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校手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離校手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智恆寫的 暖暖 和亓樂義的 蔣夫人與華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教務處公告】109-2學期畢業生辦理離校手續及領取學位證書也說明:【教務處公告】109-2學期畢業生辦理離校手續及領取學位證書. 詳細內容: 分類: 研究所最新公告: 發佈: 2021-05-05: 最新更新日期: 2021-05-31: 點擊數: 661.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商訊所出版 。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謝益智所指導 蘇桂成的 應用人工智慧演算法探討需多種工序的多工件開放式排程問題 (2013),提出離校手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開放式排程問題、基因演算法、免疫演算法、粒子群最佳化演算法。

最後網站畢業離校| Leaving | 樹德科技大學教務處則補充:109 學年度第2 學期畢業生辦理離校手續相關事項. ·步驟1:申請離校手續. 登入校務資訊系統→教務系統→輸入程式→離校申請. 學士班:110年5月3日(星期一)起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離校手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暖暖

為了解決離校手續的問題,作者蔡智恆 這樣論述:

媲美《第一次親密接觸》的愛情旋風; 感人純熟的兩岸異地之戀, 蔡智恆2007年再創高峰的精采暖心癡情之作!   /   「嘿,我叫暖暖。你呢?」   在一個海峽兩岸研究生夏令營活動中,台灣的痞子「涼涼」遇到了北京的美女「暖暖」,在二次短暫的相處時光中,這對異地男女,將如何碰撞出繽紛的愛情火花?……   『暖暖。』我提高語調。   「嗯?」   『暖暖。』我降低語調。   「說唄。」   『這是聲音高亢的暖暖和聲音低沉的暖暖。』   「說啥呀。」   『嘿嘿,暖暖。』   「你到底想說啥?」   『這是加了嘿嘿的暖暖。』   暖暖並不知道,只要能單純地開口叫著暖暖,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我隨

處亂走,到處都充滿和暖暖曾駐足的回憶。   二位戀人最後走到御花園,連理樹因積雪而白了頭,但始終緊緊擁抱在一起。連理樹依然是純真愛情的象徵,無論夏冬、無論青絲或白頭,努力提醒人們純真的愛情是多麼可貴,值得人們歌頌。   如果有一天,世上的男女都能以純真的心對待彼此,   又何需連理樹來提醒我們愛情的純真?      到那時連理樹就可以含笑而枯了。   所以連理樹現在還活著,因為人們還需要被提醒。   女主角「暖暖」有著和《第一次親密接觸》中「輕舞飛揚」一樣的美麗與聰明,男主角同樣有著標準痞子蔡風格的機智與幽默;不同的是,這次的愛情發生在充滿古都文化的北京與有著異國風情的哈爾濱。   簡

短八天的北京之旅,皇家御苑北海,恭王府,長城,天壇,北大三景,圓明園,頤和園,紀曉嵐故居……每一處都留下了二人相處的難忘回憶,每一次對話,都將二人的情感帶到沸騰……   然而短暫的相遇,因為兩岸異地的隔閡,因為二人的性格使然,這段戀曲能否留下完美的結局?!   這是一段曖昧又甜蜜的異地之戀,也是一段成熟又風趣的兩岸姻緣;有男女主角精采的對話,更有充滿趣味的北京古蹟文化小掌故。它標示了蔡智恆另一次再創高峰的精采出擊!   作者簡介 蔡智恆   BBS的ID為jht,網路上的暱稱是痞子蔡。   1969年生於台灣嘉義縣,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博士。   1998年於BBS發表第一部小說《第一

次的親密接觸》,   造成全球華文地區的痞子蔡熱潮。   自此以後,左腦創作小說,右腦書寫學術論文,獨樹一格。   Blog:jht.pixnet.net   相關著作:《不換》《阿尼瑪》《蝙蝠》《鯨魚女孩‧池塘男孩》《回眸》 1.認識暖暖是在2004年某次海峽兩岸的學生夏令營活動中。這夏令營的詳細名稱我忘了,只記得有類似「文化尋根」的關鍵字。那時我剛通過碩士論文口試,辦離校手續時在學校網頁看到這活動。由於我打算休息一個月後才要投入職場,索性報了名。跟本校學弟妹和其他三所學校的大學生或研究生,一同飛往北京。北京有四所學校的大學生正等著我們。這個活動為期八天七夜,活動範圍都在北京附

