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社會的關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藝術與社會的關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亞蘭寫的 硬美學:從柏拉圖到古德曼的七種不流行讀法 和(德)阿多諾的 美學理論(修訂譯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民 和上海人民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班 高永隆所指導 簡維宏的 「車廂光景」-簡維宏創作論述 (2017),提出藝術與社會的關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疏離、車廂、社會現象、膠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顧瑜君所指導 陳雅欽的 有溫度的社區藝術活動之實踐與反思─以豐田五味屋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行動研究、藝術介入、藝術參與、對話性創作、藝術社會實踐的重點而找出了 藝術與社會的關係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硬美學:從柏拉圖到古德曼的七種不流行讀法

為了解決藝術與社會的關係的問題,作者劉亞蘭 這樣論述:

  美×藝術×哲學   我們的身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設計作品,從公共空間的裝置藝術,到藝術館內靜靜陳列的藝術品,因而欣賞藝術成為了像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情。   然而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為了美與藝術背後的哲學問題感到困惑:怎樣才算美?藝術到底是什麼?而觀眾、藝術家與作品之間的三角關係又是什麼?   一九九九年,著名的黑人藝術家克里斯.奧菲利(Chris Ofili)在美國的布魯克林博物館展出了一件喚作〈聖母瑪利亞〉(The Holy Virgin Mary)的作品,而引發了軒然大波。時任紐約市市長的魯道夫.朱利亞尼(Rudolph Giuliani)甚至揚言要把布魯克林博物館

的預算砍光,究竟讓朱利亞尼大為光火的〈聖母瑪利亞〉是怎樣的作品呢?奧菲利又想透過這部作品傳達什麼藝術理念呢?   引發爭議的藝術作品當然不只出現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而已,早在上個世紀就有許多藝術作品不斷地衝擊著觀眾的藝術標準。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當時德國著名的女導演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替希特勒與納粹黨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稱作〈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在這部實為政治宣傳的影片中,萊芬斯坦運用精巧的攝影手法展現了對納粹主義的擁護,甚至企圖宗教化納粹精神以達到宣傳納粹執政的正統性。由此可見,藝術不僅僅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更是能夠左右個人

、社會,甚至國家的思想工具。但到底藝術與社會、國家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隨著網路資源的快速與便捷,一件藝術作品的欣賞與相關知識的吸收可以快速透過網路來完成,然而再發達的網路資源,也無法令人滿意地回答種種美與藝術背後的哲學問題:   ▲藝術的功能是什麼?   ▲美有規則嗎?   ▲藝術家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而觀眾又在作品與藝術家中間扮演什麼角色?   ▲究竟一個社會需不需要藝術?   ▲日常用品也可以是藝術品嗎?   ▲到底怎樣才算藝術?   在本書中作者另闢蹊徑,擺脫以往用「唯美」的藝術作品來介紹美學,反而從七個迥異的主題下手,藉由美學與藝術哲學內最「冷硬」、最尖

銳的議題來挑動讀者的哲學神經。這些議題還包括了對藝術體制的批判、藝術與詮釋問題、創作與靈感、解構藝術、藝術與性別/種族、藝術的本質等爭議,範圍除了涵蓋當代歐陸美學與分析美學兩大傳統外,也不忘討論美學史上重要的哲學家。   循著七種美學的「不流行讀法」,帶領讀者一窺藝術、美與哲學背後的種種爭論,來一趟「硬」美學之旅!

藝術與社會的關係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影像講堂」 是「《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新單元,每月推出一集,每集一個主題,與讀者分享更廣闊的影像世界。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邀請觀者(讀者)在「時間、空間、身體」三者互為主體的運動中與觀念相遇,遂使攝影書與繪畫、雕塑、戲劇以及電影⼀樣成為獨⽴⾃主(autonome)的藝術創作格式;⽽此概念與源⾃1960年代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的源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此系列分享主題將透過後者的系譜考究與前者參照,規劃了不同創作「類型」與「國別」代表共⼗⼆講,試圖加以釐清攝影書的實踐範疇與當代輪廓。

本集提出兩本作品 :
①「PhotoGrids」, Sol LeWitt, 1977(Harris Press)
https://mcachicago.org/Collection/Items/1977/Sol-Le-Witt-Photo-Grids-1977
②「Then & Now」, Ed Ruscha, 2005(Steidl)
https://steidl.de/Books/Then-Now-0814233344.html

