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 時尚 大百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DK 時尚 大百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DK出版社編輯群寫的 終極鐵道百科:史上最完整的火車與鐵道大圖鑑 和布萊恩‧麥奇的 DK全彩圖解版 西洋哲學史2500年:牛津大學哲學導師Dr. Magee從繪畫、雕刻、善本、遺跡及歷史照片,還原古希臘到21世紀初各時代思潮氛圍(燙金精裝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石國際文化 和野人所出版 。

正修科技大學 化妝品與時尚彩妝研究所 黃和全所指導 紀玫君的 草本植物萃取物在化妝品之生物活性研究 (2020),提出DK 時尚 大百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草本植物萃取物、抗氧化、護髮、拉伸試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班 林欽賢所指導 鄭絹樺的 「論人類對品種犬貓的控制」—鄭絹樺創作論述 (2019),提出因為有 品種犬貓、同伴動物、人道主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DK 時尚 大百科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DK 時尚 大百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終極鐵道百科:史上最完整的火車與鐵道大圖鑑

為了解決DK 時尚 大百科的問題,作者DK出版社編輯群 這樣論述:

  從最早的蒸汽機車到柴油引擎,再到今日的高速子彈列車,《終極鐵道百科》詳細記錄了鐵道的歷史與角色。你可以走過每個時代,認識當代最重要的火車,瀏覽代表性列車的細部,了解這些傳奇火車的構造,例如東方快車、仙后號、野鴨號、標槍號……等等。你將能以全球性的眼光看鐵道,探索世界最壯麗的鐵路,從南非到西伯利亞,包括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以及日本東海道新幹線。書中也收錄重要人物的故事,包括關鍵發明家、推動鐵路旅遊的設計師與工程師,以及他們面對的挑戰與鐵路建設時的文化背景。只要你是鐵道迷,《終極鐵道百科》就是你必不可少的絕佳收藏。 本書特色   ․鐵道迷必備的火車百科全書,從全球第一台蒸

汽機車到今天的高速鐵路,橫跨近200年的鐵道與鐵道機車發展史   ․【精美的火車圖鑑】:收錄400多種經典火車精美照片,搭配完整資料:型號設計、構造解析、服役時間、時速馬力   ․【經典的火車鐵道】:野鴨號、火箭號、皇宮列車、東方快車、西伯利亞鐵路、歐洲之星等精選火車檔案與經典鐵道旅程   ․專有名詞審閱人:世界遺產鐵道組織理事(Director of WATTRAIN) 古庭維 鐵道界眾專家 專文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古庭維(世界遺產鐵道組織理事Director of WATTRAIN)   兩百多年來,火車頭牽引著全世界往前進步。《終極鐵道百科》以火車頭為主角

,運用精緻且完整的圖片收集,精準且深廣兼備的文字鋪陳,帶領讀者輕鬆閱覽橫亙兩百多年的鐵道史之旅。     ◎洪致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這是一本資訊量超級豐富的鐵道百科,透過鉅細靡遺的介紹,帶領讀者走過火車從誕生以來至今的許許多多演變及發展。     ◎鄭羽哲(臺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理事)   從蒸汽機關車的煙霧繚繞,到子彈列車的飛速呼嘯,《終極鐵道百科》用豐富圖文帶您如同走入世界各國的鐵道博物館,那火車帶給社會經濟的巨大影響動能,躍然紙上。      ◎鄧志忠(鐵道專家)   來自於火車鐵道發源地--「英國」,DK出版社用其一貫且獨特的視覺

藝術手法,呈現人類200多年來的鐵道發展歷史,豐富華麗的全彩圖文,這樣一本精彩絕倫的火車鐵道百科,將是空前、也是絕後!     ◎謝明勳(亞太遺產鐵道組織 前副主席)   亞太地區,甚至整個印太地區的鐵路,源頭均來自於十九世紀帝國殖民時期的大英、西歐及北美列強,《終極鐵道百科》細說從頭,搭配大量第一手圖片,讓我們清楚了解鐵路,或者說火車,這項工業革命的領頭羊,如何在這兩百年裡,因應各地不同的技術、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背景,形塑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遺產及旅遊鐵道、都會區捷運、和高速鐵路。     ◎蘇昭旭(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館長)   英國DK出版社的圖鑑書向來是全球視覺系

圖鑑的領導品牌,這本DK出版的《終極鐵道百科》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我一收到便毫不猶豫的推薦。對於世界鐵道發展感到好奇的讀者來說,這真的是大好機會。我認為這本書最精采的地方是看著列車圖片穿越兩百年光陰,遙想美好的鐵道故事。  