近。四個老師(台灣北京各兩個)領隊,帶領這群五十人左右的學生。老師們的年紀比我們大不了多少,而且我們也算是大人了,所以他們只是象徵性負責行程安排等雜務,不怎麼管理我們。雖然萬一出了事他們得負責,但緊張的反而是我們。初見面時,正是準備用晚餐的時分。老師們彼此說些一路上辛苦了、還好還好、您請坐、不不不您先請、千萬別客氣之類的客套話;但所有學生的臉皮都是緊繃著。如果你曾睡過很沉的覺,你應該知道剛睡醒時臉皮幾乎沒有彈性。沒錯,就是那種缺乏彈性的緊繃感瀰漫在所有學生的臉上。全部的人坐成六桌,上了第一道菜後兩分鐘內,沒人動筷子。老師們殷勤勸大家舉筷,學生們則很安靜。我坐的桌子沒有老師,同桌的學生不僅安靜,

恐怕已達肅靜的境界。就在隔壁桌的北京老師勸了第三次「大家開動啊別客氣」的時候,坐在我左手邊的女孩開了口,順便問我的名字。「嘿,我叫暖暖。你呢?」『我叫涼涼。』我一定是緊張過了頭,脫口說出這名字。如果你是我父母或朋友或同學或認識我,你就知道這不是我名字。「你說真格的嗎?」她的語氣很興奮,「我叫暖暖,你叫涼涼。真巧。」暖暖笑了笑,成為最早恢復臉部肌肉彈性的學生。「同志們,咱們開動吧。」說完後暖暖的右手便拿起筷子,反轉筷頭朝下,輕輕在桌上敲兩聲;再反轉筷頭朝上,指頭整理好握筷的姿勢,然後右手往盤子伸直。暖暖的動作輕,而且把時間拉長,似乎有意讓其他人跟上。就像龜縮在戰壕裡的士兵看到指揮官直起身慷慨激昂

高喊:衝啊!於是紛紛爬出戰壕,拿起筷子。暖暖夾起菜到自己的碗上空時停頓一下,再右轉90度放進我碗裡。「這菜做得挺地道的,嚐嚐。」她說。『這是?』我問。「湖北菜。」其實我只想問這看起來紅紅軟軟的是什麼東西,但她既然這麼回答,我只好又問:『妳怎麼知道是湖北菜?』「你問的問題挺深奧的。」她回答,「外頭餐廳的招牌上有寫。」

離校手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東華大學三名學生,去年不滿校內交通罰款政策而拒繳,校方以未完成離校手續為由,拒絕給予畢業證書,台灣學生聯合會調查發現,全國至少有86間大專院校訂有「交通罰款」,且有一百多所大專規定,畢業前未繳清學校欠費,不給畢業,台學聯呼籲教育部和大學重視。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3459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應用人工智慧演算法探討需多種工序的多工件開放式排程問題

為了解決離校手續的問題,作者蘇桂成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需多種工序的多工件開放式排程問題,此問題為多樣工件需要進行多種不同工序的排程問題,此類問題涵蓋與應用的範圍相當廣泛。本研究將探討三種需多種工序的多工件開放式排程問題,包括飛機維修問題、健康檢查問題、離校行政手續問題等類型進行。本研究探討的需多種工序的多工件開放式排程問題是傳統開放式排程問題(Open Shop Scheduling Problem)的延伸問題,因為傳統開放式排程問題屬於NP-hard問題,本研究探討的需多種工序的多工件開放式排程問題亦為NP-hard問題,因此若使用傳統的方法來求解此問題,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且無法確保求解的品質優劣。一般而言,人工智慧演算法是目前求

