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形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文學藝術形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彼得‧漢德克寫的 第二把劍:五月故事 和顧曉軍的 顧曉軍小說【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木馬文化 和白象文化所出版 。

東海大學 中國文學系 李立信先生所指導 朱我芯的 詩歌諷諭傳統與唐代新樂府研究 (2003),提出文學藝術形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諷諭、新樂府、中國詩歌傳統、敘事、唐詩與政治。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文學藝術形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第二把劍:五月故事

為了解決文學藝術形式的問題,作者彼得‧漢德克 這樣論述:

  語言暴力,一旦化為文字,隱而不顯的凶惡能致人於死。   既然如此,我也將祭出我的「第二把劍」!   漢德克始終在探究語言的邊界、語言抵達的是什麼,   《第二把劍》是漢德克文學世界的最終意義。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最新力作   漢德克對於正義與暴力的思索   復仇之日啟動,今天不是一個能靠希望度過的日子。     一生中,漢德克以文字為業,他前衛、大膽,充滿實驗性,他將語言視為神聖之物,然而,一名記者卻以語言玷汙了他以及他的母親。     「是的,暴力存在於我的某些行為,也以另一種更常發生、更猛烈的方式,存在於我的語言中。但我那些語言的暴力,一律都是口說,從來不是書寫

下來的文字,我的意思是,不是給那些特定的閱聽大眾,為了出版所寫下的文字。那樣的書寫與記錄,將暴力化做文字,向來是我的大忌。」     一名女記者在報紙上寫了一篇針對他的文章,但不只是針對他而已,甚至指控他的母親其實是納粹的追隨者。   他知道,他不能坐視不管,他必須為他母親復仇,不計一切代價……     有些事情依靠法律並不一定能夠獲得解決,於是乎,受迫害者需要第二把劍,一把正義之劍,來消弭體制外的仇恨。以書寫做為銘刻,第二把劍就此而生。 好評推薦   童偉格、何曼莊 /專文導讀     陳思宏/作家   鍾文音/作家   陳榮彬/台大翻譯碩士學程專任助理教授   何致和/作家     

  各界推薦   「第二把劍不是以鐵鑄造,而是以敘事本身鍊冶,又是一個出自信仰的傳說?可能是,但同時也是文學的勝利。」──Lothar Müller, 《南德日報》   「或許今日讀者會(也應該這麼)認為,這本書是作者漢德克對批評者的陰險報復,但對仰慕者而言卻是一場盛宴。一把十足的雙刃劍。」──Philipp Haibach,《文學世界》   「第二把劍是漢德克作品中罕見,能令讀者懸著一顆心直到最終的書:書中的『我』會對那位女記者採取報復行動嗎?這是一場文學遊戲,不僅關乎書裡所敘述的事,也關乎個人聲譽的認知。」──Sebastian Hammelehle,《明鏡週刊》   「本書巧妙地

交雜著高明及做作……五月故事讀起來如春光般的輕盈,同時也是一場大師級『一本正經的遊戲』。」──Thomas E. Schmidt,《時代週報》   「五月故事中處處指涉漢德克長年以來所曾書寫過的片段……作者近乎戲謔地指涉自己的作品,大半輕巧敏捷,但總在關鍵處陡然深沉起來。」 Mladen Gladić, 《星期五週報》   「在漢德克的敘事宇宙中,《第二把劍》猶如一顆晶亮的拼花碎石。」──Werner Krause, 奧地利第二大報《小報》   「漢德克輕鬆地秀出一張張藏在袖子裡的牌,故事起初看起來像是隨意的堆疊,但漸漸地形成一個複雜的結構,過程中作者不時對著讀者眨眼。他書中的主角從不令

人厭惡,因他從來不是個嗜殺者……這也使得這個復仇故事展現出不相符的輕盈並維持了歡快的平衡。」——Michael Wurmitzer, 奧地利《標準報》   「漢德克的五月故事,具文學大師風範的自我探索文本,卻同時驚人地令人困惑。」──Ulrich Kühn,《北德廣播文化台》   「《第二把劍》挾著鬥志激昂的標題走進文學,漢德克史詩以夢遊者的姿態銜接上荷馬史詩……漢德克以古典史詩的迴響空間消釋了敘事與宗教間的界線,但這不該被認作神學上的堅信,而應視其為一種『文學涵蓋一切』的表達。」──Helmut Böttiger, 《德國廣播文化台》   「漢德克這本新書充分展現出大師的描寫功力……創

