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與海岸管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海洋與海岸管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邱文彥寫的 海洋與海岸管理 和胡念祖著的 海洋政策:理論與實務研究(胡)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海岸管理學- 課程地圖 - 成功大學郵件信箱也說明:開課年度, 課程碼, 分班碼, 課程名稱 (超連結為課程大綱), 學分數, 英語授課, 授課教師. 0110/2, NA70800, [OTMA6202]海岸管理學, 3.0, Y, 陳璋玲.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鄭麗榕所指導 許玉欣的 傳說、利用與保育:近代臺灣海洋史中的鯨豚 (2021),提出海洋與海岸管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鯨豚傳說、捕鯨、漁業史、海洋史、海洋文化、海洋保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 蕭士俊、張懿所指導 洪一平的 地方利害關係人在促進海洋與海岸管理的關鍵角色-以彰化區漁會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漁會、利害關係人、離岸風電、漁業保育區的重點而找出了 海洋與海岸管理的解答。

最後網站2127 高雄市議會舉辦「北高雄海岸管理與觀光發展如何取得 ...則補充:日期:中華民國104 年12 月16 日(星期三)上午10 時. 地點:本會1 樓第一會議室. 主持人:高議員閔琳、邱議員俊憲. 出(列)席人員:. 政府官員-高雄市政府海洋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洋與海岸管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洋與海岸管理

為了解決海洋與海岸管理的問題,作者邱文彥 這樣論述:

  海洋提供人類糧食、保育、航運、觀光、能源、醫藥、研究和教育等多樣性的功能,對於國家安全及氣候調節也扮演重要的角色。雖然《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已訂定海洋使用與管理的基本規範,許多國家也陸續建立海洋保護區,但海洋保護或主權爭端的問題依然層出不窮,例如釣魚台列嶼爭議、日本沖之鳥礁爭議、中菲南海仲裁案,以及保育類動物被盜捕事件等,均引發各方高度關注。   本書結合「海洋」與「海岸」,由全球視野關注海洋事務,並以亞太、兩岸和台灣的議題進行論述,解析海洋生態系統、要述保護公約,並例舉美國、中國、日本、韓國等海洋國家之法政制度,申論台灣「海洋四法」及組織改造。   書中針對海洋與海

岸管理事務分章討論,內容涵蓋諸多領域,環保層面的生態保育、永續漁業、汙染防治、海域巡護,到文化層面的資產保存、海洋教育,以及產業層面的觀光遊憩、環境評估、海洋能源、藍色經濟、國際趨勢和未來挑戰等。各章均附有延伸討論及參考文獻,可供讀者進行深入研究及參考閱讀。   全書基於海洋國土、海洋治理、整合規劃與永續管理的理念,介紹並探討各種海洋相關知識及議題,揭櫫海洋國家願景,是海洋管理領域不可多得之全面性著作。  

海洋與海岸管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小的與大人」介紹
       
訪問作者:蔡蕙頻
    
內容簡介:
〈總督到警察 日本時代的警察制度〉
  日治時代的臺灣警察,是臺灣總督府實行統治的要角,負責管理臺灣民眾的生活事務,常有濫用權力、素質不佳的現象,招致許多批評。但他們的存在卻對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有著相當大的穩定作用。
    
〈大人到咱家 警察與戶政〉
  日本統治臺灣以後,為了了解當時的臺灣,透過各種調查蒐集相關資料。根據法令,警察得以隨時到各家進行戶口資料的確認,將臺灣人的身體特質與身家狀況都納入國家體制與警察大人的管理之下。
    
〈從治警事件到農民運動 警察與政治〉
  日治時期,警察負責維持臺灣社會治安的重要角色,臺灣人從事的政治行動,也是受關注的事項。從治警事件到農民運動,1920年代臺灣社會中的警民對抗,是當時「小的與大人」關係中最重要的篇章。

〈一桿稱仔到走やみ 警察與經濟〉
  為了維持日治時期殖民地經濟發展,警察大人深度介入了臺灣的經濟生活。從賴和的《一桿秤仔》中看到警察對度量衡制度的管理;到戰爭時期,統制體制的實行,可以看到警察大人無處不在的身影。
  
〈檢疫、注射到圍草繩 警察與公衛〉
  日治時代,在總督府的規劃下,當時的警察大人還掌管了公共衛生以及檢疫工作,並配合各種名冊管理,紀錄臺灣人的公衛生活,再加上各種衛生教育的推廣,培養出「識字兼衛生」的文明臺灣人。
  
〈「左側通行」 日本時代的交通警察〉
  隨著臺灣社會逐漸形成現代化的生活習慣,日治時代的警察大人又多了管理交通的任務。1920年代,各種交通規範亟待建立,第一要務是厲行人車「左側通行」,在各種資料上可以看到許多宣傳,也能看到警察執行工作的狀況。
  