解複雜問題的可行方法之一,雖不能保證求出問題的最佳解,但能有效的求出近似最佳解且求解速度快速,因此本研究嘗試以人工智慧演算法來做為需多種工序的多工件開放式排程問題的求解工具。本研究應用三種人工智慧演算法,包含基因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s, GA)、免疫演算法(Immune Algorithms, IA)與粒子群最佳化演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分別探討三種不同類型的需多種工序的多工件開放式排程問題,此三個問題的目標均為最小化完工時間。本研究分別對此三種演算法的演算結果進行分析與比較,實驗數值結果顯示,免疫演算法的求解品質優於其

他兩種演算法,然而基因演算法的求解速度優於其他兩種演算法。

蔣夫人與華興

為了解決離校手續的問題,作者亓樂義 這樣論述:

  二○○三年十月,紐約逐漸入冬,車水馬龍,猶如往常。接近月底,一則突發新聞驚動了當地,也震動了全世界。   中國近代最傳奇的女性—蔣宋美齡,廿三日在紐約寓所安息主懷。這個新聞立刻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消息傳開,從紐約到台北,從世界華人到國際友人,對這位偉大女性同表哀悼。各地隨之舉辦追悼會,場面哀戚。有一群人以淚洗面,如喪考妣,哭得格外哀傷。他(她)們不姓蔣,也不姓宋,卻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華興」。   這段感情很不尋常,紀錄著這位不平凡女性對戰地遺孤難童,無私奉獻的一生。「華興」對蔣夫人來說,既是志業也是家業。很多人知道歷史上的蔣夫人,卻不甚了解這位偉大女性,也有像尋常母親般的柔細與愛心。雖

然她膝下無子女,但絲毫不減其「慈母」所散發出的光輝。   「在日月光輝下,院是溫暖的家。在春風化雨中,開放智慧的花。學海無涯,光陰無價。努力啊!努力啊!我們要一天天壯大,一天天壯大。作棟樑,支大廈,復興我中華,復興我中華。」這首華興的院歌,一群孩子五十五年前從陽明山的山麓中唱出,聲音格外洪亮,顯得生氣勃勃,因為他們結束寄居的日子,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家。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四日,華興師生從台北市龍山搬到新校址陽明山嶺頭(今仰德大道一段一○一號)。隔天,蔣夫人放下手邊工作,親臨視察新校舍和周邊設施。僅僅一年多時間,華興育幼院(幼稚園和小學)在荒山蔓草中豎立而起,一九五八年增辦初中部,一九六九年則

興辦高中部。   本書的出版,不僅是所有華興人的共同期盼與願望,也是社會廣大讀者的期盼。在時間上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的國慶出版,將它獻給多災多難的國家一百歲生日的禮物,同時也獻給敬愛的蔣夫人。這本書的出版也賦給華興人更大的時代任務,那就是我們華興人要緊密地追隨政府,共同締造中華民國第二個百年的光榮歷史。 作者簡介 亓樂義   東海大學政治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國際關係碩士。   曾擔任工商時報記者、中國時報撰述委員,現任中國時報主任記者。 作者序 4 1.氣壯山河 10視死如歸 15搶救遺孤難童 19準備撤退 22中美合作 25碼頭等候 29 2.寄居龍山 36祝壽 38百廢待舉 42保

育優先 45聖經課 51黃院長 54院是溫暖的家 57雷歡好基金會 61關頌聲 64董事認養 68 3.嶺頭創校 72增設中學 75繼承南京校風 80技藝班 84面向社會 93女生當自強 99五育並重 104直奔廚房 108蔣經國 110訓斥 115 4.天使之音122祈禱會 125凱歌堂與唱詩班127張學良和趙四 133蔣公的衛生衣 135凡事謝恩 139戴師母 142祈禱之家 145觀察入微 149問候老兵 153 5.春風化雨 158一捲錄音帶 160紀律 163江校長 167名師上山 171嶺頭車禍 174創辦振興 179復健不忘讀書 181萬人受惠 185 6.揚威國際 190金龍

