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隻麒麟小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我是一隻麒麟小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東野圭吾寫的 畢業-雪月花殺人遊戲(經典回歸版) 和白偉權的 赤道線的南洋密碼:台灣@馬來半島的跨域文化田野踏查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獨步文化 和麥田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方耀乾、魏聰祺所指導 吳正芬的 臺語詩的美學研究 (2021),提出我是一隻麒麟小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語詩、符號美學、章法、修辭藝術、敘事美學、抒情美學、諷刺美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曾進豐所指導 陳芩姻的 後現代詩的身體書寫 —— 以陳克華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陳克華、身體書寫、身體詩、後現代、知覺現象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我是一隻麒麟小說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我是一隻麒麟小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畢業-雪月花殺人遊戲(經典回歸版)

為了解決我是一隻麒麟小說的問題,作者東野圭吾 這樣論述:

「我們,不是好朋友嗎?」 ——在人性面前,誰都別把話說太滿! ★東野圭吾暢銷突破1,000萬冊系列★ ——名刑警【加賀恭一郎】的初登場 東野圭吾費盡心力構思的精巧詭計 讀者盛讚——讓人想一口氣讀完,接著,再讀一次! 【故事簡介】 「我們之間的感情, 是何時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從高中到大學一路相挺的同窗好友, 因一場「雪月花」茶道會,就此分崩離析。 大學畢業前夕,友情萬歲的七人幫,各自為了前程焦頭爛額, 當中愛情、事業兩得意的祥子,未留下隻字片語,自殺身亡了, 警方在事發現場,發現了不尋常的軌跡,甚至不排除他殺, 加賀恭一郎與其他摯友們想不透祥子自殺的理由, 更不相信有人會想殺害如此

溫順的祥子,決定起身調查真相。 然而追查過程中參與的一場雪月花茶會,竟又出現第二名死者….. 人與人的情感與羈絆,真能永恆而純粹? 或是在不知不覺中,早已變質、崩壞...... 東野圭吾筆下最受歡迎刑警「加賀恭一郎」初登場! 【名家推薦】 《畢業— 雪月花殺人遊戲》裡,我們看見了加賀的大學時代。 原來,他的冷靜、耐性 和鍥而不捨其來有自——在他生平遇到的第一次犯罪事件前後,這些情操就已經受過嚴酷的考驗 了。 即使他對心上人告白了,也特別為她修正生涯方向,仍然不打算以此束縛對方的自由。 即使他珍惜身邊的朋友,也不因此自我蒙蔽而不去注意應該懷疑的事情;就算面對恩師的質疑,還是繼續追求真相 。─

─顏九笙(推理文學研究會成員 ) 【東野圭吾|加賀恭一郎系列】 在《畢業——雪月花殺人遊戲》一書中初登場的加賀,是國立T大社會系四年級生,劍道部主將,曾贏得全日本冠軍,興趣是茶道與欣賞古典芭蕾。 大學畢業後歷經兩年教師生涯,覺得自己教師失格而轉行當刑警(詳見《惡意》)。 加賀恭一郎的身型高瘦,五官明顯,笑容爽朗,然而在搜查現場卻是目光犀利。 性格沉穩嚴謹而重情重意,具領導氣質,但當上刑警後卻經常單獨行動。雖是文學院出身,對於工科的理化資訊科學等領域也多所涉獵。 加賀刑警冷靜厚道而富男子氣概的性格,使其擁有廣大書迷。 隨著系列作《沉睡的森林》、《誰殺了她》、《惡意》、《我殺了他》、《再一個謊言

》、《紅色手指》、《新參者》、《麒麟之翼》、《當祈禱落幕時》等作的出版, 加賀恭一郎的成長過程也成為加賀迷津津樂道的軼事。本系列多次改編成電影、日劇,由人氣演員阿部寬飾演加賀一角。  

我是一隻麒麟小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回憶打著大大的糖果結:給孩子的情書」散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吳鈞堯
   
內容簡介:
回憶,在時光之河跳動,在未來的某一個章節,孩子,我們一起品嘗,一顆巨大無比的糖果。
  
  大人呀,總是不放過可以說教的任何機會。但是,作者吳鈞堯巧妙地發現,老家屋後木麻黃上用童軍繩綁的吊床、昔果山七號與三合院中庭……,自己一切的家常,對孩子來說一切都不尋常時,故事出現了——他看見孩子,聲勢壯闊地喊:「牛、牛,你們看,有牛呢!」狀似看到了龍或麒麟等祥獸,讓孩子驚呼的「牛」,著實像是史前遺跡了。沒錯,這是孩子的另一個世界了。他選擇述說自己的成長經歷、遙遠遊子思緒,來跟孩子、家庭、故鄉連結在一起,讓愛與親情不斷地流轉、延續,踏實真誠貼近生活,溫柔而寧靜地陪孩子認世界。
  
