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聘保全職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自聘保全職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海樹寫的 我用打工學習這個世界:有關挫折、辛酸、老闆、現實社會,以及工作的27種樣貌 和吳承紘關鍵評論網的 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舍得酒业4.75亿资金违规占用案免于处罚前三季销售费6.08亿 ...也說明:复星系入主后,舍得酒业陷入“老酒风波”,公司还“自证”有部分老酒储存于陶 ... 为了维护上市公司利益,舍得酒业对天洋控股采取诉讼、资产保全等措施。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圓神 和所出版 。

華夏科技大學 資產與物業管理系 謝百鈎所指導 羅怡萱的 保全公司成立勤務部門之考量因素探討 (2020),提出自聘保全職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保全業、公司設立、勤務部門、關鍵因素。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社會企業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李禮孟所指導 黃俊豪的 銀髮人力再運用價值之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銀髮、中高齡、就業、創業、社會企業、青銀共創、資源整合的重點而找出了 自聘保全職缺的解答。

最後網站自聘保全工作職缺/工作機會-2021年11月 - 1111人力銀行則補充:幸福企業徵人【自聘保全工作】全聯自聘保全員-新店物流廠、全聯自聘保全員-瑞芳冷煉廠、全聯自聘保全員-台中梧棲物流廠、自聘守衛人員等熱門工作急徵。1111人力銀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自聘保全職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用打工學習這個世界:有關挫折、辛酸、老闆、現實社會,以及工作的27種樣貌

為了解決自聘保全職缺的問題,作者黃海樹 這樣論述:

  從17歲到27歲,為了找尋自我,他經歷了整整10年的打工人生。   誰說打工族就得跟「沒用的底層」劃上等號?我有我的夢想與選擇,我問心無愧!   17歲那年,第一次打工不到一個月就收到「明天開始不必來了」的解僱通知──開啟了作者認識這個真實世界的震撼旅程,也成為他自我覺醒的契機。   從發傳單、送外賣、擺路邊攤、當速食店店員到信用卡推銷人員等,不挑類別、不設底線,只為體驗社會這個修羅場,認識人生與這個世道,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10年來的豐富經歷讓他知道,在快速變化的社會裡,近身從事過不同行業,更容易從中找到自身的志趣與未來的方向。他也希望猶豫不決、充滿不安的年輕人,能從他珍貴

的經驗中了解27種行業,從他的失敗中汲取養分,更有勇氣邁向自己的人生。   送給徬徨的年輕人,由此速讀社會百態;   獻給在職場隨波逐流的大人,尋回成就感的初心! 本書特色   ★旅韓作家、YouTuber╱Fion、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韓國文化研究者、〈現象・韓國〉專欄作家/陳慶德、影像創作者/張藝、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董思齊、專欄作家/彭紹宇、B型女的日韓走跳人生版主/鄭E子──好評推薦!   ★27段職業經歷,27堂人生震撼教育!一本苦樂參半、學校無法教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打破「標準答案」的生存方式──   不按大人規畫的人生道路走,打工又如何!父親是鐵路公司公

務員、叔叔是行政公務員、舅舅是消防公務員,不願在被設定好的人生道路上行走,作者決定要依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用打工修練人生。   ★學校無法教你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透過打工學習世界,尋找屬於我的答案!作者真實記錄從17歲開始,親身體驗27種職業的打工經驗。他不挑工作、不限領域,透過打工認識世界,發現自我。   ★比恐怖電影更驚悚、比八點檔更狗血的劇情──   歡迎來到真實人生,從底層看見社會的世道!舉凡肉鋪、速食店、發傳單、清水塔、客服人員、信用卡推銷人員等,在這生存不易的功利世界,你所不知道的血與淚,在這裡一覽無遺! 好評推薦   ★臺灣各界熱烈好評──   家長沒說的、學校內

沒教的、書本沒寫的—打工族、職場上班族的「人生說明書」。──韓國文化研究者、〈現象・韓國〉專欄作家/陳慶德   在他的文字中,不僅看見社會荒謬與各行業的苦酸,也得以給職涯未決的年輕人,一些參考的錨。──專欄作家/彭紹宇   這本書裡可以看到年輕時的自己曾經無法想像的社會現實與險惡,若你正為你的未來感到徬徨,希望這本書可以帶給你一點省思。──B型女的日韓走跳人生版主/鄭E子   ★韓國讀者大力推薦──   「看了這本書發現作者從打工中學習到的人生體悟,不是光看『打工』這兩個字那麼膚淺的。」   「從書中可以看到作者從打工中找尋自己的方向、發現自己,打工不只是賺錢的工具,也是學習這個世界的

