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值航測地形圖查詢系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數值航測地形圖查詢系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詹氏書局編輯部寫的 營建法令輯要101年度合訂本(最新營建法規/最新解釋函令)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高市率先全國推「跨越時空E指通」便民服務 - 地產天下也說明:高市府都發局率全國之先,推出創新便民措施,將日據時期古地圖、歷史都市計畫航測地形圖、近期航照圖各不同時期重製數值化圖資,進行套疊整合於GIS系統, ...

健行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空間資訊與防災科技碩士班 黃名村所指導 張嘉修的 利用IDF曲線推估暴雨引致的土石流規模 (2021),提出數值航測地形圖查詢系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土石流規模、IDF曲線、合理化公式、三角歷線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地球科學研究所 邱永嘉所指導 張瑀宬的 以鹽水示蹤劑試驗與數值模式探討高山一級河川之地表水及地下水交互作用–以七家灣溪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地表水與地下水交互作用、伏流水、斷流、導電度、鹽水示蹤劑試驗、數值模擬、七家灣溪的重點而找出了 數值航測地形圖查詢系統的解答。

最後網站嘉義縣都市計畫地形圖數值圖檔使用申請表(機關及學術機構專用)則補充:嘉義縣都市計畫地形圖數值圖檔使用申請表(機關及學術機構專用). (18.58KB)odt檔案下載 · (94.20KB)pdf檔案下載 · (20.70KB)docx檔案下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數值航測地形圖查詢系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營建法令輯要101年度合訂本(最新營建法規/最新解釋函令)

為了解決數值航測地形圖查詢系統的問題,作者詹氏書局編輯部 這樣論述:

  將101年度建築相關法律修正、新增與刪除部分,加以編輯和匯整,適合常需查詢相關法令者使用。

利用IDF曲線推估暴雨引致的土石流規模

為了解決數值航測地形圖查詢系統的問題,作者張嘉修 這樣論述:

土石流是水混合了土砂與石頭等粗細粒料後,因為重力的作用,沿著邊坡、蝕溝或溪谷向下游快速流動的一種流體,經常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與人命傷亡。由於土石流的規模與保全對象的多寡、疏散路線及避難處所的規劃、防治工程的設計等密切相關,本研究極為探討如何估算土石流的規模。一般於現地勘查之後,配合衛星照片或是航空照片的比對,對於土石流溪谷上游崩塌的土方量已可進行初步的估計,但這只是純粹「土砂」的量,而非「土石流」的量。降雨之後,大量的水混入土石,將使土石與土石間的間隙擴大,這些間隙將被水與些許的空氣所佔據,這種水與土石混合而成的土石流,其規模將會擴大許多。本研究將整理文獻中的土石流規模的預估方法,利用水文學

中的降雨強度-延時-頻率曲線(IDF Curve)、合理化公式、三角流量歷線法,先推估出土石流中的水量後,由土石流平衡濃度觀念反推出土石流體積量V1;另將現場調查所推估之土方量,藉由土石流平衡濃度觀念反推出土石流體積量V2。V1與V2取較小者後,即可得出不同降雨狀況所引致的土石流規模。本研究最後則以新北市新店區屈尺里的一條土石流為例,進行案例分析,結果顯示該條土石流在2年、5年、10年、25年、50年、100年及200年的重現期距下,V1皆小於V2,代表降下的雨水不夠多,只有部分料源會被土石流帶往下游,剩下的料源則成為下一次土石流的土石來源。

以鹽水示蹤劑試驗與數值模式探討高山一級河川之地表水及地下水交互作用–以七家灣溪為例

為了解決數值航測地形圖查詢系統的問題,作者張瑀宬 這樣論述:

水資源是生物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世界四大古文明皆源自於河川–最易取得與使用的淡水資源。然而近年來因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造成降雨時空分布兩極,導致河川流域中的淡水資源不再源源不絕,水庫的呆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台灣國寶魚『櫻花鉤吻鮭』棲息於七家灣溪流域,然而流域內的一級河川有勝溪近年頻繁的出現斷流現象,使的育外流放的櫻花鉤吻鮭常被圍困於斷流段中,無法擴張棲地,致使復育成效不彰。本研究利用長期地表水與地下水監測資料及鹽水示蹤劑試驗配合數值模擬來探討地表水與地下水交互作用,藉以了解伏流水的流動行為模式與河道斷流之發生機制。本研究於有勝溪河道上,由上游至下游A1、B1、C1、D1四個點位及B剖面上B

2、B3、B4三個點位共設置14口觀測井,於2016年至2019年間進行長期地表水與地下水水位、溫度以及導電度監測。另外,本研究自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間,針對研究區域內不同區段,在不同基流、不同流速及有無斷流的情形下,進行了五次的現地鹽水示蹤劑試驗,透過破透曲線(breakthrough curve)的描繪,判釋不同地形環境與水文狀態下河水出滲與入滲的流動行為,並量化分析水平或垂向的伏流水流向與流速。根據試驗結果,本研究選用一維河道溶質傳輸模式(One-Dimensional Transport with Inflow and Storage, OTIS)及三維耦合地下水溶質傳輸模

式(MODFLOW-NWT+MT3D-USGS),分別針對地表水及地下水溶質傳輸進行模擬,以量化伏流水與地下水之水力與傳輸特性。模擬結果顯示,一級河川的高孔隙河沉積物,導致地表水及地下水間之交互作用頻繁,若伏流水在河道支流匯入處及河階地形的狀態下,交換頻率則有減少的趨勢。此外,地形與地貌(河川沙洲、彎道、匯流與河階地形)為主要控制伏流水流路徑長度與停滯時間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影響伏流水區截面積大小,並改變地表水與伏流水濃度達到平衡所需的時間。在河川發生斷流的低基流狀態下,由於上、下游的地下水水位差降低,導致地表水不易入滲至河床深部。經由本研究之成果,進一步釐清地表水與伏流水(或地下水)之交互作

用,及其與斷流間之關係,有助於未來建立新興儲水系統與有關政府單位進行河道復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