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長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手指長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科學新聞解剖室」作者群,黃俊儒寫的 假新聞判讀三部曲:新時代判讀力╳新生活判讀力╳新媒體判讀力(套書限量版) 和高橋孝雄的 兒科權威傳授的最高教養法:放下焦慮,耐心陪伴,相信孩子的能力,就是最好的教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科學家發現,看男生的手指長度可以知道「他是怎樣的人」!也說明:女生們是不是覺得, 要找一個善解人意的男朋友是一件很難的事呢? 現在已經有科學家指出如何從手指長度來分辨男人的好壞。 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顯示,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方寸文創 和時報所出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陳振昇所指導 葉佩君的 頸椎脊髓損傷個案使用3D列印手部輔具之功能性評估 (2020),提出手指長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3D列印、頸椎脊髓損傷、手功能、肌腱式抓握、手腕驅動輔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所 林伯雄所指導 高嘉妤的 分析台灣懷孕婦女雌激素醌類代謝物血紅蛋白胼合物與尿液中塑化劑及新生兒指標之相關性 (2020),提出因為有 鄰苯二甲酸脂、懷孕婦女的重點而找出了 手指長度的解答。

最後網站你的手指長度揭示了你的性格密碼| 心理測試| 大紀元則補充:你的手指長度揭示了你的性格密碼 ... 【大紀元2017年06月29日訊】想了解自己的性格嗎?來測試一下吧。 首先,男左女右,把手伸直,然後對照下面的圖,選出符合你的那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手指長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假新聞判讀三部曲:新時代判讀力╳新生活判讀力╳新媒體判讀力(套書限量版)

為了解決手指長度的問題,作者「科學新聞解剖室」作者群,黃俊儒 這樣論述:

  謠言像病毒一樣四處蔓延,你無法消滅病毒,但可以強化自己的抗體!   2020年,一場瘟疫席捲全球,舉世恐慌,人們對於病毒一時束手無策,卻偏還要遭受假新聞的侵擾──   ☠中國抗SARS專家建議以鹽水漱口預防武漢肺炎?   ☠網路群組謠傳趕製口罩會將影響衛生紙生產?   ☠武漢肺炎會透過寵物或是信件、包裹感染人?   ☠大蒜、芝麻油、紅茶、普洱茶、愛滋藥物可以防範冠狀病毒?   傳染病的疫情有待專家來解決,但對於假新聞來襲你必須有自保能力,就讓科學新聞解剖室用36則案例,帶領你安然度過層出不窮的「假新聞疫情」。   即使知識隨處可得,卻不表示人們就掌握了知識。   史上最受歡迎的破解偽

科學與流言的專欄,重新整理36篇與日常生活最切身相關的打臉文,左打媒體亂象,右搧內容農場,闢謠解惑,端正視聽,拯救萬千迷惘的靈魂。   【獨家首創!】盤點6種做假手法、8種不得不當心的廣告伎倆、25種假新聞類型,綜合評比科學偽新聞指數,讓你學會一眼看穿真偽、辨別優劣,身懷「科學判讀力」、「媒體判讀力」兩項利器,從此盡覽報章雜誌、漫遊網路世界不受騙!   沒有人能正確判斷每一則科學新聞的真偽,   也沒有人能輕易認定所有食安或健康訊息的對錯,   你唯一的應對之法,就是抱持著質疑的態度──   或者,追隨科學新聞解剖室,學習判讀的能力   ──用科學思惟讓假新聞無所遁形,讓自己的人生不再被誤

導,才能好好活在這個新時代! 本書特色   ★「科學新聞解剖室」精彩作品大集結   ★108課綱「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核心能力養成必備參考   ★學會判讀力,不怕2019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疫情的謠言威脅   ★PanSci科學新聞網:「最受歡迎的破解偽科學與流言專欄,也是泛科學成立6年來最好的禮物。」 各界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王維菁 臺灣師大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朱家安 沃草公民學院主編、哲學雞蛋糕腦板   吳豐維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臺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李旺龍 成功大學材料系暨奈微所教授、科技部科普活動推廣規劃案主持人   李家維 清華大學特聘

