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火車站建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苗栗火車站建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姚瑞中,LSD寫的 海市蜃樓V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和王志弘,李秉霖,李家儀的 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田園城市 和群學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張弘毅所指導 曾郁涵的 認識您自己:台南大社村的地方社會與宗教- (2016),提出苗栗火車站建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南、大社、玄天上帝、地方社會、大眾史學。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苗栗火車站建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市蜃樓V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為了解決苗栗火車站建案的問題,作者姚瑞中,LSD 這樣論述:

  台灣各地常可見偌大的閒置公共設施,其產生的原因包括政黨輪替、政務官更迭、競選支票承諾、政策轉彎、空間使用目標不明確、特定活動而非常態活動之建設、管理不善、不當的競爭型計畫、法規過時或抵觸、行政程序阻礙,加上少子化、人口超高齡化,以及成立六都導致人口更加集中於都市⋯⋯   近十年來因政府正視公有閒置空間,逐漸進行整頓與活化,整體而言效率提高不少。本集《海市蜃樓》動員四十多位學生進行第七次全面抽樣踏查,收錄了六十一處完全閒置、部分閒置、低度使用或延宕開發之公共設施、四處天然災害導致閒置的公共設施、二十處閒置活化再閒置之公共設施,以及十五處已活化或活化中之公共設施,按往例一

樣,總計一百處案例。  

認識您自己:台南大社村的地方社會與宗教-

為了解決苗栗火車站建案的問題,作者曾郁涵 這樣論述:

人們對於「歷史」的瞭解,往往是依循著官方所記載的文字,一種由上而下的史觀,忽略了一般常民的生活及文化,變相地導致人民的歷史記憶出現了斷層,「歷史意識」相對薄弱。尤其,對於地方史的研究更應該要回歸到對於臺灣民眾集體記憶與意識的觀察,故本研究將從「地方社會」觀點出發,探究臺南大社村的歷史變遷、地方社會與宗教。傳統村莊的發展與村廟間具有相當緊密的關係,寺廟不僅是信仰的核心,也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核心,大社村的發展自明鄭開墾以來延續至今,社會網絡的建立與當地的玄天上帝信仰密不可分。儘管近年來,傳統的宋江陣等廟宇活動,在青年人口不斷外移的情況下,有逐漸式微的現象,但本研究發現,大社地區的地方

認同卻未因此而鬆散,大社北極殿丙子科五朝祈安清醮,圓滿落幕,更將三角頭間的聯繫,維護地更加緊密,構築起各角頭居民的對整個大社地方認同。最後,本研究亦發現,大社北極殿的建醮活動不僅止於宗教性的行為,其所搭配的各種文化活動,皆蘊藏展示大社、宣傳大社的目的,透過宗教活動與地方特色的緊密結合,大社玄天上帝信仰也成為大社地方認同的一部份。關鍵字:臺南 大社 玄天上帝 地方社會 大眾史學 

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

為了解決苗栗火車站建案的問題,作者王志弘,李秉霖,李家儀 這樣論述:

  政府砸大錢辦活動、蓋蚊子館,民眾得到了什麼?  當增加人潮、錢潮變成文化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我們的文化會走向何方?  誰的文化?誰的記憶?誰的歷史?  誰在文化產業化中獲利?誰又被犧牲?   9篇台灣在地經驗,9種視野與觀點  文創發展狂潮下,最深刻的反省與批判   「文化」是發展的還魂丹?   近十餘年來,有個遍及全球、日漸興盛的趨勢,嘗試以各種「文化」之名,開啟城市與區域「再發展」或「再生」的新契機。   但文化不僅是商機或美學行銷手法,還有著多種詮釋可能,牽涉了社會群體的記憶、認同、意義和生活方式,以及因此引發的爭議。即使官方、業界和大眾都寄望文化是門好生意,期許文化產業的榮景,

文化卻不是那麼容易被馴服,溫馴地成為地域發展的穩定驅動力。   本書通過對於台灣各地實際案例的分析,檢視橫跨於文化領導權、文化經濟、文化抗爭之間的文化治理場域,並且格外關注文化治理策略如何成為地域發展的重要推力,從而開啟了多方勢力角逐的空間政治。 本書特色  關於「文化治理」   文化治理既是以文化作為治理的對象,更是通過文化來治理,達成狹義文化以外的政經社會效果。   因此,文化治理可能涵蓋了各級政府的藝文、教育和媒體政策,牽涉歷史保存、鄉土教學、地方文史、戲曲活動、客家節慶等的規劃與補助,也包含了以文化、歷史或認同之名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以及鞏固政權正當性的各種措施。   於是,文化治理與

文化領導權、文化政策、文化經濟暨文化產業,乃至於文化政治,甚至是文化抵抗,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使用文化治理一詞來稱呼這個龐雜且漸受重視的領域,則是為了涵蓋跨越公私部門的治理機制或執行網絡,並呼應法國學者傅柯所指點的,集體人口及個別主體之行為引導與知識和技術介入,   展開一個專注於權力關係、主體塑造,以及文化之政經效用的研究領域。 作者簡介 王志弘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陳羿伶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現職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媒體公關。曾任職地方政府文化局及立法院國會助理,關心文化治理、都市發展等議題。 李素月   世新大學社會發

展研究所碩士。現職宜蘭縣史館約聘編審,研究興趣為文化研究、地方史,近期投入宜蘭女性史料採集、女性口述歷史與婦女史研究。 蘇育賢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曾擔任台北市立圖書館館員,現任台南市政府社會局社工督導,負責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督導業務。 李秉霖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廣泛涉獵歷史、文學、音樂等諸領域,然缺乏毅力以至無一專精,現居新北市八里區從事不動產相關行業。 李家儀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現於科技業打滾。嗜閱讀,愛運動,敗科技,好批判。 趙珮伶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曾任研究助理、高職教師,以及第三部門研發專員。研究所畢業後就從憤青變成糞青,目前

專注於如何肅清體內憤青血液,汲汲營營於就業市場中尋找自我定位,糊一口飯吃。 郭芷余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現任蘋果日報法庭中心記者。關心司法與社會脈動的結合,也關心文化治理、都市觀光發展等議題。 程彩倫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現職:成天漫遊的不負責媽媽。終身職志:晴耕雨讀的瑜伽人。 張立本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目前攻讀博士中。關心都市社會運動、都市更新與社會住宅。作者的後續思考參見:〈寶藏巖的前世今生:從無名違建到國際藝術村〉收於《人籟》,2011 年 10 月號;〈曲扭的鏡子〉收於《文化研究月報》,2011 年 11 月。12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