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縣市長選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2001縣市長選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惠君寫的 二二八反抗運動:台灣爭取民主之路(二二八事件75週年增訂版) 和孫雲的 大陸對臺研究精粹:政治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鄧志松所指導 蔡定軒的 航空城對桃園市長選舉結果的影響 (2021),提出2001縣市長選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桃園航空城、鄭文燦、空間分析法、空間自相關、經濟投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 袁鶴齡所指導 任杰的 中國國民黨基層村里長提名及輔選策略研究:以台中市第三屆(2018)里長選舉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國民黨、里長、選舉、提名、輔選的重點而找出了 2001縣市長選舉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01縣市長選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二二八反抗運動:台灣爭取民主之路(二二八事件75週年增訂版)

為了解決2001縣市長選舉的問題,作者黃惠君 這樣論述:

紀念二二八事件75週年     「歷經二二八事件的台灣人,究竟身處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十年前,本書作者在找尋二二八史料時看到一則剪報,二二八事發後第三天《中華日報》的頭版標題「台南市民大會要求立即實施市長民選」,她停留了下來。她意識到群眾的力量,也看到清楚的民主訴求,但更想知道的是,那跳動的歷史主體,那敢將生命燃燒獻祭給台灣的人,為何承受難忍之痛,讓子彈穿過胸膛?他們究竟身處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面臨什麼樣的困境?想改變的又是什麼?     歷史在我們體內隨著血液浮沉,先烈留下的血印在前方引路。十年來她潛入歷史,找尋二二八時人人躍起,在白色恐怖黑幕降臨前,曾經有過的民主響動,激烈、熱情、

鋪天蓋地。而統治者長年以光復之姿斷開的日本時代,對二二八世代而言,是同一本未撕完的日曆,沒有一天斷開過。兩種語言、兩種國旗、兩種身分認同,在身分轉換的瞬間,政權的暴力如何加諸於他們身上?     必須重返歷史,了解他們的集體心緒。何以光復歡迎曲變了調,以全面的反抗終結。聽見潘木枝、盧炳欽及陳澄波等人,殉難前站在人民立場講話的聲音。也終於懂得潘木枝的遺書「為市民而死,身雖死猶榮」,是在怎樣的時空飄搖下。而武裝抗爭者的生命本身,就是遺書。他們的遺書,以鮮血書寫。她一字一句打著反抗者的節拍前進,完成「戰鬥曲」、「殉難之愛」等篇章。她為反抗者不屈的靈魂畫下「亡者之姿」,帶二二八受難者重返榮耀。    

 這本書在二二八過往研究者點起的燭光下前進,有二二八書中罕見的論點,刻劃的力道和文學性也前所未見。   本書特色     ★拉開歷史視角,以日中政權的認同與語言轉換,寫二二八世代身陷的困境與希望。   ★跨越受難家屬個人記憶與以地域史,企圖完整勾勒二二八事件的偉作。   ★以嚴謹論述、生動文筆,重建二二八事件中人民的力量,相當具有動態感。   ★以轉型正義觀點,揭露統治者罪責。   ★筆鋒帶感情,表現出作者女性敏銳的觀察力,以及長年對二二八知識的累積,是一本站在台灣立場所表現的二二八。   ★百餘張珍貴歷史照片,有如立體的二二八紙上紀念館。     ※本書初版為遠足文化《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

民主路》,本書為內容增訂版。

航空城對桃園市長選舉結果的影響

為了解決2001縣市長選舉的問題,作者蔡定軒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航空城對桃園2018年市長選舉的影響。以桃園504個村里為單位,將航空城對鄭文燦的影響分為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直接影響為選民預期航空城的外部效益,間接影響為選民對航空城帶來的工商發展機會,所做的經濟評估,並且在控制人口結構、經社背景變數、施政表現、地方屬性與空間因素後,觀察航空城對桃園2018年市長選舉的影響。 研究發現,航空城的直接影響對鄭文燦的影響不明顯,但是間接影響的效果十分明顯。二級產業人口在2018年支持鄭文燦,而且跟四年前相比更加支持,三級產業人口雖然在2018年支持鄭文燦,但是跟四年前相比支持度有所下降,並且透過地理加權回歸(GWR)發現,在村里層面,產業別人口會因

為跟航空城距離的遠近,對鄭文燦的得票率差,與2018年得票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此結果與文獻敘述相符,選民會受到經濟評估、現任者優勢的影響,傾向投給執政者。 本研究也發現,族群是影響鄭文燦支持度重要的因素,族群仍是桃園選舉不可忽視的要素,而經社背景變數、期初值、鄰近效應對鄭文燦支持度有明顯的影響。

大陸對臺研究精粹:政治篇

為了解決2001縣市長選舉的問題,作者孫雲 這樣論述:

  臺灣憲政變遷最值得關注的就是在總統權力與國安會之間的關係演變,而「省籍—族群—本土化」更是臺灣政治的一個特色。   本書是一部系統研究台灣政治發展的學術論文集,本論文集彙集了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的學者專家近年來的研究力作,內容包括了憲政體制與決策過程、省籍族群的矛盾現象、總統選舉與政黨政治、去中化與台獨問題研究、亞太安全議題等。  

中國國民黨基層村里長提名及輔選策略研究:以台中市第三屆(2018)里長選舉為例

為了解決2001縣市長選舉的問題,作者任杰 這樣論述:

村(里)長是最基層的民選公職人員,卻不是地方首長,也不是民意代表,更 不是公務人員,但又是經過民眾投票選舉出來的,因此村(里)長的身分及角色定 位常引起一些爭議。但從村(里)長實際執行的業務與功能來看,村(里)長在我 國地方自治的執行上確實扮演重要的角色。村(里)長在各項選舉中也扮演舉足輕 重的角色,因為他自己是經過民意選舉出來的,也因為跟里民長期的接觸,所以能 清楚的了解民意、掌握民意,使得村(里)長在地方上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因此是 所有政黨及參選人極力爭取的重要對象,更是選舉時地方最大的樁腳。 本研究主要在針對中國國民黨在村(里)長選舉時,從黨中央的提名機制及提 名辦法到基層黨部

的輔選策略及輔選作為等方面提出探討,發掘在村(里)長選舉 時,中國國民黨的提名及輔選的策略運作,對參選的黨員同志有什麼樣的助益?中國國民黨的提名對村( 里)長選舉的結果又有怎樣的影響?研究方法主要透過現有 資料分析、個案研究及對相關里長、黨務工作人員、學者專家的深度訪談,以及筆者從事黨務工作 30 餘年的實務經驗及觀察所得。 研究主要發現為國民黨的提名依據是黨員投票(或是黨員意見反映)及民意調 查,可是在村(里)長提名這一部份,卻由區黨部去審酌登記同志的各項條件、地區特性及選情評估等,即決定提名與否,讓人覺得太過於主觀而缺乏一致性及客觀 性的考量。地方黨部的輔選策略及作為,又因為黨的財務問題造

成人手不足、經費 短缺,無法有效的落實,對黨籍候選人缺乏實質的幫助,而黨的提名對選舉結果基本上也沒有很大的影響。 建議未來中國國民黨對村(里)長的提名制度要有所修正,少一些過於主觀的考量,多一些客觀性的依據,避免提名權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上,可嘗試朝向分數評 比制度,要增添黨的多元面向。另外基層的經營策略也要大幅改變,國民黨不再一 黨獨大,要破除論資排輩的僵化,擴大里長參與從政培植的管道,由下而上的積極培養人才,中國國民黨未來的發展勢必要朝向志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