摘金 192華興棒球隊 195球打好,書讀好 197嚴格管教 203西餐禮儀 204挑燈夜戰 206資助郭源治 210一家人 213手足之情 215中華隊加油 216功在棒壇 218 7.最後叮嚀 222旅居美國 224電子琴 227為國祈禱 231老奶奶的閣樓 234因信而活 236張學良證道 238願景 241重返國會 243沅陵街市場 245何處是家? 247 後 記 252 作者序 「華興人」對蔣夫人的共同回憶   一九五五年,國共內戰進入另一場高峰。  一江山戰役,島上守軍大多陣亡,  大陳島相繼棄守,四萬多軍民撤退來台;  蔣夫人創辦華興,  遺孤難童有了一個溫暖的家。  這

本書是「華興人」對蔣夫人的共同回憶,  沒有偉人情結,也沒有歷史恩怨,  只有真情;  帶著懷念與感恩,作為百年國慶的一份獻禮。   以下是這本書的編輯團隊:   發起人:林建業(華興前校長)   總召集:馬才寶(小學二屆)   作 者:亓樂義(小學十五屆)   連絡組:周玉燕(小學六屆)、方偉民(小學十六屆)   採訪組:  羅鍾梅(小學四屆)、周玉燕(小學六屆)、  曾愛蘭(小學六屆)、丁 一(小學九屆)、  陳秀芳(小學九屆)、朱克忠(小學九屆)、  李菊花(小學十屆)、劉慧英(小學十屆)、  嚴守珍(小學十二屆)、亓樂義(小學十五屆)、  王錫全(小學十五屆)、方偉民(小學十六屆)、 

 王嘉珍(小學二十屆)、郭清如(小學二十屆)、  左曉岫(小學二十三屆)   照片組:  華興育幼院楊台英院長協助;白毅(小學十五屆)、  左曉岫(小學二十三屆)   圖文審核:  林建業(華興前校長)、朱承杰(華興前會計主任)、  李美珍(華興幼稚園前主任)、郭月足(華興退休老師)、  馬才寶(小學二屆)、吳俊明(小學八屆)   經費贊助:管飛雲(小學二屆)、陳體信(小學十五屆)   後勤支援:華興校友會。   採訪時間:二○○九年九月至二○一一年七月。   備註:本書每章附註解,訪談一次註明時間,兩次以上則不註明。 亓樂義 後記   一九九九年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等單位,在國立故宮博物院

召開「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其時我已退休四年,受邀參加,三天下來有關蔣夫人創辦華興,只是寥寥幾百字的敘述,當時華興有三位同仁受邀參加。(註一)我相信,我們都有如坐針氈的感覺。後來我曾向有關方面反映,希望設法補救,但沒有得到積極有效的回應。   歲月不居,華興老同仁日漸衰老乃至凋零,如果就此下去,這一段令許多學生回味無窮的蔣夫人愛心事跡,將因物換星移而煙消雲散,以一個濫竽華興四十年的人而言,有一種責無旁貸的力量驅使著我,然而知識能力渺小淺陋的我,要從那裡著手?確有一片茫然不知所措!未幾我有六年之久旅居海外,此事雖未遺忘,卻因人在國外,有事與願違之慨。   二○○九年我返台已

兩年,身體康復,幾經思考乃請朋友應舜仁先生(註二),介紹我跟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副主任委員樓文淵先生認識,並向他及華興董事秦舜英女士當面請教,「我可不可以請專家學者撰寫一本《蔣夫人與華興》?」承他們二位的鼓勵與協助,我總算有了一點頭緒。接著我找一向熱心以物資、經費回饋華興的早期畢業生管飛雲,尋求經費支援,她不加思索地滿口答應,立即付出十五萬元做為籌備經費,繼之校友陳體信聞訊也捐十萬元。   當經費有了著落,急忙請樓先生陪我到木柵向閻沁恆教授(註三),請教如何著手。承蒙他指點迷津,「可從校內老師,畢業學生,找適合人選。」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本校資深退休教師馬才寶推荐本校早期畢業生亓樂義,當我們

