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縣市長選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2002縣市長選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博東寫的 臺海風雲見證錄.採訪報導篇 和陳星的 民進黨結構與行為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中華大學 行政管理學系 黃國敏所指導 吳晧瑀的 新竹市政治版圖之研究 (2017),提出2002縣市長選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政治版圖、新竹市、地方選舉。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鄧志松所指導 林依蒓的 藍者恆藍?基隆政治版圖之變動與影響因素 (2011),提出因為有 基隆、選舉、政治版圖、空間分析、空間自相關的重點而找出了 2002縣市長選舉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02縣市長選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海風雲見證錄.採訪報導篇

為了解決2002縣市長選舉的問題,作者徐博東 這樣論述:

  本書是作者徐博東教授過去曾經發表、有關臺灣問題的採訪報導彙集整理,收錄了1989年以來海內外媒體對作者關於臺灣問題各方面的採訪報導。其系列作品另有《政論篇》(上、下)、《時事評論篇》,同樣是自1989年以來發表的有關臺灣問題的研究論文、調研報告、時事評論等的彙集整理,共收文五百七十餘篇,共計兩百餘萬字。

新竹市政治版圖之研究

為了解決2002縣市長選舉的問題,作者吳晧瑀 這樣論述:

新竹市政治版圖長年來被外界認為是國民黨優勢區,國民黨也在桃竹竹苗地區長期擁有得票率持續領先的整體優勢,因而加上北北基版圖讓整個北部地區選舉地理一直使我們有著藍大於綠的印象。新竹市除了原有外省族群佔全市人口約17.9%,客家族群佔約23.1%,也由於近年來擁有高科技產業的科學園區坐落,本市的外移人口隨之增長,加上生育率的提高也使市民平均年齡逐年降低,新竹市特有的人口結構對傳統政治生態產生了影響,而新竹市近年的政治版圖大幅震盪,民進黨也在新竹市近三次選舉獲得多數選票,突破傳統藍大於綠的板塊印象,使得國民黨的深藍票倉已不復見。 本研究以2005年到2016年之間新竹市總共九次的市長、

立委、總統的選舉進行分析,除了新竹市三個行政區個別藍綠版圖的變化,也深入新竹市122個里,透過觀察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歷屆選舉得票率變化,探索屬於各里的政治板塊變動,呈現出新竹市的政治脈動,更了解新竹市各里的個別選票結構。 由研究發現新竹市除了國民黨基本盤大幅下降外,民進黨基本盤亦未明顯成長,而且在2014年之後的選舉均有蔡仁堅、邱顯智、宋楚瑜等第三勢力的介入,票源也多逐漸流向第三勢力,未來藍綠兩黨在爭取支持者回流上仍需更加努力。

民進黨結構與行為研究

為了解決2002縣市長選舉的問題,作者陳星 這樣論述:

  陳星編著的《民進黨結構與行為研究》主要介紹了民進黨上台後利益分配結構的變遷與影響、台灣選舉文化與民進黨的行為模式、民進黨的“台獨”話語建構、民進黨的大陸政策、簡論民進黨的價值系統、在貪腐陰影中沈浮、2005年以來選舉失利對民進黨的影響等內容。 作者簡介 陳星   安徽蕭縣人,分別在安徽師範大學、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台港澳法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主要從事台灣政黨政治、兩岸關係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民進黨結構與行為研究》、《民進黨權力結構與變遷研究》、《台灣民主化與政治變遷》等三部學術著作,發表《"台灣主體意識"的

概念性解析》、《侍從主義視角下的民進黨派系問題》等學術論文30餘篇,發表涉台時事評論300餘篇。 第一章 民進黨上臺後利益分配結構的變遷與影響 /01 第一節 民進黨上臺後黨政關係發展 /01 第二節 民進黨上臺後政商關係的建構及其影響 /14 第三節 利益共生結構的形成及其影響 /20 第四節 民進黨下臺後的組織結構調整 /30 第二章 臺灣選舉文化與民進黨的行為模式 /39 第一節 臺灣選舉文化論略 /39 第二節 民進黨的行為模式 /50 第三章 民進黨的“台獨”話語建構 /63 第一節 “台獨”話語建構的基本語境:族群區隔 /63 第二節 “台獨”話語霸權的建構 /75 第三節

