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表演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玉慧寫的 讀女人 和金士傑,王耿瑜,邱俊龍的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大辣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王友輝、李貞慧所指導 許正平的 劇本敘事中的家・國再造: 以李國修、紀蔚然、吳念真劇作為核心 (2021),提出表演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現代戲劇、本土論述、李國修、紀蔚然、吳念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張瑜倩所指導 洪振旂的 非觀眾到重覆觀眾之歷程研究 ─ 以國樂觀賞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國樂、觀眾發展、顧客旅程、關係行銷的重點而找出了 表演班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表演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讀女人

為了解決表演班的問題,作者陳玉慧 這樣論述:

  *女力時代到了*   【想要博取C位擔當的 女 男 必讀】     她以睿智獨到的眼光,   豐富飽滿的人文知識,   正視一個時代性的主題,   書寫女性,為平權發聲。     她的文字依然閃爍,   如鑽石發光,   筆下六十一位女性,   如沙、如歌、如星月,   橫跨文學、藝術、音樂、影視、政治、人權、科學、醫學、運動與情慾,   她描繪她們的愛恨情仇,她們的花落花開,   以及她們改變世界的力量  。     讓世人歌詠,重新正視歷史,   而歷史不祗是他們的故事(H

istory),也是她們的故事(Herstory)。 聯合推薦   王月/屏風表演班共同創辦人   有隻兔子/圖文創作者   吳芮甄(臺台)/《拍手Clappin》創辦人   張瑋軒/女人迷創辦人、暢銷作家   Luckylulu/圖文作家   (按姓氏筆畫)

表演班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屏風表演班以及表演工作坊的創辦人
李國修說過:「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
HONDA汽車創辦人本田宗一郎先生
也選擇只做好一件事
那就是「全部」!

本田是如何突破一次又一次的困境
打造出這個世界汽機車大廠?
這集會告訴你本田宗一郎傳奇一般的故事
-
※訂閱全民瘋車Bar:
https://goo.gl/LRfZZ9​
※怡塵FB粉絲團按讚:
https://goo.gl/VVsjmx​
※壯壯FB粉絲團按讚:
https://www.facebook.com/strong.ula/​
※熊子FB粉絲團按讚:
https://www.facebook.com/kumakocar/​
※韻羽FB粉絲團按讚:
https://www.facebook.com/newsanchorlisachen
※怡塵IG追蹤:
https://goo.gl/GMM1Vd​
※壯壯IG追蹤:
https://www.instagram.com/ula_shen_/​
※熊子IG追蹤:
https://www.instagram.com/kumako_car/​
※韻羽IG追蹤:
https://www.instagram.com/circlelisa/
※官方Line ID: @fod6349u
http://line.me/ti/p/%40fod6349u
※全民瘋車Bar第一群(Line群組)
https://reurl.cc/kVpGDG
-
合作請來信: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劇本敘事中的家・國再造: 以李國修、紀蔚然、吳念真劇作為核心

為了解決表演班的問題,作者許正平 這樣論述:

八〇年代的小劇場運動是臺灣現代戲劇與劇場發展上的分水嶺。在美學上,小劇場運動逐漸揚棄了盤桓臺灣戲劇創作年深日久的寫實主義,從實驗劇場開始,而前衛劇場,在八〇年代後半發展出反敘事、反文學性、反鏡框舞臺、去中心意義、解構的後現代劇場風格。在意識形態上,則從反共抗俄、大中國主義等由統治官方宰制的集體大敘述中解放出來,並與解嚴後勃發的本土主體意識呼應,勇於涉入過往被視為言論禁忌的種種議題,也各式的社會運動或政治場合現身,使劇場從過去的政策宣傳工具,一轉而為激進的社會抗爭利器。美學與政治的雙重轉向,造成的影響之一是,導演劇場的興起,劇作家與劇本的影響力式微,甚至遭到劇場排除。九〇年代後,雖純粹能以劇作

家身份持續寫作,並獲得演出製作的創作者,紀蔚然是其中之少數,但多數劇場創作者則同時擁有包括劇作家、導演、演員等複合式的創作主體,如李國修、王友輝、汪其楣等,而吳念真則是從電影的編導轉進劇場創作領域,足見此時期劇作家跨域之多元。本文試圖從美學與政治的二元對立分法中另闢蹊徑,觀察前衛劇場潮流與解嚴之後,實際投入劇本寫作並演出的李國修、紀蔚然、吳念真等三位劇作家作品,他們在導演做為創作主體的當代劇場裡發展出什麼樣的劇本敘述策略,衍異出新的美學形式?其中,編導演三位一體的李國修,以拼貼與後設的結構,打散線性敘事的封閉性與整體性,探問個體記憶的虛實真假;紀蔚然則透過「反傳統的敘事模式」,突出說話者的欲望