方法,因為那些方法都是在教科書中沒有教的。」   「或許因為我是務實的媽媽,所以都用自己的經驗來教導孩子認識這個世界,但看了這本書之後,我不敢再隨便把我的經驗當作絕對,因為現在我明白,在許多我未曾踏入的地方,藏有那麼多辛酸。」   「作者並非透過這本書抒發自己所受到的歧視和無視,而是分享唯有自己親身體驗,才能知道其中辛苦的道理。」   作者簡介 黃海樹(황해수)   全心全意經歷過許多「工作」的27歲青年,在世代都是公務員的家庭中成長。在這充滿「標準答案」的社會中,選擇了「打工」這條路,至今人生大半都是以非正職的工作在生活著。   從17歲起開始在烤肉店打工,10年間已歷經27

種不同的打工工作,不斷在遇見新的人與累積新的經驗上找到人生樂趣,並以「沒有比經驗可貴的良師」為信念,持續過著找尋新鮮事物、體驗新職業的生活。 譯者簡介 楊爾寧   在臺北出生長大,到馬祖服完兵役後便到首爾讀研究所,目前旅居於釜山,以語言維生。   譯有考試、旅遊、行銷、小說等各類書籍以及藝文、政治等各種文章。頻繁出現在藝文及政經類場合擔任傳譯,作品散見於藝術雜誌。   推薦序 做過二十七種工作的二十七歲「魯蛇」? 陳慶德 各界推薦 序 發現自我的時間 第一章 我所不認識的自己,我所不知道的世界 01 在一開始,誰都不喜歡醜小鴨 02 人生使用說明書? 03「好人」

和「好老闆」不盡相同 04 青春+韌性+迫切=給一點錢也可以 05 外送員或打雜的 06 正職、約聘、實習生 07 把「大企業」當作夢想的社會 08 就連一百公克也令人備感壓力的生活 09 在大韓民國,到處都是差別待遇 10 在強調正確答案的社會中,尋找答案 第二章 我所成長的世界,編織夢想的地方 01 無論什麼事,都要嘗試過才知道 02 人其實都一樣,而且,都一樣孤獨 03 比特幣,不會問你的老爸是誰 04 肉眼看不到的東西 05 激情、熱情、成就感 06 左腳褐色皮鞋,右腳黑色皮鞋 07 在激烈競爭中存活下來的方法 08 對我來說,現在最需要的東西是? 09 沒有為弱者存在的世界 10

建立自尊心 11 面對傲慢「甲方」的方法 12 和電話另一頭溝通 第三章 達成我所願 01 此生中最痛苦的七小時 02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嗎? 03 外貌與能力的相互關係 04 不管如何,生命總會找到出路 05 有能力的勞動者的條件 06 確實地讓人生過得不幸的方法 07 無名小卒們,為巨龍的犧牲 08 只圍繞一處的激情 09 仙拚仙,害死猴齊天 10 彎曲的木頭更強韌 11 所有的人都病了,但都感覺不到疼痛 12 最終仍不被認可的職業 13 吃不到的「葡萄」味道 後記 二十七歲,二十七種職業   推薦序 做過二十七種工作的二十七歲「魯蛇」?  陳慶德   「我不想要過這樣的

人生。」—黃海樹,本書作者。   我二十七歲,做過二十七份工作了   有著一位酗酒又愛賭的老媽,生長在老一輩的「生活智慧」老爸教導底下,就讀大學不到四個月就決定休學的黃海樹,他離開學校、擺脫教科書,逕自走入打工生活。年僅二十七歲的他,書內大談他的「二十七份工作經」,諸如烤肉店、漢堡店、發傳單員、辣炒雞排店內場服務生、吃到飽自助餐、外送宵夜員、婚宴場、電視工廠從業員、網咖外場、卡拉OK服務小弟等各行各業的工作,他都做過,然後呢?   這樣的年輕人,在大多數的臺灣人眼裡看來,似乎是位「魯蛇」「不肯吃苦的年輕人」,抑或「沒有耐心與毅力去追求成功的人」,但黃海樹透過此本親身經驗、輕快筆調的《我用

打工學習這個世界》,告訴人們,事實並非如此。   打工或工作不僅是為了錢,更是為了發現世界與自己   很多人工作,大多為了生計,然而,黃海樹言及二十七種行業的工作經驗(包含一些短期工作),卻讓他發現到,每次的打工,除了獲得最基本且最為現實的薪水收入外,更重要的是,即使短至一、兩個多月的短期工,他所遇到的人事物,總會讓他上到一堂又一堂的寶貴人生必修課。   這得從作者在小學時,「天真地」用削馬鈴薯的削皮刀削蘋果,被「從沒有教過他不能這麼做」的爸爸看見,戲謔地對他說:「你連怎麼用水果刀削蘋果都不會嗎?」等他踏入社會,找到第一份烤肉店工作,才深深體會到,原來爸媽、學校老師沒教的事情可多了,這些