草本植物萃取物在化妝品之生物活性研究

為了解決DK 時尚 大百科的問題,作者紀玫君 這樣論述:

摘要當今的消費族群愈發重視美妝保養品是否添加含有植物性萃取物之天然成分,植物的多樣化萃取物成分具有護髮、生髮、養髮的功效。因此,草本植物萃取物有效成分就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本研究選取十七種草本植物為基礎萃取物,篩選出前五名最具抗氧化效果者,再針對馬鞭草、紫蘇葉、肉桂、墨旱蓮草及咖啡五種草本植物進行抗氧化活性與成分檢測,篩析出馬鞭草與紫蘇葉為前兩名,透由拉力測試、梳理性測試、毛鱗片檢視等,檢測其萃取物成分是否能提升髮絲拉力(彈性)之健康度與髮絲柔順度。實驗結果顯示五種草本植物抗氧化能力測定: DPPH自由基清除率1 mg/mL)排名為:乙醇萃取物馬鞭草清除率96.2 % >乙醇萃取物肉桂清除率9

4.4% >乙醇萃取物紫蘇葉清除率93.4 % >乙醇萃取物咖啡清除率92.4% >純水咖啡清除率89.5 %;還原力測定1 mg/mL排名為:純水萃取物馬鞭草1.718 >乙醇萃取物馬鞭草1.679 >純水萃取物紫蘇葉1.546 >純水萃取物咖啡1.207 >純水萃取物肉桂1.136。五種草本植物抗氧化成分檢測:總酚含量測定含量最高排序純水萃取物馬鞭草83.4 mg GAE/g d.w. >乙醇萃取物肉桂80.7 mg GAE/g d.w. >乙醇萃取物咖啡75.3 mg GAE/g d.w. >純水萃取物紫蘇葉72.9 mg GAE/g d.w.;總類黃酮含量排名為:乙醇萃取物紫蘇葉62.

3 mg Rutin/g d.w. >乙醇萃取物馬鞭草43.3mg Rutin/g d.w. >乙醇萃取物墨旱蓮草37.6 mg Rutin/g d.w. >純水萃取物馬鞭草32.6 mg Rutin/g d.w.。頭髮物理性質檢測,頭髮髮徑試驗結果 : 未漂髮未護髮99.17 μm,添加馬鞭草護髮髮徑101.68 μm、已漂髮未護髮髮徑80.48 μm,添加馬鞭草護髮髮徑90.10 μm。頭髮拉力試驗結果,斷裂點:未漂髮最高為馬鞭草護髮0.133 kgf,已漂髮最高值為馬鞭草護髮0.120 kgf;抗拉強度:未漂髮最高值為馬鞭草護髮19.23 kgf /mm2,已漂髮最高值為馬鞭草護髮17.

17 kgf /mm2;伸長率:未漂髮最高值為紫蘇葉護髮200.3%,已漂髮最高為紫蘇葉192.5%;楊氏模數:未漂髮最低值為紫蘇葉護髮3.35 GPa,已漂髮最低為紫蘇葉護髮4.49 GPa;屈服點:未漂髮最低值為馬鞭草護髮0.030 kgf,已漂髮最低為馬鞭草護髮0.038 kgf。頭髮梳理性試驗結果:未漂髮最低值為馬鞭草護髮值0.039 kgf,已漂髮最低馬鞭草護髮0.041 kgf。頭髮毛鱗片:比較未漂髮與經漂髮之頭髮其毛鱗片之服貼性可發現未漂髮之服貼性較漂色頭髮佳,未漂髮佳至差分別為馬鞭草護髮、紫蘇葉護髮、空白護髮;而針對漂色之毛髮觀察其佳至差分別為馬鞭草護髮、紫蘇葉護髮、空白護髮,

最後為漂髮未經護髮之髮絲最為毛躁。關鍵字:草本植物萃取物、抗氧化、護髮、拉伸試驗

DK全彩圖解版 西洋哲學史2500年:牛津大學哲學導師Dr. Magee從繪畫、雕刻、善本、遺跡及歷史照片,還原古希臘到21世紀初各時代思潮氛圍(燙金精裝版)

為了解決DK 時尚 大百科的問題,作者布萊恩‧麥奇 這樣論述:

牛津大學哲學導師Dr. Magee麥奇教授跨領域傾囊相授 & 388幅全彩圖片, DK編輯團隊跨時空圖解西洋哲學史2500年   從繪畫、雕刻、繕本、遺跡及歷史照片,   還原古希臘到21世紀初各時代思潮氛圍!   再從殘篇、對話錄、著作、傳記……   串連古今哲學家橫跨千年的英雄所見略同   布萊恩.麥奇教授以其歷史、哲學、政治以及經濟的跨領域背景,加上長期在報紙、電視等大眾媒體經驗的親和力,而能通俗地以說故事方式,深入淺出地介紹超過2500年的西洋哲學史,輕鬆帶領讀者追溯──      各時代的頂尖哲人如何自我挖掘,直面無可逃避的人性難題?   又怎樣找出既能滿足自己又能說服他人