  全書分為三輯,輯一、萬物的名字,依自己為原點,雙腳作半徑,邁開腳步。輯二、與風雨結婚,不論討厭與喜歡、願意與不願意,生活不會停。輯三、長大的童話,期勉孩子勇敢堅毅,同時果決回歸。三十篇父與子溫柔的對話,〈家的意義,常在離家以後〉領著孩子,回到「昔果山七號」,說給先祖與眾神。〈我的閱讀,有樹、有風、也有豬〉父子倆多想知道一隻豬怎麼做夢?又夢到什麼了?〈很遠與很近,探問人生兩種方向〉孩子鄭重對著父親說,我揉眼睛,因為我不知道是山在動,還是雲在動。點點滴滴,述說著成長路上一起前行的父子關係,由生命原鄉到認識世界,溫暖雋永,深情動人。
  
作者簡介:吳鈞堯
  曾任《幼獅文藝》主編,出生金門,獲《中國時報》、《聯合報》等小說獎,梁實秋、教育部等散文獎以及九歌年度小說獎、五四文藝獎章。《火殤世紀》獲二○一一年台北國際書展小說類十大好書、文化部第三十五屆文學創作金鼎獎。二○一六出版《孿生》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長篇小說獎助。二○一七出版《100擊》,是作者對散文創作的重新撫觸與嘗試。現專職寫作,執筆兩岸華文傳媒等專欄。

臺語詩的美學研究

為了解決我是一隻麒麟小說的問題,作者吳正芬 這樣論述:

詩歌,以巧妙的詩語言、精心設計的結構形式、動人的詩意趣,為讀者開啟文學的美學視窗,是探索文學之美最精煉的文體。在文學美學的領域裡,好詩的美學特色,應能呈現文學性、藝術性,甚至凸顯語族的民族性和語言特色。因獨特的臺灣政治歷史,「臺語詩」遲至20世紀末跨入2l世紀之際才逐漸茁壯;與此同時,臺灣的政治歷史,由殖民政治步入民主政治。由於臺灣複雜的政治歷史,以現實為題材,用曾被打壓的母語語言為媒介,書寫「臺語詩」,對臺灣詩人是一大考驗。詩人卻勇於接受挑戰,創作了許多臺語詩佳作。在詩人的筆耕下,跨入21世紀以來,臺語詩在臺灣文學的花園裡,百花綻放,生意盎然。尤有甚者,臺語詩人出席國際詩人節,吟誦其臺語詩

作,獲連連掌聲,甚至獲頒多項國際文學獎。然而,有關「臺語詩美學」的專書論著,至今仍缺,本文因而定下「臺語詩的美學」為主要研究,試圖探索臺語詩的美學奧秘。符號美學家,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視藝術為人類情感符號形式的創作;筆者認為,詩美學的研究重點,應包括詩人創作的詩藝術和讀者閱讀所產生的審美觀感。本文以1960年以前出生的臺語詩人之詩作為主要研究。出生於1960年以前的臺語詩人,成長於臺灣被外來政權統治時期,生命與土生土長的臺灣風土民情有根深蒂固的連結,且親身經歷戒嚴解除前後的時局巨變,對臺灣複雜的政治情境有深刻體悟,反映於其詩作的詩性值得探索,故本文鎖定其詩作,聚焦其

詩寫的臺灣情境與情感,藉以探索臺語詩的創作藝術與內涵、呈現的美學特色,以及所激發的美感。本文以「臺語詩美學」為研究焦點,主要採用文本分析法(text analysis),並輔以相關文獻論述為立論、詮釋的參考與應證。研究旨在:(一)藉由探勘各方美學論述,訂定詩歌審美準則,並建構「臺語詩美學研究」的理論架構;(二)闡微詩人如何詩寫臺灣及創作臺語詩藝術;(三)藉由探勘臺語詩的美學特色與美感,弘揚臺語文學之美並明證臺語的文學性;(四)提供豐富的臺語詩美學導讀,裨益詩的鑑賞、教學、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臺語詩的主題和內容寬廣又豐富。臺語詩人不僅描繪美麗的風景和文化,更述說臺灣故事。透過閱讀臺語詩的審美體驗

