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君主制民調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英國君主制民調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易人外語教研組寫的 用英語新聞輕鬆學會英語聽力 和陳師孟的 老綠男有意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江蘇科學技術 和前衛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應用日語系 黃愛玲所指導 張翔富的 參與審判制度之探討-從制度歷史變遷到現今日本執行看今後台灣執行問題 (2021),提出英國君主制民調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陪審制度、參審制度、裁判員制度、人民參與審判。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尹章義所指導 黃種祥的 二二八事件研究史 –以臺灣的相關研究與出版品為中心 (2015),提出因為有 二二八事件、量性分析、葛超智、左翼的重點而找出了 英國君主制民調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英國君主制民調,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用英語新聞輕鬆學會英語聽力

為了解決英國君主制民調的問題,作者易人外語教研組 這樣論述:

本書精心挑選了BBC、VOA。CNN的新聞,包含了國際社會的各個方面,讓你足不出戶就能掌握國際風雲變幻;在每篇新聞前精心設置了相關背景知識介紹,讓你能更好地理解新聞聽力內容;還邀請了專業人士翻譯聽力原文,練習聽力的同時還能鍛煉翻譯能力;本書支援二維碼掃碼收聽,讓你可以隨時隨地掌握純正發音,享受聽覺新體驗! 閆崇 閆崇,國內某知名大學英語筆譯專業畢業,曾于北京《學生雙語報》社任編輯,多次獲得優秀編輯稱號。現在北京《健康之家》雜誌社負責外語文章的收集和採編,以及翻譯校對工作。 易人外語教研組 易人外語教研組是由國內外語言專家、學者組成的專業團隊,致力於打造“會說話”的圖解外語

學習法,以有趣的圖像來訓練讀者的外語思維!其研究領域涵蓋英語、日語和韓語等。策劃編寫了《考來考去就這7000單詞》《一輩子夠用的萬用單詞20000》《職場英語,看這本就夠了》等一系列深獲讀者好評的語言學習熱銷書。 使用說明 4 Chapter 1 風雲變幻——世界政治熱點 Hot Political Issues Unit 1 BBC News 1.歐盟峰會討論邊境管控、英國退出等問題 7 2.美國古巴間恢復商務航班 11 3.印度總理對俄羅斯進行訪問 15 4.中非共和國進行選舉 19 5.英國民調顯示保守黨候選人將繼續擔任首相 23 Unit 2 VOA News 1.

奧巴馬推行新的槍控政策 27 2.美國軍方向女性士兵開放所有職位 31 3.美國政府停擺3天后恢復正常 35 4.眾議院議長是誰? 39 5.非洲遭遇饑荒年 43 Unit 3 CNN News 1.美國總統選舉進入白熱化階段 47 2.奧巴馬否決輸油管道專案 51 3.美國海軍現代化速度減慢 55 4.伊莉莎白二世成英國在位時間最長君主 59 5.沙特女性權益迎來歷史性突破 63 Chapter 2 一擲千金——全球財經連線 Global Financial Times Unit 1 BBC News 1.世界銀行預測全球經濟增速緩慢 68 2.英國最後一個深層煤礦關閉 72 3.英國上議院

未通過新福利議案 76 4.希臘議會討論進一步的經濟改革 80 5.阿根廷放鬆外匯管控 84 Unit 2 VOA News 1.聯合國貿發會議呼籲穩固世界經濟的金融基礎 88 2.美國零售商備戰感恩節 92 3.G20成員仍為化石燃料提供津貼 96 4.美國財政資金即將見底 100 5.美聯儲尚未決定加息 104 Unit 3 CNN News 1.國際原油價格降低 108 2.巴拿馬運河擴建工程進行中 112 3.三菱汽車承認欺騙消費者 116 4.美議員稱無法負擔大城市生活 120 5.美國股市大跌或已進入熊市 124 Chapter 3 日新月異——科技研究突破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Unit 1 BBC News 1.“定制細胞”挽救一歲的癌症患兒 129 2.距地最近的“噴氣”黑洞被發現 133 3.美國批准食用轉基因三文魚 137 4.人工智慧擊敗職業圍棋玩家 141 5.第九行星猜想 145 Unit 2 VOA News 1.高新材料溝通宇宙,為你降溫 149 2.科技產品發展新趨勢 153 3.美國能源部發起能源獎競爭 157 4.無人駕駛汽車指日可待 161 5.智慧手機在移動領域成就霸主地位 165 Unit 3 CNN News 1.世界上最昂貴的物品是如何被使用的? 169 2.超級高鐵面臨設計難題 173 3.3D列印骨骼將