事情還包含,他第二份於漢堡店的工作,讓他發覺原來進入社會不僅要有學歷,更重要的是還得學會看(經理)「臉色」,免得挨罵;又如同,來到辣炒雞排店打工的他,頓悟原來平日身為「好人」跟職場上的「好老闆」(為了減低人事成本,給員工的薪水往往都不符合最低工資)是不能劃上等號的;累積一定的工作經驗後,他參加大公司面試時,驚覺世界竟是這麼大,生活四周不是只有每天準時上下課的學生,而是有著「各式各樣奇葩的老闆」,應徵者也是這般,有「在面試過程中,突然點火抽菸的人」,也有「因昨晚喝太多酒,無法準時前來面試的人」,甚至還有面試過程中「莫名其妙發脾氣的人」等,讓他大開眼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打工經驗,乃是他在信用

卡公司推銷信用卡業務時,因為偷看一下手機的時間,遭到公司前輩教訓,前輩對他說:「當你在推銷東西時,得把全部的精神放在顧客身上,因為從顧客的立場來看,沒有一定要向哪位業務員購買產品的理由。」原來這就是業務界的「真理」啊!而這些家長都沒說、學校都沒教、教科書也都沒寫。   臺灣年輕人有感的「新鮮的肝」與職場「霸凌」   身為韓國人的作者,雖然從事的工作大多在南韓境內,但他於職場上所遇到的「怪況」,臺灣讀者一定具有「既視感」。   作者透過切身經驗,總在工作之餘,反省行業的辛酸與眉角,寫出許多感觸省思。諸如黃海樹於一次又一次的面試經驗中,觀察到為數不少的荒唐場景,但最令人沮喪的,即是強迫勞方接

受「熱情工資」的資方。什麼是熱情工資呢?就是「慣老闆」假借剛出社會年輕人的熱情給予低薪,之後還一副理所當然地對著年輕人說「你來這邊是學經驗的」「你可以一邊拿錢,一邊學做事啊,多好啊」等「幹話」,強迫年輕人不要看薪水並且付出熱情,或者我該說,付出「新鮮的肝」來工作。   同時,許多臺灣打工族或上班族,都能感受到「賺錢是件很辛苦的事」,但若是今日,我們為了賺錢,卻得對工作職場內,許多不合理的要求(如沒有合法加班費,或者被秉持「有錢就是大爺」想法的奧客羞辱)與不正當的「潛規則」視若無睹、忍氣吞聲,這樣合理嗎?這也是作者於書中,屢屢提到的「職場霸凌」現象,假若今天被資方隨意對待的人(如莫名其妙被砍薪

、延長工時),是我們的父親、妻子、兒女等親人,該做何感想呢?勞方提供勞力給資方,然而,資方並不能貪得無厭地全部都要,甚至要求勞方的人格與尊嚴都得一併出賣給資方。   因此,黃海樹寫下他一次又一次的打工經驗,提醒我們「人們總是將自己遭受的行為,再反覆加諸在弱者身上,不斷重演壓榨行為的社會,是沒有希望的。」唯有改變現況,才能改善我們的職場。   今日臺韓兩國交流日益興盛,樂見透過臺灣經營人文書籍多年有方的圓神出版社,引入這本《我用打工學習這個世界》,以饗讀者,我想書內作者親身職場體驗、對於勞資雙方的反思,甚至揭露社會內隱藏的結構性問題,想必皆能引起臺灣許多打工族年輕人,抑或職場上班族關注。

  自己身為多年研究韓國文化、社會議題學者,甚至也到韓國當地工作過的我,看完此書,也深有同感,特別是作者在書末鼓勵大家:「請務必守護年輕人,讓他們能夠尋找自己出路,且在其過程中,請勿指責他們走得慢、走得沒有比較好。」著實令人感到窩心,也是對現今職場,最真心的發言吧。   今日正逢書出版,託出版社邀稿,慶德有此榮幸寫此短文,敝人沾光地誠摯推薦此書,給臺灣國內讀者,謝謝。   (本文作者為韓國文化研究者、〈現象.韓國〉專欄作家) 序 發現自我的時間   「當公務員最好。」   「當公務員,你才能過得舒適。」   父母和祖母從我小時候開始,就照三餐這樣告誡著我。我的爸爸、叔叔、伯伯都是

公務員,甚至有些表兄弟也已經成為公務員準考生,沒日沒夜地念書準備,正在鷺樑津一帶的補習班孤身奮鬥著。   擁有「公試生」「公試浪人」稱號的數十萬青年們,為了當上公務員拚死拚活地競爭著。不僅僅是因為公務員擁有最公正的選拔體系,更有著俗稱「鐵飯碗」的安定雇用條件及各種福利制度,比起一般職業實在是好太多了。   有很多人對年輕人勉勵著:「要成為偉大的人」「要成為受人敬重的人」「要進大企業」。而能夠走上這條康莊大道的,就是公務員、大企業員工、教師、律師、醫師等等。在這世界上的職業種類多如繁星,雖然不是無法理解這些職業受到敬重的理由,但我個人連想讓別人尊重、想要功成名就、想要進到前途無量的大企業工作