的解決方法?   這些疑問如何匯聚成為人性課題,並引領當代蔚為風潮?   甚至影響跨時代哲學家們,成為一脈相承的思想養分……    ▌ 特色1.縱覽2500年,9大哲學思潮時期 ▌   以時代為軸線,從古希臘從蘇格拉底、柏拉圖、聖.奧古斯丁、洛克、尼采到21世紀初的波柏等哲學家們,介紹引領思想風潮的代表哲學家、派別,呈現出不同時代的關注焦點實況。    ▌ 特色2.橫向並陳同時代多角度辯證思考模式 ▌   在相同時代中,依序介紹不同哲學家的不同觀點,同時可看到正、反、側面,或層層深入等多角度的辯證思考方式。    ▌ 特色3.古今哲學家的跨時代對話 ▌   針對影響後世深遠的哲學家或哲學

觀點,作者廣泛涉獵背景資料,找到影響哲學家生命和作品的歷史脈絡,同步引證後世當代哲學學者的理解與詮釋,展現這些哲學家們彼此的傳承關係。    ▌ 特色4.圖像式還原各時代的思潮氛圍、哲學命題的發生起點 ▌   以各式各樣的繪畫、雕刻、善本、遺跡及歷史照片,烘托出每一個時代氛圍,進而推導出當時為什麼會發展出這樣的哲學課題,並得知每個哲學概念對後世的影響層面有多大、多廣。   布萊恩.麥奇教授對於哲學深刻的了解以及複雜之處的細膩掌握,寫出了一本既適合大眾,又適合於專業學生的哲學入門書。 作者簡介 牛津大學哲學導師 布萊恩.麥奇教授Dr. Bryan Magee     布萊恩.麥奇教授在

牛津大學求學,取得歷史、哲學、政治以及經濟的學位,並且曾任牛津聯盟的會長。1956年,取得耶魯大學哲學系的獎學金之後,成為一位獨立作家、評論家以及廣播節目主持人。     1970年,布萊恩.麥奇教授在牛津的巴利歐學院擔任哲學講師,同時持續他之前在媒體界(包括泰晤士報)的專欄寫作。1984到1994年,擔任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觀念史的榮譽高級研究員,並任訪問教授。     多年來,他曾任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雪梨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講師或訪問學者,以及音樂和戲劇評論家、報紙專欄作家。現專注於寫作。     他的著作包括:《現代英國哲學》、《波柏》、《叔本華的哲學》和《哲學家的

懺悔錄》。他還先後在BBC英國廣播公司製作了電視節目:《思想家》(Men of Ideas, 1978)以及《偉大哲學家》(The Great Philosopher, 1987),與伯林、A. J.艾爾、喬姆斯基等著名當代思想家們暢談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維根斯坦等偉大哲學家。1979年榮獲皇家電視協會的銀牌獎。   ★BBC哲學節目影片:Men of Ideas & The Great Philosopher   goo.gl/FmfAFK 校閱簡介 沈清楷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譯者簡介 王尚文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音樂學哲學博士,現為泰國Assumption Uni

versity哲學與宗教學系助理教授 彭如婉   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 蔡偉鼎   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蕭郁雯   中正大學哲學博士 [導論] 邀您進入哲學的世界 6 第1章 希臘人及其世界 THE GREEKS AND THEIR WORLD ▲先蘇時期──理性思維的出現 萬物的本原是什麼?/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條路/萬物皆數學/ 我們創造我們的知識/不動的一/四種元素/哲學來到雅典 【阿基里斯與烏龜的悖論】 ▲蘇格拉底──提問的大師 蘇格拉底對話法/認識自己──無知之知 ▲柏拉圖──人類與抽象世界的橋梁 24 蘇格拉底的柏拉圖和柏拉

圖的蘇格拉底/第一位教授/理型的存在/ 柏拉圖與基督教/柏拉圖對於藝術的敵意/天才的門徒們/神祕主義哲學家 【洞喻】 ▲亞里思多德──勾畫科學以及催生邏輯學的人 入世的哲學家/存在是什麼?/四因說/拯救現象/中庸之道/ 完滿的人生/憐憫與恐懼 ▲犬儒學派──從古代世界中退隱 最初的犬儒/第一位世界主義者 ▲懷疑學派──哲學中第一批相對主義者 從正反兩面論證/沒有絕對必然的確定性 ▲伊比鳩魯學派──最早的科學與自由人文主義者 包括婦女和奴隸/詩意的傑作 ▲斯多噶學派──羅馬帝國的統治哲學 情感源於主觀判斷 第2章 基督教及其哲學 CHRISTIANITY AND PHILOSOPHY ▲聖.奧