,筆者深刻感受到臺灣詩人對土地和人民的愛與智慧,以及其詩藝術創造的美。本文雖是臺語美學的初探,已建構了「臺語詩美學」的探勘準則與研究架構,並藉以闡釋臺語詩的敘事美、抒情美、諷刺美等多樣美學呈現;尤其重要的是,明證臺語語言之美凸顯臺語詩的詩韻魅力,足見其文學性。好詩,是文學與文化的寶貴資產,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教材。在臺灣進行母語復振、創興的現階段,期許本文研究結果,能彰顯臺語詩的文學之美,能提供臺語詩的鑑賞、教學和學術研究參考。

赤道線的南洋密碼:台灣@馬來半島的跨域文化田野踏查誌

為了解決我是一隻麒麟小說的問題,作者白偉權 這樣論述:

「從台灣望向南洋,在南洋尋找台灣」 [台灣@南洋]書系,與您訴說屬於台灣的南洋故事。 透過歷史田野、文化踏查、文學故事的接引, 重新捕捉失落的歷史細節,呈現台灣跟南方的文化交織。 [台灣@南洋]書系,由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高嘉謙主編,主要出版跟台灣有連結對話的南洋文化人文書。 =書系精神= [台灣@南洋]書系,透過台灣的知識平台建立一個望向南海,探索島嶼、半島、海峽等海洋視野的人文視窗,連結南洋的歷史文化與政經線索,締造一個帶有田野現場,結合廣大歷史視角的跨域視野。台灣從遠古南島民族的跨洋遷徙,大航海時代荷蘭、西班牙的占據,明鄭政權的南海貿易,締造了十七世紀以降台灣在海洋世界跟南洋的

連結。爾後金門人落番南洋,日治台灣曾作為日本帝國的南進基地,在南洋作戰、受俘的台籍日本兵和戰犯台灣人,冷戰時代台灣作為第一島鏈往南延伸的反共陣線,這林林總總跟大時代脈動相連的遷徙和移動,使得跨境南方,既是地緣政治議題,也是歷史敘述、地域文化的線索。換言之,台灣其實早已擁有自己的南洋故事。那個帶有家國歷史想像,但也不乏人類學、地理學意義的族群遷徙和文化傳播,帶我們回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現場。 跨足田野,回到歷史線索裡的小故事,我們呈現台灣跟南方的文化交織,擴建一個知識生產的園地。書系的精神標舉「從台灣望向南洋,在南洋尋找台灣」,在兩個地域傳遞聲音,透過文學故事、歷史田野、文化踏查的接引,重新捕捉

失落的歷史細節,時代變遷裡形塑的文化元素,人文地理的地方風土。[台灣@南洋]書系,藉此為讀者指引路徑,展開南方旅程,在大歷史與小故事裡建立我們的軌跡,識別自我與他者,讓讀者獲得橫向跨界的知識洞見和靈光。 ——主編高嘉謙 =關於本書= 第一本以「跨域」的角度, 結合地理學田野誌的踏察方式, 扣連文化地景,多元的輻射視角, 回望過去、專注現在、眺望未來, 深刻書寫馬來半島、台灣及世界華人關係的大歷史 ▲ 「誰是馬來西亞的先住民?誰是外來者?」 台灣和馬來半島之間,又有什麼密不可分的連結? 作者藉由田野踏查,輔以專業知識,敘寫歷史人物事蹟掌故,勾連經貿、政治、物產、文教、風土的交織平台,

梳理箇中清晰的歷史、地理脈絡,既有宏觀視野,又不乏微觀細究。作者的知識引導像是說書人娓娓道來,為讀者建立大歷史視野下的小故事,兼顧趣味之餘,也不忘建立讀者的知識門檻。作者嘗試提醒我們,文章內的人物與事件,背後彰顯的局部視點都有其不可略過的勾連脈絡。這是由點及面的一種寫作嘗試,引入台灣接軌南洋的知識線索,試圖告訴讀者,從台灣認識東南亞,或從東南亞想像台灣的必要。 《赤道線的南洋密碼》強調的是地理意義的「發現」,因此帶有一個值得思考的視角:人物與地方的關聯,如何置於大歷史的體系裡觀照?這些跨域的地方菁英,在地方的影響力與效應,其背後的交遊、交際網絡,觸及了一個跳脫單一地方脈絡的歷史語境。換言之,歷