和主體,質疑寫實、客觀敘事的可靠性;從電影轉進劇場的吳念真則結合了通俗劇敘事與臺灣新電影的新寫實主義美學,將可能是規訓式的集體大敘述轉化成抒情的個人微型敘述。同時,也援引解嚴後臺灣文學學界的後殖民論述,及另外演繹出的本土後遺民寫作研究,討論三位劇作家在面對本土主體意識興起的新政治敘述時各自殊異的創作關懷。身為外省第二代的李國修面對主體意識的轉換,油然而生花果飄零的感嘆與焦慮,這樣的困境或許不完全來自於自己的不認同,而是本土情境本身所形成的排他性,他是一個被排擠出去的他者,於是,他只能後設式的透過自己的創作打造一個只有不在了的父親(和自己)存在其中的理想(家)國。對於本土主流論述對於家國的重塑,

紀蔚然則採取激進亦虛無的解構策略,集體的大敘述實則只是集體的妄想,明顯呼應了後殖民的多元差異觀點。吳念真則往往採取女性視角來觀照男性的敘述霸權,構成了家與國雙重壓迫下幽微的女性史詩。在美學與政治的雙線對照下,勾勒出劇本創作在集體敘述瓦解之後,如何重塑自身的敘述策略,又如何回應現實的多元發展。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為了解決表演班的問題,作者金士傑,王耿瑜,邱俊龍 這樣論述:

老蘭陵 新故事 蘭陵劇坊經典作品《演員實驗教室》傳奇再現   1980年代,蘭陵劇團,一個臺灣現代劇場的開始 金士傑、李立群、李國修、楊麗音、游安順等, 眾多演員╱編劇╱導演戲碼,都從這個劇場出發! 《演員實驗教室》是1983年蘭陵創作經典劇碼, 40年後,老友新秀重聚,演出生命中的一個片刻……     ★《演員實驗教室》2022年3月在臺灣開始巡演(國家戲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     1983-2022     此戲為蘭陵最該重演之戲碼,它敘述著演員的人生,   誠誠實實,一層一層往心裡尋覓。   ――李國修(1955-201

3,蘭陵劇坊團員、屏風表演班創辦人)     《演員實驗教室》的演出是一場夢幻之旅,   亦是對青春的最後一次回望。   ――金士傑(演員、導演)     這版的《演員實驗教室》,堪稱金寶在舞臺上寫的一首散文詩,   大夥則是不經意合力完成了一部臺灣斷代史。   ――馬汀尼(曾任北藝大戲劇系所主任暨研究所所長)     原名為耕莘實驗劇場的蘭陵,從1977年開始醞釀、1980年正式成立,在這約莫十年的運作過程中,曾推出多部影響臺灣劇場歷史的經典作品,包括《荷珠新配》《貓的天堂》等,而當年從蘭陵劇坊出身的表演者或導演,如今也都成為臺灣當代劇場的大師級人物,

如金士傑、李國修、劉若瑀、馬汀尼、楊麗音、趙自強、李永豐等人     蘭陵劇坊培育了不少人才,包括杜可風、李天柱、顧寶明、李立群等演藝圈實力派演員,1991年劇團解散之後,開枝散葉孕育出至少15個臺灣劇團誕生,包括屏風表演班、優人神鼓、表演工作坊、紙風車劇團、如果兒童劇團等,讓臺灣的表演藝術得以百花齊放,影響深遠。     蘭陵劇坊推出新版舞臺劇《演員實驗教室》,規劃以十四段的演出,以集體創作的方式來重現他們如何走進劇場這條路,如何成為蘭陵人的故事,這些片段不僅代表著他們的個人生命歷程,也直接呈現出臺灣社會的變遷,不管是思想的或是生活上的,也因為這些人對臺灣劇場的代表性,更可從

中看到臺灣表演藝術發展的過程,可說是ㄧ個深具意義的演出。     關於《演員實驗教室》      蘭陵劇團的推手――吳靜吉博士表示:「基本上大家的人生不管怎樣改變,都有個基調,然後有變奏。隨著年齡、隨著關係、隨著環境互動或整個大環境變化,你開始會有一些變奏。我常常覺得,這個《演員實驗教室》從以前到現在(1983-2018),每一個人到某個年齡的時候都應該來一次這樣的自我探索,然後去發現,讓自己再……我們叫『清償』,把自己整個過去清償一次,看看能夠在未來怎麼樣做一些指引。」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首演   時間:2018年5/4(五) ~ 5/6(日)   

