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詩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求詩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媛媛寫的 耳語與旁觀:鐘鳴的詩歌倫理 和(加)王健的 空鳥跡:王安石詩詞中英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331 求主宝血洁净我 - 生命诗歌也說明:是被圣灵充满。 求主让我今隐藏在你击伤石盘; 求主今听我呼求, 让你活水泛滥。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新世界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黃明理所指導 林玟君的 楊慎「六朝學」研究──兼論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容受 (2019),提出求詩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江戶漢學、荻生徂徠、古文辭學、蘐園學派、古文辭學派、《詩評》、楊慎(升菴、升庵、用修、用脩、太史)、六朝論述、六朝學、《麗情集》、《五言律祖》、《絕句辯體》、《升菴詩話》、《升菴詞品》、《墨池璅錄》、《書品》。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林佳蓉所指導 楊允宏的 民初世變下的文體思索:盧前「詩」、「詞」、「散曲」理論及創作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盧前、舊體詩、詞、散曲、世變、文體、民初舊體文學、民國文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求詩歌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2 NEW 粵語詩歌《求主垂聽我禱告》O God Hear My Cry ...則補充:《求主垂聽我禱告》? ??? ???? ?? ??? OP: 基恩敬拜音樂事工Amazing Grace Worship Music Ministry 曲、詞、主唱、和音:林寶鈿參考經文:詩篇四十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求詩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耳語與旁觀:鐘鳴的詩歌倫理

為了解決求詩歌的問題,作者張媛媛 這樣論述:

  「若記憶沒出什麼故障。我從不相信,一個人,一首詩,能改變時代,但我相信,貫穿所有詩篇的那種思想、風格、精神來源,正脫胎換骨,預示新的時代。」——鐘鳴   詩歌倫理既不是一種標榜著與現實倫理二元對立「純詩」理論,也不是對客觀倫理命題的詩意複述,而是一種通過詩歌自身而投射出來的意識存在,涵蓋對歷史的反思、對現實的凝望以及對美學的追求。詩歌的文本不斷地面臨時代所給予的各種考驗,在詞語的交疊與詩藝的轉換中,完整呈現出詩人所探尋的藝術與人文經驗。   在鐘鳴的筆下,詩歌倫理森羅萬象,通過「互文寫作」,實現現實和知識的交互貫通,呈現詩歌文本間的隱祕路徑。這既是一種價值判斷,也是

一種歷史擔當;既是一種表達欲望,也是一種沉默權利;既注重「詩之思」,積澱知識的厚重,也不失「詩之美」,兼顧技藝的輕盈;既回望過去,延續古典文學的舊傳統,也面向未來,另闢漢語詩歌的新路線。 本書特色   1.鐘鳴敏銳地覺察出詩的失真,苦心孤詣地維繫現代詩的陣地,看似始終與時代潮流保持距離,其實早已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2.在鐘鳴的筆下,詩歌倫理森羅萬象,通過「互文寫作」,實現現實和知識的交互貫通,呈現詩歌文本間的隱祕路徑。   3.本書聚焦鐘鳴詩歌的語境與準則,討論詩歌倫理的合理性與可能性。既延續古典文學的舊傳統,也另闢漢語詩歌的新路線。  

求詩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閱讀素養即戰力:跨越古今文學,提升閱讀與寫作力的30堂故事課」介紹

訪問作者:高詩佳

內容簡介:
閱讀素養與寫作引導「雙軌並進」的經典導讀書
一舉收納30則古今名著的說故事玲瓏盒
教你在3C時代擁有第4C(creativity)的法寶

  透過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與警世寓言、現代經典等作品,引領年輕學子進入故事的想像世界。

  現今入學測驗的國文考題不斷強調「閱讀素養」的重要,趨向從「生活經驗」中擷取,注重「想像力」、「創意」及寫作技巧,這是拿高分的關鍵,也是學生學習中文時必須掌握的要訣。另外,當前職場上閱讀力與寫作力的應用與需求,關鍵也在能否精采的說出好故事。然而要讀得深刻、寫得精采,十分需要好老師的帶領引導。

  本書由此出發,旨在協助讀者從「閱讀故事」開始,能夠「發掘創意」、提高「觀察力」,進而來學習寫作,強調「讀故事」與「寫故事」並重,讀寫不可偏廢,這是一本專為年輕學子打造,閱讀素養與寫作引導「雙軌並進」的一本書。