教授、《科學人》總編輯   李偉文 牙醫師、環保志工、《看新聞學思考》作者   李雪莉 《報導者The Reporter》總編輯   林陳涌 臺灣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洪振方 高雄師大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胡元輝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臺灣事實查核中心諮議委員   徐美苓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特聘教授   郭至楨 中廣新聞網節目主持人   陳順孝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   黃兆徽 華視新聞部經理、臺灣事實查核中心前總編審   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楊士範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楊谷洋 交通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暨STS中心主任   楊倍昌 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教授   雷雅淇 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趙軒翎 《科學月刊》執行總監兼副總編輯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賴以威 臺灣師大電機系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鍾昌宏 12年國教課綱審議委員、臺中市自然與生活科技輔導員   簡妙如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藍偉瑩 臺東均一實驗高中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顏聖紘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關尚仁 世新大學科學傳播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好評推薦   ★鄭國威:「針對科學新聞中層出不窮的陷阱一一

盤點,提供我們防身指南。看完絕對會讓你的科學素養大大躍進。」   ★顏聖紘:「科學新聞解剖室挑選了許許多多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時事生活議題來解剖,帶領大家『看門道』,還有『摸眉角』。經過這樣的洗禮以後,我們可以知道如何閃開那些拍咪啊和髒東西。」   ★黃貞祥:「書中針對網路上一些似是而非、如病毒般散播的資訊的嚴謹打臉文,我們應該要瘋狂分享。『打臉』文式的科學傳播方式,應用得當也不失是推展科普的好方法。」   ★賴以威:「如果你只是快速瀏覽,會覺得它是要踢爆各種新聞中的偽科學。但仔細閱讀就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悟。你會發現,它是秉持著『做研究』的心態所撰寫。」   ★朱家安:「這些書得以出版,

顯示我們的生活環境依然充斥著沒道理的說法和種種科學的誤解、迷思。科學新聞解剖室不惜得罪一卡車人,也要抵禦這些錯誤。」   ★吳豐維:「在科學假新聞的研究領域裡,黃俊儒教授是臺灣用力最深的學者,他長期率領團隊監看與分析臺灣科學傳播裡的亂象,不僅提出批評也提出解方。」   ★雷雅淇:「在這樣艱困的傳播環境之中,我們真的能有還手的餘地嗎?──還好還好,你打開了這本書。」  

