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藝術高中普通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另外網站國立新港藝術高級中學111 學年度課程地圖也說明:國立新港藝術高級中學111 學年度課程地圖. 社會組班群 ... 美術(2) 藝術生活2. 家政1 體育2. 美術2 藝術生活(2). 家政1 體育2 ... 普通生物學探索1. 生活中的物理學(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張德永所指導 黃歆喬的 遊客對文化觀光的認知、動機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萬華區為例 (2011),提出新港藝術高中普通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觀光、認知、動機、滿意度、萬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顏妙桂所指導 賴文仁的 隨大甲媽出遊去:台灣文化慶典活動之參與體驗與社會互動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文化慶典、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參與體驗、社會互動、旅遊人類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港藝術高中普通科的解答。

最後網站代辦購買新港藝術高級中學畢業證書則補充:新港 」特展,從新港作家林懷民、鄭宗弦的文學作品出發,與1994年全國文藝季「親近新港」 ... 普通高中結合藝術領域課程,藉此激發並活化學生創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港藝術高中普通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遊客對文化觀光的認知、動機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萬華區為例

為了解決新港藝術高中普通科的問題,作者黃歆喬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萬華區遊客在文化觀光認知、文化觀光動機與文化觀光滿意度的現況及三者之間的關係,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遊客,在文化觀光認知、文化觀光動機與文化觀光滿意度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並以自編之「遊客對文化觀光的認知、動機與滿意度調查問卷」,針對480位遊客進行調查,有效問卷為423份,可用率為88%。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以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一、臺北市萬華區遊客之文化觀光認知、文化觀光動機與文化觀光滿意度皆為良好。二、臺北市萬華區遊客文化觀光認知之現況以學歷為高

中職以下、職業為軍公教的遊客較高。三、臺北市萬華區遊客文化觀光動機之現況以學歷為高中職以下、未婚、平均月收入為20,001~40,000元的遊客較強。四、臺北市萬華區遊客文化觀光滿意度之現況以女性遊客、年齡為20歲以下、學歷為高中職以下、職業為學生、未婚、平均月收入為20,000元以下、居住地為國外的遊客較高。五、臺北市萬華區遊客文化觀光認知愈深則文化觀光滿意度愈高。六、臺北市萬華區遊客文化觀光動機愈強則文化觀光滿意度愈高。七、臺北市萬華區遊客之文化觀光認知與文化觀光動機能對文化觀光滿意度做有效的預測,以「人際交流」層面解釋力最大。八、依據本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下列建議:(一)對政府部門之建議

1.舉辦文化觀光的教育訓練課程,提升遊客對文化觀光的認知程度 2.培育優秀的導覽解說人員,以提高文化服務品質 3.以古蹟歷史意象強化城市觀光品牌,積極拓展都市文化行銷(二)對經營單位之建議 1.藉由各種軟硬體設備,以提供相關旅遊資訊 2.結合古蹟特色,規劃各種藝術文化活動 3.串聯各個古蹟景點,以帶動週邊地區的發展 4.擴大與旅遊業者合作,推出各式套裝行程

隨大甲媽出遊去:台灣文化慶典活動之參與體驗與社會互動研究

為了解決新港藝術高中普通科的問題,作者賴文仁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旅遊人類學觀點,視文化慶典活動為一種儀式旅遊的社會現象。在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期間,以大甲媽祖遶境路線與空間為田野現場,質性研究為研究派典,現象學思維探究經驗本質,採用民族誌尋找情境脈絡,運用旅遊人類學立場進行論述。研究者以參與觀察者的角色,透過台灣民眾跟隨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過程中,探索參與者的行為樣貌與體驗歷程;和處於當下情境中與他人的社會互動現象;以及對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演變的觀感與看法。 研究者於2008年至2010年連續三年進出田野現場,並以田野札記、錄音、照相及深度訪談作為蒐集田野資料的方式,先以前導性研究得正式訪談5位研究參與者;翌年再進行正式深度訪談,計

有27位研究參與者。本研究經田野資料進行歸納與分析,其研究發現為:在個人參與者的體驗歷程方面,分為個人參與者的行為樣貌,以及個人參與者的體驗歷程兩個主要範疇;而對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期間之社會互動觀感方面,分為人際角色的互動體驗,對社會互動的正面觀感,以及對社會互動的負面觀感三個主要範疇;最後,在個人參與者對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之演變觀感方面,分為活動策略推展,順應社會潮流,生活型態變遷,影響參與趨勢,以及核心價值在於持續傳遞台灣人的傳統精神三個主要範疇。 台灣民眾參與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在異於世俗時空的「過渡狀態」中,尋求一種身心靈的存在性意義,以體驗「共睦態」的存在型儀式實踐。這些人在

歷經「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試煉過程後,民眾就可以「心滿意足」的回歸到現實生活社會。另外,個人參與者在這段期間,接觸他人也是會有一番心理的矛盾與掙扎的心路歷程,後來逐漸撇開平日生活及職場的面具,不論社會地位及職業貴賤,所以「卸下心防、放開心胸」,於是「人性本善」的特質就顯露出來。 當然,在這段慶典期間,賓主雙方皆覺察到處於一種暫時性的過渡狀態和身份,這是雙方表達友善行為之最佳交流機會;也是「主人」款待「客人」在神聖世界生活所需,酬謝「客人」替「主人」行道而不求回報。這所謂「非對稱酬庸」之交換概念,唯有在大甲媽祖遶境期間才會存在,過了這段活動期間就不存在了。接著,從個人參與者的觀察角度,對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演變的觀感,發現大甲鎮瀾宮順應社會潮流,活動策略奏效,容易吸引民眾參與;然而,也看出社會生活型態的變遷,多少會影響到民眾參與的趨勢;並且,從參與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中,發現核心價值是持續傳遞台灣人的傳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