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帆石由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船帆石由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船帆石由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出火位於台灣屏東縣恆春鎮,是墾丁國家公園旅遊景點之一。出火屬恆春半島著名的地質景觀,儲藏於泥岩層中的天然氣從裂隙竄出至地表,經點燃後而形成的天然景象,故名「出火」。位置在恆春東門外約100公尺處,經由縣道200線可達,距離該條公路甚近,常有旅客於此駐留觀賞。目前,出火已被規劃為特別景觀區,隸屬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所管轄,但常傳出旅客或小販利用出火烹煮食物,往往觸犯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公告禁止事項所規範之行為。「出火」之名原指這一帶散居著排灣族的聚落地名,不單是景點名稱。最早當地人的先祖移居至此,觀察其特殊的地理景觀後,加以命名並口耳相傳,最後才由漢人記錄下來。其後衍生出火山、出火溪等來命名當地的山水,如清代屠繼善《恆春縣志》中描述:出火山,在縣城東五裏,三臺山之左。《爾雅》:『大山宮,小山霍』,此實霍也。為縣城入射麻裏、赴內山之路。路岸穴孔如碗,火即出,無煙而焰;焰高尺餘,陰靉天可見。投以草木,則烈而燼。火移徙無定處,然相去不遠耳;冬、春有,夏、秋無。沙土石,皆青黯色。山下有溪名出火溪;源細而流長,行六、七裏,會龍鑾潭西北流入海。但是形成出火的位置並非固定,過去出火聚落及山火橋的位置均與目前之景點不同。現在的出火聚落位於出火橋附近,日治初期則可能位在橋南側出火溪河畔(下游又稱為山腳溪)。
船帆石位於台灣屏東墾丁國家公園東南方,離墾丁大街約3.5公里,路過之人一定都會注意到這顆高18米,矗立於海面上的珊瑚礁石。船帆石的名稱由來是因為它像一艘揚帆之船,航行於海面上,另一個別稱是「尼克遜頭像」。從船帆石的側面看過去,突出來的石頭就像外國人尖尖的鼻子一樣,而岩石上的植物就像頭髮,整顆船帆石就如剛浮出水面的頭像。船帆石這一個區塊,也有許多住的宿地點,停車的話則有公有停車地,雖然不是直接在墾丁大街裡,不過擁有較幽靜的環境與一望無際的海景,沙灘也在約600公尺的距離,吸引了不少人選在此住宿。
鵝鑾鼻燈塔高21.4公尺,內設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度達180萬燭光,每30秒旋轉一周,見距20海浬,是台灣地區光力最強的燈塔,有『東亞之光』的美譽。目前劃為墾丁國家公園的史蹟保存區。日據時期,經票選為「台灣八景」並豎立『台灣八景鵝鑾鼻碑』。貓鼻頭距白砂約3.5公里,因本區有一從海崖上滾落的珊瑚礁岩,其外形狀若蹲仆之貓,因而得名。貓鼻頭為臺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並與鵝鑾鼻形成臺灣最南之兩端。貓鼻頭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侵蝕地形,鳥瞰似女孩子的百褶裙,故有裙礁海岸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