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語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阿美族語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金其琪寫的 流離之書:跨界移動紀事 和的 多元的吐納:穿梭於臺灣文化公共領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十二年國教原住民族語文教材海岸阿美語教師手冊第10階也說明:你想找的好書在這裡! 搜尋 進階搜尋 · 主題搜尋 · 施政搜尋 · 機關搜尋.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岸文化 和巨流圖書公司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羅正心所指導 藍姆路•卡造的 吉拉米代部落獵人的身體經驗與地方知識 (2008),提出阿美族語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狩獵、身體經驗、地方感、體現、地方知識。

最後網站母語回家學真的夠嗎?馬躍‧比吼開辦「全阿美語」幼兒園 - 上下游則補充:等孩子開口說一句族語,等了好久。」曾任原住民電視台台長的馬躍‧比吼,在花蓮獨立開辦「全阿美族語」幼兒園(Pinanaman),從繪本朗讀到種菜學習,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阿美族語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流離之書:跨界移動紀事

為了解決阿美族語書的問題,作者金其琪 這樣論述:

  「我發現了一種看待人事物的全新方法。緩慢而綿長,允許溫柔與掙扎的方法。」     人類學從來就是一門關乎移動的學科。只是當人類學家遠渡重洋,研究那些往往與自身迥異的陌生族群之後,真正認識的是什麼?「走了那麼遠的路,是不是最終都會透過異文化來認識自己?」人類學也總是在乎能否在地,在遙遠異鄉有另一個等待自己回去的家。人類學家研究親屬、重視關係,但同時為家和家人賦予了更直覺與情感上的定義。     《流離之書》收錄寫作者金其琪17篇跨界移動紀事;她是擁有七年資歷的記者,也是剛入門的人類學學徒;她從中國移動到香港,再到台灣。一路以來,她報導香港馬屎埔農地抗爭、記錄2016年香

港大學生間的中港矛盾,文中許多描述已人事全非,但都成了歷史的一部分;她描述了環球大廈週日的菲傭聚會、九龍城的泰國移民、南方澳的漁工,人要花多久時間才能把異地當成家?她寫阿美族祭師從抗拒到接受自身文化的歷程、達悟人如何從大島看到自己的島嶼、學阿美語的猶太人類學家,她寫的是台灣當代原住民,也寫下每一個人企圖尋求身為「人」的自己。     記者和人類學家某個程度是相似的。進入田野地、熟悉報導人(當然,也被報導人熟悉),試圖透過一次次的對話建立關係、看到與理解彼此,然後帶回自己與他者的故事。17篇文章中,7篇關於香港、7篇關於台灣、3篇關於中國,但書中的主題跨越地理上的分界。「土地」書寫具象的

土地迫遷、老屋肢解、無家可依,也寫忘記了自己名字的人怎樣找回與故土的親密感;「陣痛」寫的是那些自願和非自願的跨境移動,人們因身分政治而彼此碰撞,移動的海上貨櫃則塞滿走私動物的牙齒;「扎根」書寫在異鄉和面目全非的故鄉創造新生活、新社群的人;「微塵」則是在這個生死常臨的年代,一些像流沙般逝去的故事。     17篇文章呈現的不僅是世界的變化,也讓人在閱讀中發現,人類學如何逐漸滲入一個寫作者的文字DNA,乃至看待世界的方法。     「經歷了多變的生活,讀了人類學並在今年邁入30歲的我,強烈地感覺到自己想用任何文字形式來還原世界本身的混沌。寫得『混沌』比寫得『清楚』可要難太多了。」

    「和讀新聞、做記者受到的訓練不同,這種全新的方法緩慢而綿長,充滿速食閱聽者可能錯過的細節,且允許你的筆流露溫柔與掙扎。」   專文推薦     張潔平,Matters創辦人   名人推薦     何欣潔,前《端傳媒》台灣組主編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   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杜念中,資深新聞工作者   官大偉,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容邵武,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高雅寧,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陳如珍

