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飲食文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布農族飲食文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田哲益寫的 玉山的守護者:布農族(2版) 和田哲益的 玉山的守護者:布農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食物盤 - 花蓮縣原住民族傳統文化數位典藏也說明:該組件有木盤、木碗、攪飯木匙等物件,製作年代約為1943年,是布農族人用木頭製成的飲食用具。布農族食物盤一般選用楠木、樟木等堅硬的木材,並經刨鑿、打磨處理,而無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台灣書房所出版 。

國立臺東大學 進修部暑期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碩士專班 海樹兒拔剌拉菲所指導 羅廷君的 國小食農教育推動對低年級學童農事操作及飲食習慣歷程之行動研究 —以台東縣愛米國小為例 (2021),提出布農族飲食文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校本課程、食農教育、文化回應、三角交叉檢核法。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科技大學 航空運輸研究所 李沛溱所指導 古屏生的 國內外旅客體驗行銷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文化飲食-以航空城區域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文化旅遊、飲食文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布農族飲食文化的解答。

最後網站布農族獵人餐廳- 台南 - U Travel則補充:布農族 獵人餐廳店主「一比」是台灣原住民,他身兼主廚,是「全國原住民烹飪比賽」的冠軍, ... 飲食文化。 台南. 評語 留言/評論守則 · 新會員 · 發表. 熱門內容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布農族飲食文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玉山的守護者:布農族(2版)

為了解決布農族飲食文化的問題,作者田哲益 這樣論述:

  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居住海拔最高的民族,因為不斷的遷徙,在工藝的表現顯得比較弱些,而在器物以實用性為主。布農族的歌唱和音為台灣島民族之佼佼者,八部和音名揚全球音樂界。其社會型態行使父系氏族大家庭制度,居住的石板屋為大型建築物,族內產生許多神話與傳說故事, 原本原始宗教信仰已經瓦解,基督教與天主教取而代之。 本書特色   史上最詳細介紹布農族的一本書,從歷史到近代豐富的布農族圖片盡收書裡。 作者簡介 田哲益   籍貫:台灣省南投縣信義鄉人  族籍:布農族巒社群卡豆諾蘭人  族名:達西烏拉彎.畢馬  生日:1955年4月20日    現任:  台灣布農文化藝術團團長  南投縣布農文化學會

顧問  台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協會《台灣源流》雜誌編輯、理事  大陸少數民族研究   學歷:  省立屏東師專史地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經歷:  曾任國立水里商工訓育組長、國文科專任教師    南投縣政府國語指導員  常民文化通訊輪值主編  原舞者布農樂舞顧問  南投縣史館諮詢委員  南投縣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委員   學術研究:  台灣原住民文化、中國民俗學、中國民間宗教及其神話與傳說  中國佛寺歷史與文化、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等

國小食農教育推動對低年級學童農事操作及飲食習慣歷程之行動研究 —以台東縣愛米國小為例

為了解決布農族飲食文化的問題,作者羅廷君 這樣論述:

在食安問題頻傳下,食農教育愈來愈被大眾關心及重視,食農教育包括食育與農業教育,讓學生藉此學習人與食物、人與土地、人與環境的正確態度,透過農事操作體會農民的辛苦及付出,對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生起感恩之心。本研究透過研究者任教之台東縣愛米(化名)國小,實施發展校本課程—食農教育之歷程,融合布農族歲時祭儀、農事操作及體驗、當季作物飲食烹調三大主軸,以文化回應、探究教學,探討對學生在農事操作及飲食習慣之影響。研究目的如下一、探討原住民重點學校在農事操作及飲食習慣實施之歷程。二、探討原住民重點學校實施食農教育之成效。研究者以106年任教之愛米國小二年級七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於彈性節數實施校本食農課程,以食

農日記、觀察記錄、教學教案設計、教師教學省思進行資料分析,並以三角交叉檢核法進行校正。研究發現及結果,實施食農教育確實能提升低年級學童農事操作之知識及技能、飲食習慣朝向均衡飲食,提供上級單位推廣食農政策、教育相關機關後續推動食農教育之參考。

玉山的守護者:布農族

為了解決布農族飲食文化的問題,作者田哲益 這樣論述:

  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居住海拔最高的民族,因為不斷的遷徙,在工藝的表現顯得比較弱些,而在器物以實用性為主。布農族的歌唱和音為台灣島民族之佼佼者,八部和音名揚全球音樂界。其社會型態行使父系氏族大家庭制度,居住的石板屋為大型建築物,族內產生許多神話與傳說故事,原本原始宗教信仰已經瓦解,基督教與天主教取而代之。 本書特色   史上最詳細介紹布農族的一本書,從歷史到近代豐富的布農族圖片盡收書裡。 作者簡介 田哲益 籍貫: .台灣省南投縣信義鄉人 族籍: .布農族巒社群卡豆諾蘭人 族名: .達西烏拉彎.畢馬 出 生 年: .1955年4月20日 學歷: .省立屏東師專史地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經歷: .曾任國立水里商工訓育組長、國文科專任教師,南投縣政府國語指導員,常民文化通訊輪值主編,原舞者布農樂舞顧問,南投縣史館諮詢委員,南投縣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委員。 現任: .台灣布農文化藝術團團長、南投縣布農文化學會顧問、台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協會《台灣源流》雜誌編輯‧理事、大陸少數民族研究。 學術研究: .台灣原住民文化、中國民俗學、中國民間宗教及其神話與傳說、中國佛寺歷史與文化、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等。 作者序 布農族民族源流 布農族遷徙史 布農族歷史發展與演進 布農族宗教與信仰 布農族祭祀與慶典 布農族社會制度 布農族人口族名與分布 布農族農耕經濟與貿易

