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指戲劇藝術的各個種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泛指戲劇藝術的各個種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明景寫的 數位攝影:光與影的入門心法 和安伯托‧艾可的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國戲曲的種類及介紹也說明:講究唱、做、念、打,富於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別於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據不完全統計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時報所出版 。

淡江大學 西班牙語文學系碩士班 白方濟所指導 楊淩雁的 探戈中的倫法多詞:常用的題材和語彙 (2009),提出泛指戲劇藝術的各個種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探戈、倫法多、翻譯。

最後網站計畫行為理論對觀賞表演藝術行為意圖之研究則補充:藝術 觀眾為觀賞音樂、舞蹈、現代戲劇、傳統戲曲四大類之消費者。 ... 夏學理(1998) 將表演藝術定義為:「泛指一個人或團體,在有觀賞者觀賞的情況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泛指戲劇藝術的各個種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數位攝影:光與影的入門心法

為了解決泛指戲劇藝術的各個種類的問題,作者徐明景 這樣論述:

  攝影是一種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既是單純的休閒嗜好,更可以成為一行專業。紀實攝影家為人類留下無數的歷史見證,家庭的生活照也為家人留住無限的歡樂時光與恆久的回憶,攝影是現代人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攝影具有化剎那為永恆的特性,紀實攝影強調原場景瞬間凝結與場域的戲劇效果及符號隱喻,其影像足以品味再三,流傳千古。然而在紀實攝影之外,重新編輯合成影像的內容,創造出另一種真實,以呈現作者想要表達的影像語彙,最後藉由相片來與觀眾溝通,是現代攝影藝術的趨勢,因此原場景是什麼可能已不再那麼重要。   運用數位工具強大的編修能力,將影像合成重組或特效處理後製的方式,釋放眾多在

光學上的束縛,開創無限可能,是攝影數位化後爆發力之所在。本書帶您一步步認識數位攝影的基礎理論與觀念、器材設備與實際操作程序,善用影像合成與特效能力,創造屬於您獨一無二,新時代的影像紀錄。  

探戈中的倫法多詞:常用的題材和語彙

為了解決泛指戲劇藝術的各個種類的問題,作者楊淩雁 這樣論述: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阿根廷探戈目前是享譽國際且受到上流社會喜愛的國際標準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已正式將它列入人類文化遺產。筆者從小學習鋼琴,對於各種音樂型態皆有濃厚興趣,在接觸探戈音樂之後發現原來裡面所使用的歌詞,竟為筆者主修的西班牙語,因此更觸發了欲深入探索的動機。一開始接觸到探戈歌詞時,自然有許多是沒學過的字,有些可以從西漢辭典查到,有些則是不管從網路或是字典都遍尋不著,即使有些字查得到它的意思,放到歌詞中卻不通順,後來請教西語系外籍教授以及詢問筆者以前教授過華語的西語國家學生們,才知道這些字是阿根廷及烏拉圭一帶所用的詞彙,西文稱之為「倫法多」( lunf

ardo),根據字典翻譯也可解釋為隱語、暗語、行話、黑話、俚語,但是在阿根廷及烏拉圭當地所說的語言還是西班牙語。此現象就好比在台灣,眾人皆知「小強」意指「蟑螂」,而「條子」即是「警察」之意,語言及文字通常會隨著時間、地域、及大環境的變遷而發展出新的詞彙和詞義。以華人世界為例,華語語種繁多、不可勝數,單就兩岸三地通行的普通話(Mandarin)而論,已是南腔北調、並衍生許多不同意涵的地域語彙,如台灣所稱的「聊天瞎掰」,中國大陸說成「砍大山」;台灣稱「雷射」,大陸說「激光」;我們說「一票難求」,對岸說「票子緊張」。在不同的地域、國度及時代相異的文化背景裡,翻譯的詞彙都大相逕庭,因此,倫法多並不能解

釋為一種少數語言或方言,因為它只有約一千五百個詞彙,沒有語法和句法,不能構成一種語言。為了能夠更瞭解探戈歌詞所要傳達的情感,就必須對倫法多詞彙有所認識。詞彙又稱語彙,是指一種語言裡所有詞的總和,也指在某一範圍內使用的詞之總合。詞彙通常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變,並成為人們交流溝通、獲取知識的實用工具。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語彙,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舊的詞死了、新的詞產生了、某些詞的意義改變了–擴大了、縮小了,或者改了原來的含意,或者恢復了古時的含意。所有這些變化,都緊密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發展。」當這些詞彙成為老百姓的日常用語之後,便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儘管隨著時世變遷,有些流行

一時的詞彙也會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但是它們標誌著一個時代,記錄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各方面。語彙是語言各要素中最具社會創造力、最活潑、與社會文化聯繫最密切、最直接的部分。它的產生、發展變化與使用都與社會文化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周慶華,1997:71)就語言學的觀點而言,所有語言都具有同等的價值,沒有一種語言比其它語言優越。認識各國俚語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各國文化的多元性,使不同文化的族群更容易相互了解,因為俚語通常是每個社會裡最直接、最接近現實的語言溝通型態,源自於每個社群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若將俚語和鄙俗的話劃上等號,不免有所偏頗,甚至過時,因為有些俚語對事物的描述相當傳神,遠勝

於一般文學語彙。此外,社會語言學家白馬禮(Mario Pei)和余光雄也都肯定俚語對語言豐富的貢獻,因為俚語可能會隨著時間更迭而成為標準用語,讓詞彙更加多元。目前台灣尚無針對探戈歌詞裡的倫法多詞做深入探討的論文,本研究將以一千一百四十一首阿根廷探戈的歌詞為樣本,從中分析常用的倫法多題材和語彙,藉由不同時期常出現的用語探究當時的文化背景,最後整理成基本的探戈歌詞常用字彙表並翻譯成中文,以符合本系碩士班強調文化和翻譯的宗旨,期冀研究成果可供未來同樣對於探戈文化或西語國家各國俚語的研究有興趣者做參考。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依據資料蒐集、整理、分析、解釋和歸納,乃採用文獻分析法及語言實證分析

法。以下列出詳細的內容:1. 採用「文獻分析法」蒐集、歸納和統整有關探戈歷史及歌詞和倫法多的相關文獻,分析及探討其歷史背景和發展過程。2. 採用「語言實證分析法」蒐集與分析Encarta所推薦的網站El Portal del Tango中一千一百四十一首探戈歌詞。語言的變異最明顯的是詞彙系統,社會語言學從七O年代末開始注意語言的定量分析,通過字頻統計可以確定常用字、常用詞,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及普遍應用,使許多學科的研究有了一個現代化的手段,包括社會語言學等學科,都可以利用電腦,通過量的測定去研究質的問題,十九世紀語言學家Kading(1897)就曾使用一千多萬個德文字來計算德文中字母出現的