手指長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小時候,我覺得大人就是一群,說話不算話的人!」
-
今天是我們初登場的第二集!今天想要跟大家聊聊「你是小時候想要成為的大人嗎?」我們在學校的日子裡,老師最常在作文題目中,要我們寫下「我的志願!」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說話有人要聽的人。」
-
夢想可以很大,但我們要勇敢去追夢!在實踐的過程中,一定有好多好多夢,也有好多好多苦,看著身旁的大人來來去去,也跟他們學習好多,也檢視自己的腳步是不是走在夢想的道路上。
-
過去很少跟大家分享「我在單親家庭長大」,其實這樣的背景現在看似很多,當年其實滿少見的,每一次母親節家政課要寫卡片的時候,有時候都不知道要把卡片寫誰給?
-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而這樣的過去也成為我們成長的最大動力,我們無法選擇在什麼樣的家庭出身,但我們可以努力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大人:)
-
如果有什麼關於節目的意見,也歡迎留言和按下五顆星,和我們分享哦!
Podcast全系列 ‣https://linktr.ee/kuan_choo
-
EP2【本集重點】
00:00 負能量週記來了!
00:28 關關丘曄開場就吵架
02:25 跟丘曄工作讓關關覺得很累
03:07 檢查一下有沒有按到2倍數
03:50 《負能量週記》也有阿咪老師
04:13 首次公開阿咪老師手指長度 (?)
05:26 你是你小時候想要成為的大人嗎
06:00 關關變成大人做的事
09:33 關關的夢想
11:01 關關最喜歡的頻道單元
12:44 成為說話有人要聽的人
13:50 丘曄的夢想
18:15 丘曄聲帶手術副作用
19:13 敲碗等鳳凰電波
20:30 大人都說話不算話
23:14 喝咖啡、搭計程車假裝是大人
24:00 關關沒有說過的事
26:46 沒有不會跌倒的人 只有站不起來的人
27:55 迪士尼讓我們留在童年
31:58 九牛一毛?
33:15 重新定義友情
37:22 夢想這件事
-
#Podcast #丘曄 #負能量週記
-
【職業訪談】地勤做滿10年!如何充滿熱情?終身優待票?feat.丘曄
https://youtu.be/dq3h3JQBodw
【頻道慶功宴】丘曄加入頻道滿一年!關韶文送上「萬元珠寶」犒賞!feat.丘曄
https://youtu.be/IsEihub7Bws
【職業訪談】家庭主婦三大困擾!媽媽「半夜太激烈」會吵到鄰居?feat.丘曄
https://youtu.be/cQBLUW64sBQ
【關關talk】我錯了!檢討2020「4大慘事」掏心肺分享從NG→OK!feat.丘曄
https://youtu.be/MMjt16DLb2g
【關關talk】30歲後「害怕犯錯、學會忍耐」夢想中的未來是什麼形狀?feat.丘曄
https://youtu.be/RRRik4xaFZE
【職業訪談】星巴克工作甘苦!統一獅獲勝「買一送一」崩潰實錄公開feat.丘曄
https://youtu.be/DWSyN5V6aNI
【工作vlog】丘曄全家福婚紗日!「三代同堂」溫馨畫面超催淚!feat.丘曄全家人
https://youtu.be/OOlGppRKRhk
【職業訪談】航空業秘辛!學姐控訴「學妹妝太濃、愛炫耀?」吵起來!feat.丘曄、Grace
https://youtu.be/YytMvFsG7zU
【理財教室】30歲前就買房!千萬豪宅「一個關鍵」真的買到了!feat.丘曄
https://youtu.be/jvzkaSLSrSo
【職業訪談】地勤甘苦談!旅客NG行為「前三名」你上榜了嗎?feat.丘曄
https://youtu.be/Llw5y5WV8fg
【職業訪談】地勤被罵哭實錄!8年來「最討厭的秘辛」無奈公開feat.丘曄
https://youtu.be/YYGn6UqETLA
【戀愛教室】當媽後能重回職場嗎?機場地勤「媽媽視角」藏洋蔥feat.丘曄
https://youtu.be/LbqsHxIWEz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人生勝利組,要當人生努力組!📣】
職業訪談、工作vlog、減肥列車、美妝保養、聰明消費、投資理財、美食旅遊
FB ‣ https://www.facebook.com/ethanreporter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ethan_kuan_kuan/
LINE ‣ https://lin.ee/e1ebDrI
Podcast音檔 ‣ https://linktr.ee/ethanyoutube
Podcast節目 ‣https://linktr.ee/kuan_choo
合作邀約Mail ‣ [email protected]

頸椎脊髓損傷個案使用3D列印手部輔具之功能性評估

為了解決手指長度的問題,作者葉佩君 這樣論述:

背景:頸椎脊髓損傷的個案,由於缺乏主動的手指屈曲動作,導致無法執行手部抓握功能,便會利用肌腱式抓握替代。過去使用輔具介入之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能夠增加使用者手部功能,但是目前裝置因價格昂貴而無法普及使用或是因使用者本身的肌力影響使用效果等問題。因此,本研究希望發展出一低成本手腕驅動輔具及改良抓握效果,並進一步了解個案使用此輔具前後之表現差異。方法:本研究共招募8名手部功能缺損之頸椎脊髓損傷個案,並設計出雙四連桿的3D列印手腕驅動輔具。評估方式是測試在未穿戴、穿戴輔具以及使用輔具2週後的捏力、手部靈巧度、自我照顧能力及輔具使用滿意度。手部靈巧度以箱子與積木測驗(Box and Block Test