史的瑣細、片段的細節與線索,往往重構了地理意義上的一個歷史視角。 ——高嘉謙(本書主編‧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宋鎮照|成大政治系特聘教授、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阿潑|轉角國際 專欄作者 房慧真|作家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陳國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名譽教授 康培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張貴興|作家 張錦忠|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 黃錦樹|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小說家 廖雲章|天下雜誌獨立評論頻道總監 ——各界好讀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跨域視角,綜觀多面: 結合東南亞國家,展望全世界,討論廣義與狹義的族群、文化、經濟、地理等領域,並以台灣的角度書寫,讀者更易進入

馬來西亞的田野調查現場。 ▲圖文相襯,文獻扎實: 以具備故事性並且文獻資料充沛的內容,搭配且考究的圖照,引領讀者走入馬來半島的大歷史洪流中,挖掘出你我不曾瞭解的南洋地誌。 ▲地緣政治,過去未來: 那麼近又那麼遠的馬來半島,台灣人真的都瞭解嗎?從源頭梳理馬來西亞和台灣的雙向連結,從中延伸觸角至全世界。 馬來半島的過去從來就是一部講述季風、貿易與移民的歷史。來自東亞、南亞、歐洲等不同文明圈的移民、航海者、貿易商,因為季風的關係,經常會來到這塊熱帶土地進行停留、交易……這裡是物產豐富的,前來這裡的人都能找到各種農、礦及山林資源。——白偉權 ▲▲▲▲▲▲ 位於海上要塞的馬來西亞,夾在南中國海

和馬六甲海峽之間,擁有絕佳的戰略位置;族群、文化和語言繁雜,幾種元素相互交融之下,構成精采豐富的歷史內涵。 本書議題包含殖民政治、移民與政經局勢、產業變遷與歷史事件等面向,分成三大部分,從歷史、人物、家族和地景入手—— 「歷史的基因圖譜」以全覽式視角觀看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由族群經濟活動談起,從「農業南馬,礦業北馬」的甘蜜、胡椒、橡膠及錫礦經濟為框架,解讀半島多元族群的社會紋理。 「跨域的社會菁英」選擇十九世紀以降締造近代馬新印歷史的重要人物為主角,包括畢麒麟、康有為、板橋林家、棉蘭客家張氏兄弟、鄭景貴、陸佑等人,探討當時社會菁英的跨域、跨國經驗,且看這些人如何從台灣、中國或西方,千里迢迢來

到馬來半島,對當地政經環境產生何種影響。 「橫向跨界的歷史」講述台灣人熟悉或似曾相識的事件,但它們發生的地點卻是在馬來半島,例如台灣有天地會,大馬也有;台灣有三五公司開發農場,在馬來亞則投資橡膠種植;台灣有國父孫中山,新馬也有國父以及他的革命夥伴蹤跡。此部分聚焦在人與人的互動,探討他們所造成的歷史現狀,或特殊的歷史結果。 全書以翔實的田野地景調查,探討跨「族群、國家、地域」的人文網絡和現象,這是關於馬來半島議題的書寫,最獨特的觀看視角。 =精選段落= 馬來西亞史上最嚴重的華人社會衝突之一——為了爭奪礦區的拿律戰爭 拿律是十九世紀馬來半島最重要的錫礦產區,這裡自1840年代開始便因錫礦資源

的發現而吸引大量華人湧入,逐漸形成以礦業為基礎的華人社會。 1860年代開始,當地兩個具有會黨性質的採礦集團:義興和海山兩黨,前者由惠州客家人和新寧、新會、肇慶的廣府人所組成,後者則是以增城客家人為首,加上番禺、南海、順德、東莞的移民所組成。兩大集團開始因為錫礦資源的爭奪,而各自擁立不同的馬來領袖,爆發了長達十年的「拿律戰爭」。該衝突在英國的介入下結束,拿律華人社會也在英國的治理中朝向穩定發展,華人幫群間逐漸呈現相對整合的狀態。 拿律戰爭是馬來西亞史上最嚴重的華人社會衝突之一,這場衝突導致英殖民勢力全面介入馬來半島,在馬來西亞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爭。 馬來版的土地公——華夷交融的拿督公信

仰 走在馬來西亞的街道或是華人住宅區,經常能夠在街頭巷尾、住宅前、大樹下,抑或是大樓後方的角落見到類似台灣鄉間的小土地公廟。這些小土地公廟設計簡單,與其說它是小廟,倒不如說它是簡單的小神龕。它的屋頂沒有過於華麗的龍雕,較多的是像馬來西亞普通平房的那種倒「V」字型的屋頂。沒錯,它確實是為了供奉土地神而設的神龕。然而走近一看,裡面所供奉的神祇雖然看起來與我們一般所見的土地公相似,但在穿著打扮,甚至長相上,卻與我們熟知的土地公有些許出入。這尊神明便是馬來版的土地神—「拿督公」。 拿督公源於馬來語的Datuk或Dato, 為爺爺之意,馬來人會用以稱呼祖父以及尊稱男性長者。此外,Datuk也是馬來貴族及