頻率,因此本論文將一千一百四十一首探戈歌詞輸入電腦後,再進行倫法多詞彙出現頻率的統計,為了讓統計結果更精確,必須在語料庫的原始語料上做加工處理,意即加上各種電腦能「懂」的標註,以讓電腦辨識及進行分析,這項浩大工程的處理方法有許多繁複的類型,其中共同的特點是:便於電腦在語料庫中正確並迅速地搜尋字、字串、詞類。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研究問題:- 探戈與倫法多詞之間的關係為何?- 倫法多詞對於探戈歌詞的理解有何重要性?- 探戈裡常用的倫法多詞有哪些?- 倫法多詞提供了哪些題材於探戈中?- 如何把這些倫法多詞譯為中文? 研究假設:- 倫法多詞的研究對於瞭解探戈所傳達的信息及

其社會功能為重要關鍵。- 製作探戈常用的倫法多詞表,對於瞭解探戈歌詞的內容有其教學價值。- 使用倫法多詞字典和一千多首探戈歌詞做為樣本,透過電腦程式,可建立一份倫法多詞出現的頻率表。- 倫法多詞在探戈歌詞內所出現的頻率與倫法多詞的常用題材,兩者之間的關係可幫助我們對於圍繞在倫法多詞的文化環境有一個概念。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分別為: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為探戈與倫法多詞彙的由來與歷史,分別敘述探戈與倫法多的發展及構詞方法。第三章為探戈中的倫法多詞,說明兩者間的關係,以及倫法多詞出現在其它社會文化及學

術方面的例子,如音樂及詩詞。另外也探討探戈題材的演變,以及哪些為其常出現的題材。第四章是本研究耗費最多時間的部分,先從一千一百四十一首探戈歌詞中查出有哪些倫法多詞彙及其出現頻率,依字母順序製成表格後,再以出現次數超過十次以上的九十一個倫法多詞,分別照字母順序及出現頻率製成一覽表。第五章,將這九十一個最常出現的倫法多詞翻譯成中文,並分析這些倫法多詞所代表的題材有哪些。最後一章的結論呼應論文一開始提出的假設及問題。 此篇論文歷時兩年完成,研究期間遭遇多次資料取得困難的問題,主要是國內尚無研究此領域的專書,必須透過國外的友人及教授幫忙帶回台灣。此外,筆者尋遍各網路書局皆無法尋獲其中一本指導教授

指定的專書,因此只好寫信給該書的作者--芬蘭的大學教授Pirjo Kukkonen,最後以一本中國詩詞成功的和對方達成交換書籍的協議。第二章 探戈與倫法多詞彙的由來與歷史第一節 探戈一、 何謂探戈?  聞名國際的探戈為一種可唱可跳的音樂形式,同時它也是一種集音樂、舞蹈、歌唱和詩歌於一身的綜合性藝術,這種2/4拍或4/4拍的雙人舞蹈興盛於十九世紀後期的「拉普拉塔河流域」( R&;#237;o de la Plata ),尤其當時在「羅薩里奧」(Rosario,阿根廷東部港市)、「蒙特維多」(Montevideo,烏拉圭首都)及「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阿根廷首都)等地最

為流行,如今成為風靡全球上流社會的熱門社交舞蹈。  演奏探戈音樂最主要的樂器為手風琴。大約在十九世紀末,探戈舞蹈以一種即興的方式出現,其特色是它的動作非常親密,男女透過肢體語言傳遞個人情感。因沒有任何一種舞蹈在情感上或肢體上比探戈更能將兩人如此緊密的結合,故可說探戈是「聆聽對方身體」之舞。探戈歌詞裡所用的一些字彙,與當時的生活習慣用語有關,當地稱之為「倫法多」( lunfardo),多半是表達悲傷、男女間的情感、代表某一時期移民在艱苦的日子裡對生活的傾訴,亦呈現他們的幻想、希望和愛情,唱出在他鄉孤苦的心聲,訴說著對遠方家園的思念、單身生活的寂寥,也傳達了對移居地新人生的渴望與拉丁民族的無限澎湃

熱情。二、 「探戈」一詞的起源和意義(一)非洲此小節在本論文中列舉了「探戈」一詞所代表的各個意涵,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各代表著不同的社會現象。根據學者Jos&;#233; Gobello 和Ricardo Rodr&;#237;guez Molas的說法,「探戈」一詞源自奴隸的交易,意思為「封閉的空間」,禁閉奴隸和買賣奴隸的地方皆稱為「探戈」,而在美洲也將這些非洲奴隸唱歌跳舞的地方作此稱呼。到了十九世紀,在加那利群島和美洲的一些地方將「探戈」定義為配合鼓聲跳舞的黑人聚會。十九世紀初期,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當地,把當時在郊區黑人跳舞的地方稱為探戈,後來也延伸稱呼他們的音樂為探戈。有其他學者認為,「探

戈」一詞為象聲詞,意思即是「鼓聲」。然而,探戈音樂在初期使用的樂器是小提琴、吉他和笛子,並不包括鼓,後來德國手風琴才成為探戈音樂真正的象徵。雖然說探戈有很多的意思,但是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就是都與社會邊緣環境有關。(二)西班牙皇家學院辭典的定義本小節針對探戈如何從一開始被認為是低下階層的產物轉變為當今全世界所接受的藝術,列舉《西班牙皇家學院辭典》在不同時期所下的定義。在1899年,探戈被定義為:黑人及美洲鄉民的舞蹈及聚會;或此種舞蹈的音樂。1925年增加了:本世紀初從美洲引進的上流社會之舞。最後,在2001年加入了:拉普拉塔河流域的舞蹈,遍及國際,雙人合舞,二四拍的音樂形式。三、 探戈的歷史此

小節分述探戈發展歷史。探戈歷史可分為4個階段:- 原始探戈(1840-1900)- 老派探戈(1900-1920)- 新派探戈(1920-1940)- 新探戈(1940-今日)(一)原始探戈(1840-1900)從十九世紀下半葉開始,拉普拉塔河流域湧入大量的移民潮,其中包括國內及國外的移民。也就是在這種不同社會文化的混合背景、不同音樂的交流及結合之下誕生了探戈。這些移民在城市的郊區建立貧民窟,組成了與商業區及住宅區不同的郊區人口。這些郊區的百姓形成了特有的階級制度,並形成擁有自己的語言、服裝、音樂和舞蹈的地下社會,而妓院成了郊區最具代表性的場所。所以在十九世紀的八&;#12295;及九

&;#12295;年代,大量的探戈其主要的來源為妓院。當時大多數的移民皆為男性,極缺婦女,來的人多半沒什麼錢,無法成家,更無法回家鄉去。大家住在一個大房子分成的許多小房間,廁所、廚房合用,也就是所謂的「大雜院」(conventillo) 裡。這些窮苦、工作辛勞的移民,晚上聚在庭院或附近的酒吧,只要有人彈吉他、拉提琴、吹笛子,各個男士便使出渾身解數又唱又跳,爭先恐後的討小姐們的歡心,唱出、跳出他們的愛慕之情。雖然因為語言不同無法交流,可是音樂、舞蹈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融合在一起,也成為了他們共同的語言。這些不同國家的音樂、舞蹈融合在一起,慢慢地演變成了在下層社會中,一種特別環境下所產生的探戈。早期