“台獨”話語建構中的“文化台獨”問題 /86 第四章 民進黨的大陸政策 /92 第一節 民進黨執政八年“台獨”路線變遷 /92 第二節 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大陸政策 /109 第五章 簡論民進黨的價值系統 /129 第一節 民進黨的政治倫理觀 /129 第二節 “台獨”論述與民進黨的價值系統 /135 第六章 在貪腐陰影中沉浮 /142 第一節 風雨已來:2006年的民進黨 /142 第二節 全面危機:2008年的民進黨 /151 第七章 2005年以來選舉失利對民進黨的影響 /166 第一節 噩夢開始:2005年縣市長選舉 /166 第二節 痛苦掙扎:2006年北高市長選舉 /178

第三節 依舊低迷:2009年縣市長選舉 /183 第四節 民進黨士氣回升與動員模式調整的起步 /191 第八章 時空改變,民進黨應該如何因應? /196 第一節 台海格局嬗變對民進黨轉型形成壓力 /196 第二節 艱難的重整 /219 後記 /240 參考資料 /243   第一節 民進黨上臺後黨政關係發展民進黨由在野黨變成執政黨,立刻面臨如何協調黨中央、“總統府”、“行政院”與“立法院”關係的問題。從根本上說,民進黨黨政協調問題是隨著權力和可分配政治資源增加而衍生出來的問題。由於沒有太多政治資源可供分配,在野時期民進黨黨政協調的問題並不突出,民進黨中央作為權力分配與協調中心的地位是比

較明確的。但是執政以後,如何處理黨政之間的關係,尋求黨政關係的平衡點,成為民進黨不得不解決的問題。為此,民進黨進行了諸多嘗試,決策體系也幾經變化。民進黨執政時期黨政協調模式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的變化,第一階段為上臺後到陳水扁2002年兼任黨主席止,第二階段為扁首次兼任黨主席到執政結束。1.從多頭競爭到“以黨輔政”2000年民進黨上臺之初,黨政關係的衝突與扞格主要集中在“行政院”和黨中央之間。為了標榜“全民政府、清流共治”的形象,民進黨啟用國民黨籍的唐飛“組閣”,陳水扁則在“全民總統”的口號下與黨務系統刻意保持了一定的距離。這種制度安排的結果是:唐飛“內閣”啟用了大量國民黨籍人士,民進黨的黨務系統

基本上被排斥在行政決策過程之外。“不管是人事安排還是政策制定、決策和推動,民進黨都找不到介入的機會和途徑。行政當局推動的事,民進黨無法知道決策過程。”1尤其令民進黨政治人物鬱悶的是,民進黨中央雖然沒有分到權力,卻必須為執政團隊的執政後果負責,最起碼要負輿論的責任,一旦政策的執行出現問題,民進黨中央“不得不背負社會對扁政府施政不力的壓力,內心之窩囊非外界所能想像,黨內的氣氛也相當低迷,一些有意參選的民進黨人士都不敢再對政黨旗號有多少期望。”2這種不對稱的局面引起黨內的強烈反彈,最終導致了唐飛的辭職。

藍者恆藍?基隆政治版圖之變動與影響因素

為了解決2002縣市長選舉的問題,作者林依蒓 這樣論述:

本研究認為基隆市的政治版圖有其特殊性,因此針對1995年到2009年期間內舉行總計13次的總統、立委、市長以及議員選舉進行分析,分析單位則是基隆市內157個里,透過傳統以及空間分析方法找尋影響基隆市政治版圖分布的要素。在比較過基隆市各里藍營得票率的差異以及空間分布型態,本研究認為選舉制度、地區屬性、空間自相關以及空間異質會造成藍營得票率的變動。透過傳統以及空間迴歸模型的幫助,就能更精確的了解影響政治版圖的原因。最後研究結果發現基隆市藍營高得票率的背後是充滿了特例與分歧,同時藍營得票率也會隨著選舉類型不同而呈現差異,能夠解釋總統、立委、市長選舉和議員選舉結果的自變數不盡相同,地區特色的影響力只

出現在總統、立委、市長選舉,對議員選舉較無影響,而鄰近效應和空間異質則同時對總統、立委、市長選舉和議員選舉得票率具有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