獨立,是公認的女強人。
  他/她家庭美滿,萬事俱足,
  應該不會有憂鬱的情緒……
  
  你也這樣認為嗎?
  或者,你也是別人眼裡的開心果,只能獨自把淚吞?
  
  ▎愈是樂觀開朗、正向堅強的人,
  ▎愈可能是用陽光的一面,覆蓋內心的陰影
  卓別林、「豆豆先生」羅溫‧艾金森、羅賓威廉斯、金凱瑞……他們都是喜劇演員,但他們,也是憂鬱症患者。英國喜劇演員史蒂芬‧佛萊則是在受訪時說:「有時我笑著說『哈哈!對,對!』,心裡卻是一邊想著,『我真想死。』」
  
  這些螢光幕上的喜劇演員、團體裡的幽默大師,都有著不被允許的脆弱及憂鬱。甚至我們的生活周遭,有些人悄悄殞落了,我們卻事後才知道,原來那個看起來很完美的他,那個你以為很了解的他,平時的開朗不是發自內心,而是為了掩蓋憂鬱、佯裝堅強的面具。因為我們常常這麼想:
 
  ˙要是突然不笑或表現出心情不好,會嚇到人。而且,我不想麻煩別人……
  ˙雖然工作穩定、經濟無虞,但我還是不開心。這樣的煩惱讓人知道了,會被討厭吧?
  ˙身為老闆,我不能有半點軟弱遲疑;遇到壞客戶得忍氣吞聲,員工態度不佳也要容忍,否則會被起底,發文抹黑。
  ˙身為偶像,他不可能有半點不完美,也不能談戀愛,違背我們的期待和想像。
  
  ▎「沒想到他也會憂鬱啊!」
  對於美好的形象,外人總是存有夢幻的想像,以致這樣的批判,隨處可見:
  ˙沒想到她身為教養專家,親子關係卻這麼惡劣,虧她還在節目上大談教養理論,可信度高嗎?
  ˙沒想到他身為最專業的醫生,也會罹患癌症,還寫健康及養生書籍,會不會誤人一生啊!
  ˙沒想到她身為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也會情緒低落,甚至重度憂鬱,還在身心科掛號,她的專業可不可靠啊?
   
  社群媒體盛行的年代,標榜正向思考、積極生活的文化裡,我們爭相在網路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彷彿生命裡僅只美好,沒有悲傷與黑暗。這樣的文化,加之人們對他人美好形象的不實際想像,使得愈來愈多人內在的憂鬱問題一再被壓抑,只能笑著流淚,甚至連自己都對自己偽裝,不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美好笑容的背後,是與內在真實自我的隔離
  與一般認知的憂鬱症不同,微笑憂鬱者能維持工作與日常生活的運轉,甚至表現優異;擁有活躍的社交生活,甚至還是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但對自己,卻有著強烈的自我厭惡,內心有苦,卻不能,也不敢說出。
 
  在國外已被大量討論的「微笑憂鬱」,儼然成為當代人最容易纏身,卻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洪培芸心理師針對此現象,以親切好懂的文字,從社會環境、角色期待與心理狀態切入,探討對象涵蓋資優生、明星網紅、老闆、同志、不擅表達情感的男性,乃至長照家庭及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三明治世代,為我們打造一帖鬆綁「高情商」束縛、解放不合理期待的良方。
 
  ▎特別收錄:關於微笑憂鬱的6個問題
  ˙什麼是微笑憂鬱?
  ˙微笑憂鬱跟憂鬱症有什麼差別?
  ˙微笑憂鬱的徵兆與症狀?
  ˙哪些族群容易有微笑憂鬱?
  ˙如果發現自己有微笑憂鬱,該怎麼做?
  ˙若身邊的人有微笑憂鬱,該如何協助?
  
作者簡介: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目前在養心心理治療所執業。
 
  專長:人際關係、兩性情感、親職教養、關係失落、精神疾患與身心症狀、網路成癮、飲食障礙、自我探索與生涯發展。
 
  打造共好社會,過好這一生是洪培芸的理念。她深信「認識自己」就是改變人生的起點,也是一生的作業。而幫助更多人過好這一生,就是她的一生志業及追求。
  
  曾應邀到華視、年代電視台、News98、飛碟、中國廣播、台北愛樂、環宇、正聲、警察廣播、台北廣播、教育廣播、女子學、漢聲廣播、復興廣播、Needs Radio、網路節目等進行分享。
  