的探戈舞步由於男女雙方動作非常親密,上半身緊緊抱著不動,一切的動作都發生在腰部以下,纏綿的身軀藉由錯綜繁雜的腿部舞蹈,勾起男女情慾、碰出愛的火花,因此當時並不被阿根廷的上流社會及天主教會所接受,且音樂格式尚未成型,無論是節奏或結構都還沒有找到最終確定的形式。後來受到一種舞蹈類型「米隆加」(milonga)的影響,也因而出現了伴隨歌詞的探戈樂曲,此時歌詞中出現的倫法多詞多半是以「悲傷」或是「發現被女人欺騙」為主要的題材。早期的探戈並沒有所謂的作曲或作詞者,有些只是臨時即興的音樂,加上一些粗俗的字句。當時很多探戈的歌名都帶有情色意境。(二)老派探戈(1900-1920) 此時出現了「探戈舞者」

(tangueros) 與「專業作曲家」 (compositores) 及多位「探戈音樂家」 (m&;#250;sicos),而最負盛名的莫過於「探戈歌王」卡洛斯‧加德爾 (Carlos Gardel)。歌詞內容方面,其主要的主題一般圍繞在被女人欺騙的男人身上,透過倫法多詞彙來表達他的感傷。1910年代開始,探戈被引入歐洲後風靡一時,在巴黎十分受歡迎。由於法國人的接納態度提升了它的尊嚴,探戈便進入阿根廷上流階層的宴會廳與豪華的俱樂部,從此再經由各種媒體傳遍世界各地,如歐洲、美國,所有的人都為之瘋狂,演出的場所也從妓院移到了劇院。此時期的代表人物為卡洛斯‧加德爾,他的歌征服了全世界,探戈音樂在他

的時代達到了巔峰,由Pascual Contursi作詞、卡洛斯‧加德爾主唱的「我的悲傷之夜」(Mi noche triste)為第一首出現歌詞的探戈。(三)新派探戈(1920-1940)此時期,阿根廷的經濟穩定且快速成長,而在探戈方面有也相同的現象:出現了很多更專業的、受過正式音樂培訓出來的作詞作曲家。這些人組成了所謂的新派(La Guardia Nueva)。在歌曲製作方面,不再是即興的,而是有著嚴謹的架構。演奏的樂器,則是由兩支手風琴、兩支小提琴、一台鋼琴和一支低音提琴所組成。另外一個新派的演唱方式,則是獨奏者角色的出現,如鋼琴獨奏,其目的為提供單純的聽覺享受,而不是為了跳舞。(四)新探

戈(1940-今日)1940年代是探戈的黃金時期,大樂隊當時在豪華的夜總會或市中心的酒廊演出,阿根廷的唱片業也蓬勃發展。1946年阿根廷的第一夫人伊娃‧裴隆(Mar&;#237;a Eva Duarte de Per&;#243;n)取得政權,她提倡通俗文化,特別偏愛探戈,使探戈音樂的創造達到巔峰。隨著時間,探戈逐漸擺脫色情場所的陰影,發展成一項音樂、舞蹈與文學上的藝術。1950年代開始,大眾將熱情投注在新的外國舞蹈形式,如「康加舞」(conga)、「倫巴舞」(rumba)、「曼波舞」(mambo)以及後來的「搖滾舞」(rock and roll),探戈在此時進入衰退期,而新一代的探戈作曲家開

始崛起,被阿根廷人稱為「探戈音樂界的巴赫」、「阿根廷探戈之父」的阿斯托爾‧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la)便是其中的翹楚,他的音樂結合傳統古典作曲架構,加上爵士樂的風格,形成所謂的「新探戈」( Nuevo Tango/ Tango Nuevo)。1980年代開始,全球性的探戈風潮再度興起,盛況不減至今。而探戈何以成為阿根廷的象徵且風靡全世界?在它悠久的發展史中有一個共同的詞彙,即為稍後所要介紹的倫法多。第二節 倫法多一、 何謂倫法多? 倫法多有以下幾個定義:1. 原本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城市及其周圍低下階層所使用之語詞,部分詞彙成為日後阿根廷及烏拉圭的流行用語。2. 布宜諾斯艾利

斯城市的犯罪術語,和西班牙語的差別只在於詞彙上的不同,是來自英語、法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的黑話所組成的新字,隨著探戈歌詞而普及。3. 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和其它主要城市的下層社會人士、或者長期和罪犯在生活上有接觸的人所使用的行話。 詩人Horacio Salas在他的《探戈》(El tango)一書中說,倫法多詞是小偷為了躲避警察而使用的祕密術語。然而,布宜諾斯倫法多學院院長Jos&;#233; Gobello卻認為倫法多的起源並非祕密術語,而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移民帶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語彙總稱,有時以詼諧的意圖加入自己的語言而改變其形式和意義。根據Jos&;#233; Gobell

o的看法,不能將倫法多視為一種語言或方言,因為它缺少自己的句法和語法,使用倫法多的人,是以西班牙文的語法架構思考,再用一個或數個倫法多同義字替換西班牙文句中的字,因此不可能以大約一千五百個常用的詞彙說倫法多“語”,只能使用倫法多“詞”說西班牙語。 使用這些語彙的人其實都清楚的知道其西班牙語的同義字,但是他們卻選擇使用倫法多字來代替,如西班牙語的“錢”是dinero,他們則選擇使用倫法多詞guita;西班牙語的“女人”是mujer,但選擇使用倫法多詞彙的人便會說mina。二、 「倫法多」一詞的起源Amaro Villanueva認為這個詞源自“lombardo”一字,羅馬方言意思為小偷。

1894年,刑事專家Antonio Delapiane的《犯罪語言》(El idioma de delito)一書以及《倫法多西語字典》(El diccionario lunfardo espa&;#241;ol) 問世後,大家便把犯罪份子和其後代所使用的字彙誤稱為倫法多,而其中更是包括了所有移民者後代所使用的詞彙,而不僅僅前者。三、 倫法多的演變倫法多的發展過程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一) 發展期(1860 – 1914)從十九世紀六&;#12295;年代大規模的移民潮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豐富的借詞及外來語是這時期的特點,尤其是源自於義大利的詞彙。在一開始發展的前幾年,只有下層社會的