,人類學家   傅可恩,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鄭肇祺,台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顧玉玲,作家、台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助理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流離之書》成書於21世紀10年代,是上一輪「全球化」所養育的女兒。在下一個十年,我們或已無緣再見到同樣的追問、眷戀與感傷。它是一本送給家園與故土的哀誄之書,亦是在這樣的離愁中,仍然果決出發的遠行筆記。──何欣潔,前《端傳媒》台灣組主編     本書以「流離」為名,書寫中港台不同地區弱勢、少數、被歧視族群的漂泊境遇。然而,若能建立人與土地的歸屬感,

誰想要漂泊?若能回答「我/我們是誰」的身分認同,誰想要流離?這更是穿透本書字裡行間的深意。──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     帶著中國思考香港,懷抱香港採訪台灣,行走台灣反思中國。   如果過去十五年,華文世界因為中國短暫開放的歷史機遇,而使得此間跨界移動的記者們產生了不同以往的珍貴積累,金其琪發光的筆下,結晶著的就是這個時代。──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     其琪的書寫始終保留一種原始和原味。她對世界、對自然、對眾人敞開自己,謙卑充滿好奇。不過30歲,她已在北京、香港、台灣,各生活了四年,有意識地選擇了一種流浪的人生。或許是自身的流離體會,讓她更能透視這個時代

裡,跨越了國/界/域/族的各式流浪者的處境。她停下腳步記錄探問離散的故事,在她的筆下,遊走異鄉與故鄉的人們,面對敵意築起的高牆,艱難地應對不同價值選擇而拉扯出的差異與認同。這是一本與流浪者們靈魂相互召喚、彼此深情對待的人生筆記。──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這似乎已是社會中長存的真理和價值:人走上流離注定是悲情、是無奈,是割捨我們所愛的人與事。乍看書中人物的遭遇,我們容易感慨變動讓人付出高昂的代價,但誰又知道變動之前就一定是值得我們眷戀的安逸和恆常?隨變動而來的就注定是桃花源?或許世事既無始也無終吧,作者讓我感受到的是沒有盡頭的千百流轉和永遠與之相隨的淒美。──杜念中,資深新聞

工作者     初識其琪,是她來到我的辦公室,說明她關於台灣原住民族女性的博士論文研究構想。不過,比起她當時的題目,更吸引我的,是她輾轉來到台灣的經歷。我感覺到,平靜地坐在我對面,訴說自己故事的,是一個嬌小秀氣身軀中勇敢堅決的靈魂。   這些年來,其琪幾度在重回給予她極大啟蒙的香港,和留在台灣之間拉扯。她整理出離開原生家鄉的這十幾年中,遭遇到的每一個流離的故事。家在那裡,家也不在那裡,家就在不斷的流離與尋找之間。   其琪的文筆極好,故事寫來深刻細膩,但更重要的是,每一個故事中的流浪、燃燒、碰撞、扎根、創傷,都映照出她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僅如此,對於她選擇棲身的台灣來說,其琪寫

出的每一個故事,也都在幫我們重新思考,這塊土地曾經如何包容了一波一波流離的人們;關於接納,我們應該可以做得更多。──官大偉,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生命與家園關係的書。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作者「找家」的心路歷程。透過在香港,台灣與中國等地的人物記事,作者表達出「家」不是一個物理空間上的定位點,而是一團開放、流離但卻不斷地連結於自身意義的生命線條。這樣的描述正如受人景仰的地理學者段義孚所言:「家即異鄉」(home as elsewhere),是如此地真確與讓人一新耳目。──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一個一個的故事,就像一個一個