的一點欲望都沒有。公務員和大企業員工的職缺數量是固定的,但所有人都往那個方向擠破頭,又不斷落榜,會變成什麼樣子呢?難道一定要成為眾多「失敗者」之一嗎?   我不想過這樣的人生。雖然不得不顧及父母的期待和社會所賦予的普世價值和情緒,但我還是想要依照自己的意志和想法,過著自己選擇、決定的生活。賺很多錢、成為有名的人,看起來不太能讓我變得幸福,但能確定的是:我未曾認真深入探討「我是誰?」「我要做什麼?」等問題。雖然我想辯駁是我沒有機會探討自我,但老實說,其實是自己無法突破各種瓶頸。心中充滿著忿忿不平,但卻在面對、解決它們時躊躇不前。說是自己的人生,但卻如旁觀者般不負責地束手旁觀。   我在進入大

學四個月後就休學了。僅是聽從父母的建議及為了順利就業,就連適不適合自己都沒考慮,就進了大學某一個科系,而我也無法從中感受到任何樂趣。上學的唯一目的就是拿個漂亮學位,而且學費也不便宜。我很討厭這種在毫無理由的情況下去上學,浪費龐大的費用和時間。我開始懷疑自己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毫無目地如行屍走肉般去上學,不僅讓我對認真工作的父親感到抱歉,也對自己過意不去。   所以我選擇了打工。剛開始的契機非常單純,只是在十七歲那年經過朋友介紹,就去了,而打工也讓個性非常內向、徬徨不定、無所適從的我徹底脫胎換骨。經歷過大約十年的打工,期間遇見了不同領域、各式各樣的人,體驗過各種不同的經驗,開始得以逐漸找到「我

是誰?」「我要做什麼?」這些問題的解答線索。   就像是想探索哪些食物好吃,就必須親自吃過許多不同種類的食物才能做比較一樣,若要探索自己是誰、自己該做什麼事情,就必須擁有各種經驗,才能從中發現答案。若沒有累積經驗的過程,只是盲目跟從他人的標準去選擇職業,一定會百般後悔。我亟欲探索自我,而打工則成為探索自我的舞臺。我認為在工作現場直接見識及經歷,是學習這個世界再確實不過的方法。   ‧尋找「我該做什麼?」的答案 →因為要喜歡這個工作,才能樂在其中。   ‧檢視自己的缺點並試著改正 →這樣才能更融入人群。   ‧發現連自己都不知道的優點 →我總不會一個優點都沒有吧?   在這段期間,我所

做過的打工總共有二十七個(如果連短期打工也一一細數,那就不計其數了)。我經歷了像是烤肉店、速食店、發傳單、辣炒雞排、吃到飽自助餐、外送宵夜、婚宴場、電視工廠、網咖、收割農作物、卡拉OK服務生、清理水塔、考試院管理人、賣仿冒品包包、信用卡業務、新林洞路邊攤、電話客服中心諮詢員、百貨公司保全人員、大賣場促銷員工、聚會餐飲供應、博覽會司儀、香菸問卷調查、公寓清掃、超高樓層建築建設現場、大企業生產工廠、濟州島度假村等各式各樣的領域及工作。聽過我的故事的人,都驚訝我是如何能夠做過這麼多種類的職業。在這本書中,我只整理了一些我想和人們分享的經驗。   教科書以外的世界,真的很不一樣。但一開始感受到的乖離

感實在太大,令人無所適從。認真念書考到的資格證照一點用處都沒有,也看清「你我互助共生的世界」這個美麗標語背後是「獨善其身的世界」的事實。雖然冷酷的現實令人可怖,但時時刻刻為自己找理由的我,看起來也好不到哪裡去。   打工的優點,就是比正職的所有層面上來得自由。進入的條件低,轉職的自由度也比正職來得高。許多種類的工作向我投擲了各式各樣的問題,都是在學校裡從來沒聽過的。多虧如此,我才能逐漸了解到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以及我喜歡的是什麼、何時會感受到滿足幸福、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需要支出多少費用和時間等。   二十七歲,在我度過的這段短暫人生中,從來沒有想過我的打工經驗足以成為在他人面前侃侃而談的話

題。因為我也從來沒想過,打很多份工的生活方式有多特別,在許多人的眼裡,我就只是個沒就業的青年而已,另外還有「就業準備生」「尼特族」「青年白手」等可以稱呼我的名詞。   但我認為,或許能夠幫助到一些像我一樣徬徨不定的人。   我想說的是:如果活到現在還沒找到「我是誰?」「我該做什麼才好?」的答案,或許可以一邊讀這本書,一邊思考。這本書只寫了一件事,而人生經驗不長的我,應該也不適合講太多。   「我到底是誰呢?」   這是每個人都無可避免的問題。我想和大家說:請一定要好好思考,一定要找到答案。   我仍然有很多想嘗試的工作。   我想透過這些工作,尋找真正的自我,追求我的夢想。  

