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族社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泰雅族社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里慕伊.阿紀寫的 懷鄉 和郭明正的 又見真相: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66個問與答,面對面訪問霧社事件餘生遺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泰雅族簡介也說明:泰雅族 是台灣的十族之一, 人口眾大約有八萬多人, 分布在中北部的山區. ... 泰雅族的社會組織非常特別, 在泰雅族的社會中有兩個社會型態事態雅族特有的-gaga, rutux.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遠流所出版 。

中央警察大學 防災研究所 林貝珊所指導 陳顯鑫的 原住民高齡者的降低災害風險網絡:以蘇迪勒風災後的嘎色鬧部落為例 (2019),提出泰雅族社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災害風險、社區高齡者、社會網絡、在地老化、社會資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黃季平所指導 鄭光博的 泰雅族Lmuhuw : 穿引於流域間的口述傳統 (2017),提出因為有 泰雅族Lmuhu、Pinsbkan、Sbayan、流域、遷徙、口述傳統的重點而找出了 泰雅族社會的解答。

最後網站原住民族的社會與文學則補充:人類學的研究把原住民社會分成. 平權社會以及階層社會兩大類型,布農族、泰雅族. 和達悟族是屬於平權社會,相信人生而平等;其他. 的部落則是屬於階層社會,認為人天生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泰雅族社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懷鄉

為了解決泰雅族社會的問題,作者里慕伊.阿紀 這樣論述:

我所在之處,那裡就是我的家── 原住民女作家里慕伊.阿紀繼《山櫻花的故鄉》, 又一深情動人長篇!   《懷鄉》情節不複雜,卻讓人心痛,因為里慕伊筆下的懷湘和她的遭遇,「真切地」彷彿就像昨日發生在自己部落裡的故事一樣。尤其如果將時間推回到一九九〇年代以前,里慕伊的小說,簡直就是部落的現場直播:早婚、酗酒、暴力、離婚、特種行業和家的崩解……,一幕幕連續劇,是難以自拔的命運深淵。──孫大川,監察院副院長   《懷鄉》在原住民當代漢語文學的書寫中,首次以長篇小說的形式,透過女主角懷湘的生命際遇,鋪陳她如何在破碎的親情和兩段失敗的婚姻中,重獲愛的救贖。里慕伊在一派歷史記憶、文化傳承和社會控

訴的議題中,善用她的「巧婦之手」讓生活以「一般人」的方式,長成它自己的面貌。──董恕明,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懷鄉》描述四〇年代泰雅族部落一位自幼家庭支離破碎的女子──懷湘的生命故事。地點發生在台北烏來,新竹尖石鄉、小村內灣和小鎮竹東,隨著主角的腳步,也來到了基隆海港邊的酒店。透過懷湘的故事,看見泰雅族傳統的規範如何受到外來文化與經濟活動的影響與改變。   懷湘一生渴望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園而不可得;在不斷遷徙的環境裡,哪裡才是她能夠「思念」與「回歸」的家鄉? 本書特色   泰雅族第一部以女性視角書寫的長篇小說!   從家庭、婚姻、情慾入手,呈現原住民中女性的生命靭度   以及

對部落傳統文化流失的反思與批判   ◎特別推薦/舞鶴(小說家‧麥田「大地原住民」書系主編)、孫大川(作家‧學者‧監察院副院長)、蔡辰洋(寒舍集團創辦人)、董恕明(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馬紹.阿紀(世新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國藝會、原民會長篇小說創作補助推薦作品

泰雅族社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北投文物館佳山美學系列展覽
      Kusun‧穿越與穿新—泰雅織品藝術特展開幕茶會報導
 
  開場表演:#傳源文化藝術舞蹈團詮釋泰雅族婚禮
 
  致詞 #北投文物館李莎莉館長 
     #原住民委員會江明輝副主委
     #策展人 尤瑪•達陸
 
  導覽 #策展人 尤瑪•達陸
 
   
  今年獲得人間國寶殊榮的尤瑪•達陸也公開分享泰雅傳統文化保存的精神,希望族人們從自身文化中建立起自信心。連續五年,尤瑪‧達陸在雪霸山腳下所舉辦的「泰雅服裝秀」,吸引上千民眾與國內外設計師慕名參加,此次將在北投文物館日式古蹟中原味重現。結合了泰雅傳統服飾的民族美感與當代藝術創作的巧思。
   