石頭連接了一個一個的看似分離場域,讓金其琪累積大約十年的流離之書也成為發現之旅。原來香港、台灣、中國、農業、飛魚、象牙等等邊緣的人與事,有著類似的棄絕和復返,在消失離散之中尋找歸屬與希望。──容邵武,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金其琪是一位細膩、堅定、具社會關懷與批判力的觀察家與寫作者,自身移動經驗強化她描寫流離失所或移動者的能力,新聞寫作與民族誌方法的組合使其作品針對時事進行有效率的轉譯。──高雅寧,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我想這是其琪作為一個寫作者,很特殊的魅力所在。我有時覺得她像是一張捕夢網一樣,一旦沉浸在某個場域裡,就會帶回那裡所有的記憶。——張潔平,Matt

ers創辦人     在《流離之書》中,記者金其琪寫失根的迷茫、脆弱群體的掙扎和人的韌性。報導的對象從香港的菲律賓移工、收集明清古宅的中國商人、在蘭嶼扎根的達悟族語推手,到記錄生死遺言的香港中老年志工。對象與議題的多元,更展現出人的處境的共通性。不論多艱難也要記錄;不論差異多大,對話也有意義。在中港台之間遷徙的其琪,透過說故事和追根究底的精神,寫下自己的不服輸。隨著她的文字,我們流離卻不失所。──陳如珍,人類學家     Kiki’s writing combines the best elements of biography, ethnography, and journa

lism. She is able to make each of the many people and places she has interviewed or visited come alive for the reader, and - through their stories - to address complex global issues in an engaging and accessible way.   從人物故事、民族誌與新聞中吸取養分,其琪的書寫為讀者生動還原出她訪問過的每一個人、造訪過的每個地方。這些故事易讀又迷人,最終卻帶我們看到背後複雜的全球性議題。

──傅可恩,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這是一位流浪者寫的流浪故事。其琪和我在台東相遇,這是一個我不知道是定居還是飄泊中的地方。她對我來說,沒有定所,卻又像是早已扎根某處。其琪寫的香港、台灣、中國、非洲、泰國、蘭嶼故事,與她本人一樣,對我來就既遠又近。這正是本書的精神,我們過去以為掌握過的題目,在其琪筆下攤開,我們方才發覺自己握著的是虛幻。但是,透過她細膩、認真的筆跡,我們又重新進入她和受訪者互動的現場,坐在她旁邊,傾聽這些流浪者的故事,更全面、深入流動的意義。──鄭肇祺,台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阿美族語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不要放棄 Aka pisawad」稻村壤治George

◆原曲: Suming舒米恩
https://youtu.be/gzuEvkk-eg8

日文歌詞 編曲 攝影 編輯:稻村壤治
中文翻譯(日文歌詞):林嘉慶
特別協助:施宛兒

拍攝地點:日本福島縣 -須賀海岸-

《Special Thanks》
舒米恩
― ― ― ― ―


謝謝你收看這作品!
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其他YouTube作品喔~😌多謝

《活動演出、街頭表演等詳細資訊,請參考IG及FB粉絲專頁》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george_inamura/?hl=ja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george1namura/

◆TikTok【New!!!】
《@grorge1namura》https://vt.tiktok.com/kqpDj6/


⭕️【Profile】
稻村壤治George -Youtuber音樂人-

出生於日本福島縣
目前已住在台灣滿三年
語言:日文、中文
― ― ― ― ―


📹【作品・電視節目・活動演出經歷】※ 以下節選代表作品

◆聲林之王 -第一季-[音樂節目]
https://youtu.be/MnI0uWByhfs

◆2020台灣觀光局新廣告[イロイロ台湾、遊び台湾]樂活篇(男主角)
https://youtu.be/SO-RwtBijgY

◆2020杜鵑花音樂會[台北市政府官方活動]
https://youtu.be/ysiQrVNVOgs

◆WTO姐妺會[綜藝節目]
https://youtu.be/HxMKTu8fBgc

◆Music Video「Hello」稲村壌治George[首次自創中文歌曲]
https://youtu.be/a1tiN8Cwirs
― ― ― ― ―


✏️【故事】
2017年的春天,抱持著[3個月內要在臺灣正式出道!]的目標,
義無反顧地在毫無關聯的臺灣,開始了嶄新的音樂活動。

當時完全不懂中文,也沒有任何相識的朋友。
完全是從零開始,沒有做出任何滿意的成績,一直在艱辛的狀態下,
但之後遇到了許多奇蹟的邂逅,活動也逐漸地擴展開來。

2018年1月~3月期間,曾和知名日籍YouTuber三原慧悟共同組成了名為【三原TAIWAN】的團體一起活動,
發表過多首翻唱歌曲,觀看次數都超過了100萬次,成為了大家的熱門討論話題。