造出一種不會太快過期的文學藝術形式,甚至在百年後還能引發閱讀者的熱情。」──Ulf Heise,《中德廣播》   「最終那樣自然而然導向結束的方式,令讀者動容,其他人可能仍是無動於衷。他們會保持沉默嗎?我想是不會的。」──Lothar Struck, 《文采與庸乏──文學與當代批評雜誌》   「……畢竟沒有人能夠質疑諾貝爾文學獎的讚美,做為一個作家,漢德克『憑藉著語言的獨創性探索了邊境,以及人類經驗的特殊性』,他的著作給予了文學無聲的考驗,在他的語言底下,過往的文學都顯得太過平凡了。」──《金融時報》

文學藝術形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城的聲音】「從前,香港是個漁港……」這句話,香港人都耳熟能詳,但未必懂得怎樣把故事說下去。親身乘搭舢舨船,到 #香港仔 避風塘遊覽,探索昔日水上人的生活面貌,自能更了解香港身為漁港的歷史文化。

水上人後代陳子坤及其妻阮穎姿,2019年起經營文化旅遊機構「浪遊漁港1773」,舉辦香港仔港灣舢舨遊,讓人沿途觀賞風景之餘,亦有內容豐富的語音導賞、「住家艇」展覽參觀環節。「香港仔以前有水上人在此居住,有community,有『住家艇』、形形式式的漁船,在它們未真正式微或消逝前,希望把這種文化承傳下去。」阮穎姿說。年屆七十歲的水上人杜海富,是舢舨遊的船長,他自述水上人的刻苦生活:「水上面嘅生活,千變萬化,刺激試過,乜都試過。」
- - -
《明周》推介:
【我城的聲音】樹上男兒攀樹師 馬學銘 入行十一年見證香港樹變遷
https://youtu.be/_FkzoObeJmU
【我城的聲音】本地旅行團:童遊社區 孩子看天下
https://youtu.be/w227OB4anAA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詩歌諷諭傳統與唐代新樂府研究

為了解決文學藝術形式的問題,作者朱我芯 這樣論述:

摘 要 本論文的研究宗旨,是在諷諭傳統的研究平台之上,突出唐代新樂府的諷諭性,使中國詩歌的諷諭特質得以有更具體且鮮明的呈現。 本論文的撰述,主要遵循四點原則:第一,本文意圖藉由唐代新樂府與詩歌諷諭傳統的聯繫,突顯新樂府的諷諭本質。第二,新樂府不能抽離於當時代的諷諭詩之外來談,它的興衰關聯著時代諷諭詩風的起落。第三,新樂府多為時、為事而作,因而本文針對重要新樂府詩家的作品,主要採詩史互証的方式,力求還原詩人論刺所指的事象原貌,並解析詩人的論事觀點及政治立場。第四,對於歷代諷諭作品的考察,本文側重於唐代作品的分析,對於諷諭詩發展具有開創性的詩人,尤其力

求詳析其特色,以闡發諷諭詩與時事之間密切關聯的特性。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談新樂府界定的相關問題。本文定義新樂府為:以諷諭時政、民生、世風為旨的唐代新題樂府詩。據此定義,本章深入探究了歷代詩論對新樂府的認知要義、《樂府詩集》的「新樂府辭」界定,以及唐樂府的分類等問題。 第二章,論唐以前的詩歌諷諭傳統,主要以諷諭論述、諷諭詩風、諷諭手法為三大主軸,詳加剖析。 第三、四兩章,接續第二章,分析隋唐諷諭論述回歸漢儒美刺說,以及諷諭詩風復盛的過程,並著力突顯新樂府自初唐開始隱微漸興的發展情形。 第五章,探討中唐新樂府大

盛的原因,考量的層面包括當時的政治和社會背景、學術風氣變化、士人從政心態、樂府文學本身的演化趨勢等。 經由以上五章的研究,本論文得出了較具新意的研究成果如下: 第一,在新樂府的界說方面,本文藉由過去學界未曾考量的歷代詩論對新樂府認知的分析,確認了新樂府在歷代的接受中,始終緊扣時事諷諭的特質,而絕少有如郭茂倩之以「未嘗被於聲」的「唐世新題」為新樂府者。 第二,本文附錄一的「唐樂府諷諭分析表」,力求完整呈現了全唐的新樂府詩,以及全唐樂府詩中,「古題」與「新題」,以及「諷諭性」與「非諷諭性」的演化情形,對於所有諷諭主旨,以及新樂府的諷諭手法