第一章   我所不認識的自己,我所不知道的 01 在一開始,誰都不喜歡醜小鴨 所有的事情都是從「不熟悉」開始的。 就像白天鵝也不可能從小就長得漂漂亮亮, 醜小鴨一開始走路也是走得搖搖晃晃, 說不定在我內心裡也有個潛在的白天鵝。 「要是他問的話,就說以前有做過就可以了。」 在高中一年級的時候,我曾經和朋友去烤肉店應徵打工,而同輩的朋友之中,也有不少人靠送報紙或當服務生在賺錢。我們想做的事情總是遠遠多於零用錢的量,但家庭的經濟收入可能不那麼優渥。我的零用錢雖然不夠多,但也不想造成父母的負擔,我想,至少自己的零用錢要自己賺,因此決定出去打工。 和歷經各種打工的朋友不同的是,我是生平第一次嘗試,所以

有點緊張,而朋友給我的建議是:假裝自己是有經驗的人。 「嗯?可是我一次都沒做過呀!」 「你試想一下當客人的感覺,就是點了餐在座位上等嘛。我們就把東西端上去給他,最後吃完時清掉就結束了。簡單。」 想了想,好像是這樣沒錯,就是把東西端上去,最後收掉而已。這樣一想,心裡的那顆大石頭就放下了。我就這樣去面試,但老闆卻當場遞來圍裙,說因為太忙了,要我從今天就開始工作。 天哪!發生完全意料之外的事了。才跟老闆見面沒多久,就叫我馬上開始工作,連心理準備都還沒做好!我急急忙忙地把圍裙綁在腰間,將剛洗好的筷子和湯匙用毛巾擦乾放進餐具盒,老闆便向我和朋友說明工作內容。 「客人進來時,說『歡迎光臨』之後,問有幾個人

。之後在托盤上放一瓶水以及符合人數的擦手巾和杯子,接著過去為客人點餐。然後到廚房說明點餐內容,餐點出來後端上去就可以了。」 超簡單的。 客人進來了。背上冒的汗水像下雨一樣流淌,雙腳不斷發抖。客人進來坐到位置上,我照老闆所教的內容上前去應對。 「歡迎光臨。請問幾位呢?」 「嗯……有幾個人呢?好像要等人到齊才知道。」 完全是一個意料之外的答案,我當場愣住。客人的雙眼直勾勾地盯著我,而我手上的原子筆則掉到地上。不久之後,客人們蜂擁而至。 這場面不像是客人,看起來完全像是電影《太極旗生死兄弟》裡戰場中迎面而來的敵軍。敵軍攻過來了,要趕緊撤退。不知所措的我看著窗外,只要看到有客人進來,我就慌忙地跑去廁所

躲著。店裡一轉眼就擠滿了客人。

保全公司成立勤務部門之考量因素探討

為了解決自聘保全職缺的問題,作者羅怡萱 這樣論述:

國內保全業自1978 年台灣保全產業開始設立,迄今有50 年的發展史。台灣警政署,立案許可的保全公司已超過六百餘家,保全從業人員已達十萬兩千人以上。台灣保全業是屬於快速成長的產業,當社會轉換潮流、民眾基於安全需求提昇。其中尤其近10年間,保全產業中社區保全的發展更是快速,社區保全已成為保全產業發展之主流。然而保全業的公司基本體質參差不齊、保全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借牌營運削價競爭造成諸多詬病等因素,加上近年更加要求如何為社區客製化及提升社區安全管理等等,故保全公司在經營勤務部門的管理與規劃更加具有挑戰性。有鑑於此,本研究針對保全公司成立勤務部門之考量因素進行探討,研究結果指出,保全業勤務部門管理

與規劃主要要點為:1. 績效管理與衡量指標(業績營運成本)。2. 回饋的意義及目的(市場觀感,服務品質、市場面)。3. 人事風險(人、事、時、地、物、提升主管幹部專知與素質)。4. 經營策略。5. 保全業的特性。6. 公司設立成功的關鍵因素。保全公司增設勤務部門需要全方面評估及計畫,為有效管控營運成本,在營運上須考量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毛利、營業費用、營業損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費用、稅前損益、所得稅費用、本期損益、本期盈餘,方能評估績效及管理決策。此外,保全業-屬於人力資源管理,而服務回饋的多寡,也將會影響營運上的業績,往往也會因此造成損益上支出,甚至可能會由盈轉虧,因此容易