2018年7月,在臺灣舉辦了個人LIVE演唱會,成功動員了150人參加。
也接連出演了綜藝節目和音樂節目。


之後,在2019年12月1日,以【YouTuber音樂人】的身份,
正式開始了全新的活動。
用日文演唱臺灣歌曲的影片,以及在臺灣街頭上演唱日本歌曲的影片,
有好幾部都紅極一時,引發話題。
2020年3月,YouTube個人頻道訂閱數成長率,
獲得了臺灣當月份排行榜的第一名。

同年的3月,參與了臺北市政府舉辦的官方活動[2020杜鵑花音樂會],
與臺灣的巨星們《白安、曾沛慈、畢書盡、1976》同台演出,
讓活動的開幕演唱會更添精彩。

現今在各個網路平台的追蹤人數已累積超過了8萬人,
YouTube的總觀看次數已突破了500萬次。(現2020年8月)
現在,是在臺灣最有名的日本人音樂人的呼聲很高。


在日本出演媒體節目及活動的機會也逐漸增加中。
2019年2月,日本BS富士電視台特例採訪,
播放了長達1小時的個人紀錄片-〖台湾発、夢追い物語〗。

同年4月及7月,分別出演了在家鄉福島縣的福島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節目[ゴジテレ],以及音樂節目[二畳半レコード]。
同年7月,參與了每年在日本東京代代木公園舉辦的大型活動[台灣FESTA(台湾フェスタ)]的表演。


中文翻譯:林嘉慶/Keita

◽◽◽◽◽◽◽◽
【歡迎來信工作邀約】
若有工作邀請,請麻煩您用email聯絡。
我等候您的回信。謝謝。

歌曲製作、活動表演、業配合作、代言人、廣告、樂器廠商及商品評論、模特兒等
📩 [email protected]
◽◽◽◽◽◽◽◽



⭕️【Profile】 日本語

稲村壌治George -YouTuberミュージシャン-
福島県いわき市生まれ(現在台湾在住三年目)

言語:日本語 中国語
— — — — —


📹【作品・メディア・イベント出演経歴】※ 代表作を抜粋

◆聲林之王 -第一期- [音楽番組]
https://youtu.be/MnI0uWByhfs

◆2020台湾観光局新CM[イロイロ台湾、遊び台湾]ロハス編(主役)
https://youtu.be/04LxUirCHFA

◆2020杜鵑花音樂會[台北市政府公式イベント]
https://youtu.be/ysiQrVNVOgs

◆WTO姐妺會[バラエティ番組]
https://youtu.be/HxMKTu8fBgc

◆Music Video「Hello」稲村壌治[初めて自身で作詞作曲をした中国語楽曲]
https://youtu.be/a1tiN8Cwirs

◆BSフジテレビ[台湾発、夢追い物語]稲村壌治単独ドキュメンタリー番組
― ― ― ― ―


✏️【ストーリー】

2017年春[3ヶ月で台湾メジャーデビュー!]という目標を掲げ、
縁もゆかりもない台湾で活動を始める。

現地の言葉も分からず知り合いも皆無。
文字通りゼロからのスタートを切り、結果を出せず苦しい状態が続いたが、
数々の奇跡的出会いに恵まれ活動は徐々に広がりをみせる。

2018年1月~3月はYouTuber三原慧悟氏と共に【三原TAIWAN】として活動し、
100万回再生を超えるカバーソングを何曲も発表し話題となった。
2018年7月には台湾での単独LIVEを開催し150名様を動員。
現地のバラエティー番組や音楽番組にも出演を果たす。