, BBT)評估。自我照顧能力以SCIM第三版量表(Spinal Cord Independence Measure version Ⅲ, SCIM-Ⅲ)評估。使用臺灣版魁北克輔具使用者滿意度評量(The Taiwanese version of Quebec User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with Assistive Technology, T-QUEST)評估輔具使用滿意度。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穿戴輔具前捏力為0.26磅,穿戴輔具後捏力增加1.45磅、手部靈巧度增加37%,2週後之捏力增加1.6磅、手部靈巧度增加78%;自我照顧能力無顯著差異;受試者對輔具

重量及尺寸項目之滿意度最高。結論:以3D列印技術製作手腕驅動輔具,具有低成本及重量輕等優勢,且穿戴輔具能夠提升捏力及手部靈巧度表現。

兒科權威傳授的最高教養法:放下焦慮,耐心陪伴,相信孩子的能力,就是最好的教養

為了解決手指長度的問題,作者高橋孝雄 這樣論述:

★長達一年榮獲日本Amazon親子類書籍第1名★ ★日本銷量突破7萬本,各大媒體爭相報導★   孩子幸福,全家都幸福。   曾任哈佛大學醫學部講師的兒科醫師,   從醫36年,累積數萬名病例的豐富看診經歷,告訴父母:   9個遺傳學知識、21個教養法則、3大邁向幸福的能力。   父母願意用等待、守護與相信來灌溉,孩子便能自信快樂地成長。   當孩子哇哇墜地後,身為父母,除了感受到無比的喜悅之外,卻也開始擔憂未來該如何教養小孩、該如何掌握孩子的身心發展?面對口耳流傳著各樣不同的教養手法,到底該聽哪一種才正確呢?   作者高橋孝雄是日本一流名校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小兒科主任教授,曾為哈佛大學醫

學部神經學講師,他以行醫36年的經驗,從遺傳基因的科學觀點,切入「正向教養」與「賞識教育」,也從周遭所見所聞和親身經驗,包含遺傳、胎教、早期教育、心理發展等多項議題,與父母親們分享輕鬆育兒的方法。   本書希望能成為那些為了育兒而過度焦慮的父母最有效的「定心丸」,因為只有安撫無所適從的父母,才能安定孩子的心;當父母信任強大的遺傳基因力量,就能釋放他們內在的焦慮恐懼,守護孩子自由快樂的成長。   ★    關於教養,高橋醫生這樣說 ★   面對孩子調皮搗蛋,該怎麼管教才好?   把握「當場糾正、輕聲教導」的原則,孩子能聽的進去,也不會因為被罵而感到羞愧或死不認錯。經常斥責或大聲責備,孩子反

而會當成耳邊風。   孩子學才藝總是虎頭蛇尾,該怎麼辦?   孩子還小的時候,不應該著重在培養定力上,而是該累積豐富經驗。當孩子說不想學了,先耐心聽他們說不想學的理由,討論後尊重其決定,或者在選擇才藝之前,跟孩子好好溝通,了解他們的真正想法,也能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想讓孩子吃的健康,每餐都親自下廚,可是真的好疲累,該怎麼辦?   不一定每餐都要煮,有時買外食、熟食或是冷凍食品也行!現在的環境孩子不太會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對於速食或食品添加物偶爾為之是不會造成多大的危害。能和家人一起「開心吃飯」,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動作總是慢吞吞,老是催不動,該怎麼辦?   試著跟孩子說明細節