為患者帶來福音 177 4.魷魚教我們“隱身” 181 5.蟑螂將成為救生英雄 185 Chapter 4 兼收並蓄——文化教育創新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Unit 1 BBC News 1.追蹤傳說故事的源頭 190 2.海洋公園員工“臥底”動保組織 194 3.電郵發明者逝世 198 4.著名美國畫家去世 202 5.紮克伯格為女兒的未來捐款 206 Unit 2 VOA News 1.離線數字圖書館説明非洲學生 210 2.白宮搶灘新媒體 214 3.達·芬奇的發明創意再現倫敦 218 4.肯雅盲人在網上“看書” 222 5.創造性藝術

沙龍提供新機遇 226 Unit 3 CNN News 1.千禧一代是誰? 230 2.16歲少年發明低價助聽器 234 3.海明威著作《流動的盛宴》成為悼念巴黎的最佳頌詞 238 4.泡沫包裝的新發展 242 5.電腦將能看懂你的情緒 246 Chapter 5 息息相關——每日社會生活 Social Life Unit 1 BBC News 1 巴黎無車日上,香榭麗舍大道人潮湧動 251 2 關注加州天然氣洩露事件 255 3 瑪氏公司在55個國家召回巧克力 259 4 法國計程車司機抗議拼車軟體 263 5 “胖人”歧視卡引起批評 267 Unit 2 VOA News 1 昆蟲將走上餐

桌? 271 2 美國夢的一環——樹屋 275 3 後抗生素時代來了 279 4 肯雅種茶業受到氣候變化影響 283 5 紐約推出免費Wi-Fi 287 Unit 3 CNN News 1 美國男女不平等? 291 2 肯雅焚毀非法象牙 295 3 生日快樂歌不受版權保護了 299 4 碳稅引發國際爭論 303 5 美國發生罕見暴風雪 307 在全球化持續發展的態勢下,熟練掌握一門國際語言是當代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能。英語是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語言,它是我們瞭解世界、與人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時,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一個重要學科,英語是我們最熟悉且最易於學習、接受的外語。因此,對每

一個人來說,學好英語是有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通常所說的英語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譯。聽力排在第一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聽”是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第一步,攻克這一難關是整體提高英語能力的重要步驟。本書正是本著這樣的理念,以提高英語聽力能力為首要目標,切實説明英語學習者提高英語能力。 本書精心選取了75篇BBC、VOA、CNN中熱門、有趣的新聞,不僅為讀者帶來純正的英音、美音新聞,還能讓讀者更加瞭解國際社會的風雲變幻。同時,地道的英語表達以及句構、語法等方面的解析,能幫助讀者更加得心應手地使用英語。 除了新聞本身之外,我們還邀請專業人士進行練習題的編寫,包括譯文,並提供有針對性的、具體可

實行的Listeningtips(聽力技巧)。讀者不僅能夠提高實際的聽力能力,還能提高聽力的應試能力。聽力訓練的核心是多加練習。本書值得英語學習者泛聽、精聽、反復去聽。專心練習時,書中每一句的表達都值得品味和模仿;閒暇時,作為背景音播放,也可營造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潛移默化地提高聽力能力及綜合語言能力。 若能淋漓盡致地運用好本書,將每個欄目認真完成,相信讀者定能將聽力水準提高一大步。 掌握一門語言將獲得全新的視野,打開一個嶄新的世界,呈現無數新的可能。願廣大英語學習者不斷取得收穫,不斷贏得勝利。 閆崇