衝擊員工薪資待遇及福利。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人才的優劣取決於執行勤務成敗因素,優秀的人才會在各方面降低各方面風險災害,反之劣質的員工容易造成各方面的風險,而這些風險直接會影響營運上的營收。增設勤務部門會對公司業績上的表現有所增加,也會影響原有部門的競爭力,讓各部門的業績都有良好的提升。針對優質的人才,公司也會願意挽留,因此會影響營收來留住人才,少部分的優質人才,更會造成了當職缺營運上虧損,但卻也降低其他方面的風險。公司成立勤務部門由保全公司制定一致化的訓練作業及學習流程,且訂定年度業績目標,方能有效經營及規劃。

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

為了解決自聘保全職缺的問題,作者吳承紘關鍵評論網 這樣論述:

台灣社會十年關鍵字! 不只是「貼近」,第一本由台灣人定義台灣社會的書籍!   10K是要談什麼厚度/厭世代談什麼成功,   活著就已經是成就!   他們不悲觀,但是,也不樂觀-畢業背學貸,上班即窮忙。   如果生活裡沒有一些小確幸,那還真的不如死了算了   他們是九○年代前後,啣著滑鼠出生,素質最優秀的一代,也是在變化劇烈的年代中,徬徨、不安,疲憊地尋找光亮的「厭世代」。   這樣的厭世感,是一種對處於貧流層低薪生活的自我嘲諷。   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是厭世代們共同的困境。   台灣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低薪導致年輕人失去夢想,在經濟壓迫下失去生活,整日被錢追著跑,因而成了厭

世代,甚至就這樣落入貧流層再也無法向上流動。他們將何去何從,透過個案的訪談、數據探討與學者專家的研究,本書將一一呈現厭世代的生活與工作樣貌,並嘗試找出厭世代迷途未來的方向。   之所以會有「厭世代」這個詞彙誕生,就是因為「厭世」這兩個字不只是網路的流行詞彙,更是年輕人的生活態度,那是一種無可奈何,不知如何改變,走鋼索般的人生,彷彿只要一個斷裂,生活立刻會陷入困頓。   本書如實且誠懇地書寫,期盼能改變現狀,透過個案探討讓大家彼此理解、互相尊重,反映當下與當代的台灣社會。 本書特色   嬰兒潮、M型社會、下流老人……種種描述台灣社會的名詞都是來自於翻譯、國外社會,只能「貼近」;終於,有了

一本由台灣人定義台灣社會現況的書籍,實際採訪個案、瞭解他們的現實處境,走入青貧階級。讓圖表與故事訴說,屬於這座島嶼上年輕人每天睜眼必須面對的,真實。也讓本書成為「愛拚就會贏」的世代,與「厭世自嘲」的一代,對話開啟的橋梁。 名人推薦   立法委員余宛如、勞工/《做工的人》作者 林立青、圖文創作者 消極男子、網beauty陳沂、許毓仁、厭世少年樂團、厭世動物園 厭世姬、關鍵評論網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鍾子偉、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楊士範   「如果可以不厭世,誰又想要很厭世?」-網beauty陳沂   「年輕人要用自己的價值,去定義這個時代」-許毓仁   花錢買快樂,但首先你要先有錢。-厭世少

年樂團   「厭世代是這一代台灣年輕人的現況,但我們依然懷抱著很多希望」-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楊士範   作者簡介 吳承紘   關鍵評論網專題副總監。   雲林人,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畢業。曾任行銷企畫、編輯、公關,記者,自由撰稿與攝影。著有《我們都相信秘密》,攝影協力《七種民宿的旅行》、《散步阮台南》等。   於關鍵評論網所策劃與撰寫的《獨老者的餐桌》專題,曾入圍二○一六年亞洲卓越新聞獎視頻類與英國TheDrum的年度網路專題報導獎。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設立於二○一三年八月。我們是一群對於現今媒體不滿又想要做出一些改變的人。有一直在媒體產業的編輯,有

多年在海外各地工作的專業經理人,還有對於網路技術有熱情的開發者,以及一群對於我們這個夢想有興趣,願意一起幫忙的實習生、朋友以及許多外稿作者。   我們夢想中的媒體是除了陳述事實之外,還能夠提供多元、不同方向的觀點,並為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不同平台提供各自適合閱讀內容。也讓社交網路世代的使用者,能夠更輕鬆的分享、討論和參與他們有興趣的議題。   給下一輪厭世代的備忘錄 吳承紘 Chapter 1  厭世,才能活下去的諷刺 無從抒發的不滿/官方認證的「青年低薪」/如何定義「低薪」/學歷貶值的時代 Chapter2 台北篇|念資管的麵包師傅—學用落差的覺悟 走進深夜烘焙坊