古斯丁──柏拉圖主義與基督教的融合 哲學的先驅/成功的結合/地獄裡的靈魂/文明的崩潰 ▲中世紀哲學──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基督教信仰的進一步融合 黑暗中的燈塔:愛爾蘭/神的自我認知/愛的故事/中世紀的文藝復興/ 托馬斯主義/本質和存在/奧坎剃刀 【上帝的存在可以證明嗎?】 目的論的論證/宇宙論的論證/本體論的論證 第3章 現代科學的開始 THE BEGINNINGS OF MODERN SCIENCE ▲從哥白尼與牛頓──揭開宇宙的神祕面紗 受到威脅的教會權威/在錯誤的軌道上運行/伽利略,從比薩來的偉人/ 牛頓,至高無上的科學家/新的世界觀 【「上帝說,讓牛頓來。」】 ▲馬基維利──君王們的

教師 偉大的說實話者 ▲法蘭西斯.培根──新科學的新方法 科學的教父/科學的方法/錯誤的偶像/科學的價值 ▲霍布斯──當代第一位唯物主義論者 心靈如同機械/武力和詭計是基本力量/混亂比暴政更糟 第4章 偉大的理性主義者 THE GREAT RATIONALISTS ▲笛卡兒──回到起點 方法懷疑論/邪惡的精靈/證明上帝的存在/理性主義的誕生/ 心物二元論/閱讀的樂趣 ▲斯賓諾莎──神是唯一的實體 反對二元論的泛神論/人類的觀點/溫和的影響力 ▲萊布尼茲──最博學的人 兩類邏輯形態/充足理由律 第5章 偉大的經驗主義者 THE GREAT EMPIRICISTS ▲洛克──偉大的自由主義者

我們的限制/我們如何學習/觀念新路/自由主義的革命/寬容/影響 【當代觀點的發軔】 ▲柏克萊──徹底的經驗論者 基本的洞察 ▲休謨──修正的懷疑論者 人類是感覺的集合/因果關係/我們什麼都不知道 ▲柏克──出眾的保守主義者 過往的智慧/崇高與美 第6章 大革命時期的法國思想家 REVOLUTIONARY FRENCH THINKERS ▲伏爾泰──最重要的通俗作家 理性之光/利刃/無暴力的變革 ▲狄德羅──百科全書學者 反權威/觀念的展示櫥窗 ▲盧梭──文明的批評者 共同意志/以激情統治 第7章 德國哲學的黃金世紀 A GOLDEN CENTURY OF GERMAN PHILOSOPHY

▲康德──匯集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 天才的大學教師/我們如何認知?/存在與表象/亂中有序/熟悉觀念的理性論證/ 自由意志的難題/倫理學之基礎/上帝不需「論證」 ▲叔本華──連接東西洋哲學 遲來的名聲/康德的遺產/無關個人的實在/同情的倫理學/東西方相遇/ 孤單的東方學家/世界的虛無/存在的悲觀主義/藝術的價值/時髦風行 【叔本華的遺產】 ▲東西方的比較──兩大傳統會合 幻覺之幕/聖諦/共同的信念/生命輪迴/會合/從西方到東方/ 思想的帝國主義/西方觀念得勢/馬克思的觀念支配中國 ▲費希特──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者 存在和行動的同一性/道德是終極實在 ▲謝林──自然哲學家 精神來自物質/為什麼有物

存在? ▲黑格爾──絕對者的傳道人 辯證法/歷史的辯證/國家崇拜/三個重要觀念/黑格爾的遺產 ▲馬克思──歷史試圖成為一種科學 在英格蘭的生與死/黑格爾之子/以經濟為基礎/社會革命/ 錯誤的預言家/強大的魅力/凋零與垮臺 ▲尼采──上帝已死 盡情生活/要求新價值/實現自我/肯定生命/生命的挑戰/ 對藝術的影響/正視令人不悅的真理 【哲學藝術家】 第8章 民主與哲學 DEMOCRACY AND PHILOSOPHY ▲效益主義者──專注於道德和政治的經驗主義者 左派議程/新的大學/最大的善/天才兒童/女權運動 ▲美國實用主義者──知識是一種實際參與的形式 知即是行/可錯論/流暢易讀的散文/真理