,比方說幾點該完成什麼事,並預留緩衝時間,但不建議一一下指令,這會剝奪孩子的思考能力。多花時間耐心等候孩子自動自發完成事情,對未來的成長才最為妥當!   因為工作,而不得不將孩子託付給保母或托兒所,總害怕孩子跟自己不親,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將育兒工作分為「例行公事」和「非例行公事」,像換尿布、餵食等例行公事可交由其他人代辦,只要在「非例行公事」上灌注孩子滿滿的愛,共享無可替代的天倫時刻,一樣能跟孩子保持親密關係。 專文推薦   林希陶│臨床心理師、FB粉專「陶然心理工作室」版主 誠摯推薦   王宏哲|天才領袖兒童教育集團執行長   江桂香|《嬰兒與母親雜誌》總編輯   周育如│清

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謝玉蓮│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   鄭凱云│親子作家、健康2.0主持人   作者簡介 高橋孝雄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小兒科主任教授、醫學博士。專長為一般兒科與小兒神經科。日本小兒科學會會長。   1957年8月生。1982年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畢業。1988年服務於美國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MGH)小兒神經科,並身兼哈佛大學醫學部神經學講師。1994年回國,擔任慶應義塾大學小兒科醫師、教授。業餘興趣是跑步,在2016年的東京馬拉松寫下三小時又七分的紀錄,被譽為「日本第一快腳小兒科教授」。 譯者簡

介 胡慧文   台灣台南人。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之後赴日本進行民間文化交流一年。曾任日商公司口譯秘書、電視台日劇翻譯、雜誌社駐日本專欄特稿撰寫、出版社主編與企劃編輯。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推薦序   最好的教養,是以「孩子」為中心, 協助他們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臨床心理師 林希陶   前言   第1章  孩子的個性和才華,都稟受自父母的遺傳 ‧遺傳學上不可能有「鳶鳥生出老鷹」這種事! ‧男孩像媽媽,女孩像爸爸的市井傳言,毫無科學根據 ‧遺傳基因不會改變,但卻為了人類的進化預留「空白」 ‧身高來自遺傳,但容許正負八至九公分的差異 ‧好酒量得自單基因遺傳,是苦練不來的 ‧孩子缺乏

運動細胞是因為父母也不拿手,跟環境無關 ‧基因注定不拿手的地方,憑藉後天努力也有可能逆轉勝 ‧頂級運動員也未必擁有絕佳的遺傳基因 ‧即使是巴掌仙子,出生體重只有三百公克,也能在遺傳基因的守護下奮力成長 ‧孩子誕生下來的那一刻,遺傳基因就已經發揮功用   第2章  該如何排解養兒育女的滿腹煩憂? ‧最佳胎教是對肚子裡的寶寶說話 ‧媽媽方便就好,沒有母乳可親餵,喝配方奶又何妨 ‧不必苦苦追求「理想母親」的形象,孩子就愛現在的妳 ‧當育兒孤立無援,感覺快撐不下去的時候,請發出SOS求救 ‧只要把握親子相處的品質,職場媽媽也是好媽媽 ‧別老是催孩子,這會扼殺了他們的思考能力 ‧早期教育不過是比別人早點

學會罷了,意義微乎其微 ‧讓入學面試的主考官看見孩子的正直和真性情 ‧上小學是孩子步出家門的一大蛻變,請尊重老師並放心交託 ‧對孩子的發展感到不安時,更要多給予讚美和鼓勵 ‧誰說學才藝必定要有始有終,多樣化嘗試更重要 ‧時間要自己把握,催促孩子用功只會適得其反 ‧英語會話是為誰而學?先從父母開始也很好呀! ‧育兒沒有盡頭,請揚棄理想過高的「就怕將來後悔症候群」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狂飆,父母只要不出手、不多嘴,默默守護就好 ‧日本擁有高度的國民義務教育水準,家長無需再為此傷荷包 ‧每個孩子都閃爍著才華的信號 ‧遺傳基因的劇本裡預留了空白,我們無法預知孩子的才華何時綻放 ‧沒有吃了就會變聰明的食物