人口以及犯罪份子使用倫法多,之後慢慢開始比較多一些人在使用,但是使用者幾乎全為男性,很少有機會可以從女性口中聽到她們使用這些詞彙。最初記載倫法多詞的是三篇報紙上的文章:一篇是在1878年的匿名文章,其他兩篇是在1879年,作者為Benigno Lugones。在這個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城市的人口大約一半為外國人,其中以義大利人居多,其次為西班牙人。部分倫法多詞直至今日仍為日常生活所慣用,有些則在寫法上略微改變,也有的已經不用了。甚至有些只是流行一時,曇花一現,來不及被大家所認識。(二)鞏固期(1914 – 1950)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由於戰爭的關係,移民潮被迫終止。雖然在大

戰結束後,移民活動也跟著恢復,但這時國內人口大多為阿根廷本國人,而這些當地的居民也紛紛尋求更多社會上的參與。所以這時期是將前一時期所接觸到的改變及新事物加以吸收及鞏固。這也反映在人民的用語上,倫法多的使用不只侷限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它甚至擴展到全國,街道上時時可聽見,兒童也開始在他們每日的遊戲中加入倫法多,有些女性在家中也會使用這些詞彙。許多原因可以解釋倫法多何以快速普及:由於探戈歌曲、戲劇以及通俗文學的發展、廉價書籍、廣播中也都加入了倫法多詞彙,這些現象加速了全國民眾對它的接受度。前時期以借詞或外來語為其主要的來源,而這時期則開始加入阿根廷本土的方言及原住民語。(三)普及期從1950直到今日。

阿根廷在此時期所使用的許多語詞皆可窺見美國文化的滲入,西班牙語的字彙常以英語字彙代替,例如:“宅配”這個字以英語的delivery代替原本西班牙語的la entrega a domicilio,“購物”則以英語的shopping代替西班牙語的ir de compras等等。六&;#12295;年代開始,倫法多已經完全地被廣泛使用,尤其是青少年。現在新的倫法多詞都是來自於青少年,特別是那些屬於中產階級或甚至上流階級的年輕人。四、 倫法多的構詞方式如同所有的俚語、隱語與行話一般,倫法多並非為一種語言,而是一個詞彙的總稱,因此不可能完全以這些詞彙來交談或書寫。基本上,俚語通常由名詞、形容詞、動詞和

一些短語所構成,若細究俚語的形成方式,它與其它詞彙的變化無異,歷經變形、換義、採用隱喻、明喻、民間詞源、語音改變、語義擴大、縮小語義、截短法、縮略詞、褒義化、貶義化、轉喻、提喻、誇張、外來語等影響而形成。Teruggi將倫法多的構詞方式分為三大類:新義、變形、借用。(一) 新義將常用詞彙賦予新義的方法有:限制意義、延伸意義、替換意義和改變詞性。其中,第三項又可細分為隱喻、提喻和換喻。(二) 變形透過詞首增添字母、使易於發音而插音、語尾添加音、詞首字母省略、中略(省略詞中間的字母或音節)、詞尾省略、拼拆法組詞。另外有些詞是因為對於發音或寫法的混淆而產生的變形。(三) 借用取自另一種語言來仿

製或加工使之成為自己的詞彙,可分為外來語借用及內部借用。倫法多詞的外來語主要借用自五種語言: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法語、英語和葡萄牙語。而內部借用則來自原住民語、農村用語、行話術語及其它少數語彙。第三章 探戈中的倫法多第一節 倫法多在探戈中的使用 倫法多透過探戈進入了流行音樂的大門,兩者到達幾乎密不可分的地步。雖然倫法多在探戈歌詞裡出現的頻率時多時少,但是這些詞彙的出現卻是探戈的主要特色之一。我們可以說探戈自然的語言即是倫法多。一、 倫法多如同探戈的語言探戈和倫法多的緊密關係始於1917年由Pascual Contursi作詞、卡洛斯‧加德爾(Carlos Gardel)主唱的探戈「我

的悲傷之夜」(Mi noche triste)。歌詞一開始即唱道:「愛人,妳在我最好的時候離開了我」( Percanta que me amuraste en lo mejor de mi vida ) ,其中的Percanta和amuraste即為倫法多詞彙。從此之後,倫法多開始正式透過流行的探戈歌曲而被大家所熟悉。探戈歌詞毫無疑問地是讓倫法多普及最重要的傳播媒介之一,唱片和廣播扮演著核心角色。加上大量的歌曲獲得了卓越的藝術水平,探戈和倫法多也因此消彌了原本來自邊緣社會的疑慮。然而,探戈和倫法多在1943年和1949年時遭到困境,當時政府有一項規定是:「避免使用不雅的成語或慣用語,特別是關於

一些帶有類似其他語言的文字來表達的低俗笑話、錯誤的詞彙、憤怒和粗暴言詞等等。」該項規定暗指倫法多。1943年六月四日政變之後,許多探戈的歌詞被禁用,教育部和司法部長任命了一個委員會以維護語言的純潔性,1949年裴隆總統同意這項荒謬專斷的措施。基於這種情況,有些作詞者改變了歌詞和歌名以避免遭到電台禁播而影響版權。然而對於一個流行的俚語來說這只是一件軼事,因為倫法多至今仍非常活躍。此小節分析了一首名為El ciruja 的探戈,歌詞中富含倫法多語彙。倫法多不但豐富了探戈語言,也為布宜諾斯艾利斯提供了一種特別的美感,因為倫法多是這個城市的語言。二、 探戈的題材(一) 探戈歌詞和題材的演變探戈歌詞

和題材的演變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十九世紀後期,歌詞多半是下流、且有時淫穢的;第二個時期是二十世紀初,此時期以&;#193;ngel Villoldo為代表人物;第三個時期則是從1914年開始的探戈歌曲 (tango canci&;#243;n) 時期,由Pascual Contursi帶頭。許多早期的探戈是講述一些時事的詩,當時的探戈歌手並不是專業人士,他們唱的歌詞多為下流,有時甚至很粗魯低俗。有些歌名本身即有雙關意義,例如一首名為「月亮的臉」(La cara de la Luna) 其實另有其隱含的意義(見西文版論文註釋第110)。二十世紀初期,才開始出現專業的作詞者。自此,探戈主題