參與審判制度之探討-從制度歷史變遷到現今日本執行看今後台灣執行問題

為了解決英國君主制民調的問題,作者張翔富 這樣論述:

台灣人民參與審判的新系統國民法官制度,將於2023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過往在論及到國民參與審判系統,陪審及參審制度皆有些微的差異。陪審制度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為大宗,此外日本在過往大正時期也曾經施行過陪審制度。參審制度則是以法國、德國等歐陸法國家為主。日本也在2009年5月21日後正式施行的裁判員制度,屬於參審制的一種,並且融入了陪審的重點元素的單一事件,以無作為篩選出適合的國民參與審判而形成的制度。因此本論文將以歷史為出發點來釐清,過往陪審制度與參審制度的發展與現行制度的優缺點。並延伸日本大正時期民主化的陪審制度到日本改為發展裁判員制度的背景。並以裁判員制度施行過後的問卷以及NTT對裁判

員制度施行的問題。並以日本社會結構、人民參與觀感、現行法律與上訴審問題做分析。最後是考察我國過往人民參與審判研究道改為施行類似裁判員制度的經過。比較台灣未來施行之國民法官法與裁判員法之異同處、針對人民參與審判的案件數(國民法官法第5條),辭退與出席率問題(國民法官法第16條)、當事人主義的轉變與國民參與的影響(國民法官法第43、第79條)、以及量刑上訴(第83條、第90條)所引發之問題,以台日兩國的社會結構層面差異,國民對參與法律的意願及對參與審判面臨之問題、刑法的量刑依據及現行刑事訴訟法程序等為依據,對國民法官制度導入後會影響的社會層面以及法律層面的問題做論述。根據上述幾點對整個制度於前期施

行問解決及長期問題的預想做最後總結。

老綠男有意見

為了解決英國君主制民調的問題,作者陳師孟 這樣論述:

老綠男? 外爭主權,內挺人權! 有意見? 針砭時政,善盡言責!   陳師孟第一本政論文集,收錄之文章都清楚表露作者的政治立場「綠到不行」;但自稱「老綠男」,不只是想與藍營做區隔,更重要的意義是與執政的民主進步黨做區隔,因為自2016年蔡英文就任台灣總統之後,從用人到施政、從除弊到改革,處處與傳統綠營主張格格不入,有時甚至到了親痛仇快的地步。對此,作者「有意見」。   本書大體可以歸納為五個區塊:   一、對蔡政府執政一年半的針砭與建言,尤其是和中國「維持現狀」的政策,嚴重違反民主進步黨「國家正常化」的傳統價值,令人難以苟同。   二、著墨於一個直接民主的關鍵議題「公民投票」,強調公民投

票的意義不只是全民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更是全民接受民主教育的洗禮   三、審視國際現勢,提出台灣在變局中應有的體認與自處之道,特別是在「南海仲裁案」與「美國大選」結果出爐,對台灣可以是危機、也可以是難得的轉機。   四、揭發台灣「黨化司法」迄今未癒的瘡疤,列舉陳水扁前總統在「司法恐龍」審判下所受到的各種迫害,建議用孫文的監察權做為「司法除垢」的強效清潔劑,以期完成轉型正義的艱鉅工程。   五、回味中國國民黨一些醜陋往事,以免台灣人遺忘其威權本質與獨裁統治,而讓它有復辟的機會。   作者簡介 陳師孟   生肖屬鼠,生性愛豬,因為邱吉爾說:「狗仰視人、貓俯視人,只有豬平視眾生。」曾捐