美國是當代攝影書歷史中不可不談的國家,不僅從創作者、研究者、策展人、出版者到機構經營者,都建構起當代攝影書的世界,真正意義上認識攝影書可以作為創作的實踐,而兩位觀念藝術重要的先驅者,更將觀念藝術的想法帶入書本之中。攝影是記錄常規事物的媒介,書籍是日常唾手可得的物品,將藝術的觀念透過攝影的視覺呈現,置放在書籍自身的結構與系統運作之中,由攝影的記錄特性過渡到書籍的翻閱動態。Sol LeWitt 曾說,書籍自身即是作品,而不是其他作品的複製品。

主講/蔡胤勤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鄭宇辰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影像講堂

「車廂光景」-簡維宏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藝術與社會的關係的問題,作者簡維宏 這樣論述:

藝術家利用各種藝術作品來闡述生活中的人、事、時、地、物。本論文以筆者環島旅行經驗為題材發想,並透過實際遇到或觀察乘客為靈感來源。鐵道圍繞著四面環海的寶島臺灣,筆者認為「在這社會上有什麼,列車上就有什麼」,車廂內小型的活動空間囊括臺灣各地人群及地緣情節,就如同社會縮影,以筆者觀察到臺灣人的疏離現象進行作分析及研究。本研究論文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解釋筆者研究動機與創作目的,期待藉由論文及創作傳達這世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現象。第二章在文獻上說明藝術與社會的關係,社會發展會影響到藝術家創作思維,藝術品為當時代的產物,作品間接地反映了當時代社會現象,並分析與筆者相同創作題材的藝術作品。第三章則為

闡述創作理念,以微觀車廂內的人群狀態,進而宏觀所處臺灣社會的現象並剖析臺灣社會中的疏離情境,在創作表現形式、創作模式與媒材技法,藉由作品實踐與分析,反思個人創作上對於圖像語彙及所表達理念之間的建構高度。第四章對每件作品個別分析介紹,傳達作品中的內在意涵詮釋。第五章結論,完成「車廂光景」一系列作品,希望能藉由作品反映出筆者所觀察到的社會疏離現象。

美學理論(修訂譯本)

為了解決藝術與社會的關係的問題,作者(德)阿多諾 這樣論述:

本書是阿多諾的美學代表作,彙集了其美學思想的精髓。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諾持守否定辯證法與批判理論等運思策略,在本書中進行了貫通古今的多維論證,深入地追溯了藝術的歷史演化流變過程,檢視了古今美學理論的長短利弊,分析了現代藝術的特殊職能,揭示了藝術與社會的雙重關系,反思了資本主義現代性與社會總體性的種種影響,彰顯了現代藝術哲學或美學的悖論特徵,同時也指陳了未來美學的新生條件與發展途徑。書中對文化產業、技術效應、娛樂導向、物化現象、真理性內容、行政化操控以及“反世界”藝術的批判反思,充滿前瞻性和後現代性的真知灼見。

有溫度的社區藝術活動之實踐與反思─以豐田五味屋為例

為了解決藝術與社會的關係的問題,作者陳雅欽 這樣論述:

藝術與社會的關係約在十九世紀開始被討論,而1990年代藝術領域興起「藝術介入」等名詞,萌生出一股藝術走進公共場域的實踐力量。但多數的論述侷限在藝術形式上的評論,因此藝術與社會的實踐論述總是較為缺乏。臺灣於1992年提出「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以及1994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等相關藝文政策,讓社區透過藝術來詮釋自身與地方的互動關係,自發性地與地方進行深度的辯證,致使讓社區越來越有經驗處理公共事務。本研究者實際規劃與執行豐田五味屋兩場藝術活動,分別為2015年「豐田『福事繪』─彩繪牆行動、「燈豐招吉─2016年豐田村元宵燈節」,藉由藝術的行動在社區裡編織成一個社會網絡,企圖理解社區需求,建構一個具

有鄉村味道、有溫度、高度參與性的社區藝術活動。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做為策略,以提供藝術與社會之間的實踐價值與關係論述,彌補其理論與實務工作的差距。最終,從藝術行動中,透過規劃者以及參與者的合作與實踐過程,重新檢視地方原來熟悉的公共空間,並反思藝術與自身的社會關係,期望讓藝術能夠真實的在生活裡被看見,促成地方記憶與文化印象的凝聚,讓在地文化逐漸被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