,吃得開心最重要 ‧拒學的孩子需要的是休息,告訴他們不上學也沒關係 ‧無需事必躬親的希拉蕊育兒術   第3章  培養孩子不可或缺的三大幸福能力 ‧同理能力、自主能力與自我肯定感是引領孩子邁向幸福的三大能力 ‧孩子天生擁有自我肯定感,大人請勿破壞這種美好的天賦 ‧不與人比較,經常由衷讚賞孩子,是提升孩子自我肯定感的基礎 ‧父母教養孩子的不安和壓力,成為孩子無法自我肯定的癥結 ‧自主能力在孩子兩歲時萌芽,凡事請尊重他們的意願 ‧能夠獨立自主是步上幸福人生道路的要訣 ‧用體貼良善的話語,培養孩子的同理能力 ‧不只是父母,所有的育兒相關工作者都應該重視自身的健康 ‧男女生而平等,但是性別特質不同,各自

有不同的任務 ‧讓孩子打開心房的小祕訣   第4章  病童教我的事 ‧出生就失去母愛的孩子,仍保有對母親的孺慕之情 ‧克服小兒白血病努力成為人母者,絕對不願失去的記憶 ‧夭折的天使少年,在生命的最後仍然展現父性光輝   寫在後記之前 後記   推薦序 最好的教養,是以「孩子」為中心, 協助他們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拜讀了慶應大學小兒科高橋孝雄教授的新書《兒科權威傳授的最高教養法:放下焦慮,耐心陪伴,相信孩子的能力,就是最好的教養》,裡面提到許多養育小孩需要注意的原則,確實令人印象深刻。高橋先生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將他一生最精華的內力修為一次展現,語調輕鬆,舉例生動,沒有艱澀困難的

醫療名詞,也沒有語焉不詳的內容概念,平實地融合自己的經驗,娓娓敘說最適合小孩的教養方式。本書的內容確實可以打動讀者,滿載想一口氣讀完且好用的育兒觀念。如果每一本醫療相關的書籍都可以如此簡單易懂、言之有物,對讀者來說就是最美好的禮物了。   書中許多觀念與我提倡的「以小孩為中心」育兒理念,不謀而合。本書反覆強調以小孩為主體,以孩子現有的能力為基礎,不揠苗助長,也不妄自菲薄,盡量讓孩子們多方嘗試,他們自動就可以成長茁壯,自然發展出自己專屬的目標與道路,並且逐漸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父母的角色只是協助者,而非強行干預的破壞者。書中甚至舉出很多幼小的孩童,他們所學的才藝,如芭蕾、鋼琴等等,都是父母自己

的未竟夢想,加諸在他們身上,小孩可能根本興趣缺缺,未必真心想學,僅是草草應付罷了。況且小孩本身的先天條件,如四肢長短、手指長度、音感好壞等,都已經受限,強逼小孩不斷地鍛鍊,未必能幫大人圓夢。如果這些課程真的是大人小時候的心願,那大人應該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重拾夢想勇往直前,如此既可以成為小孩的榜樣,也可以藉此鼓勵孩子,「沒有什麼事情是嫌太晚的」,只要有巨大的熱情與興趣,自然能完成自己心目中的志業。   另外,書裡面不斷提及的「同理能力」、「自主能力」、「自我肯定感」,對於父母與小孩而言,是相當可貴的三大能力。小孩未來能否在一個領域發光發熱,這三項能力可視為基石。   關於「同理能力」這一點