出1300餘件小豬收藏品,協助台糖公司橋頭糖廠文創園區成立「豬仔文物館」,以紀念幼年時隨父母在各地糖廠度過的恬淡歲月。   受過十年的經濟學正規教育,獲聘台灣大學教職三十五年。然而年逾半百始覺悟到,在台灣真正能經世濟民的學問,不是經濟理論,而是政治理念。   在台灣民主轉型的過程中,曾多次參與街頭抗爭與社會運動,並短期擔任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從政期間受陳水扁先生重用,歷任台北市政務副市長、中央銀行副總裁與總統府秘書長,也啣命創設凱達格蘭學校。   2009年結合同道開辦「綠色逗陣工作室」,與簡余晏、王定宇主持「快樂三口組」廣播節目,宣揚台灣建國理念。目前仍擔任「綠色逗陣之友會」理事

長,經營網站。   重要學術著作有:《總體經濟演義》(1990)及《政治經濟:現代理論與台灣應用》(2006)。   自序 此時無聲勝有聲?   輯一 讓我們再出發 和蔡總統與蔡主席論「政黨政治」 撤回「謝林配」的決定是對的、理由是錯的! 為英全政府把脈 是誰沒收了「時代力量」的力量? 「賴神」的第一把火 中國狐與台灣兔 從劉曉波之死談「親中愛台」 在「中華台北」與「台灣」之間 改革什麼?建設什麼?──期盼蔡總統的第二年   輯二 「小英總統」能從「大英公投」學些什麼? 補正「鳥籠公投」,慎防「過猶不及」 一則嚴肅的烏龍報導   輯三 「南海仲裁」案內案:誰最可恥?誰最可

笑?誰最可悲? 太平島對台灣的價值何在? 如果是選民,我的一票投給誰?   輯四 做出正義之舉 「司改國是會議」的附加價值──平反「扁案」 營區草坪上的毒品──敬復司法院 台灣司法有長進嗎? 司法機關願意接受挑戰嗎? 權力劃分的「五.四.三」──論監察院與考試院的存廢 黨國司法何時了?恐龍知多少?──論台灣司法的制衡   輯五 從「黨國不分」到「黨庫國庫不分」 為中國國民黨的「美金公債」解盲 洪秀柱扯掉「蔣公的新衣」 「蔣公銅像」的自我救贖   自序 此時無聲勝有聲?   民主進步黨再次執政後,我在「綠色逗陣」的網站上寫了許多篇政論文章,除了小部分是以修理中國國民黨為消遣小物,其他都是

對時政的針砭與建言。我要很遺憾地說,全面執政的新政府,從用人到施政、從除弊到革新,確實與支持者的期待相去甚遠;特別是在轉型正義上的蹉跎不前、在中國政策上的抱殘守缺、在領導方針上的曖昧兩光,屢屢讓人有莫名其妙、甚至無可救藥之感。我在書中表達了另類思考,這些「不中聽」的話到底有何意義,其實心裡有數,因為古往今來,書生論政通常不會有什麼「好報應」。   我多年來研究政治經濟學,覺得有兩本「輕薄短小」的著作值得一讀再讀。一是十六世紀初英國一代良相湯瑪仕.摩爾(Thomas More)的《烏托邦》(Utopia),一般以為這本書只是信口開河,姑妄言之妄聽之,其實越讀越有深意。我多年前為了更瞭解馬克斯共

產思想的源起,特地買來讀。書中有種種前衛想法,除了被馬克斯照單全收的「財產共有」之外,更具體的政策諸如六小時工時、基層鄰里組織、民代選舉、性別平權、婚前體檢、引進外勞、禁止私宰、死罪替代役、合法安樂死等等,赫然在目;五百年前的主張,許多已被普遍採用、也有直到現代仍在爭議中。正由於提出的都是超越時代的觀點,摩爾乾脆托詞「虛無之國」。但這不是我的重點。   有一件事很少人注意:這本書是由I、II兩卷合成的,而有關烏托邦體制的敘述,全都在第II卷;至於篇幅也佔一半的第I卷,除了一兩句帶到烏托邦,只是留個伏筆,其餘都是摩爾假借一種「對話錄」的希臘哲學論述型式,在討論一個與烏托邦幾乎沒有關聯的副主題:

「一個賢臣應不應該對君王直言進諫?」他藉著烏托邦故事主角「妄言者」(Hythloday)之口一再指出,臣子對君王的諍言如果不是「狗吠火車」、就是「言多必失」,講的再有道理也難敵包圍在統治者身邊的佞臣,不但不會被採納、而且還會遭嫉,不但沒有造福社稷、反而為自己惹來無妄之災。   我去網上查出摩爾的生平年表,才知道摩爾在一五一五年先寫了第II卷,次年才補寫第I卷,為什麼要次序顛倒呢?猜想摩爾可能寫完烏托邦理想之後,覺得頭腦古板的官員一定會大驚小怪,所以趕緊追加第I卷,做為執政者的一個預警與提醒,對接下來的第II卷不要不明究裡、直覺排斥,以免劣幣驅逐了良幣。   當然後續的發展是一件歷史悲劇。當

年摩爾服侍的英國國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雖然一度派他擔任「國策顧問」(King’s Council),又拔擢他為宰相(Lord Chancellor),但似乎對他那本書興趣缺缺;而且其後想要廢后再娶、又想自立為英國國教的教父,摩爾拒絕出賣靈魂、不肯下跪妥協,於是被依「叛國」重罪,斬首。他的烏托邦理想世界不但沒有實現,而且正如自己在書中的預言,白白犧牲了一個充滿前瞻思想的智者。   第二本小書來自同一時期義大利的另一位政論家尼可羅. 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他曾擔任佛羅倫斯(Florence) 城邦的軍官與外交官,所著《君王論》(The Prince)比

《烏托邦》早完成三年而已,也是滿紙對君主的熱血建言。儘管當時因政權更迭而被控謀反,獄中曾被施以酷刑,最後被放逐鄉野,仍然想把自己苦心研磨出的統治術傾囊以授。該書第一章開宗明義地告白:「為了討君王歡心,大家都會獻上戰馬、武器、布匹、黃金、寶石之類的飾品,價值非凡。……然而我所擁有最珍貴的東西,無非就是我對歷史上偉大人物的事蹟知之甚詳,這是我親身體驗與不懈苦讀所獲致的知識,……我花了多年工夫才學到的事情,讓您很快就瞭解。」之後的二十五章內容,都是做君王應有的謀略思考,譬如要「刻薄寡恩」、「讓人喜愛不如讓人敬畏」等等,都旁徵博引歷史實例做依據,見人所未見。   遺憾的是,馬基維利和他的建言也沒有被

珍惜善待,他的手稿問世之後,不獲當時的統治者賞識、也引起城邦民眾的反感,最後抑鬱而終。雖然比起摩爾幸運許多,但「曾經滄海難為水」,就一個忠心耿耿、滿腔抱負的政治家而言,這樣的人生終點也未免落寞孤寂了些。我相信這兩位五百年前歷史人物的結局,不代表所有政論家「大嘴巴」的後果;因為民主時代到底不同於君權時代,一方面人民是頭家,我們表達對國事的主張,做為「神羅」的政府應該會尊重;另一方面自己的苦口婆心即使沒有被當局按讚,也還有其他的頭家或許有同感,出聲可能引起共鳴,沉默不會有回應。當然,我們也有心理準備,以小英政府「維持現狀」為基調的保守作風,書裡的這些主張不會討喜,書裡的批判更不悅耳,所以我自己為這

本書起名《老綠男.有意見》,直白嗆聲,不想拐彎抹角。   有朋友勸我改個書名,因為「老」會嚇跑年輕讀者、「男」會嚇跑女性讀者、而「綠」會嚇跑「紅、藍、白」三色人;剩下的綠營支持者又大有死忠「英粉」在內,見到「有意見」,又會掉頭而去,最後這本書印給誰看?我想這個猶疑一定也曾閃過摩爾、馬基維利,以及許多以政論為己任的政治工作者心頭。不過我也相信,大家在銷路的考量之外,或許更重要的是給自己一個交待,就像美國法院作證時要宣誓:「說的是實話、只有實話。」這個書名最接近實話實說。   話雖如此,我當然還是希望這本書能像「五月天」演唱會的入場券,一開賣就「秒殺」,但這就不是我所能強求的了。   「賴