理論/享譽國際/從做中學 第9章 20世紀哲學 20TH CENTURY PHILOSOPHY ▲弗雷格和當代邏輯──邏輯變成了哲學的中心 邏輯是客觀的/數學就是邏輯/遲來的聲譽 ▲羅素和分析哲學──哲學將焦點轉向語言 與數學相戀/邏輯的先鋒/確定性的探求/分析日常語言/ 分析哲學的誕生/常理/理解這個世界 ▲維根斯坦和語言哲學──一種除了語言和邏輯之外別無他物的哲學 興奮的冒險/意義的界限/語言和實在界/邏輯形式/生命的形式 語言的哲學/言語就是行為/語言意識的世紀 ▲存在主義──從齊克果到海德格 我與上帝/兩種存在主義/汙點/只檢驗經驗/我們的「生活世界」/ 何謂存在?/存有分析/成為我

們自己/「沒有上帝」的存在意義 ▲柏格森和當代法國哲學──哲學做為文學的一個分支 直覺/流變的實在界/存有與時間/小說家和劇作家/存在先於本質/ 荒謬/身體的聲音/進入結構主義/舊觀念的活化 ▲波柏──從科學到政治 不確定的知識/一種多面向的教養/科學沒有確定性/開放社會/馬克思主義的掘墓人 【愛因斯坦革命】 哲學的未來──透過無盡的探問不斷地獲得啟發 推薦序 說故事‧談哲學 ──陳文團(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長榮大學神學院院長)   我這20年來見證了一股新的哲學取向。哲學家們開始意識到他們過於晦澀以及不合時宜的過失。對他們來說,哲學需要清晰性,但是還必須提供某些值得我們注意的東

西。就在這兩個原則的導引之下,一些類以的作品帶起了一股新的風氣,內容更為生動和新鮮,但是和一般讀者的生活也更為相關。哲學不再只是學院之中所討論的主題,而是為了每一個人。哲學不再僅止於滿足我們的好奇,而是延伸到發現和解決人類問題的神聖工作。此外,哲學還必須包含使人類生活更有意義、更有樂趣的任務。   根據著這些原則,布萊恩‧麥奇的《西洋哲學史2500年》並非傳統意義之下的哲學史。它是一部以可理解的、平易的語言所敘述的生命的故事。這種語言是我們大多數人的語言,而非學院式的語言。此書嘗試將西方哲學世界的全貌以精練的方式展現出來。這幅圖像敘說著人類如何試著去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怎樣去發現他們的問題、怎

樣找出解決的方法,以及如何去滿足他們最原初和最深沉的欲望。   布萊恩‧麥奇選擇以說故事而非典型的哲學論述方式來撰寫此書,在這一點上他是非常成功的。一方面他就像一個很會說故事和充滿魅力的說書人,能夠吸引讀者毫不費力地把此書讀完;另一方面他又像一位優秀的系統思想家,能夠將任何哲學家的思想以簡短的篇幅甚或是短短的一頁重整出來。就我所知,這對於所有哲學教師來說都是最為困難的任務。   此處呈現給讀者們的中文版本乃是由一群優秀的年輕學者們所翻譯和整理的。他們不止通曉哲學,而且對於其他像藝術、政治、美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也都勤於涉獵。基於他們的專業知識、他們過去的寫作和翻譯的經驗以及清晰明瞭的行文,使

得布萊恩‧麥奇《西洋哲學史2500年》中文版不止適合哲學系的學生,也適合所有的人閱讀。   身為一個學習超過50年的哲學系學生,也身為過去20年臺灣大學哲學系西洋哲學史的主要教師,我知道要像布萊恩‧麥奇寫出這樣一本書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願意向中文大眾衷心地推薦此書。 前言 ■邀您進入哲學的世界 ──探問那些我們習以為常事物的基礎   在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勞心傷神的事物。但是有時候我們會發覺自己彷彿置身事外,好奇著這些事情的意義何在。然後,或許會開始詢問那些平常不會停下手邊事務去思考的基本問題。   這類情形在生活的任何面向都有可能發生。舉例來說,政治上常使用像是「自由」、

「平等」、「社會正義」等詞語,但是偶爾有人會問:「所謂的自由實際上是什麼意思?平等又是什麼意思?」這樣的質問有可能成為極富挑戰性的問題。這個人或許會說:「自由和平等難道不是互相衝突嗎?假如人擁有完全的自由,去過自己喜歡的生活,那社會還能消除所有差異和不平等嗎?是不是要透過像是政府介入,才能避免這些不平等呢?若是這樣,那麼我們光是嘴上說贊成自由和平等是不夠的。因為,平等與自由彼此矛盾。」當人開始進行這樣的對話,便開始了哲學的思考。上述的例子即屬於政治哲學的領域。   生活中各個領域都可以提出這樣的基本詢問,換句話說,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哲學。   律師經常提及罪惡和清白、正義、公正的審判等,假