領導階層中的一種尊稱…… 在現今,Datuk(拿督)也成為一種勳銜,擁有拿督頭銜的人,多半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在每年馬來西亞各州蘇丹華誕時,也會冊封勳銜予州內的有功人士,而拿督便是其中一個冊封的項目。當然,在拿督之上,還有拿督斯里(Datuk Sri)、丹斯里(Tan Sri)、敦(Tun)等等。拿督之下,也還有許多不同的名目。 郭雪湖《南街殷賑》裡的南洋猛虎——永安堂 畫家郭雪湖所繪製的《南街殷賑》,描繪日治昭和時期台北大稻埕繁華景象的寫實作品,裡面人頭攢動,招牌林立,街屋樓上晾曬的衣服也還隨風飄動,十分生動。然而,若是有仔細閱讀裡面的招牌和商號,便會發現左邊建築上有個熟悉的招牌,那就是今

天廣為人知的虎標萬金油了。換句話說,來自南洋的虎標萬金油,竟然也出現在昭和時期的台灣。 看到萬金油之所以會讓筆者感到驚奇,主要原因在於台灣在清代時,雖然與南洋一樣是個移民社會,但卻仍處於清廷治下。而進入日治之後,台灣雖然轉化為「海外」,但卻與華人所在的「南洋」屬於不一樣的政治氛圍。總體而言,在筆者腦海中,台灣和南洋始終是不同的個體,因此南洋萬金油的猛虎招牌成為了台北街頭上的特殊風景。本章就來梳理虎標萬金油如何在永安堂主人胡文虎的經營下,成為南洋第一藥品,以及日治時期它在台灣的發展。 畢麒麟:從台灣實習生到南洋大佬 畢麒麟在台灣雖然僅僅7年,但這裡卻是他人生經驗的試煉場,畢麒麟在台灣不僅習得閩

南語,還在擔任稅務司、買辦以及處理羅妹號事件通譯時期,培養出能夠利用本身的語言天分,而穿梭於華、洋、原住民之間,運籌帷幄的本事。另一方面,沃德總督所治理的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 新加坡、檳城、馬六甲),算是本區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當地在人口上又以閩粵地區的華人移民為大宗。特別是,福建人(閩南人),他們又是其中的優勢族群。當時的海峽殖民地社會浮動,華人會黨林立,其紛亂程度與清代台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何與華人共處,如何治理華人社會,一直是英殖民政府所關心的重大議題。因此畢麒麟的才華備受賞識,很快便被當成知華派,而被延攬到海峽殖民地去。  

後現代詩的身體書寫 —— 以陳克華為例

為了解決我是一隻麒麟小說的問題,作者陳芩姻 這樣論述:

     1980年代的臺灣無疑是個眾神喧嘩的的豐收年,本文旨在微觀1980年後臺灣新詩的身體經營,以陳克華為核心,並回溯後現代主義的發展脈絡,理解1970至1980的政治社會與經濟背景,探看後現代詩作中的身體文化。      陳克華(1961-)是後現代詩人中擅寫身體詩者,慣以俗字誕語,宣讀著身體的主體性,具有後現代的反抗與顛覆精神。本文預設的討論對象是陳克華及其作品,討論的重點在「身體、政體、神識」三個綜攝面上的表現,期待突破身體詩即為情色詩的文學認知,藉以印證「身體」並非「形體」,而是高於形體的指稱。第貳章將以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作為理論基礎,以「知覺」與「身體圖示」兩個向度互參下

,來分析陳克華詩中的「肢覺詩學」。      第參章、第肆章將闡述陳克華的「肢覺詩學」,依循梅洛龐蒂的「身體空間」將其劃分為三:第一層的「暗房顯影」(私密空間),以肉體作為知覺的延伸,討論身體的原欲與自我認同。第二層步入「市井光影」(公眾空間),以個人的隱喻身體,俯瞰社會、政治中的習慣身體,進而對霸權的批判與展望。最終,回歸「神識微影」(神識空間),以肉身辭別肉身,追求精神超脫的想像、靈魂的安養。      身體論述雖然各賦一格,但要超越聲色之外,實為之難。而陳克華無疑是「淫穢囈語」的宣揚者,亦是「自我精神」的吟遊者,既能強調隱喻身體的裸裎,也能將聲色斂入骨內,不是用以狎人,而是傲醒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