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員考試日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崑山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歐陽豪所指導 曾建瑋的 工作價值觀、從軍動機對工作滿意度之影響研究-人格特質的調節效果 (2017),提出112年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員考試日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工作價值觀、從軍動機、工作滿意度、人格特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蘇彩足所指導 李靜宜的 我國中央機關非典型人力運用政策之分析:歷史制度論觀點 (2014),提出因為有 非典型人力、臨時人員、派遣勞工、歷史制度論、路徑依循理論、斷裂均衡理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112年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員考試日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12年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員考試日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工作價值觀、從軍動機對工作滿意度之影響研究-人格特質的調節效果

為了解決112年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員考試日期的問題,作者曾建瑋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現職軍人之「工作價值觀」、「從軍動機」與「工作滿意度」等三大構面之相關性,並進一步驗證現職軍人「人格特質」對於上述構面間關係之調節效果為何?本研究以現職軍人651位軍官、士官、士兵為研究樣本,於2018年1月8日至1月26日期間發放並回收問卷。本研究擬運用探索式因素分析得出研究構面與其子構面,同時得出信度,再透過基本問項對研究構面進行差異分析,再進行各構面間的相關分析,最後運用迴歸分析與階層式迴歸進行假說驗證。實證結果發現:在「工作價值觀-安全與健康」、「工作價值觀-自我成長與實現」及「從軍動機-生存」等三個子構面,軍官均顯著高於士官與士兵,「工作價值觀」對「從軍動機」與「工作

滿意度」均有顯著正向影響,「從軍動機」對「工作滿意度」有顯著正向影響,「工作價值觀」透過「從軍動機」對「工作滿意度」產生顯著間接正向影響,「從軍動機」為「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間關係的中介變數,具部分中介效果,間接效果強度為80.89%;內控人格特質對三構面間關係均無顯著調節效果;各現職軍人不同職級與不同子構面間的關係則有不同的結果。本研究的貢獻在兩方面:第一,作為不同職階缺口之招募對象選擇參考之用;第二,倘結合招募員於駐點高中職實施先期問卷測試,進而聚焦針對不同學生族群進行不同職階誘因之宣導,有助於招募成效之提升。

我國中央機關非典型人力運用政策之分析:歷史制度論觀點

為了解決112年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員考試日期的問題,作者李靜宜 這樣論述:

因應外在環境快速變遷及民眾需求日益提高,在兼顧提升服務品質及減少政府財政負擔下,各國政府紛紛思考公共事務推動是否毋須均由依法任用之公務人員擔任,而發展出多元彈性的用人管道,非典型人力的運用、管理及權益問題,乃成為近年公共行政及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新研究課題。目前多數研究探討公部門運用非典型人力,主要著重其正、負面效應,正面部分包括非典型人力可有效控制人事成本與短期內補足人力缺口,以快速回應外在環境變遷需求,提高用人彈性,並可作為勞動市場調節機制,創造就業機會;負面部分則包括非典型人員的收入、福利與保障相對較少,也容易產生雇主卸責、不當剝削、差別待遇及僱用不安定等問題。然而此些討論均屬聚焦於政策

結果的研究與單一時間點之靜態分析,如缺乏探討政府決策過程不同行動者之價值選擇、權力關係與互動情形,以及對於政府政策制訂與變遷過程的影響,將難以解釋政策如何形成,亦難以有效釐清為何政策產生結構性失靈困境。因此本研究嘗試以歷史制度論觀點,從路徑依循與斷續均衡理論,及個案機關實務運作經驗,分析我國中央機關運用非典型人力的政策緣起、主要行動者的價值假定、權力對應關係,以及行動者互動過程與結果對於政策發展產生的影響。透過理論與文獻之檢閱分析、與本研究議題相關之消息靈通者進行深入訪談、以及分別於三個不同層級、不同性質(政策規劃、試驗研究、第一線為民服務)之機關類型,各挑選一人數較多、業務性質具差異性及代表

性機關,就其運作情形比較,進行理論與實務的相互對話。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以下四點:一、在政府人事制度與政策之既有框架下,運用非典型人力實屬必然:由於我國政府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受到長期維持文官考試用人、過於僵化缺乏彈性的人事政策、因應全球經濟衰退引發政府財政危機、以及新公共管理思潮影響,對於政府員額採取緊縮與精簡態度、及推動業務委託外包等因素,給予非典型人力出現的誘因與合理性,符合路徑依賴理論主張制度的產生與演變受到過去影響,且限制了未來改革路徑的選擇。二、因應治理聯盟改變與公民意識萌發,使非典型人力政策產生兩次斷裂式變遷:本研究從時間序列及政策變遷過程觀察,顯示我國政府非典型人力政策在2000年時

,因第一次政黨輪替促成治理聯盟改變,並促成兩次大規模精簡正式人力,使中央政府從過去以常任文官為主體的人力結構,轉而逐漸依賴非典型人力的第一次政策斷裂,並在2008年之前維持政策均衡狀態。直到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後,受到國內民主轉型與公民意識萌發,大量使用非典型人力所產生之勞資爭議與勞工權益問題,使龐大的反彈與質疑力量集結到足以對抗企業與政府決策,而形成限縮非典型人力運用彈性與朝向加強權益保障之第二次政策斷裂,且迄今尚未進入均衡狀態。三、主要行動者的權力關係、互動,決定非典型人力政策變遷的方向:2000年的第一次政策斷裂,是由民意機關所主導的精簡正式員額決議所啟動,人事主管機關並配合訂定員額

管制措施,及因應實際用人機關需求,鬆綁非典型人力運用規定。2008年的第二次政策斷裂,則是由非典型受僱者與其所組成之勞工團體所發動,透過民意機關施壓勞政主管機關與人事主管機關,要求訂定強化勞工權益與控管非典型人力運用措施,同時實際用人機關則在相關人事制度與法制規範之限制下,僅能以消極更換人力類型因應。四、個案機關因歷史制度因素影響,於非典型人力運用呈現差異情形:本研究比較教育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研究所及原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所屬北基宜花金馬就業服務中心等三機關實務運作情形,顯示個別機關因為歷史沿革、預算資源多寡、民意機關關注程度,及非典型受僱者動員強度等因素的差異,在非典型人力運

用的時間點、具體作法、以及對於非典型人員的勞動條件與管理上,有不同表現。此驗證歷史制度論所言,不同制度因素牽動不同行動者的互動過程,也塑造不同組織的政策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