地點:國家戲劇院   主辦單位:國家兩廳院   藝術總顧問:吳靜吉   導演/編劇統籌:金士傑   副導演/演員:劉若瑀、馬汀尼   演員:金士傑、卓明、王仁里、楊麗音、鄧安寧、趙自強、游安順、陳芑旂、柯清心、王耿瑜、賀四英、邱俊龍、黃哲斌等人     導演金士傑(金寶)   還記得1983年4月3日那天晚上在南海路的藝術館,看完《演員實驗教室》,坐中興號回嘉義的興奮。我在筆記上寫著:「終於看到一齣戲該有的樣子。」我自己的人生戲碼,也從此改變。     2018年5月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為了「蘭陵40」,召集了老夥伴,一年前開始籌備,導演金寶(金士傑)在2

017年6月就出了許多充滿個人風格的問題,要演員回答:     「和戲劇的初戀故事?為什麼你是現在的你?你喜歡嗎?不喜歡嗎?你愛甚麼?怕甚麼?最難為情?惹你失眠的╱一個謊言、一個背德、一個圓滿、一個高潮╱一個有關健康/靈魂的問題╱一個和劇場有關的小故事╱我與性感的關係╱我與偉大/死亡 最靠近的一次?╱我與憂鬱╱最痛/最快樂的一天╱最難忘的一張臉/最喜歡的一堂課。」     這些提問,讓這些人站上舞臺,回首自身,悲喜坦然。     忽忽四十年過去,原來的這群人已過了人生折返點,有些繼續著演員的身分、有人去教表演、有人去拍電影、有人做出版、有人畫畫甚至餐飲……大家在人生的舞

臺上,各自精采、各自有趣。     就像馬汀尼當年在節目單上說的:「起初喜歡演戲,只是覺得跟自己很多『症狀』相似,後來發現病痛和生活盤纏不清。」      既名為實驗,其意義在於對過程的重視更勝結果,或是說:不預設結果好壞,但對未來抱有期待。一如人生,我們從來不知道劇本的結局!     當創作的按鈕被啟動,每位蘭陵人都用一種絕對原創的方式去面對之後的人生和工作。這段劇場生活,讓大家理解,如何活生生的活著,才是重點。     蘭陵劇坊,創立於1980年,是臺灣第一個業餘的實驗劇團,為臺灣小劇場運動的主要推動者,蘭陵劇坊在1990年停止活動,1991年解散。  

  有了劇場的演出,這個戲開始活出她自己的樣貌,   有了一本書,用來記錄一齣戲,我們看到了演員的人生,與幕後光景,   以及這數十年的成長時光。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足跡   2018    5/4.5.6 臺北╱10/23.24烏鎮╱11/16.17北京      2019   4/29.30  5/1 上海╱7/20.21 西安╱8/30.31 廈門╱9/29. 30 成都     2022   臺中 國家歌劇院 3月11.12.13日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3月18.19.20日   臺北 國家戲劇

院 4月1.2.3日

非觀眾到重覆觀眾之歷程研究 ─ 以國樂觀賞為例

為了解決表演班的問題,作者洪振旂 這樣論述:

代表著台灣傳統藝術文化之一的國樂文化雖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在如今卻因社會大眾對於國樂的刻板印象,加上缺乏認識的管道等原因,使得大眾對國樂的不認識與不熟悉,造成現代國樂團在觀眾經營上的困難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延續不易。即使現代國樂文化已有別於過去傳統的國樂文化的呈現與組成,但對大部分的非觀眾來說兩者在認知上並無二致。因此如何讓非觀眾認識現代國樂的真實樣貌,成為現代國樂團當今開發市場一重要課題。本研究旨在了解國樂非觀眾如何突破國樂文化之障礙成為觀眾,後再成為重複觀眾的過程。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了解觀眾第一次觀賞國樂音樂會的經驗,並分析觀眾在音樂會體驗過程中的接觸點如何消除過去不曾接觸到國樂

文化的障礙。最後再從關係行銷角度探討國樂團如何維持與觀眾的關係,使其成為重複觀眾。本研究發現,透過親友推薦的方式是對非觀眾來說最方便且有效接觸國樂文化的途徑。親友兼具了引薦者的角色倍俱說服力外,同時加上人情因素與社交因素等,更容易驅使非觀眾觀賞其第一場國樂音樂會。而在觀賞音樂會的過程中,觀眾很容易可以從中去認識現代國樂的樣貌並更新過去對國樂文化的印象。現代國樂也開始嘗試跨領域創新或是透過新媒體的方式增加曝光及與觀眾接觸的機會,藉由觀眾所熟悉的主流文化或是使用之社群平台讓觀眾有機會去接觸認識國樂文化。雖然國樂團經由與觀眾關係連結的建立,有助於幫助其轉化為重複觀眾,不過重複觀眾轉變的關鍵仍在對國樂

印象的轉變並與之產生共鳴。開發非觀眾族群對國樂團來說固然重要,但若僅僅讓其成為一次觀眾對國樂團來說並無太大幫助,因此也應同時以將其轉變為重複觀眾為目標進行完善的策略規劃。本研究透過了解非觀眾轉變成為重複觀眾的過程提供了國樂團未來在觀眾開發上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