,個人可以幫忙再深入補充。「同理」一詞是社會大眾經常使用的詞語「Mg U Cu Li Zn」(化學元素周期表的「鎂鈾銅鋰鋅」,音近沒有同理心),年輕人更是琅琅上口,但是大家都忽略了,要擁有同理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傾聽」:一定要先有傾聽,同理心才會出現。傾聽說來容易,但能做得好的人可說是少之又少,大部分的人聽完別人述說後,只會忙著發表自己的意見,完全忘記傾聽的本質。良好的傾聽應是這樣的:聆聽的態度親和,眼睛看著對方,注意聽對方說話,適時發出「嗯」、「欸」、「喔」等肯定的附和語句,並在肢體語言上傳遞出正在認真聽的訊息,如點頭、身體略往前傾。聽了一段時間之後,摘要對方重要的內容,並且說出

鼓勵對方持續往下的「然後呢」、「原來如此」等語詞,如此一來才有可能讓對話繼續。在整個過程中,不會有「是嗎?」、「真的是這樣嗎?」這種輕易就否定對方的話語。像這樣具備了良好的傾聽要素,所謂的同理心才有可能出現。   本書作者也運用傾聽、同理心的方法在自己臨床的兒童個案身上,並且從這樣的過程中,獲得巨大的回饋。高橋先生誠懇地搜集自己行醫的寶貴經驗,並書寫成平易近人、簡單易懂的教養原則。難怪這本書在日本引起了風潮,並成為日本亞馬遜親子類銷售冠軍。個人非常樂於推薦此書,也盼望台灣的家長,可以從「事事比較、處處逼迫」的台灣育兒環境中解放出來,讓孩子們真正邁向屬於自己寬廣的未來。 臨床心理師 林希陶

前言我在一九八二年成為一名小兒專科醫師。當我披上白袍,把聽診器掛在脖子上,整理好醫生袍後,就面帶慈祥微笑,凝視著病童的眼睛,輕聲問道:「你身體哪裡不舒服呀?」我自認看起來是有模有樣,可以稱得上是「不折不扣的小兒科醫師」。行醫三十六年來,從呱呱墜地的新生兒,乃至十八歲前的青春期少男少女,我認識了幾萬個孩子。而在身心病痛或遭遇難關的孩子身邊,總是伴隨著焦急擔憂的母親。猶記得成為小兒科醫師之初,師長教我的第一件事,便是「想治好孩子的病,就得一併治好母親的問題」。然而,我光是照顧眼前生病的孩子就已經分身乏術,實在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關心媽媽們的不安和孤立無助。那時的我慧根尚淺,並沒有想到一天二十四小時陪

伴在孩子身邊、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醫療照顧者」,不是我們這些醫生,而是生病孩子的媽媽。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我卻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才終於領悟過來。直到這個年紀,我才真切體悟到,自己身為小兒科醫師,傾聽孩子與其父母的聲音,成為他們的代言人,是一件多麼重要而有意義的工作。我的任務不只要讓孩子們健康快樂,也要讓媽媽們早日展露安心的笑容。不過,我經常看到的卻是:孩子們即便健康活潑,媽媽的煩憂依舊綿綿無盡期。這恐怕是因為各種親子教養和營養保健的資訊洪流鋪天蓋地,讓媽媽們無所適從,又認為「沒把孩子帶好全是自己的錯」,害怕「現在不做將來會後悔」的求好與自責,折磨著現代的母親們,造成她們心中難以承受的重大壓力。事

實上,父母可以為孩子做的唯有一件事,那就是「信任孩子的能力」,用歡喜心守護並陪伴投胎來當自己子女的孩子,只要做到這樣就足夠了。你問我這是什麼道理?我這樣說可有真憑實據?為了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覆,所以我才寫下這本書。早產的巴掌仙子,大腦是沒有皺褶的,但是只要耐心等待,即便是睡在保溫箱裡,小腦袋一樣會自然刻畫出和大人相同的皺褶。小小貝比也會微笑、凝視、發出聲音、伸長手臂、緊握住東西。有的嬰兒出生時會陷入「假死」的危急狀態,正當你以為小生命就要不保時,他卻忽然像是履行某種承諾似的,重新吸進一口氣。筆者親身參與過種種「奇蹟時刻」,深切感受到世間確實存在著「遺傳基因撰寫的劇本」。這劇本啟發了我的想法:如