告訴他此一任務時,他毫不遲疑地認為是一項無上光榮的任務。我一面報請華興中學董事長辜嚴倬雲女士同意,同時獲得華興校友們熱烈響應支持。   接著召集昔日同事校友展開籌備工作,受邀同仁、校友如下:   教師部分:游建忠、朱承杰、李美珍、郭月足、林礽成、朱為白、馬才寶、梁國輝、葉國輝、羅郁美、楊台英、唐紹竹、錢文星、陳彩雲、王普慶、陳麗雲等;   校友部分:陳長龍、管飛雲、尤保善、潘力行、嚴明傑、羅鍾梅、江冬英、陳秀芳、周玉燕、李菊花、陳亭立、王一平、李同文、嚴守珍、陳念萱、白 毅、林志輝、亓樂義、李以德、林從海、方偉民、左曉岫、王嘉珍、郭清如、萬國平等;   棒球隊部分:林華韋、孫金鼎、葉志仙、郭永

宗、王清欉、周德賢、李育忠、吳柏勳等。   隨之由總執行馬才寶成立工作小組,分頭推展。如今這本書在華興人的共同努力與期盼下,最辛苦的是作者亓樂義,他是華興高中第六屆畢業生(亦為小學十五屆),我在溫哥華時看網路新聞,得知他是中國時報駐北京主任記者,他公務繁忙自不在話下,能夠靜下來的時間少之又少,寫這本書完全利用休假時間完成的,非常難得。   本書的出版,不僅是所有華興人的共同期盼與願望,也是社會廣大讀者的期盼。在時間上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的國慶出版,將它獻給多災多難的國家一百歲生日的禮物,同時也獻給敬愛的蔣夫人。這本書的出版也賦給華興人更大的時代任務,那就是我們華興人要緊密地追隨政府,共同締造中

華民國第二個百年的光榮歷史。   其次,我要感謝幫助我著手進行的應舜仁先生、樓文淵先生、閻沁恆教授、秦舜英董事;華興育幼院與華興中學校友會理事長吳俊明、總幹事周玉燕及諸位理監事們、校友們,一年多來你們無條件的完全配合,在理事長帶領下,積極推動使工作順利進行,功不可沒;同時我也感謝接受訪問的董事長、董事、蔣方智怡、宋曹琍璇等兩位女士、三位昔日經常光臨華興的周聯華牧師、何占斌、朱長泰兩位侍衛官,特別是周牧師,我們幾次赴美為夫人祝壽,他都比我們先到,陪伴我們,使整個祝壽行程圓滿順利,更是銘記在心。因內容需要,亓生還特別訪問王生明將軍少爺王應文先生、黃君璧大師弟子楊偉剛先生。   還有華興退休同仁:朱

承杰、李美珍、游建忠、馬才寶、郭月足、林礽成、朱為白、屠松炎、周修本、龔如玉等諸位主任、老師及遠在紐約的蕭明賢、邱智代、楊新惠等老師;早期畢業的校友們、德州達拉斯的華興中文學校創辦人校友牟呈華、羅鳳蘭夫婦,以及紐約、洛杉磯僑界領導人士如陳長龍校友;體育組組長、棒球隊生活管理詹德基、生活管理兼教練葉國輝老師及球隊校友;振興分班陳彩雲、王普慶兩位主任、陳麗雲老師及王秋蓉、王泰昌等同學,因為你們的協助,使內容更豐富、更精采實在。(註四)   華興因創辦人身分的緣故,歷任董事無不克盡全力為夫人分憂解勞,在我印象裡,特別是高董事玉樹擔任董事四十多年,貢獻良多,只要他在台灣,學校各種慶典,邀請的話,他必定