  從「經典小說」入手,作為學習閱讀的文本。擷取古今文學大家的精彩段落,循序漸進步入故事的核心,以啟發、帶動思考和創造力。好的故事總離不開濃厚的寓言性質,每段故事都有如寓言般能啟發人心、反映人性,這本《閱讀素養即戰力》不僅適合學生閱讀,對於想要提昇人生智慧的成人,也是相當好的讀本。
作者簡介:高詩佳
  東吳中文研究所碩士。語文教育書籍暢銷作家,於兩岸皆有著作。《國語日報:中學生報》「讀寓言,學寫作」、「閱讀素養即戰力」、「古文觀止學寫作」、「社群微寫作」、《未來少年》「高詩佳創意作文」、《幼獅文藝》「學測作文輕鬆學」等專欄執筆。中文閱讀與寫作、繪本故事專業講師、文學獎評審。曾獲邀至台北詩歌節、台大電機所、清華大學、東吳大學師培中心、東海大學、台北市立圖書館、台中國文科輔導團、《幼獅文藝》寫作班、《聯合報》作文教室、「張曼娟小學堂」等上百所學校團體演講、授課及師資培訓。

作者粉絲頁: 高詩佳遇見.文字

粉絲頁: 印刻文學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楊慎「六朝學」研究──兼論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容受

為了解決求詩歌的問題,作者林玟君 這樣論述:

本研究名為「楊慎『六朝學』研究──兼論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容受」,意在借鑒日本江戶中期漢學家荻生徂徠學習明代文學,並利用明代文學理論,回應江戶當時的日本漢學弊端,建構「古文辭學派」之方式,進行對現行中國古典文學理論建構之反思。本研究自文獻與版本目錄考證出發,於現存楊慎之各類著作中,蒐集、歸納、整理散落於楊慎詩、詞、筆記、書學論著等各類撰作中的六朝論述,復參酌楊慎生平學術風格,以及明代文學風尚,將其回應明代文學流弊的苦心,後設建構成「六朝學」此一文學理論體系。本研究更嘗試藉由中、日書物流傳史料,由楊慎著作東傳日本之歷史事實,設法歸納出「楊慎—楊慎著作─楊慎學術—江戶荻生徂徠」此一跨文化之知識圖譜

,並且嘗試論證「楊慎—六朝學—江戶荻生徂徠」此理論脈絡相繫之可能性,企圖補充從來對明代楊慎「六朝學」批評與研究之不足,將楊慎從依附於明代復古,或是被輕易以「六朝派」概括的論述中獨立出來,統整其學說獨到之處。換言之,本研究旨在自「文獻學」、「版本學」與「文學理論」三方向,融通並建立楊慎「六朝學」之架構,及其學術在中、日文化史上的流播軌跡,進而補充檢討過去文學史之不足。為求融通「楊慎—荻生徂徠」於明代古典文學、古籍文獻的中、日交流與受容,本研究除了緒論與結論外,正文以建構楊慎「六朝學」為主軸,並援引、兼論關荻生徂徠之說。本研究一方面探索楊慎對明代文學批評之關懷核心,另一方面以荻生徂徠學說作為論證、

建構中國古典文論之參照,職是,各章節之安排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目的與具體方法、第二章為「楊慎《世說舊注》與人物筆記書寫」、第三章為「楊慎對六朝文藝的選評」、第四章為「楊慎詩詞著作中的六朝論述」、第五章為「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之容受與闡發」、第六章為「結論」。第一章「緒論」。本章自中、日書籍之流傳與收藏故事談起,透過對於中國明代書籍海外傳藏狀況的調查(以本研究主題楊慎著作為核心),及這些書物在江戶日本的傳播狀況,由歷史發展思索文化交流活動的意義。一方面自楊慎著作中,歸納、整理其學說傾向六朝的諸般特色,一方面以「楊慎—楊慎著作─楊慎學術—江戶荻生徂徠」為宗旨,並試圖推進「楊慎—六朝學—江戶荻