果父母願意信任孩子潛藏的能力,他們應該就比較能用自在愉快的心情和開明豁達,來陪伴孩子成長。

分析台灣懷孕婦女雌激素醌類代謝物血紅蛋白胼合物與尿液中塑化劑及新生兒指標之相關性

為了解決手指長度的問題,作者高嘉妤 這樣論述:

流行病學研究以及動物實驗研究證據顯示,常見之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 (phthalates) ,長期曝露能對人類健康產生不良之影響,例如能夠干擾內分泌系統引起荷爾蒙失調,以及提高對乳癌罹患風險,生殖系統功能及生長發育異常提高風險。本研究目的探討台灣懷孕婦女之鄰苯二甲酸酯 (phthalates) 長期環境曝露,對其體內之雌激素雌二醇 (17β-estradiol) 代謝失衡,以及新生兒生長指標,分析其相關性。本研究納入台灣中部地區懷孕婦女共372位,依據已建立之數據資料庫,統計分析以下數據之相關性,其包括: (1) 懷孕婦女體內尿液中鄰苯二甲酸脂代謝物,包括鄰苯二甲酸二甲酯 (Dimethyl

phthalate) 、鄰苯二甲酸二乙酯 (Diethyl phthalate) 、鄰苯二甲酸二丁酯 (Dibutyl phthalate) 、鄰苯二甲酸苯基丁酯 (Benzylbutyl phthalate) 、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 (Di-2-ethylhexyl phthalate) 、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 (Diisobutyl phthalate) 、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 (Diisononyl phthalate) 共7種鄰苯二甲酸脂之9種代謝物; (2) 血液中紅血球內2種具基因毒性雌激素醌類代謝物所形成之血紅蛋白胼合物 (hemoglobin adduct, Hb addu

ct) ,包括17β-雌二醇-2,3-苯醌 (E2-2,3-Quinone) 以及17β-雌二醇-3,4-苯醌 (E2-3,4-Quinone) ; (3) 以及新生兒之生長指標,包括身高、體重、頭圍、胸圍、手指長度、手掌長度、手指與手掌長度比例等共7項指標,進行Pearson’s correlation相關性分析,探討懷度孕婦女鄰苯二甲酸脂之暴露對於其自身雌激素代謝及新生兒出生之生長發育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懷孕婦女尿液中鄰苯二甲酸異丁酯 (di-isobutyl phthalate) 之代謝物鄰苯單甲酸異丁酯 (mono-isobutyl phthalate, MiBP) ,經由肌酸酐校正

後之尿液濃度與雌激素醌類代謝物所形成之血紅蛋白胼合物E2-3,4-Q-2-S-Hb (r=0.110, p=0.034) 及E2-2,3-Q-4-S-Hb 與E2-3,4-Q-2-S-Hb總合之背景值 (r=0.123, p=0.018) 皆呈現低度正相關,且具差異顯著。進一步之研究結果顯示,懷孕婦女尿液中之mono-(2-ethylhexyl phthalate (MEHP) 經由肌酸酐校正濃度 與新生兒體重呈現低度負相關但具差異顯著 (r=-0.110, p=0.040) 。新生兒手指長度與E2-2,3-Q-4-S-Hb (r=-0.158, p=0.017) 、E2-3,4-Q-2-S-

Hb (r=-0.232, p=0.000) 及E2-2,3-Q-4-S-Hb與E2-3,4-Q-2-S-Hb總和 (r=-0.247, p=0.000) 呈現低度負相關且具差異顯著。綜合以上證據顯示,台灣懷孕婦女之鄰苯二甲酸脂長期暴露可能會影響其自身雌激素代謝失衡及胎兒之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