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月刊664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中國文化大學 心理輔導學系 陳柏霖所指導 簡振宇的 學習環境與幼兒社會能力之關係: 以教師管教信念與師生互動為遠程中介檢定 (2021),提出慈濟月刊664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師生關係、教師信念、教學態度、利社會行為、幼稚園品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心理健康與諮詢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 洪雯柔所指導 陳奕旋的 團體輔導提升國小學童挫折容忍力之行動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挫折容忍力、團體輔導的重點而找出了 慈濟月刊664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慈濟月刊664,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學習環境與幼兒社會能力之關係: 以教師管教信念與師生互動為遠程中介檢定

為了解決慈濟月刊664的問題,作者簡振宇 這樣論述:

近年來,台灣步入少子女化時代,幼兒發展已是育兒家庭的重要課題之一,其中幼兒社會能力對未來整體發展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根據教育部資料所示,2-5歲幼兒就讀幼稚園的比例高達68%,幼稚園能提供的教保品質便成為評估幼稚園環境的重要指標。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內48個月幼兒之幼稚園學習環境、教師管教信念、師生互動及幼兒社會能力間關係,並探討教師管教信念與師生互動在學習環境與幼兒社會能力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釋出之「36月齡組第二波48月齡組」作為分析樣本,研究樣本共576筆。透過SPSS進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與Haye’s PROCESS的中介模型檢定,研究結果如下:一、「學習

環境」、「師生互動」、「幼兒社會能力」三變項間呈正相關;「教師管教信念」僅與「師生互動」呈負相關,與另二變項無顯著相關。二、僅「師生互動」在「學習環境」與「幼兒社會能力」間扮演中介的角色;除「教師管教信念」本身不具中介效果外,「師生互動」與「教師管教信念」亦無遠程中介效果。最後本研究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提出實務與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團體輔導提升國小學童挫折容忍力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慈濟月刊664的問題,作者陳奕旋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在實施挫折容忍力團體輔導方案對挫折容忍力之影響,研究者設計六次團體輔導,每次一節課,每節課六十分鐘的挫折容忍力團體輔導。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探究,藉由研究者在現場實際實施團體輔導方案後,經過不斷的行動、反思、修正,在行動的過程建構解決所面臨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並以觀察研究法、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彙整回饋單、團體活動歷程紀錄、使用谷宗芸2007年編製之兒童挫折容忍力量表進行資料分析,以佐證研究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團體輔導有效提升學童挫折容忍力本研究在實施團體輔導方案過程中採取質量並用,使用挫折容忍力量表、團體輔導錄影、回饋資料作質性分析,並根據量表進行量化資料

分析其挫折容忍力有達顯著差異。二、團體輔導執行中觀察到成員有效的調整與改變研究者透過質性分析資料,發現成員在每一次的團體輔導過程中提供的挫折及經驗有逐漸以正面看待的態度,成員間會互相給予鼓勵,分享彼此的成功經驗,加強成員對挫折情境的認知及強化自我肯定,透過此活動使成員在生活中遭遇到對挫折的看法及面對的態度逐漸轉變。三、整體成員的回饋資料顯示對挫折容忍力有效的收穫透過成員填寫回饋單,鼓勵成員在活動中能夠潛移默化學習正向的態度、擁有正確的挫折應對方式。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針對團體輔導提升國小挫折容忍力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本研究建議如下:一、建議團體活動執行前,確認每一位成員的上課環境及

硬體設備是否齊全。二、活動開始前可以藉由機構的個案紀錄及平日的觀察瞭解成員的需求或者問題,透過量表前後問卷進行施測,以利更瞭解成員的狀態。三、建議未來能夠透過不同方式觀察成員的成長及改變並搭配量化分析研究實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