生徂徠」之理論架構,企求進行歷史性、文學性跨文化的比較,展演百年來的文化流衍地圖,以祈構築一跨文化的楊慎「六朝學」知識圖譜。第二章「楊慎《世說舊注》與人物筆記書寫」。本章從陳洪綬之「楊升庵簪花圖」談起,分析楊慎在抑鬱不得志之際,其「佯狂」、「奇裝異服」行為的背後,如何含藏著對魏晉人物「任誕」行跡的追摹,以及借「服妖」舉止以抒諷諭之目的。順此脈絡,進一步探討楊慎纂輯《世說舊注》的目的、宗旨,以及是書所輯佚之內容,對於既往《世說新語》故事的補充作用。最後,通過楊慎多篇筆記人物書寫,剖析其對魏晉人物事蹟的愛好,不僅表現在考據和個人行跡,更假筆記體裁以寄筆端,以魏晉筆記體記載其所忻慕之人物,既是對六朝

人物筆記的繼承,亦是借六朝文學體裁寄遇自身的時代價值。第三章「楊慎對六朝文藝的選評」。本章自古籍文獻學出發,針對《楊升菴批點文心雕龍》、《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以及《墨池瑣錄》、《書品》等書學論著,進行書誌資料的比勘與考證。其次,經由文本內容的考證與分析,爬梳《楊升菴批點文心雕龍》之點評文字與圈點工夫,探求楊慎六朝論述之理論淵源,及其將六朝詩論、文論運用在個人文學批評與創作,所欲表達的文學理想。循此脈絡進一步探討《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所呈現的文本現況與編選意識。最後,探討楊慎對六朝書學的編選與主張,並經由其個人書作與魏晉書帖之比勘,論證楊慎書學亦摹習六朝帖學的欣趣。自

文學批評、詩歌選集、書學理論三種層面,論證楊慎「六朝學」的宗旨與內涵。第四章「楊慎詩詞著作中的六朝論述」。全章旨在審視楊慎承繼中國文學「以選為評」之《選》學傳統,採六朝儷篇成集,纂輯《五言律祖》、《選詩外編》、《絕句辨體》等選本,辨析其復古詩學觀及各選本之選錄尺度,申論楊慎主張欲觀漢魏遺音,追求詩歌典雅,當自六朝詩入手的詩學信仰。本章更由詩學理論擴及詞學理論,探討楊慎的詞學論述,及其對填詞藝術技法、聲律音調的主張。一方面,由《詞品》著手,分析楊慎對「詞」之源流,及對時人填詞弊病的反思。另一方面,顛破時人論詞度曲,必宗宋詞的傳統。楊慎追本溯源,強調「詞」是「詩」之變體,是解散詩句句式結構,作長短

句韻語而成,此亦「詞」謂之「詩餘」本因。又,「詞牌」名稱,亦多發端自六朝詩之語,是以其論詞觀點獨樹一幟,將「詞」之濫觴,溯及古詩,推本歸源於六朝詩歌。最後,復將楊慎理論對照作品,藉由《廿一史彈詞》(《歷代史略詞話》)、《升庵長短句》等著作,從「理論」的檢視,回應到「創作」的「實踐」層面。全章試圖具體而微地闡發楊慎在詩詞學方面之創見,並肯認、發揚其欲矯正時弊,回應明代文壇詩詞風尚與觀念的苦心孤詣。第五章「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之容受與闡發」。本章一方面梳理江戶時期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之引用,一方面分析徂徠的詩學論述,釐清其對中國明代詩學觀念的接受與應用,此外,本章更考證日本早稻田大學服部文庫典藏之徂徠

《詩評》寫本,首先,自書誌學研究的觀點,揭示該寫卷的傳藏特色,及和寫本的鈔寫知識;其次,將該卷和漢混淆文之內容逐一釋文、解讀,剖析其要旨,從中考述徂徠的詩歌批評觀念,理解徂徠對漢詩批評術語的把握與示範;最後,參酌徂徠的詩學理論與詩作,理解其在漢詩「學習」與「創作」間的風格轉向與選擇。透過以上考察,既釐清徂徠對明代復古詩學的接受與運用,亦把握徂徠漢詩觀念對江戶漢學,乃至中國明代詩學研究的重要參照指標及意義。同時,檢視徂徠漢詩創作,將其理論對照實踐,析論其學習明代文學眾家之長(包含李攀龍、王世貞、楊慎等),致力於擺脫宋儒、宋調的制約,重新審視漢詩「情」、「意」、「理」,著重詩歌遣詞用字間「氣格」、