開始有顯著的擴展,題材包括如母親、街道、移民、過去的時光、人世無常、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上帝、探戈本身、寂寞、失敗、道德、倫理、幸福、正義、懺悔、勇氣、友誼和許多其它的問題。此小節列舉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人」(El Porte&;#241;ito)、「江湖醫生」(Matasano)、「失明的老人」(Viejo Ciego)三首探戈歌詞作分析。(二) 題材的分類1964年,丹尼爾(Daniel Vidart)嘗試將這些描述性題材分為八類:城市、農民、郊區、愛情、環境、諷刺、活潑和哲學。奧內迪凱撒 (Julio C&;#233;sar Onetti)在其著作《探戈與題材》(El tango y

su tem&;#225;tica) 將探戈的主題和副主題分為二十一類(詳見本篇西文版論文第56頁)。(三) 主要的題材在各式各樣的主題種類中,以下幾種最為突出: 1.El compadrito(小流氓、無賴、紈&;#34996;子弟) 2.El gaucho(高卓人、南美彭巴草原上的牧人) 3.La mujer(女人) 4.El campo(鄉村、草原) 5.El f&;#250;tbol(足球) 6.El tango(探戈) 7.El barrio(鄰里) 8.El turf(賽馬) 9.El humor(幽默) 10.El

bul&;#237;n(單身漢的房間、住所) 11.El carnaval(狂歡節,嘉年華會) 12.La c&;#225;rcel(監獄) 13.El alcohol(酒精) 14.La patria(祖國) 15.La religi&;#243;n(宗教) 16.La muerte(死亡) 17.El cabaret(小酒館、夜總會的歌舞表演) 18.El coraje(膽量、勇氣、怒火)上述的主題一方面強調都市鄉愁和其價值,另一方面則點出城市邊緣的環境和人物、他們的娛樂消遣、宗教意識以及對未來持著不滿及負面的期待。第二節 倫法多在其它的

社會文化現象直至今日已可在阿根廷的各種文化及社會階層中看到倫法多的使用。雖然不見得所有的人講話或書寫時會使用倫法多詞彙,但是幾乎大家都瞭解其意思。一、 阿根廷搖滾樂 (Rock naiconal argentino)從五&;#12295;年代開始,年輕人開始風靡來自北美的搖滾樂。而從1965年起,便開始出現西班牙語歌詞的搖滾樂,此時倫法多詞彙也出現在歌詞中。二、 阿根廷坎比亞 (Cumbia villera)坎比亞是哥倫比亞當地的民族舞蹈和旋律,加入與巴拿馬相同的民俗特色,充滿律動感,易於演唱,在1930年末被引進布宜諾斯艾利斯。中上流社會的人對之不屑一顧,可是它確實已經成為當地邊緣地區的

代表性音樂,其名稱和探戈同樣起源於非洲,意思代表黑人所稱的「舞蹈」。這種音樂是阿根廷在九&;#12295;年代,對於幾乎所有階層造成貧窮的經濟危機下之產物,其特色是所使用的歌詞為大膽的穢言,這種流行音樂反映了最貧窮的勞工階級所發生的一切情況。三、 倫法多詩詞從一開始,有些平民詩人就將倫法多詞使用於他們的作品中。倫法多詩詞的由來與探戈相同。拜這些作家所賜,將這些倫法多詞彙加入所謂的「官方文學」裡,此舉則幫助了倫法多的普及化。根據Jos&;#233; Gobello 和Luis Soler Ca&;#241;a在書中的序提到,1879年由Baldomero Lugones出版的四行詩,或許是倫法

多文學之先河,詩中仍可窺見使用義大利俚語的影子。 倫法多無疑是探戈歌詞中最具特色的載體,它代表著布宜諾斯艾利斯及其周圍邊緣團體的大眾文化,以及他們反對主流社會的意識想法。第四章 探戈中最常出現的倫法多詞第一節 研究方法本章採用實證法統計由Encarta百科全書推薦的網站 El Portal del Tango中一千一百四十一首探戈歌詞,計算倫法多詞彙在歌詞裡出現的頻率。在統計之前必須做的工作是在所有的歌詞中,從A到Z一一查出哪些倫法多單字被使用,因為在一般的西漢字典或網路辭典無法查到倫法多詞彙的意義,例如:倫法多詞junar的意思即是西文的mirar(看)。更有甚者,許多西班牙單字本身

也有倫法多的詞義,因此要依每首歌詞的內容判斷其真正的含意,例如:西班牙字tira,依照西漢字典的解釋,原意為布、紙、皮等的細長條,但是按倫法多辭典的意思則是agente de polic&;#237;a(警察)。接著,從這一千一百四十一首歌詞裡統計所有出現過的倫法多詞次數,必須注意的是,西班牙文有不同人稱和時態的動詞變化、名詞和形容詞也有陰陽性和單複數變化,因此,為求得到更精準的結果,在做統計工作時必須分別將這些不同的變化形式也列入搜尋範圍之內。第二節 統計結果將搜尋到的倫法多詞彙依照A~Z的字母順序製成一覽表,每個字後面註明出現次數。總計共出現三千七百三十次。另一方面,根據電腦程式Word

的字數統計結果,這一千一百四十一首歌詞共含182,359個字。除去大約佔了百分之五十的定冠詞、介系詞、代名詞和連接詞之後,倫法多詞則佔全部歌詞的百分之四。而每一首歌詞的總字數約一百至一百五十個字,這就表示每一首探戈中,倫法多詞彙就佔了四到五個字,這些詞彙往往在歌詞中都表達著特殊的語義。第三節 最具代表的倫法多詞彙表此小節將出現十次或十次以上的倫法多詞分別依照A~Z的字母順序以及出現頻率高低次序,分別製成兩個表格。從一千一百四十一首探戈歌詞中找到的七百六十二個倫法多詞中,有九十一個出現十次或十次以上,而這九十一個倫法多詞在所有歌詞裡一共出現了兩千零九十三次,佔了所有倫法多詞出現總次數的的百分

之五十六。第五章 探戈常用倫法多詞之題材及翻譯第一節 探戈常用倫法多詞之題材一、 倫法多詞的題材或語義場研究倫法多詞的專家認為,倫法多詞的語義範圍常與犯罪、惡習、懶散、或者一些用來打發時間的活動:如臨時聽的音樂、賭博、賽馬、牌運、以及其中的陷阱和詭計等有關。更具體地說,傳統上倫法多詞泛指盜賊的技術、詐騙伎倆及他們所使用的工具、與淫媒、放蕩生活相關的字眼兒,在文字裡提到了有辱人格的惡習、性偏差、毒品、流行的娛樂場所、非法交易、地下賭場、舞廳、以及郊區的用語等。這一切都顯示出倫法多詞與邊緣都市貧民的世界的關連、他們的價值觀及幽默感。根據伊里瓦倫卡斯蒂亞(Iribarren Castilla)的博

士論文《拉普拉塔河流域之熱門話題:倫法多詞的研究》,將倫法多詞的語義範圍分為五十個類別。三、 探戈中的倫法多詞題材(一) 倫法多詞彙的意思在將前一章所找出的九十一個出現在探戈中最具代表性的倫法多詞,分別歸類於伊里瓦倫卡斯蒂亞所提出的五十個類別中之前,筆者先查閱這些詞彙的西語意思,並寫出來,好讓讀者瞭解其意思,以及方便分類歸納。(二) 題材的分類結果顯示,最常出現在探戈的倫法多詞佔了以上五十個類別中的四十個,但這並不表示剩餘的十個未出現在探戈歌詞裡,因為從El Portal del Tango網站上所提供的倫法多字典裡的所有單字中,在我們的探戈歌詞中一共出現了七百六十二個倫法多詞,且從其中我們