也進行了分析。藉由此表,本文詳實觀察到了唐樂府演變的重要跡象,也具體提出許多科學化的統計數據與據以繪製的趨勢圖表,成為本文論說唐樂府發展的有力依據。 第三,學界歷來對於所謂詩歌諷諭傳統的概念,較為含混籠統,本文縱向梳理了先秦至唐的詩教觀,發現諷諭的意涵自先秦至唐,大抵歷經了三階段的變化。 第四,關於諷諭手法的發展,本文歸結得出「古詩」與「樂府」兩大發展脈絡。其中古詩一系,主要是比興託諷的手法;樂府一系,主要為即事起敘的手法。 第五,過去的新樂府研究,大多侷限於少數代表詩家的經典之作研究。本論文由於在《全唐詩》中盡力篩檢出了所有的新樂府

,因而得以對全唐新樂府的發展,有更全面且詳實的觀察與發現。 第六,關於中唐新樂府興盛的原因,除了衰而中興的時局背景之外,本文也觸及了過去新樂府研究較少論及的另外三點原因:一是啖助、趙匡的《春秋》經學派對貞元、元和學風新變的影響。二是昂揚向上的中興氣氛,激發了士人匡時濟世的諫臣意識。三是樂府文學本身由古題趨為新題、諷諭的比例漸增、新題諷諭逐漸取代古題諷諭的演化趨勢。 此外,本文還藉由兩晉南北朝怨刺之音的稀微,發現了文學的自覺,對於政教詩學觀以及諷諭詩的發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力。而且,凡是不能接受文學藝術形式發展規律的教化詩觀,對於淫靡綺豔文風的糾偏,往

往無效。而各時代的政治氣氛、學術潮流、士人心態,以及文壇風氣等變化,也都是影響諷諭論述與詩風的重要因素。至如初唐史學家劉知幾《史通》的實錄史觀,反映了陳子昂興寄說出現的思想背景,甚至深遠影響了中唐的經學思想及新樂府創作風潮,也是對新樂府研究可茲補充的論說。 關鍵詞:諷諭、新樂府、中國詩歌傳統、敘事、唐詩與政治

顧曉軍小說【四】

為了解決文學藝術形式的問題,作者顧曉軍 這樣論述:

  打開《顧曉軍小說》,恰如進入另版的《水滸傳》,撞見一個又一個活靈活現的小人物,且能觸摸到他們的喜怒哀樂與靈魂。     ◎大陸作者顧曉軍所著系列小說之第四部,共五十則短篇小說,量大質優品高,媲美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前衛的思想、鮮活的形象,寓哲理於情節敘述中,大陸同行無出其右。   ◎筆墨簡潔、亦莊亦諧、宜雅宜俗,可做範文模本,更可增識益智消遣。     情節韻味無窮,猶如用一枚枚漢字畫就的《清明上河圖》。   讀顧曉軍小說,知中國社會真實現狀,懂小人物的艱辛、命運和心靈。     顧曉軍是中國著名作家,也是思想家,還是個傳奇式人物。有人說,他筆下的小說,可謂大陸社會轉型期的世

態圖。更有人說,他的小說,美則美得要死,俗則俗得讓人心驚肉跳。     他追求小說的意蘊深厚、雋永與韻味無窮,講究語言的洗練、犀利、乃至刻薄;塑造人物,則著意立體、豐滿、多面與呼之欲出。情感豐富而幽默,其作品不是讓人忍俊不住,就是讓人悲痛欲絕。     當今世界,國成聯合國,村變地球村,共性大潮消泯個性風骨,高頭講章掩埋文學精品。當此之際,中國當代思想家、著名作家顧曉軍先生繼奉獻其短篇小說精選集(一)(二)(三)和長篇小說《天上人間花魁之死》之後,又向讀者捧出《顧曉軍小說【四】》,繼續為世界文學和中華民族增光添彩,為平民百姓揚眉發聲,為掃除人寰及網絡的魑魅魍魎盡一份自己的心力。     一樣的

精美絕倫,稍異於(一)(二)(三)者,這《顧曉軍小說【四】》多了些微型佳構,多了些寓言哲理,多了些異域風情,多了些畸人軼事,再一次顯示了顧曉軍先生的文學體驗之扎實、深入,文學想象之奇崛、寬廣,文學構思之敏捷、睿智,以及爐火純青的對小說這一文學藝術形式的駕馭本領、創造能力。為了保鮮你對現實人生的感性認識和審美個性,選讀文學精品是較好的途徑,為了透徹認識現實人生裡的中國社會和世界思潮,選讀顧曉軍小說,包括這本《顧曉軍小說【四】》,不但是較好的途徑,而且是一條捷徑。     這本《顧曉軍小說【四】》,字字珠璣,篇篇精品,而且是有個性風骨可雅俗可共賞的文學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