參加;我擔任校長期間,辜嚴倬雲、 熊丸兩位董事,所給予的指導,使校務順利推展等等。我以一個退休的華興人,謹代表老華興全體師生,由衷地感謝你們的奉獻與辛勞。至於歷任校長,就我所知,都是兢兢業業率同全體教職同仁全力以赴,如此地上下一心,才有那美麗的花朵。而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校長和她們的一些措施縷述如下:   黃若瑛,以我的觀察她的親和力高人一等,她用心領導華興,全體員工的向心力凝聚在她的帶領下,沒有不服服帖帖的,也沒有不永遠銘記在心的。直到今天只要華興學生、教職同仁聚會,總是會提到她,一個團體有這種大家長,有這種凝聚力,還有什麼困難的事呢!她把全副精神獻給華興,她重視生活教育、愛國教育、重視固有節

慶習俗維護(註五)、推行榮譽餐制度、全孤學生由教職員抽籤認養(註六)等等。所以她在華興十三年是華興的黃金年代。我認為黃院長替華興營造「家」的形象,建立「愛的教育」(註七),可以說育幼院的規模與形象是她打造出來的。當年不少賓客參觀過華興,盛讚華興規模之大,(註八)教育內容豐富充實,學生健康、活潑、大方,是一般育幼院所看不到的現象。   當年育幼院會議室牆壁上,掛滿了台灣省政府社會處歷年頒發的特優獎狀。江校長來了以後直至談校長那十幾年間,只要有中學的評鑑,在我的記憶裡,成績都是優等的。評鑑的教授專家對華興的教育措施,無不讚許有加。直到我離開為止,那幾年間,似乎政府沒有辦理評鑑的活動。   其次是陳

紀彝,她到華興來已從衛理女中退休一年了,蔣夫人原本請她來暫時頂替一段時間,由於她與蔣夫人的關係密切,她擔任校長期間正是蔣夫人旅居美國的時候。陳校長是五四運動上海學生代表,那個時代的青年有一股銳不可當的愛國情操,新舊時代思潮更迭,真正以國家興亡為己任。她在華興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重視學生道德培養,反對「人前人後」,她不允許客人來了,督學來了,才臨時加強環境整潔,加強內務整理之類,要求表裡一致。因她單身,而跟隨她的傭人不擅烹飪,所以長年與學生膳食完全一樣,同時用餐,包括年夜飯。她提倡廢物利用,不需存檔的油印紙張反面重覆使用等等。她不是國民黨黨員,但她忠愛國家,效忠領袖與蔣夫人,已到竭智盡忠的地步,令

人欽佩。   三為江學珠,她物色師資極為嚴格,班導師挑選及任課時數安排等,絕不假手他人,對提高學生成績有絕對關係,她重視學生生活,推行「做人之道」教育、期末訓導會議一一評定學生德育成績。華興棒球隊在她手裡成軍,許多規範制度在她手裡建立。她與陳校長二人皆為國大代表,故華興給的薪水,分毫供為獎勵或學校沒有預算而必須開支的支應,她在中央日報設有「江學珠獎助學金」。我認為她是建立華興高級中學(註九)及華興棒球隊形象與制度的推動者。   四為談太,本來蔣夫人希望她能夠在華興久一點,沒想到先生張教授去世之後,鶼鰈情深的她無法釋懷而請辭,她是一位老校長,經驗豐富,一切按照制度實施,學校在安定中成長,一批批的

新校舍,就是在她手裡落成的。   至於其他各位校院長辛勞可知,因為有你們的領導,使華興沿著優良傳統一步一步邁向完美。本書所述的人與事,以老華興為主,歲月不居,老校院長健在者僅張雪琴、茅鍾琪及我,恕我不一一介紹,敬請原諒。   蔣夫人常常告訴學生,「這是你們的家,也是我的家!」所以許多孤兒難童,雖然已辦妥離校手續,在外就讀大專院校,但逢年過節,仍然回到學校與大家歡度節慶。華興當年有嚴格的校規規定,非假不可離校(院),否則嚴厲處罰,所以外出是學生的渴望,視同是一種解放。但到真正畢業那天,辦妥離校手續,背著行囊走到中學部天橋時,卻又滿懷留戀,而黯然神傷者大有人在。   華興除有歷任校長的經營之外,把