只挑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九十一個來做研究,這表示剩下的六百七十一個倫法多詞很有可能也分佈在未提到的十個類別中。在這四十個類別裡,最常見的主題為:賽馬、賭博、遊戲及運動、犯罪、欺騙和謊言,有關男人、女人、勇氣、力量、金錢和數量、音樂、探戈和舞蹈、貧困、損毀,所有與邊緣化和低下階層相關的事物。研究的結果證實專家的論點:倫法多詞可說是近似於一種在拉普拉塔河流域邊緣城市族群所使用的「類方言」。從上述情況可知,探戈中的倫法多詞使用之題材幾乎佔了所有倫法多語彙的全部。很顯然地,倫法多詞與探戈主題這兩個結合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邊緣社會族群、反社會、高度重視選擇一個邊緣生活個體的意涵。由此確認,探戈與倫法多是密不可分

的,探戈歌詞中的倫法多詞與一般所使用的倫法多語彙有著類似的題材,因此,倫法多詞是表達探戈的語言,也是拉普拉塔河流域邊緣族群的表達方式。第二節 探戈之簡易「倫法多-漢語字典」此小節筆者參考了《倫法多-西語字典》、《西班牙皇家學院辭典》、《西漢字典》、《英漢字典》及《西英-英西辭典》,將上一章所找出探戈中最具代表性的九十一個倫法多詞譯為中文。第六章 結論探戈和倫法多詞皆出現於十九世紀中葉,伴隨大量歐洲移民的來臨,成為一個來自阿根廷外部和內部不同的文化和風俗的互動結果。其主要的發展地為拉普拉塔河區,尤其是布宜諾斯艾利斯郊區。這裡出現了語言、種族、和傳統的結合,形成了新的社會階層與新的集體意識。由於

這地區生活環境差且貧窮,使得教會和上流社會人士一開始對探戈和倫法多產生排擠。來自邊緣社會的音樂和舞蹈「探戈」,以及盜賊和罪犯的秘密術語「倫法多」,是相同社會族群藉以表達對上層階級不滿、和試圖滿足被排擠的社會階層內部的溝通需求的一項文化產物。隨著時間更迭,布宜諾斯艾利斯郊區所使用的倫法多語彙便從幾近邊緣的族群,散佈到無產階級,接著是中產階級,最後到整個區域的各行各界。它的出現不僅止於探戈歌曲裡,在往後的幾年也出現在阿根廷搖滾樂和坎比亞音樂以及大量的阿根廷藝術及學術作品中。至於所使用的主題或題材,一方面在探戈中,突顯了有關流氓、高卓人、女人、田野、足球、探戈、鄰里、賽馬、幽默、愛巢、狂歡節、監獄、

酒精、祖國、宗教、死亡、小酒館、夜總會的歌舞表演和勇氣等題材;另一方面,在倫法多詞裡,則與以下有關的字特別多:賽馬、賭博,遊戲及運動、犯罪、欺騙,謊言和虛偽、男人、女人、勇敢、勇氣、力量、金錢與金額、音樂,探戈、舞蹈,破損和貧困、貧民窟和鄰里。兩相比較下,我們可以看到探戈和倫法多詞的主題都是相似的,這是因為兩者皆來自於布宜諾斯艾利斯郊區,並在相同的文化和經濟背景下所發展出來的。本研究《探戈中的倫法多詞:常用的題材和語彙》顯示,表達音樂的探戈與表達語言的倫法多詞,其題材相互重疊,兩者之間有一個密切關係:倫法多詞是探戈最典型的語言基礎,也是拉普拉塔河流域被邊緣化的城市族群的「類方言」,由於它對社會

陳規具抨擊的特性,因而散播到其他的社會族群中。這一切說明了倫法多詞是邊緣族群的流行文化以及探戈的語言基礎。瞭解倫法多,並知道其常用的題材,將有助於我們更清楚地了解探戈歌詞所要傳達的信息。 最後,以探戈中找到最常用的九十一個倫法多詞,將其譯為中文,期望研究結果將有助於華語圈同樣對於探戈愛好者,能夠更清楚的瞭解探戈歌詞,體會語言之美,或為有意著手研究俚語者提供有用的參考。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

為了解決泛指戲劇藝術的各個種類的問題,作者安伯托‧艾可 這樣論述:

研究生的最佳陪伴之書 從現在開始克服論文焦慮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寫論文是自娛,還有,論文跟殺豬一樣,可以物盡其用,半點都不浪費。   一九七七年,廣為世人所熟知的義大利符號學家、小說家—安伯多.艾可(Umberto Eco)為他的學生寫下《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Come si fa una tesi di laurea-- Le materie umanistiche)這本畢業論文指導手冊。不僅出於一介知識份子對學制與社會的反省,更是出於對學生的關懷,他期望以此幫助學生順利畢業。   當時義大利正面臨高等教育改制討論,遇到的社會問題是,以

往只有知識菁英階級能就讀的大學,變成普羅大眾都可以入學。入學門檻變寬,愈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看似理所當然是件好事,但往往有許多學生為其出身所困,其實沒有將大把時間與金錢投注在學業上的餘裕。艾可就是為這些人而寫。他認為這些人不僅該完成論文以求畢業,且為了不再走學術的話,更該把握這難得寫論文的計畫,把將論述體系化的能力訓練起來。   這本指導手冊在一九八五年曾再版重出,艾可對再版的原因這樣說,有時閱讀會刺激人的靈感,儘管靈感來自於人們自己,不見得是內容本身。他盼望這文本繼續扮演啟發讀者的角色,因為他自己寫博士論文時,也有一本視之為靈感來源那樣的書。   艾可確實是有遠見的學者,他當年所談的問

題並未過時。目前台灣的大學幾乎人人在念,碩士學位也已相當普遍,只要願意每個人都能進研究所寫論文。除了擁有資本栽培的學生之外,大多數的普通學生仍得趕快畢業,工作賺錢,甚至償還學貸。問題是,許多研究所並不期待學生趕緊寫完論文畢業,尤以重視博學傳統的人文學門最為嚴重。艾可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學生的論文焦慮,為了鼓勵學生盡快寫出一本符合「畢業門檻」論文而存在。對現代讀者而言,它仍是一本非常好的研究生陪伴之書。   本書有如下實用情境的建言:   一個半工半讀學生是否該盡快完成論文?   該如何避免被指導教授剝削?   學位論文該花的時間最短半年,最長三年,為什麼?   該如何選題,才能確保論文對未來的

自己或學界有用?   附帶一提,艾可在這本書中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 名人推薦   導讀: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推薦: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林志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周素卿(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吳鄭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蔡慶樺(外交官、作家)  

作者簡介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1932-2016)   義大利權威符號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評論家,並身兼小說家。曾任波隆那大學高等人文科學學院教授與院長。一九八○年出版第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後,各界轟動好評,八年後再出第二本小說《傅科擺》,同樣廣受注目,銷售量亦十分驚人,後有《昨日之島》、《波多里諾》、《布拉格墓園》、《試刊號》等小說,創作能量豐沛。他的雜文集包括《艾可談文學》、《美的歷史》、《別想擺脫書》、《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自白》、《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等,往往可見其學思。更有多部學術論文與專著,以及專門寫給學生的論文指導《如何撰寫畢業論文》。 譯者簡介

倪安宇   資深義大利文學譯者。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譯有《玫瑰的名字》、《傅科擺》、《試刊號》、《困難的愛故事集》、《收藏沙子的人》、《在美洲虎太陽下》等諸多譯作。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裡 畢恆達 譯者說明 一九七七年初版作者引言 一九八五年再版作者序   第一章  論文是什麼,有何用處 1.1為什麼必須寫論文,論文是什麼 1.2誰會對這本書有興趣 1.3論文在畢業後如何派上用場 1.4四個準則 第二章  選擇論文題目 2.