使有人問:「法律上的正義和政治人物談論的社會正義意義相同嗎?或是有所出入呢?」這就屬於法律哲學的討論。一位醫生捫心自問:「完全健康的情況存在嗎?假如沒有,那醫學上的治療又是什麼意思?」那麼他就是在思考醫療哲學的問題。生活中所有的領域都存在著哲學,像是科學哲學、宗教哲學、藝術哲學等,幾乎每個領域裡,都有一些優秀者對於該領域的哲學感到興趣,而質問這個領域的基本概念、原則和方法。當一個政治哲學家問到「何謂自由」,他所問的絕不僅是字面上的定義而已,不然他回家翻翻字典就行了。他的問題遠遠超過這個範圍,他尋求的是更深層的理解:對於這個概念、對於它如何實際在人的思想和生活中運作、是否能夠以其他方式使用這個概

念,或是能夠和其他像平等這類重要政治概念聯繫起來。提問的人試圖釐清一個具有重要實踐意涵、並且極具困難性的主題。   儘管這種概念解釋起來很有意思,但它卻只觸及哲學的表面。最偉大的哲學家想得比這個更深更遠,意圖探究那些人類存在與經驗的最根本面向。人類身處於一個無從說明何以進入的世界。這個世界最明顯且基本的特色,就是以時空為架構(三維空間與線性時間),其中存在許多差異極大的物質體(material objects),包括人類。哲學家提出像「時間是什麼」和「是否那些確實存在的東西,包括人類在內,都只是物質體而已?一個非物質的東西是否真實存在?如果是,那麼存在的本質又是什麼?」等問題時,他們不只是想

對這些概念更深入地理解,而是希望對所有存在的任何事物,包括人類,能有根本的理解。他們並不將這些視為宗教信仰的問題,也不訴諸任何權威。他們或許有宗教信念(有些人沒有,但是大部分偉大的哲學家皆有),但優秀的哲學家不會企圖訴諸宗教以支持其哲學性的論證。哲學性論證是一種據理推論的形式(the form of reasons)並具備憑據的論證,訴求的是理性的認同,而非信條或服從。哲學就是試圖去了解理性能引領人類到什麼地方。   哲學是探究最根本事物的理性「理解」,提出了關於「理解」本質的重要問題,因此也是關於探究與知識本質的重要問題。我們如何著手挖掘這些問題的答案呢?是否真的能夠在某個確定的意義之下,

認識事物呢?如果可以,那又是什麼樣的情形呢?即使我們真的知道一些事,又如何能夠確定我們真的知道;換句話說,我們能知道自己是知道的嗎?這就是哲學的核心問題之一。除了圍繞著所處世界的問題,哲學家還關注人類知覺、經驗、理解力的本質。所以,追根究柢,哲學其實循著兩個根本問題發展:一個是「存在之物其本質為何?」另一個是「我們是如何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關於何物存在以及存在的本質為何,此類問題構成了稱為「本體論」(ontology)的哲學分支。而第二個問題,也就是關於知識的本質以及人類能知道什麼,則形成了所謂的「知識論」(epistemology)。幾個世紀以來,這兩大問題以及其衍生出來的從屬問題的發展,

構成了哲學史的主流。所有重要的分支都在此脈絡中匯聚,像是道德和政治哲學(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美學(aesthetics)、宗教哲學(philosophy of religion)等。這些分支在哲學領域皆有其地位,但關於「何物存在」與「人如何能夠知道」的問題,在邏輯上是更重要的。   也許,有些最重要的問題永遠也找不到答案,但那不是我們能預見的。所以,不如集中精力在那些我們感興趣的問題上。如果在這過程中合理判斷某個問題並不容易解答,則不妨找出一個最接近可能的方式。就如同其他哲學性的結論一樣,都是

有充分支持理由的結論,而不是賭博或單憑信仰,或只憑直覺而接受它;因為,我們想知道為何自己應該相信。   對於理性的堅持是哲學的特徵之一。比如說,哲學與宗教和藝術就是以理性為區隔。在宗教領域中,理性偶爾會受到重視,但是諸如信仰、啟示、儀式與服從等概念,也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理性並不能全然主導一個人。富創造性的藝術家就好比哲學家,畢生致力於探究真理,試圖窺見事物表象背後的面貌,並企求獲得人類經驗背後更深層的理解。然而藝術家發表創作、公開展覽,他的洞察與哲學家大不相同,他倚賴感知能力或直觀的形式,而非像哲學家著重理性論證。   在哲學與科學之間則存在著不同的疆界。科學家就像哲學家和富創造性的藝術