/所學非所用,虛耗的十年/22K的受害者/有興趣,才能做下去 被錢追著跑的現實/沒有「小確幸」,月光族會活不下去 Chapter 3  台中X台北篇|被壓迫的新鮮人—兩個看似極端的追夢人 學歷無用,卻是基本/職場中打拚,跳舞中作夢/青貧,越來越貧/厭世,是一種自嘲/閃閃發亮的買屋夢 Chapter4  高雄X台南篇|我還能怎樣-再怎麼努力也沒用的現狀 薪資鴻溝,分隔南北/北部充滿工作機會,南部物價持續上漲/買不買房都為難/被剝奪合理居住權的台灣年輕人/不努力,是為了追夢與生活品質/沒有沙灘椰影,而是絕望的南國/現實的「一個月一萬元生活」/降低物欲,達到理想生活/譴責受害者的社會 Chap

ter5  企業主的聲音|中小企業經營者也厭世的現實 慣老闆現形記/中小企業經營者也厭世的現實/面對危機,如何轉變/窮忙,慘中之慘的服務業/成長的GDP,無感的百姓 Chapter6 政府的責任|藍綠雙拚,近二十年來拚了什麼 中小企業的困境/我們在拚誰的經濟?/政府的挑戰-中小企業與厭世代/找病因,台灣中小企業為何沒賺錢/下沉台灣的四個困境/已讀不回,避而不談/青年立委如何解/台灣法規與現況,讓愛台灣者心急如焚 未完待續…… 世代對立?其實是缺了一座橋/走過,厭世姬的心內話 番外篇|人生勝利組的觀察 全面停滯的薪資,失速的低薪列車/「人生勝利組」眼中的厭世代/走出厭世:離開台灣/結語

附錄 各註釋原始連結 每月收支表範本   序 給這一輪厭世代的備忘錄   某個晚上,辦公室來了一位要找我們共同創辦人Joey的年輕人,突然他和創辦人一起走到我座位旁,原來他說,他一定要跟「厭世代」這個專題的負責記者聊聊。   年輕人一開口便是道謝:「謝謝你寫厭世代,我非常感動。」這其實是在整個專題上線之後,許多讀者給我的共同回饋;然而他接著的話,反而感動了我。   「你知道嗎,當我把報導內的圖表,也就是講花費那邊的圖表,拿給我爸媽看的時候,他們終於能夠理解我的處境了。」世代之間的不理解造成誤會,誤會則進一步撕裂世代,醞釀衝突,這就是目前厭世代所碰到一切困境的源頭。促進世代之間的理解

,是我寫作這個專題的最大動機,沒有互相理解,厭世代的困局絕對無法解決。這位年輕人用我們的「厭世代」專題,跨出兩個世代互相理解的第一步,我相信這是個開始,也是解決厭世代困境的第一步。   專題的擴散能力有限,還有很多人並不知道或了解厭世代的困境,甚至自己身在其中而未意識到問題的存在。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做專題的前期資料蒐集時,曾經與一位某國立大學經濟系畢業,已經工作兩年的年輕受訪者聊。當時她說28K的工作可以接受,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只是覺得在這個大型的家族企業裡沒有順暢的升遷管道,所以考慮未來要換工作。聽到她說28K的月薪,我嚇了一跳,因為這比我所預期還要低很多,讓我心頭重重一驚的是,原來

現在的起薪竟然低到這樣的程度。我必須坦承,在製作專題之前,我不認為青年貧窮的情形有多嚴重,是存在,但不嚴重。   聽完這位頂尖大學畢業的上班族分享,我接著跟她分享自己的一段經驗,換她訝異到說不出話。   一九九五年,大二暑假,在高中學長引薦之下,我去擔任兼職保全人員,但領的是全薪。工作算輕鬆,被分派在一家知名本土企業的總公司擔任警衛;從七月到八月,連續工作六十二天,每天十二小時沒有休假,日復一日從板橋搭火車到鶯歌再轉搭公車通勤上班。結算工資時,我領了56,000元。對,你沒有聽錯,當時的基本工資是每小時62元,一個燒臘店的豪華三寶飯是50到55元,一天零用錢只有100元的我還捨不得吃。到了

二○一七年時薪調整為133元,如果在台北吃三寶飯,一小時基本工資大概能找個10到20塊錢,然而新鮮人起薪跟二十年前比,似乎沒有相差太多?   我大學畢業那年(一九九八年)的基本工資是15,840元,但當時普遍認為一個大學生的起薪就要三萬以上。事實上,我在二○○二年退伍後的第一份薪水是27,500元,雖然不滿意但還可以接受,勉強算是基本工資的兩倍。在我的強力要求下,公司在三個月後調薪到三萬元,之後穩定成長。但現在呢?基本工資為21,009元,年輕人理想的起薪是多少,實際上拿到的起薪又是多少,是基本工資的兩倍以上嗎?   那位年輕朋友聽完後嚇到了。或許我們可以想想,二十多年前一個沒人要做、還得