神」的第一把火被詡為「賴神」的賴清德終於成為蔡英文總統的第二任閣揆,綠營支持者普遍叫好;「台灣民意基金會」日昨進行的民調顯示,蔡總統聲望因此急速竄升,由月前不及三○%勁升十六‧六個百分點,也就是目前有四成六的台灣人民贊同蔡總統領導國家的方式,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轉變,不能不歸功於內閣改組這項新人事安排。大家都準備迎接新人新政,預期賴院長會在立法院新會期之初,提出一套完整的施政指南,一掃過去一年多人們心頭累積的沉悶鬱卒。結果賴院長快手快腳,上任才第五天就突然宣布,明年軍公教全面調薪三%。這樣的「新政」第一炮,令我們陷入一陣錯愕與矛盾,在預期成真之餘,也有意外與失望。說真的,我們並不喜歡做烏鴉,在賴

神甫上任之際,就說些「不中聽」的話惹人厭,畢竟他是綠營公認的未來領袖人物之最。但稍做回想,早在七月他還沒要組閣,我們的〈綠逗社論〉就已經重重批判了他的「親中愛台說」,所以現在即使想要討好恭維,也有點時不我予,不如誠誠實實把我們對他上任後的第一把火或第一枝箭,做一個理性的分析;如果賴神真的不同於一般政客,他應該不會希望支持者把他當妙禪,就連師父想開勞斯萊斯名車代步,還得口口聲聲「感恩師父、頌讚師父」。據聞這項「德政」,前任林全在今年稍早已經評估過,但基於國家整體財政負擔的考量,決定明年不調薪。沒想到賴清德來個「髮夾彎」,引來外界質疑是打臉林全。我們倒不在乎後任打臉前任,錯的政策本來就該去之後快、

對的政策本來就該唯恐不及。我們只是不解,這個決策轉彎的背後,動機是什麽,依據的是什麽。對此,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表示,「因近來股市穩定,經濟發展也比原來的評估好,加上撤回總預算後開源節流,有經費因應加薪幅度;且八月底時工商團體也呼籲,政府若加薪就會跟進,因此盼能帶動企業界為勞工加薪,這對大家來講都是好事情。」歸納起來,這次決策的重要因素,一是因為最近政府財政狀況改善,可以應付軍公教加薪所增加的一八○億人事支出;二是因為近年來實質工資停滯,想要為民間企業幫員工加薪起帶頭作用。我們認為這兩方面的理由都十分牽強脆弱。

二二八事件研究史 –以臺灣的相關研究與出版品為中心

為了解決英國君主制民調的問題,作者黃種祥 這樣論述:

二二八事件發生迄今已近七十年。這段期間,臺灣的社會與政治環境多次大幅改變;各方對該事件的論述,也不斷因應時局進行調整。歷史事件的詮釋,難免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二二八事件的性質本就爭議性十足,其內容又與族群、省籍問題關係密切,受到各方關注實屬必然。所有與二二八類似的事件都令人感到悲傷,不應發生。從日治時代在三鶯走廊、桃園臺地、雲林等地的屠殺,與林少貓、噍吧哖、霧社等事件,到後來國民政府的白色恐怖,死亡人數多不下二二八事件,但在近代臺灣卻都未形成重大的政治或社會問題;白色恐怖雖引起不少關注,但明顯依附於二二八事件之下。由此可見,在目前重新建構的臺灣史當中,二二八並不單純是令人悲傷的歷

史事件,亦有相當程度的政治操作成份在內。 以研究者的立場來看,二二八事件的史實不可能被重建,畢竟任何當事人都無法全面看見所有真相,甚至不少見證者的證言與口述記錄也是聽來的傳聞。因此,本文透過探究不同時代研究者的意識形態及研究成果,希望略窺史實。 本研究的第一個目標,是進行二二八事件相關研究著作的目錄整理。總計收錄官方檔案25部、文獻資料彙編16本、事件當事人及其親友的回憶性著作68個單位、當事人及親友的口述訪錄62個單位、事件當時出版品17個單位、官方正式調查報告4份、中央政府機構研究論著36本、地方政府機構研究論著70本、相關專書227本、學術期刊論文209篇、研討會及論文集論文