家,致力於探究真理,嘗試對這個世界以及人類對於這個世界經驗的本質,有新的發現,並賦予意義,然後再發表。而且科學家也像哲學家一樣,非常重視能否對自己所主張的事物,提出合理的背書。兩者不同的關鍵在於,科學家只關心能夠透過實驗或觀察來確認的問題。然而,實驗或觀察無法回答時間是否有開端,或是何謂「真相」。像這樣的問題服膺於理性探究卻無法服膺於科學方法,於是便成為哲學領域的經典問題。   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哲學、科學與藝術三者之間彼此並不矛盾。相較於第一眼的印象,其實這三者擁有更多的共通之處。就像你將會在這本書中看到的,哲學乃是科學之母。哲學、科學與藝術所探索的是相同的世界。這三者都試圖更深入地理解

這世界的奧祕,以及人之所以存在的奧祕。   哲學、科學與藝術都不斷運用靈感和批判的方式,將他們的發現公諸於世,與他人共享。但是因為方法不同、路徑不同,所以有時也會吸引不同氣質性格的人。然而他們的目的相同,對人類知識和經驗進行探究,嘗試將隱蔽之物攤到陽光下,並將他們的發現加以組織,以公開清晰的形式呈現出來。三者彼此相互增益,而全才的人自然而然會對這三者產生興趣。這本書將告訴你哲學的故事。就像科學與藝術,哲學是文明產物中最迷人且最具價值的。而哲學的未來或許會比它的過去更為多采多姿。 後記 ■哲學的未來 ──透過無盡的探問,不斷地獲得啟發   幾乎所有在世時享有盛名的哲學家,在辭世不久後就被

人遺忘。本書中討論的哲學家只有極少數至今仍然具有聲望;如果從他們的思想生命來看,延續超過2500年的更是沒有幾個人。因此在本書中,我們不以同樣的篇幅去討論目前在世的哲學家。因為,我們可以確定,在往後的一個世紀只有一到兩個今日的哲學家能留下他們的名字;剩下的將會消失在荒煙蔓草間,就如同過去享有盛名而今卻沒沒無聞的哲學家一樣。每個世代流行的思潮(不同於開創未來的先鋒)幾乎都注定會走上灰飛煙滅一途。      在本書中我們只討論那些觀念持續引人注目且具重要性的哲學家們,但這些人通常在他們去世後才發揮最大的影響力。舉例來說,洛克在17世紀發表了他所有的哲學,但是直到18世紀,這些哲學才對歐洲和美洲造成

歷史性的衝擊。馬克思在19世紀一生沒沒無聞,但是到了20世紀他的觀念卻改變了全世界。就算影響的層面較小,維根斯坦過世至今已經有半個世紀,但是比起他在世時,他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更為重要,甚至變得愈來愈重要。      這些事實自然會讓我們不禁猜想,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就會看到最近過世的偉大人物對哲學產生更大的衝擊。海德格將尼采與西方哲學根源的問題結合起來,變得更豐富,以回應尼采留給我們的存在挑戰。而波柏也將許多不同領域結合起來,以回應日新月異的科學,以及愈來愈多的民主社會提出的挑戰。在剛進入民主制度的地區,人們對於波柏作品所展現出的高度興趣相當驚人。      但這只是一部分的情況,剩下的呢?新的情

況會是如何?那些將哲學課題不可轉逆地改變了的哲學家們,有可能在未來持續像笛卡兒和康德一般的風光,完全改變之後的哲學面貌。因為過去的歷史是如此短暫,而我們的未來有無限長,所以哲學中最偉大、最輝煌的革新很可能會發生在我們的未來而非過去。      不幸的是,這些課題變遷是不可預測的,假如我們現在能夠預測,那我們現在就擁有了這些洞察,而它們就不屬於未來了。但這也意味著我們就如同康德之前的人無法預測到康德一樣,我們也無法預測哲學在未來最重要的發展是什麼。      雖然我們可能很難接受,但是事實擺在眼前,我們無從得知未來哲學的重要發展,然而,我們卻可以很準確地預期一些較不重要的發展,其中有一些非常有趣