「風調」、「色澤」、「神理」之苦心,理解中(明代)、日(江戶)古典詩歌理論如何進行受容與轉化?重而再次省思楊慎詩學理論在東亞漢詩史上的歷史意義。第六章「結論」。回顧本研究之特色與貢獻。本研究主要自考證中、日書物流傳出發,首先,考察江戶漢學家所藏楊慎著作,增補既往大庭脩氏《舶載書目》之考證結果。從而比勘校正與楊慎研究相關之古籍版本異文、訛誤、脫漏等處。其次,提出「六朝學」之理論架構,修正暨補充過去雷磊氏、高小慧氏「六朝派」之說法,嘗試建構楊慎「六朝學」之理論範疇。再者,藉由考察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的徵引,以及兩者理論脈絡相似之處,修正暨補充自松下忠氏以來對徂徠學說的風格歸納與說法,進而釋文並析論荻

生徂徠《詩評》,既理解江戶漢學家對漢詩的學習與轉化,更藉此觀察中國明代文學流播至江戶的應用與變化。最後,尅就筆者從事本研究過程中,對中國明代文學與日本江戶文學之關係,以及對文獻、書物考察的種種心得與反省,補述對「中國明代文學於江戶文學之變容」與「數位化時代的古籍文獻學、版本學」之統整與反思,亦申述筆者對未來研究方向之期許。本研究更藉由對東亞學術發展的觀察,反省歷來的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反思新時代學人當如何理解、敘述中國古典文學,如何使中國古典文學不再只從古代、從中國內部來觀看、書寫中國,能夠開始從「周邊看中國」,故而在材料取則上囊括臺灣、中國、韓國、日本。本研究更希望從日本漢學視域(特別是江戶時

代的日本)來觀看中國古典文學,希望透過此相對的視角──江戶漢學家如何理解、想像明代復古文學,使用楊慎學說等,架構跨文化之知識圖譜。同時,本研究更期許透過對日本典藏明代楊慎著作之文獻整理,與荻生徂徠的漢文詩論相互對照比較,對楊慎的文學抉擇及貢獻,作一跨文化的省思與理解,亦對中、日書物流傳,江戶文學與中國明代文學之聯繫,重新省思且再次剖析其間的脈絡細微之處。換言之,緣於中國明代與日本江戶時代密切的書物交流,以及日本漢學家援引明代文學,對日本漢文研究進行反省與回顧的方式,能幫助本研究站在一個新視點,既回顧文獻與歷史的發展,亦重新思考楊慎長久以來被文評家忽視、掩蓋、邊緣化的「六朝學」。

空鳥跡:王安石詩詞中英本

為了解決求詩歌的問題,作者(加)王健 這樣論述:

本書精選王安石詩詞130首,大部分是絕句和律詩,由加拿大著名漢學家王健和李盈教授編譯。另外,還包括一篇學術分量較重的王安石詩詞研究性文章。 本書按照王安石的創作歷程,將他的詩詞分為八大類別,分別是:應景詩、同情心、憤慨、雄心、自憐、無雄心與不勉強、覺悟、和解。每個類別有一個總體介紹。每首詩都配了原創手繪彩色插圖。插圖兼具豐子愷畫作的安靜、超遠、悲憫心、雅趣與老樹畫作的自在、灑脫。   王安石的詩現存1531首,大致可以以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為界分為為官和隱居兩個階段,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前期創作主要是“不平則鳴”,注重社會現實,反映下層人民的痛苦,傾向性十分鮮明,

風格直截刻露。主要有針貶現實、抒發政見、言情抒懷的政治詩、詠史詩、寓言詩和酬答贈別、悼念亡友之作。如《河北民》反映了遼和西夏入侵,北宋王朝搜刮民脂民膏,屈辱求和,人禍天災,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收鹽》《省兵》《兼併》《感事》等詩也都表現了詩人體恤民生疾苦,主張改革弊政的進步思想。   後期詩作,或直抒胸臆,抒發詩人被迫隱退的憤懣之情:“萬事付鬼 ,恥辱何足論”(《謝公墩》);或托物寄興,表現詩人剛正不阿的稟性,如《孤桐》《古松》《梅花》等。而更多的尤為人們所稱頌的則是那些描繪湖光山色的寫景小詩(主要是絕句)。後期創作“窮而後工”,致力於追求詩歌藝術,重煉意和修辭,下字工、用事切、對偶精。