1專題型論文或綜述型論文? 2.2歷史路線,還是理論路線? 2.3選擇老議題或新議題? 2.4寫論文需要多少時間? 2.5需要懂外語嗎? 2.6「學術性」論文或政治性論文? 2.6.1何謂學術性? 2.6.2歷史—理論路線或「熱門」實務經驗路線? 2.6.3如何將時事議題轉化為學術議題? 2.7如何避免被論文指導教授剝削? 第三章    搜尋研究資料 3.1研究資料是否容易取得 3.1.1何謂學術工作的研究資料 3.1.2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 3.2參考書目研究 3.2.1如何使用圖書館 3.2.2如何處理書目:書目卡片 3.2.3書目格式 3.2.4亞歷桑德里亞圖書館:一個實驗 3.2.5真

的需要看書?看書的順序為何? 第四章  工作計畫和索引卡片 4.1假設性目次 4.2索引卡片和筆記 4.2.1各種索引卡片及其功能 4.2.2製作第一手資料卡片 4.2.3閱讀卡片 4.2.4學術的謙卑 第五章  撰寫論文 5.1對誰說話 5.2怎麼說話 5.3引述 5.3.1何時及如何引述:十個準則 5.3.2引用文字、釋義和抄襲 5.4頁尾註腳 5.4.1註有何用處? 5.4.2引述—註釋模式 5.4.3作者—出版年份模式 5.5提醒、陷阱、習慣 5.6學術驕傲 第六章  完稿 6.1排版注意事項 6.1.1頁緣及空格 6.1.2標點符號 6.1.3幾個提醒 6.2論文最後面的參考書

目 6.3附錄 6.4目次 第七章    結語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裡   安伯托・艾可是何許人也!《傅柯擺》、《玫瑰的名字》等等這些博大精深的小說,台灣的讀者就算沒有讀過,大概也會心嚮往之。在義大利印刷精美的《美的歷史》、《無盡的名單》也讓大家知道,他不只是小說家,更是美學理論家。當然,他的本業是人文科學院的大學教授。一九七七年他寫了《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也就不足為奇。令人訝異地倒是,像他這樣世界知名學者寫的教科書,竟然要等到二○一五年才有英文翻譯本。(中國則是在二○○三年就出版中譯本,但是翻譯品質令人詬病。)台灣猜想是跟隨英文版的腳

步,在已經有了十幾本他的中譯書籍之後,出版了中譯本。這本遲了四十年的書,台灣的讀者該怎麼閱讀?   先來談一下,他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義大利大學的師生比過低,老師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大學生,然而隨著教育普及,學生來自社會各階層,學位論文這個畢業門檻對很多大學生來說存在諸多困難。這本書就是為這些大學生而寫,除了針對撰寫論文提供建言之外,也期待讀者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培養終生都可受用的解決問題與批判思考的能力。   艾可是文學評論家、符號學家、美學家,因此這本書是寫給人文科學的指引,書中所舉的實例,幾乎都是(義大利)文學、歷史等主題,台灣的讀者會覺得陌生而遙遠。這本書出版於一九七七年(我正在讀大學)那

個還沒有PC(個人電腦)的年代。他使用卡片來整理書目與筆記,我看了心有戚戚焉,但年輕一輩的讀者恐怕會覺得跟錄音帶、VHS錄影帶一樣地難以理解。不過看穿實例與技術的表層,進入論文寫作的內裡,這本大師之作仍有許多可觀之處。   人類學擅長參與觀察、社會學常使用調查與訪談、心理學有測驗與實驗,本書所處理的人文科學則是以書(文本)作為分析對象。不過艾可此書的目的並不在於解釋如何做研究,而是教導論文寫作。當然,論文的結構與形式,人文藝術仍與社會科學有所不同,但是怎麼提出好的發問、蒐集資料、寫作格式等,其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要求,大都是相通的。這讓我聯想到,電影分析的書籍指出影評撰寫就像樹形(TREE)結構

,論點(Thesis)需要使用理由(Reasons)來支持,理由則需要證據(Evidences)與實例(Examples)來支持。《研究的藝術》這本書說,學術研究就是要提出宣稱(Claim),然後用理由來支持宣稱,用證據來支持理由。《報導的技藝》則提出一個漸進式讀者參與法則,包括勾引讀者(前言)、你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宣稱)、給我看你的邏輯與證據、讓讀者難忘的結局這四個階段。電影、學術研究、文學似乎可以是一家人。   開宗明義,艾可建議學生選擇論文題目要顧及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興趣、可以取得資料、有足夠知識來分析資料、可以在預期的畢業期限內完成。要認清論文不是教科書,也不是單純資料的剪貼組

合。結論是,論文題目宜小而美而深,不要大而無當。   怎麼搜尋資料呢?艾可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假想自己是一位各種資源都匱乏的大學生,住在偏鄉小鎮,對研究主題的概念還模糊,指導教授也沒給什麼明確建議,如果有九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找到哪些對論文有實質幫助的資訊呢?他從主題分類搜尋開始、查閱百科全書與大辭典,然後快速瀏覽,以書找書,建立了大約有一百本的相關書目。實驗之後,艾可展示了可能是本書最為精彩的內容。他不藏私地與讀者分享他自己的閱讀卡片,除了書目基本資料之外,還包括重要引文,以及自己對這本書籍的看法與評價。這裡要切記,引文一定要標示出現的頁碼,摘錄不能和大意搞混,讀者個人的意見也不能和書籍作者的

論點混為一談。這些真實的閱讀卡片,顯示了艾可不只是摘錄,而是大膽給予評價,還對作者質疑發問。例如,在克羅齊的卡片他寫道:「對此論述的反駁可以作為切入點。最後那幾句話是關鍵。」葛倫茲的卡片寫:「不懂他為何如此缺乏歷史感,他太相信長青哲學了!」舍尼的卡片則寫:「只有西班牙哲學家貢狄薩利奴斯說:嘗試=想像力=幻想〔亂七八糟!得好好整理一遍〕」。讓我們彷彿進入艾可的書房,偷窺他桌上的筆記。   艾可花了一些篇幅討論書目格式,然而他使用義大利文,我們是中文;他研究的是文學歷史,臺灣的讀者可能來自各個不同的學術領域。他舉出的格式細節,我們無法直接援用。所幸撰寫書目有些共通的道理,例如最好追溯到原典、要區