。哲學分析將會被帶入更寬廣的課題上。最迫切的將是關於公共政策的問題,但是也會有更廣泛的課題,從音樂到性行為,都被拉進來討論,這些是過去大部分哲學家不曾思考過的。      而且公眾對於哲學的興趣似乎有復甦的趨勢,並且對於哲學也愈來愈重視。哲學在英國最近已經首次被引進中學教育。近來也有一股聲浪要求企業的董事會裡加入企業倫理的顧問,甚至要求政府要僱請哲學家來細察法令;這些要求有可能會擴大。一般閱讀大眾對於哲學的興趣也隨著趨勢上升。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所著的國際暢銷書《蘇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西元1991年出版),是一本無意之中以小說形式寫成的哲學史導論

。這樣的一本書獲得廣大迴響,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      所以在我們的社會中,哲學的前景看好。但是哲學就像音樂,雖然它具有許多實際的用處,可是它的主要價值並不在於這些實用性,而是在於哲學本身。即使從我們人類內在的限制出發,我們永遠都無法發現某些最基本問題的答案,但是就如同本書所嘗試說明的,我們理解人類處境的這個過程非常有價值,就算我們永遠也達不到終極目標,但我們會發現這趟旅程的經歷美不勝收;可能不存在最終的解答,但是存在許多精采、有趣的東西供我們學習,光是為了這個就值回票價。 ﹝摘文一﹞ ■先蘇時期◢理性思維的出現 在蘇格拉底之前,那些西方最早的哲學家提出了許多關於這個世界的理論,其中有

些完全是錯誤的,但也有一些深奧廣博,時至今日都還極具影響力。 第一批哲學家做到兩大改變。首先,他們試圖使用理性來理解世界,而非訴諸於宗教、天啟、權威或傳統。這在本質上是全新的思維,更是人類發展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同時,他們也教導其他人使用理性,獨立思考,甚至不希望學生和他們的意見一致。他們是第一批不打算將知識原封不動傳授給他人的教師,反而鼓勵學生商討、論證、辯難,並且勇於表達自己的觀念。 這兩種革命性的心理發展相互關聯,而這也是為什麼它們在相同的情境之下出現。它們形塑了現今所謂「理性思考」的基礎。自此引發人類在知識和理解上無與倫比的成長。 這些哲學家在西元前六世紀出現在古希臘。第一位公認的

哲學家是泰利斯(Thales),他住在米利都城(Miletus),也就是今日土耳其所在的小亞細亞沿海。由於這個城市之名,他和他的追隨者被稱為米利都學派(Milesian school)。雖然他的生卒年月不詳,但是他在西元前580年左右非常活躍,因為他準確地預測了發生在西元前585年的日蝕。他同時也是一位土木工程師,還完成了一項豐功偉業:將敘拉斯(Hylas)河的水流分開,讓克羅蘇斯王(King Croesus)通過。 ◆萬物的本原是什麼?  泰利斯最關切的問題是:「什麼東西構成了這個世界?」他認為所有的事物都該是由單一元素組成。從今日的眼光看來,這個洞察非常不容易,令人咋舌,但現代人已知道這是

正確的,所有的物質體都可以化約為能量。不過泰利斯不可能想到這一點,相關的物理學在當時尚未成形。因此他得出了以下結論:所有的事物都是某種形式的水。他看到水在低溫下變成了「岩石」;在非常高溫時又變成了空氣。每一次降雨,植物就從土壤中生長出來,所以很明顯地植物是水的另一種形式。所有的生物皆需要大量且持續不斷的水來維持生命(人體實際上有60%是水),而且每一塊大陸的邊緣都是水。所以泰利斯認為陸地飄浮在水上;是從水中冒出來的,並且是由水所構成的。

「論人類對品種犬貓的控制」—鄭絹樺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DK 時尚 大百科的問題,作者鄭絹樺 這樣論述:

本創作論述以「人類對品種犬貓的控制」為研究主題,藉由探討「人類」與作為「同伴動物」的「品種犬貓」其互動關係,引發人們關注品種犬貓的不當對待,並反思能否提供更適切的照顧,提升品種犬貓的福祉。本創作研究共有三個創作系列:In the showroom系列、馴服系列、造物系列。論文第一章試圖從人道主義觀點出發,說明為何需要關注品種犬貓的待遇問題。第二章透過適切的文獻資料,從人類文明史及藝術史的發展脈絡,梳理出犬貓與人類的關係變化。第三章闡釋筆者如何從「漫遊者」的觀看視角,觀察人類與品種犬貓的互動,以及如何建構上述三個創作系列的劇場形式與敘事手法。第四章深入分析三個創作系列的核心價值和創作意涵。第五

章結論回顧本創作研究,省思人類如何與其他生命個體和諧共處。筆者以為,唯有抱持平等、尊重的開闊胸襟,才不愧為人類自詡「萬物之靈」的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