華興當做「家」的員工比比皆是,當年外賓參觀絡繹不絕,有的需要布置,節目需要排演,道具需要製作,黃院長要求極為嚴格,希望做到盡善盡美的地步,如此一來總務人員、節目排練指導老師、協助的老師等,需要通宵達旦,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老總統過世之前。在我印象中張磊平、朱承杰、李美珍、游建忠、毛祖恆、閻淑寰、郭月足、林礽成、朱為白、傅慎、施慶珠、蔣興等主任和老師,他們的辛勞令人難忘。   當年這批在華興工作的夥伴們,年輕力壯,住在眷舍,住在單身宿舍的同事,組成所謂的「華光社」。(註十)那個時代娛樂很少,同時為了提高學生成績及升學率,高年級級任導師、中學導師朝夕陪伴督導、任課老師課輔;輪到擔任導護的老師,從早上

六點半至晚間十點,是華興老師最頭痛的工作。保健室遇有生病發燒的孩子,夜裡起來探視;保育組同仁、中學組長、生活管理老師們,長年無朝無夕,視學生如子女,過年還會給一個小小的紅包。   台灣早年一般人生活還相當艱苦,寒暑假留校的學生人數特別多,縱為農曆春節,都需留校照顧孩子,我無法一一列舉,而他們的奉獻應該記上一筆,華興的招牌就是這樣地大家共同打造出來的。華興早年待遇不錯,單身的有吃有住很吸引人,但後來每下愈況,談校長時代曾有四年預算被凍結,大家都能夠共體時艱,並沒有因為待遇沒調整而懈怠。   我曾四次率同華興同仁及校友到紐約為蔣夫人祝壽。她逝世出殯,及二○○二年在美華興校友為蔣夫人一百零五歲,所舉

辦的祝壽或其他相關活動,承蒙國內校友及在美校友,大家爭相出錢出力,無怨無悔,機場接送,招待師長們食宿、安排旅遊等等盛情美意,華興的精神一一表露無遺。我永遠記得那一幕幕的情景,使整個活動圓滿成功,謹借此書出版之際,表示衷心感謝。   如今這本書已順利出版,即將與廣大讀者見面,我掬誠地感謝上述諸位長官、先進及華興同仁校友們,因為你們的鼎力相助,才能順利完成。如果蔣夫人現在還在的話,看到她所培育的孩子,分布在國內外各個階層,兢兢業業從事各行各業,必含笑著說,「你們好!我今天好快活!」(註十一) 林建業   註解   註一:當時的校長茅鍾琪、資深教師馬才寶(也是華興校友)及我。  註二:應舜仁先生為士

林官邸退休侍衛官。  註三:閻沁恆教授為國立政治大學教授,亦為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學生。  註四:振興分班陳彩雲主任提供的資料,豐富詳盡,顯示振興同學成就非凡,惜限於篇幅,無法一一敘述。除向陳主任抱歉外,請擅長寫作的振興同學如王秋蓉等,可向陳主任或陳麗雲老師索取資料,以文章介紹振興分班的成就。  註五:黃院長認為華興孩子離家背井或為孤兒,華興應按中國傳統節慶習俗,為他們舉辦過年過節。校院長、住在學校的主任、老師,吃年夜時到餐廳陪伴大家,校長親自分贈紅包祝福大家。  註六:全孤學生由社會組會同人事室按性別抽籤認養,所謂認養,特別關懷他們,星期假日帶他們回家等等。  註七:黃院長認為育幼院學生「吃飽

穿暖」是育幼院的基本任務。大陳孩子喜歡吃魚及梅乾菜燒肉,她囑咐管理膳食人員遇到這一類菜餚,增加飯量供應。  註八:一般育幼院,無論公私立,人數約在幾十人,最多百餘人,華興當年五百餘人。  註九:華興中學立案即完全中學(初高中),但一九五八年辦的是初中,其時還沒有實施九年國教。  註十:「華光社」即單身光棍之意。  註十一:蔣夫人到華興,當我們向她問候,「夫人好!」她回答,「你們好!」後來我們到紐約為她祝壽,她有感而發,「我今天好快活!」所謂快活即高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