分不同版本、要註明出版社等必要資訊;至於作者的名字要使用字首還是全名,則依不同學科而異。我們使用中文撰寫論文,我則建議使用作者名字的原文,不要翻譯成中文。例如正文引用與參考書目,直接寫Eco, Umberto,而不是艾可。   他也指出,私人信件與個人通訊內容都可以引述,如果不是很重要,可以放入註解,如果至關緊要,就得寫入書目。美國心理學會的寫作指引(APA)也有personal communication這種引用格式,其前提是找不到更為嚴謹的學術資料來源,以及為了給對方credit,不想將他人的想法竊為己有。   最後,艾可指出撰寫論文要知道說話的對象是誰,文中出現的專有名詞要有明確的定

義;敢把論文交出,就表示自己已經有充足的準備,因此要使用具有自信的語氣;儘量少用驚嘆號,以免文字貶值;絕對要避免因為忘了加引號而導致抄襲;寫論文絕非一蹴可及,需要長時間練習,往覆修改多次是必然的過程。   總結而言,這本書出版於四十年前,書中提及的打字、建立卡片等手工業,早就為功能強上不知多少倍的軟體(如Endnote等)所取代。書中使用文學藝術歷史的主題來舉例,讀者如果不是這個專業,可以將焦點放在這些實例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規則。至於引用、書目等撰寫格式,還是要依照讀者所屬的學科或者投稿期刊的要求,自行轉譯了。學位論文雖然是畢業要求的門檻,但是論文若寫得好,終生受用不盡。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

城鄉研究所 畢恆達教授 前言   一、以前大學屬於菁英教育制度,只有大學畢業生的子女才能讀大學。除了少數例外,能夠進大學念書的都是可以完全支配自己時間的人。讀大學本應不疾不徐,留一點時間讀書,留一點時間從事屬於中世紀游方僧的「健康」休閒,或參與具代表性的組織活動。   所謂上課其實是精彩的研討會,有興趣進一步深入的學生課後可以找教授及助教繼續開討論會,討論會最多十至十五人。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美國大學的課堂學生人數不超過十至二十人(他們負擔高額學費,只要想跟老師討論時,就有權利「使用」老師)。在牛津大學這樣的學校中,則有稱為「導師」(tutor)的教授,負責帶領人數極少的小組做論文

研究(一年甚至只收一至二名學生),能夠掌握學生每天的進度。   如果今天義大利也是如此,就不需要寫這本書了,儘管書中某些建議,對符合上述「理想」條件的學生也可能有所幫助。   義大利大學是「大眾大學」。學生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來自各種類別的中學,很可能在哲學系或文史科系註冊報到的學生畢業自技術型高中,之前從未學過希臘文,說不定連拉丁文也沒學過。雖然拉丁文對多數學習活動而言並無助益,但是若想讀哲學或文學,仍然十分關鍵。   有些課堂學生多達上千名,教授頂多只能認識三十名出席率較高的學生,在助理(領獎助學金的學生、工讀生或實務課程助理)協助下,能督促大概百名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當中有許多學生經濟

條件優渥,出身良好家庭,與主流文化圈有所接觸,可以參加戶外教學及藝術或戲劇相關活動,可以出國增廣見聞。然而還有其他學生。有的學生必須半工半讀,每天困坐在僅有一萬人口的小鎮戶政事務所上班,小鎮只有文具行,沒有書店。有的學生對大學感到失望,投身政治,進行另外一種自學。但是最終他們仍然必須遵守繳交畢業論文的規定。有的學生家境清寒,選課前必須先計算教科書的成本,告訴自己「這科考試要花一萬兩千里拉」,然後在互補的兩門課程中選擇成本較低的那門課。有的學生偶爾來上課,在人滿為患的教室裡找不到空位,下課後想找老師問問題但是有三十個人排在他前面,而他必須去趕火車,因為住在外地的他無力負擔旅館住宿費用。有的學生從

來沒有人告訴過他如何在圖書館找書,在哪一間圖書館找書,往往不知道在他們所在的城市就有可能借到需要的書,甚或不知道如何辦理借書證。   本書主要是為這些學生提供建議。自然也適用於準備升大學、想知道論文究竟是怎麼回事的高中生。   本書對大家提出的建言有二:   ・就算以前或現在因階級不平等而覺得處境艱難,也可以寫出恰如其分的論文。   ・可以利用寫論文的機會(儘管大學讓你感到失望或挫折)找回學習的正面積極意義。寫論文不只是做概念統整,也是以批判角度看待經驗,培養釐清問題的能力(對未來有益),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借用某些溝通技巧一一說明。   二、因此本書並不打算解釋「如何做研究」,也無意

對學習的價值做理論化的批判性討論,只著重於如何將一份符合規定的實體論文帶到考試委員會面前,有一定的頁數,而且主題跟畢業科系的領域有關,不會讓指導教授痛心疾首、瞠目結舌。   本書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致命傷是最明確的最後一點,看似不重要,卻是唯一有清楚規範的。   三、本書針對的是人文科系的畢業論文。因為我的經驗主要涉及文史科系及哲學系,所以大多案例都與這兩學門研究的議題有關。不過我在本書提出的準則也適用於政治、教育和法律學科的一般性論文

。如果論文是運用歷史研究法或一般性理論做研究,無關乎實驗及實務操作,那麼這本書建議的模式也適用於建築、經濟、貿易和某些理科科系。不過請勿過度依賴。   四、這本書付梓之時,正在討論大學改制,談及將大學學位分成二至三個等級。   要思考的是這個改革會不會徹底改變畢業論文的概念。   如果未來有不同級別的學位,如果未來採用大多數國外現行的學制,那麼就會遇到類似第一章描述的情況(第一章第一節)。也就是說未來論文會分成大學畢業論文(第一級畢業論文)和博士研究論文(第二級畢業論文)。   這本書的建議適用於上述兩者,如果有所區別,會特別說明。   我認為即便未來推動大學改制成功,下文談的內容仍

然適用,特別是在現行制度到可能的改革結果之間這段漫長的過渡期。   五、文學評論家伽薩雷.瑟葛雷(Cesare Segre)看過我的手稿後給了我一些建議。其中諸多建議讓我獲益良多,但有些地方我保留了原本的看法。我對他衷心感謝,這本書若有任何缺失,責任在我。   六、再次提醒。這本書接下來凡提及學生或老師,都同時包括男學生、女學生、男老師和女老師。所有「他」亦泛指他與她。無關性別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