169篇、學位論文106篇、報章雜誌506個單位、相關文學創作8本,共1521個單位。 第二個目標,是藉量性分析的方法將上述研究著作進行統整,依時序排列,最後進行質性分析。並以此探究二二八事件相關研究之趨勢、頻率、週期、生態以及模式。統計結果顯示,二二八事件的研究,無論數量、方向或趨勢,都深受各種外在因素及大環境影響,其中又以政治因素為主。畢竟執政者的政策及立場,能影響的層面既深且廣,非其他因素可比。 第三,本論文也針對相關研究的部分爭議及問題,整理各家的不同看法,略作分析,並提出個人的見解。包括二二八事件之性質及死亡人數爭議、部分史料及口述歷史的可信度問題、二二八研究的史學與政治

及左翼勢力對事件的影響等,希望對後來的研究者能有微薄助益。 口述歷史無疑有許多優點,能由不同角度比對官方檔案及資料,也能以不同立場來理解與認知當時狀況;但缺點同樣不少,受訪者所知難免片面、局部、主觀,又可能受個人因素及環境氛圍影響,史料價值較低。由陳英泰的經驗可知,政治受難者集體受訪前已有默契;陳正雄的例子則讓我們知道,訪問者的立場亦影響訪錄之結果。 其他史料的部分,臺灣旅滬同鄉會在事件之初,地位相當重要,不但組成臺胞六團體向媒體發表言論,又與《文匯報》合作召開座談會,在各大媒體宣傳政府的失政與屠殺。但此組織已證實當時在中共地下黨控制下,因此相關言論可信度恐怕不高。葛超智《被出賣的

臺灣》書中的內容,無論對臺灣產業的描述、公務員數量、通貨膨脹的原因,乃至於美國軍官伊文斯的貪汙事件等,都與檔案資料不符,造假以詆毀陳儀政府的內容亦多。誠然,此書並非嚴謹的政府公文,也非學術著作,認真追究其內容真實性意義不大,但此作品影響臺灣極其深遠,令人搖頭。 陳其邁提出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第六條之一」修正案,要對企圖否認或粉飾「現今二二八論述」,而傷害受難家屬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個人以為,在不影響自身利益的情況下,人們多會同情弱勢的一方。二二八受難家屬們的遭遇確實令人心痛而感同身受,但若因此將其作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圖騰,似乎又太過;為了保護他們的心靈不受傷害,而要立法封殺所有

不同看法的言論,以及立場相異的學術研究,恐怕適得其反。 近來的研究,多認同中共地下黨及臺共對二二八事件的發生並無直接關係;但真要說事件當中共黨的影響不大,則與眾多檔案及訪錄牴觸。國民政府統治臺灣初期,各種貪污腐敗、施政錯誤,左翼群眾不惜投入反對暴政的行列,包括中部的二七部隊、臺北的學生起義與南部的民主自治聯軍都與左翼有關。比起見風使舵、觀望局勢的騎牆派勝過許多。但也因為始終站在反抗的第一線上,遭遇最多的壓迫與傷害。現今的二二八研究擔心模糊焦點,也怕觸碰到受難家屬的傷口,多有顧忌,連官方論述也很少論及這一塊。 歷史事件本來就不應該只有一個面相,由立場不同的人來看,事件自然有不同的定位

。無論如何,以研究者的立場,不應將事件預設為善良與邪惡的對立,或是好人對抗壞人。一如《悲劇性的開端》所提:「我們相信讀者在認真思考導致此一事變錯綜複雜的因素時,不會將它視為一場好人對抗惡棍的殊死戰,而應視為一樁悲劇性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