  在過去的泰雅族社會,族人出生時用織布包裹著強褓之身,過世時也用織布包裹身體,引領著從生到死的完整過程。從生到死,每隔一段時間,女性所擁有的織品就會所有不同:「少女時期,會有隸屬少女的織紋織在裙子上;婚嫁時,會穿著帶有家人祝福、期待的新娘嫁衣到新環境生活…」。織紋中的圖案是泰雅部落古老的智慧、歷史、祖靈崇拜的紀錄;而泰雅族的母親為女兒織成的新娘嫁衣上,華麗繁複的織紋,則包含了家徽及祝福的寓意。
   
  在多達16族的臺灣原住民族中,泰雅族的紡織技藝最為發達,其織布圖案造型多變化。從種植苧麻、以苧麻為材料,剝取表皮後曬乾、挑紗、紡線,再經過清水洗滌後便開始定線、整經、織布。泰雅族人的服飾是為了表現美觀和社會地位,因此從頭到腳分別有冠飾、耳飾、頸飾、臂飾、腕飾、腰飾、和腿飾等,不僅精美且充分表現該族的藝術天份。
  
  尤瑪‧達陸透過泰雅傳統服的研究與重製,積極進行田野並學習幾乎失傳的染織技藝,花了二十餘年時間讓染織技藝得以保留延續,重現泰雅之美。本次展覽將以該族織品為主軸,並融合其他傳統文物,透過「生命經驗的文化傳承」之視野呈現傳統、現代的穿越與穿新,同時也使觀眾進一步認識原住民族當代具代表性工藝的特色與內涵。此外,也試圖透過創新服飾的方式,將泰雅族群織品與當代印象整合作為展示主題,突顯該族的新文化意象。
    
    
策展單位粉絲頁: 北投文物館
展覽名稱:Kusun‧穿越與穿新—泰雅織品藝術特展
展出日期:105/10/22~106/03/19
開放時間:每日10:00-18:00(周一休館)
展出地點:台北市北投區幽雅路32號

原住民高齡者的降低災害風險網絡:以蘇迪勒風災後的嘎色鬧部落為例

為了解決泰雅族社會的問題,作者陳顯鑫 這樣論述:

目前國內以高齡者為對象的災害管理研究,多針對老人福利機構之火災整備與應變為主,缺乏對在宅高齡者在防減災階段的關注;其中,高齡者常被歸類為災害弱者,更是缺乏對其風險根本原因的理解。本研究探討社會網絡如何降低原住民族高齡者的災害風險,並運用社會資本理論分析網絡的意義,以理解平時與災時社會網絡照顧原住民高齡者之功能。本研究以桃園市復興區嘎色鬧部落為個案,運用參與觀察法及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蒐集一手資料。研究結果發現,當地教會為橋接型網絡的重要節點,不僅對外爭取外部社會資源 (連結型網絡),更對內以族人共同信仰及泰雅文化增加部落凝聚力。此外,2015年發生的土石流災害可視為部落發展的轉機,透過市政府整

合跨局處、跨中央部會資源及民間自發性非營利團體建構的連結型網絡,更加速部落復原重建。而2017年成立的蜻蜓文化健康站則落實在地老化理念、照顧部落長者,平時產生互惠、信任情感,使長者彼此與鄰居親友間所構築的結合型網絡更加緊密。過去,災時應變通常依賴橋接型網絡,現在則漸轉變成「老老照顧」的部落互助網絡,降低原住民高齡者社會隔離化的脆弱性根源。本研究認為以社會資本為基礎的網絡,能因其具地方脈絡的特性而讓高齡者得以健康的在地老化,透過不同型態網絡讓高齡族群能與其他網絡成員互換、提供、獲得資源以降低其脆弱性。

又見真相: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66個問與答,面對面訪問霧社事件餘生遺族

為了解決泰雅族社會的問題,作者郭明正 這樣論述:

  近年來第一本由賽德克族人撰寫的霧社事件中文專書!   郭明正老師出版《真相.巴萊》一書後,引發非常大的迴響,很多看過電影《賽德克.巴萊》的觀眾與讀者都希望更深入了解賽德克族和霧社事件。   事實上,郭老師剛開始向族老們請教時,他的初衷並非研究「霧社事件」,而是先意識到賽德克族沒有文字,所有的經驗與智慧僅憑口傳,眼看著族老們快速凋零,記錄族群的歷史文化才是當務之急。然而,霧社事件終究是遺族耆老們刻骨銘心的記憶,他們講述歷史文化之時,每每會論及霧社事件的人、事、物,讓郭老師深刻體認到這個事件對賽德克族影響之深遠。   多年來,郭老師經常憶起族老們與他對談時的諄諄教誨與期許,於是他決定模仿當

時的情景,以一問一答的方式,為賽德克族文化留下珍貴的文字紀錄,並記述先輩族人發動霧社事件的悲壯歷史,以及族人們浴火重生的「餘生」心情。   要確立霧社事件的記述觀點時,郭老師認為這段歷史不是只有過去所熟知的莫那.魯道,而是六個部落一千多名族人的總體抗暴行動,今日清流部落的每個家庭都傳述著各自的悲歡故事。因此,他勉力彙整不同部落、不同家族的記憶與經歷,希望呈現出霧社事件的多樣面貌。 作者簡介 郭明正   屬於賽德克族德固達雅群,族名叫 Dakis Pawan,1954年出生於南投縣仁愛鄉互助村清流(川中島)部落,為參與「霧社事件」的馬赫坡社後裔。師大工業教育系畢業,國立埔里高工機械科專任教師退休

。   曾參與多項賽德克族德固達雅語的翻譯、出版品編纂與顧問工作,包括臺大語言所德固達雅語發音人、臺北市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課務專員與講師、中研院民族所《蕃族調查報告書:紗績族前編》德固達雅語復原工作、臺灣歷史博物館「霧社事件口述歷史影像紀錄」翻譯工作、青年高中舞蹈科大型原創舞劇「賽德克之歌」翻譯及顧問、《賽德克.巴萊》電影歷史文化總顧問、教育部國中小學德固達雅語教材與賽德克族文化基本教材編輯委員、南投縣政府《賽德克族族語圖解辭典》執行編委、行政院原民會《賽德克語字典》編纂協同主持人。   2011年把多年來進行「霧社事件」研究的調查結果,加上參與電影《賽德克.巴萊》的隨拍札記,出版《真相.巴萊

》一書,極獲好評。亦曾與輔大宗教系簡鴻模教授及東華大學助教依婉o貝林合編《清流部落生命史》,並兩度獲得教育部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獎散文組優選。目前繼續從事賽德克族歷史文化與「霧社事件」的研究。

泰雅族Lmuhuw : 穿引於流域間的口述傳統

為了解決泰雅族社會的問題,作者鄭光博 這樣論述:

傳統泰雅族社會原無文字書寫的傳統,因此對於社群的規約運作、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媒介,便是以祖先所流傳下來的話語,透過口語述說或歌謠吟唱的方式來呈現與進行。Lmuhuw此一結合泰雅口語藝術、文化習俗、祖訓規範、遷徙歷史、生態環境知識…等面向的口述傳統,是泰雅語言智慧的結晶,亦是口傳文學與歷史記憶的寶藏,然而隨著社會文化的急遽變遷,Lmuhuw展演的場域、即興的能力與存續深受族語活力並語用環境所牽動。當代Lmuhuw口述文本因著被發現、研究紀錄並國家文化政策的保存維護,逐步開展出書面化的再現歷程。關於泰雅族Lmuhuw的相關研究記錄,首見於1918年佐山融吉《蕃族調查報告書》對於提親時所使用的言詞

「ルモホーカイ」(lmuhuw ke’)的紀錄描述。晚近二十年來對於Lmuhuw的紀錄,則多以音樂研究的觀點切入,或觸及歷史記憶、文化資產保存的相關討論。本文以Pinsbkan-Sbayan神話傳說圈內所分佈的流域與社群為探討之對象與範圍,透過對歷來相關文獻的回顧,並當代田野訪談紀錄的歸納整理,針對Lmuhuw所指涉的意涵、內容與表現形式,進行區域間的比較研究。提供過往etic研究與當代由emic口語敘述所建立的文本一個反思對話的平台。Lmuhuw將遷徙祖先、地景、歷史記憶等元素串聯所構成的文化核心,在當代的展演與再現過程中,是民族建構最重要的認同象徵與符碼。期待透過文化資產之保存、傳習與研究

,能為Lmuhuw理出一可供當代復振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