  文章持續受到各大媒體轉載。也曾在《今周刊》、《大人學》撰寫專欄,曾在純青基金會擔任講師,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帶領女性自立團體。目前也是企業、扶輪社、各大專院校、社福團體經常邀請演講的心理學家。
  
  著有《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寶瓶文化)。該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版權。
 
 
作者粉絲頁: 洪培芸 Matilda 的心理觀察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國小教師壓力源與身心健康之研究 --以休閒緩衝壓力模式驗證

為了解決員工態度不佳的問題,作者陳郁如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壓力源、休閒調適與身心健康之現況,並分析其認知差異相關及影響效果。以「南投縣國小教師壓力源、身心健康與休閒調適量表」為研究工具,採便利取樣方式抽取樣本,共回收459份問卷,所得資料經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驗證性因素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資料分析,結果如下:(一)個人背景變項部分:以女性、41-50歲、已婚、擔任級任教師(未兼任行政工作)、21年以上服務年資及市區學校之教師居多數。(二)各研究變項之排序:南投縣國小教師具中低程度之壓力源,以「工作壓力」最大;休閒調適信念偏中高程度,以「休閒自主性」為主要信念;休閒調適策略偏中高程度,

以「情緒調節功能」為最佳調適策略;休閒調適資源偏中高程度,以「調適滿意度」為主要休閒效益;而在整體身心健康呈不佳狀態,尤其在「生理健康方面」。(三)不同背景變項與研究變項之差異分析:研究變項之壓力源與身心健康在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服務年資呈現顯著差異;休閒調適信念在性別、年齡、服務年資呈現顯著差異;休閒調適資源在年齡、服務年資呈現顯著差異;休閒調適策略則僅在在性別呈現顯著差異。(四)壓力源與休閒調適信念及休閒調適資源呈部分顯著負相關;壓力源與休閒調適策略呈部分顯著正相關;壓力源與身心健康皆呈顯著正相關;休閒調適信念與休閒調適策略及資源呈顯著正相關;休閒調適信念與身心健康呈顯著負相關;休閒調適

策略與身心健康呈部分顯著負相關;休閒調適資源與身心健康呈顯著負相關。(五)壓力源對休閒調適策略及身心健康皆具直接影響效果,休閒調適策略對身心健康亦具有直接影響效果,(六)壓力源透過休閒調適策略之中介效果,會產生緩衝的功能,降低壓力源對身心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間接維繫身心健康。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實務策略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醫事護理人員之工作壓力、養生休閒與身心狀態之研究-以新竹某醫院為例

為了解決員工態度不佳的問題,作者許閔惠 這樣論述: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從2019年12月開始,病毒迅速擴散至全球多國,人體抵禦病毒的第一道防線是先天性免疫系統;這一免疫系統由能夠抵禦非特異性病毒感染的細胞和其他機制組成,所以提高養生休閒可以增加個人的免疫系統。後疫情時代,護理人力的短缺及離職率是一重要指標。離職主要的原因為,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負荷重、人際互動不佳、經驗及技術未受到上級主長管的支持等。醫事護理人員除了少數有著對醫護理念的信仰堅持外,多數是迫於生活無奈;護理人員遭受許多不合理窘境,護理人員長期疲累,休假通常在床上卧睡一整天,請假艱難。本研究探討在疫情期間,醫事護理人員之工作壓力透過養生休閒對於身心狀態的影響

,同時使用量化與質化分析,深度訪談了6位同性質不同工作地點的醫事護理人員,及問卷調查了331人次,在問卷調查中發現,產生工作壓力的來源及最想改善的工作壓力的主要因素,工作量大居第1順位,因為工作量大造成工作壓力大及身心狀態不健康,所以睡覺才是他們最想要的養生休閒活動。在深入訪談中發現,醫院護理人員雖大多為輪班制 (35.3%),工作本身為照護病人為主,輔以協助相關醫療業務,常常伴演夾心餅乾的角色,對上對病人都常常因指示及病人要求而有所為難,但現今醫院繁複的工作內容使得工作量及壓力增加許多。在高壓的護理工作環境下身體產生許多不良的狀態,而規律循序的養生休閒活動,替身心都調整至最佳狀態;無法先行排

定像國內旅遊此類的養生休閒活動,也因各單位所屬護理工作性質有異,應建立有效之代理人制度,以便讓人員可進行休假或安排養生休閒活動。現今醫院護理人員已不向從前護理人員對工作感到熱情,加上醫院林立競爭人才取得不易,因此希望本研究提出改善建議讓醫院護理人員有完善的工作環境,以利養生休閒活動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