找大學生兼差的工作,為什麼薪水和二十年後一位國立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差不多?這個國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感謝這位受訪者讓我看到活生生血淋淋的低薪實況,讓我下定決心從貧窮探討這個世代所面臨的問題,並試著去找到問題的源頭,找到答案;也感謝其他所有的受訪者、專題上線之後給予回饋的讀者,讓我更進一步理解年輕世代的困境。深切期盼文章的每一個字、圖表上的每一個數字,都是讓世代互相理解的起點,讓我們一起面對這個世代困境。   《厭世代》這本書就是答案,一份給厭世代的備忘錄。   Chapter 3  台中X台北篇|被壓迫的新鮮人—兩個看似極端的追夢人 學歷無用,卻是基本 沒有未來,或即使看到未來也無法做些

什麼,是厭世代的共同困境。由低薪所衍生的問題,除了最現實的生活開銷,失去對未來想像的能力,才是最大的問題。王隆甫找到自己的未來,勇敢地往未來前進,卻過著被錢追著跑的生活。而從南投到台中工作的林秋容(化名),也同樣生活在這樣的困境當中。 「我就是22K的受害者。」紮著馬尾,穿著樸素的林秋容,帶著戲謔的表情對我說。在她樸素的外表下,很難想像工作之外,她還是一位業餘國標舞舞者。 林秋容二○○八年大學畢業之後,原本擔任學校為期一年的約聘助理工作,但計畫後來沒有獲得經費,於是林秋容經歷了人生第一次失業,之後透過系上老師的媒介,前往台中一家老字號企業開始實習。此時,遭受金融海嘯衝擊的台灣,為了挽救失業率以

及縮短「產學落差」,由教育部於隔年推出「22K」方案,原本希望可以帶動一波企業聘僱,提高就業率的效果,卻讓許多工作的起薪就此定錨在22K上下,產生拉低社會新鮮人起薪的反效果。於是林秋容就像王隆甫一樣,成了22K方案最直接的受害者。 其實林秋容在接受媒合之前已經先在台中找過工作,雖然她認為台中的工作機會不算少,但大多是傳統產業,對於教育背景的她而言,顯然可以選擇的機會不多。除去傳統產業,剩下的職缺大多是餐飲服務業,或行政助理、編輯等文書相關職缺。林秋容把目標鎖定在出版社,然而「編輯就是22K、23K,業務高一點,25或26K。」,心想這樣的薪水如何在台中生活? 更讓林秋容奇怪的是,即使去飲料店應

徵,對方卻會問她哪是一間大學畢業。「我只是去飲料店工作還要問我讀哪間大學?」其實店家的問題一點也不奇怪,二○○六年後,大專以上程度的勞動力成為市場主流,許多原本只需要國高中學歷的工作,大學畢業生應徵已經不是新鮮事。 由於求職一直不是很順利,林秋容只好接受媒合在企業實習一年,領取22K的薪資,但實習期滿之後林秋容並沒有獲得這份工作。經過考量,林秋容決定回學校念書「洗學歷」。因為大學念的科系招生情況不佳宣布倒閉,林秋容成了學歷孤兒,再加上求職期間所受到的低薪震撼,所以她決定回學校拿個碩士學歷,期望讓自己在就業市場中可以更有「身價」。

銀髮人力再運用價值之研究

為了解決自聘保全職缺的問題,作者黃俊豪 這樣論述:

我國因少子化、老齡化等因素,國發會指出自2016年起每年平均減少18萬勞動人口,將出現勞動力缺口。勞動參與率不足,衍生國家競爭力下降,政府已定調透過銀髮人力再運用、擴大婦女與青年人力運用、引進國外人力等諸多方式因應。研究與實務發現,銀髮者就業的兩大難題~「年齡歧視」及「轉職不易」。銀髮者就業環境並不友善,銀髮人被重新聘用的機率相對不高。事務性、服務性底層銀髮人力,其職場能力、工作技術都有待提升,且多數學習新知識技能意願不高,甚或對學習新事物感到恐懼與抗拒。實際就業媒合,超過半數只能推介保全、清潔等低底層工作,且穩定就業比率偏低。有銀髮人很久沒工作,重新進入職場自認無專業技能,只能從事非典型工

作,這也意味著工作不穩定和待遇不高。因此,本研究著眼於「如何強化銀髮資源整合」及「如何以社會企業促進銀髮人力再運用」,探討如何整合公部門與民間相關就業、創業資源(包括人力、財力、物力資源、組織資源、知識資源、關係資源等),結合青年世代透過「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平台的建立,廣泛開拓工作職缺,把餅做大,脫離「依附在傳統職場職缺中爭食,為銀髮族媒合工作」之舊巢臼,遠離「與青年找工作產生競合」之虞。銀髮族是「無限制公民」,更適合投入社會企業,透過社會企業的平台,打造「利人利己」兼顧社會公益的人生下半場。同時達到銀髮者重返職場「合於個人興趣,並結合社會公益,建立穩固經濟收入」樂在工作之目標,並提供青年人參

與機會和就業職缺,建立「青銀共創,世代融合」契機。藉以引導建立國人「活到老,學到老,用到老,健康快樂到老老」之「活躍老化」具體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