〈帝國山林的前哨 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
  為了開發臺灣的山區資源和原住民治理,日本政府在一般警察之外設置了「蕃地警察」。他們的初期任務包括「防蕃」、武裝討伐迫使使原住民歸順以建立管理制度,後來則以輔導產業、教育、集團移住為主,是帝國統治臺灣山林的最前線。
  
〈經濟、防空與流言蜚語的取締 戰時體制下的警察〉
  珍珠港事變後,日本擴大了軍事動員的規模,臺灣社會也被拉進戰爭體系中。臺灣警察的工作則擴大到統制經濟的宣傳、物資徵用、防空動員,以及言論思想的控制,將臺灣打造成「戰爭動員,人人有責」的社會。
  
〈東石富安宮 日警變成台灣神〉
  日治時代,警察與臺灣人民的關係密切,儘管有許多讓人恐懼的印象,但也不乏愛護民眾的佳話。任職東石派出所的日警森川清治郎在職期間留下許多佳話,身亡之後又有顯靈庇佑當地的傳說,因而入祀富安宮,就是很好的例證。 
     
作者簡介:策畫/戴寶村
  一九五四年出生在北海岸,現在新北市三芝區、舊名「番社後」的地方。濱海生長的背景,鄰近的淡水又是山河海交會與歷史元素豐富之地,促使他鑽研於海洋史領域的探究,著有《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近代台灣港口市鎮發展〉(博士學位論文)、《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等專著。另著有政治史通史類書籍、淡水河流域史、高雄陳家家族史、客家族群史、縣市鄉鎮志書、諺語歷史文化、北台灣歷史文化,乃至中學教科書等
  
撰稿者簡介:
李進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歷史學),現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環境史、臺灣區域史與歷史GIS。
  
沈佳姍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副教授。研究日治時期台灣文化與公衛史。著有《臺灣日日新:阿祖ㄟ身體清潔五十年》、《牌2原來一家親:日本品牌家族企業史》等書。
  
陳慧先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代臺灣史、臺灣原住民史。著有《丈量台灣――日治時代度量衡制度化之歷程》等書。

游智勝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海運史、臺灣海洋史。
    
蔡昇璋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協同研究員,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學系、通識中心及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等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臺灣海洋史、海洋文化史、臺灣漁業史。
  
蔡蕙頻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圖書館編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生活史,並著有相關著作。  
  
  
出版社粉絲頁: 玉山社出版公司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傳說、利用與保育:近代臺灣海洋史中的鯨豚

為了解決海洋與海岸管理的問題,作者許玉欣 這樣論述:

鯨豚在現今作為海洋生態的指標生物,但除此之外,臺灣為一擁有豐富鯨豚生態的海島,在島嶼歷史中,人們對鯨豚的認識、互動與利用,同樣能作為海洋文化與觀念的展現。本論文欲於近代臺灣海洋史中加入非人動物的視角,檢視鯨豚在近代初期、日治時期與戰後的歷史脈絡下,所反映而出的傳說、利用與保育三種面貌,並以此透視長時間下,鯨豚、海洋觀念上的變化與意義。在日治時期以前,臺灣並無發展出商業性的捕鯨活動,不過作為一個海島,與鯨豚的相遇早在荷治時期,就已悄悄反映在鯨油貿易蹤跡當中。而至19世紀開始,地方志、遊記以及在臺西方人的紀錄中出現鯨豚的身影,並有如漢人對鄭成功與大鯨的傳說想像,以及原住民族中的鯨豚傳說,再再反映

了人們對巨大而神祕的鯨豚印象,以及寄託於鯨豚的海洋情懷。日治時期,隨著日本母國捕鯨文化與技術的帶入,臺灣的鯨豚資源被有計劃的調查與捕撈。自1913年起,南灣(大板埒)開展捕鯨業,鯨豚被視為經濟性動物,直至1943年,大板埒捕鯨結束,總共捕獲多達800頭的鯨豚。日本母國的捕鯨文化和技術,影響了臺灣對鯨豚與海洋的觀念,鯨豚成為可以大量捕撈的商業海洋資源,更從中可見捕鯨業與日本的關係,呈現高度仰賴母國的日本內地人漁業性質;再者,在大量被捕撈的座頭鯨數量中,也反映了臺灣的海洋生態史。戰後臺灣在漁業增產、地方經濟利益下,重新恢復捕鯨業,並持續將鯨豚作為經濟性動物來利用,分別在1950年代與1970年代開