そして2019年12月1日【YouTuberミュージシャン】として本格的にYouTube活動を開始する。
台湾の楽曲を日本語で歌った動画や、
日本の楽曲を台湾の路上で歌った動画が何度もスマッシュヒットし話題を呼ぶ。
2020年3月にはチャンネル登録者数成長率が台湾で月間第一位を獲得。

同年3月には台北市が主催するイベント[2020杜鵑花音樂會]に台湾のスター《白安、曾沛慈、畢書盡、1976》らと共に出演を果たしオープニングLIVEを飾る。

SNSの累計フォロワーは現在8万人を超え、YouTubeの総視聴回数は500万回を突破。(2020年8月現在)
今台湾で最も有名な日本人ミュージシャンの呼び声が高い。


日本でのメディア出演やイベント出演も増えてきていて、
2019年2月BSフジさんより異例の1時間単独ドキュメンタリー番組[台湾発、夢追い物語]放送。

同年4月故郷である福島県のニュース番組[ゴジテレ]、
7月には音楽番組[2畳半レコード]に出演。
同年7月には東京代々木公園で毎年行われている大型イベント[台湾フェスタ]出演を果たす。
― ― ― ― ―


【お仕事のご依頼はメールにて承っております】

・楽曲制作
・イベント出演
・コラボレーション動画の制作
・各種産品紹介
・CMの出演
・テレビ番組の出演
・楽器メーカーモニター
・広告モデル
など

📩:[email protected]










#太陽的孩子#原住民#阿美族

吉拉米代部落獵人的身體經驗與地方知識

為了解決阿美族語書的問題,作者藍姆路•卡造 這樣論述:

本論文作者以觀察者、體驗者、文化成員的多重角色,進行花蓮縣阿美族吉拉米代部落的田野研究,企圖從地方知識和身體人類學的觀點,探討獵人透過自身經驗賦予地方獨特意義的過程,並將地方知識實踐於日常生活中,進而解釋地方知識的流動性以及個人與文化的關係。本論文主要分成三部份。首先是吉拉米代部落的狩獵圖像。作者透過狩獵方式和狩獵技術等,詳細描繪狩獵過程,除整合獵人的過去狩獵記憶外,亦呈現當代狩獵技術與知識的變化。其次,從族人如何詮釋kawakawasan,以及malati’ay的身體感受,闡述族人從知覺感受中同時實現與理解地方知識,並隨著不同時間和情境,交融多重的解釋與價值。最後,作者發現族人透過狩獵繫附

祖先情感和地方歸屬感,不但建構對於地方的理解,也形成自身的地方感,支持和影響著獵人每次的實踐。本論文主要在呈現獵人如何透過身體與地方產生接觸,既浸濡於文化之中,受其影響,同時建構自己的認知,表現個人與文化之間互動的狀態。作者主張地方知識恆處於變動的狀態,且試圖解構幾項已成慣習的二元論──身與心、個人體現與文化結構、信仰與知識。

多元的吐納:穿梭於臺灣文化公共領域

為了解決阿美族語書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文化資產保留與否、文化認同的衝突、多元文化意識的抬頭、差異團體平權的倡議等等,讓文化議題成為公共討論的焦點。因此,闡釋與探討臺灣的文化公共領域、構築包容多元差異的公民社會、強化審議民主與溝通理性,在當前社會實有相當的重要性。   本書特別聚焦於臺灣文化公共領域的多元表述與實踐經驗,並分為兩大主題:   第一、多元差異與文化公共領域:關注族群與性別差異如何構築新的公共領域論述、對話機制如何形成,以及利益團體與權力運作之間的關係。   第二、多元實踐與文化公共領域:臺灣社會如何創新實踐新的模式,進行文化公共領域、理性溝通與審議民主的個案分析。   我們殷切盼望累積更

多與文化公共領域相關之立場觀點、理論驗證和政策評估,持續提供臺灣社會更多面向的政策對話、溝通議題,並保障弱勢權力者的公共參與、深化多樣差異的認知,共同為臺灣文化公共領域的多樣性努力!   (※此書為「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系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