王健(Jan W. Walls) 加拿大著名漢學家。1940年生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分別於1965、1969、1972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獲得中文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博士專業專攻中國文學發展史,導師是中國著名文人柳亞子先生的兒子柳無忌。   隨後30多年先後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日本愛知大學、加拿大比西大學、維多利亞大學和西門菲莎大學等從事中文教學和中國文化研究,其間於20世紀80年代初任加拿大駐華使館文化參贊,在外交、教育、中西文化與文流等方面貢獻良多。他在中國文化向英語世界的傳播過程中,做了大量、切實的翻譯、引介工作。   近年來,王健和夫人李盈將大量中國詩歌、寓言和民間傳說

譯成英文在西方出版。他喜歡讀中國古典文學,起居飲食與中國人無異,還能打一手漂亮快板,用中文說相聲。溫哥華主流報紙《太陽報》曾評論,“對現在漢語越來越重要的國際社會來說,王健教授是一位先驅,在東西方之間建立了無數橋樑”。   李盈(Yvonne Li Walls) 美國華盛頓大學碩士,印第安那大學准博士,主修比較文學。曾任教于美國華盛頓大學、印第安那大學、明尼蘇達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日本愛知大學、加拿大比西大學、維多利亞大學和西門菲莎大學等,曾出版英譯中和中譯英之作品多項。 00 / INTRODUCTION 02 / ABOUT WANG ANSHI 14 / A

BOUT WANG ANSHI'S POETRY 24 / OUR APPROACH TO TRANSLATING THE POEMS 000 /WANG ANSHI: SELECTED POEMS 000 / POEMS ON OCCASIONS 1-26 058 / SYMPATHY 27-31 072 / RESENTMENT 32-42 100 / AMBITION 43-49 116 / SELF-PITY 50-63 148 / NON-AMBITION AND NON-ASSERTION 64-115 256 / AWARENESS 116-126 282 / RECONCILI

ATION 127-130 294 / POSTSCRIPT 01 / 導言 03 / 王安石:其人 15 / 王安石:其詩 25 / 有關我們的翻譯 001 / 王安石:詩選 001 / 應景詩1-26 059 / 同情心27-31 073 / 憤慨32-42 101 / 雄心43-49 117 / 自憐50-63 149 / 無雄心與不勉強64-115 257 / 覺悟116-126 283 / 和解127-130 295 / 後記

民初世變下的文體思索:盧前「詩」、「詞」、「散曲」理論及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求詩歌的問題,作者楊允宏 這樣論述:

盧前為民初著名詞曲學家,不僅致力建構舊體韻文理論,亦兼擅新、舊各體文學創作;更與任訥聯袂擘劃「散曲」理論體系,成為「散曲」學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為了探索盧前在民初學界的特殊意義及重要貢獻,本論文採取「跨文體」研究視角,觀察盧前在民初世變的多重情境下,如何省思「新」與「舊」、「中」、「西」、「白話」與「文言」的關連,如何重新架構「詩」、「詞」、「散曲」文體論;並且從文體「理論」與「創作」的參差映照之中,分析盧前如何活化各式舊體韻文,以回應世變,定位自我。本論文運用三種層次解決上述問題:第二章「文體觀的生成背景」以政體轉變、戰爭動盪、教育制度、學術思潮作為世變背景,詳細考察盧前一生行止如何在世變

影響下,奠立其理論及創作的視野基礎。第三章「文體論的架構體系」探討盧前利用學科分化的架構,如何從「共性論」、「辨體論」、「發展史論」三大層面重新建立「詩」、「詞」、「散曲」的義界、性質與流變;詳述盧前如何援用各種策略,建構散曲的學科版圖。「文體實踐的轉變歷程」一章挽合上述二章觀點,將盧前的創作實踐分為前、後二期,探索每一階段的文體觀、創作意識與特點的細部漸變軌跡;進而觀察創作實踐理論的過程中,如何從廣泛涉獵到迷惘游移,最終拓闢「民國詩」的新格局。經由三方面層層分析,展示盧前不同於其師吳梅以及學衡派第一代的新視野。他致力溝通新舊文體的隔閡,而散曲則是立足於新、舊兩端的平衡點;他延續吳梅的理念,彌

縫理論與創作的斷裂,並且為理論注入時代元素,為創作開拓新變空間,賦予舊體韻文新的存續生機。民初學人雖然已往,但是餘波猶存,他們極力開創學科以及創作新實踐的成果,對當代影響深遠,如何重新鑑往而知來?則是當代學人值得深入反思的課題。本論文所提出的一套文學研究法――――通過「世變」與「文變」的互動考察,以「跨文體」視角連結「理論」與「創作」,希冀能開展「民初舊體文學」以及「專家研究」的新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