展,前者為位於香蕉灣的沿海捕鯨、後者則進行遠洋工船式捕鯨。1980年代,隨著保育觀念以及美國壓力影響下,臺灣政府於1981年公布停止商業捕鯨,但直至1990年澎湖沙港事件後,鯨豚才正式納入保育法令當中。1990年代,在鯨豚保育觀念的開展,以及對本土的關懷下,鯨豚書寫興起,同時鯨豚成為了海洋國家的象徵,代表著保育與本土的觀念,重新定義了鯨豚對人、以及臺灣島嶼的意義。17世紀的鯨油、以及19世紀開始直至1990年代末之間,鯨豚在臺灣島嶼上的變化,作為檢視海洋生態與海洋觀念歷程的意義,與此同時,更反映了島嶼複雜而多元的海洋與海洋文化史脈絡。最後,從臺灣島上的鯨豚歷史,吾人也可再思臺灣與海洋、環境的關

係。

海洋政策:理論與實務研究(胡)

為了解決海洋與海岸管理的問題,作者胡念祖著 這樣論述:

我國無論是以包含大陸在內的整個中國,或以當前政府有效管轄之台澎金馬、東沙、與南沙太平島觀之,均是一個海洋國家。但是在諸多歷史、地理、人文等因素影響之下,中國人並未因擁有海岸線,亦未因擁有造船、航海等工藝科技,而發展出如同荷蘭、西班牙、英國、美國一般的海洋文化與海權意識。 本書在鋪陳了海洋政策﹝學﹞之發展與學理後,分由領域立法、海洋行政、海域執法三個層面,就理論與我國之實務作為進行探討,隨後檢視我國在海運、漁業、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保護、與海洋﹝海岸﹞礦產開發等五項海洋事務之實踐,以及近年我國在海洋上所面臨之重大議題。最後,作者提出其所草擬之「國家海洋政策綱領」。 本書作者

胡念祖博士為海洋政策學者,於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海洋政策」、「海洋法」,並於海軍官校兼授「海洋政策」。胡博士曾任美國夏威夷東西中心環境與政策所博士後研究員。一九九三年,胡博士榮獲加拿大聯邦政府頒發之「加拿大研究獎」。胡博士並為英國出版之國際學術期刊「海洋與海岸管理」編輯委員,「中華民國領海及鄰接區法草案」原始起草人,參與我國「海岸法草岸」、「漁業法」之制定與修正。

地方利害關係人在促進海洋與海岸管理的關鍵角色-以彰化區漁會為例

為了解決海洋與海岸管理的問題,作者洪一平 這樣論述:

臺灣的漁會屬於公益社團組織,漁會宗旨在增加漁民的知識和技能以改善漁民生活。漁會僱用專職工作人員(非漁民)在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指導下實施漁業相關管理措施和相關法定規範。漁會因此在海洋事務上扮演一定角色,但又不可全然視為漁民身份。本研究以彰化區漁會為例,研析該漁會在漁業資源保育及離岸風場開發過程,漁會在臺灣海洋與海岸管理制度下的關鍵角色及功能。臺灣至2021年12月為止計畫46處不同法源規範的海洋保護區,其中30處為依據漁業法劃設之漁業資源保育區,其目的在於復育與保育特定經濟魚類資源。彰化縣自2006年起公告三個美食奧螻蛄蝦(Austinogebia edulis)繁殖保育區,由彰化區漁會成立漁民

保育組織共同管理。本研究在彰化縣伸港美食奧螻蛄蝦繁殖保育區,以科學方法進行 4 年(2017-2020年)的美食奧螻蛄蝦資源量監測調查,探討保育區管理成效與利害關係人之關係。另一方面,臺灣發展離岸風電政策推動迅速,形成海洋空間多元利用的競爭,導致漁民和離岸風能開發之間的衝突日益加劇。由於臺灣離岸風電場域大部分位在彰化縣海域,本研究自2016年起進行彰化縣離岸風能電業與當地漁業之競爭之研究,以質性研究問卷調查、深度訪談以及舉直接觀察法,探討漁會在離岸風能政策推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美食奧螻蛄蝦繁殖保育區管理成效及彰化縣海域離岸風電與漁業競爭之調適二個案例分析結果顯示,區漁會可視為漁民以外的關鍵相關

利害關係人,其參與有利於環境資源保育管理以及海洋多元開發衝突的緩解。本研究建議在漁業資源保育管理議題,應藉由漁會利害關係人建立社區共同管理平臺,漁會推動保護區資源長期監測、尋求政府經費支持,並依據海域變遷適當的保護區管理通盤檢討計畫,此一過程有助推展海洋保育成效。在緩解離岸風電與漁業競爭的調適議題上,漁會建立溝通平台,取得漁民、開發商以及政府單位的共識,有助於海洋風電政策之推動進程。綜整彰化區漁會成為關鍵利害關係人推展海洋與海岸管理的過程,本研究認為該漁會發揮3大功能: (1) 科學化管理與重視生態調查,(2) 致力於宣導各項海洋相關政策對漁民權益的影響,(3)有效的溝通協調角色。相較於其他漁

會,彰化區漁會在海洋與海岸管理推動上成為關鍵功能性的利害關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