以物易物的傳統交換經濟貿易 布農族飲食文化 布農族生命禮儀 布農族樂舞 黑澤隆朝台灣原住民音樂之採錄與研究 布農族服飾 布農族建築文化藝術 必須是有飲水條件且向陽山坡地 布農族器物文明 布農族教育與訓練 布農族交通與運輸 布農族採集與飼養生活 布農族狩獵與漁撈活動 狩獵是一種生命學習 狩獵是文化的根源 考古與布農族 作者序   布農族文化在台灣原住民族群中,亦係極豐盈美麗,淵源流長,因此孕育出布農族人達觀、進取、共享、助人的人格特質。   從古時代,布農族就在台灣與大自然融合為一體,是宇宙萬物中的一員,大自然母親的子孫。   台灣的中央山脈是孕育布農族的搖籃,布農人

世居在中央山脈中段一帶,是南島語系民族中居住海拔最高的族群,平均在1000至2300公尺的高山地區。長年以狩獵及粟耕為生,塑造了樂天、英勇、豪邁的性格。   由於布農族人篤信大自然的定律,因此對於每顆樹、每朵花、溪流、山嶽及走獸飛禽等等,都賦予它們一個完整的生命,朝夕生活在一起,在浩瀚的大自然中融合為一體,生生不息。   不過,如今有些布農族的文化,漸被淡忘,例如著名的布農族八部和音(祈禱小米豐收歌),我真懷疑,我們還有多少機會能夠親耳聆聽?是否要等到完全迷失了,才稱頌她的美?還是希望她充滿山區,源源不斷地演唱流傳?當然我們不能讓她變成歷史,而是希望她繼續在山嵐漫遊,從遠遠的天邊傳來肅穆和諧的

天籟之聲。   任何一個民族實踐了千百年的禮俗,必定充滿了祖先的經驗和生活的智慧,當我們再重複或回憶這些布農族的傳統禮俗時,對於珍貴民族文化的吸收維護和傳承再生應該也有一份責任吧!   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是布農族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生活之道,布農族的老祖宗給後代留下了許多生活的智慧,但是子孫不愛惜,如今面臨了傳承的困境,幾乎達到了缺乏自信而有尊嚴的生活。   值此之際,必須加強族人的歷史觀,從教育中抓回被淡忘的歷史,使他們能夠認識自己,並且有興趣了解更深入的文化。   我們必須學習容忍和欣賞不同的文化及生活習慣,人類唯有透過多元文化的相互刺激,整個人類文明才會持續進步。   原住民布農族有許多非常

好的生活哲學,如分享的觀忿、保育的作法、族群互助與和諧等,都是值得我們去欣賞及學習的。   布農族的文化在許多因素的影響下,已經慢慢消失,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自信心建立在對自己文化的肯定。   近年來教育民主化的要求聲浪,致力於全面提昇均衡的教育素質,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已成為國家建設中重要的指標。因此,對於族群文化的尊重和宏觀的胸襟與視野,照顧少數民族,推動教育文化的發展,自然是現階段努力的方向。而社會的變遷,鄉土文化日益流失的危機,文化的保存與發展有其必要性和適切性。   邁入21世紀的時刻,新世紀的族人應具備那些關鍵能力,以適應新時代?如何培育具有鄉土情、世界觀的族人?如何喚起族人潛藏心

靈深處的族群意識、肯定自己、認同自己的文化,去蕪存菁,並為自己創造歷史,發揮傳統的刻苦耐勞與開創新局之精神,全力以赴,讓21世紀的布農族原住民,走出一條嶄新的康莊大道。這些均是當務之急。   為促進台灣原住民族之經濟發展,提昇原住民生活水平,恢弘志氣,復興光榮傳統,落實布農族的文化耕耘,喚起社區本土文化之覺醒及行動力量,對於原住民布農族的歷史、地理、自然、語言、農耕、產業和藝術等,透過全面性的文化調查方案,導引新生代族人認同與愛護本族群之文化,使具有生機與活力。   台灣布農族原住民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民族,其特殊的文物、制度等,亦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之一。期望布農文化更閃爍與更具價值與意義。  

 筆者不是一位傑出的人,更不是一位溫文儒雅的一介文人,閱歷不豐富,經驗不多元,也不具有透析精微的觀察力與感觸,但是對於原住民文化之日漸凋零與萎縮,深感徬徨與憂心,乃不揣淺陋以為復振布農族傳統優良文化的基礎。   由於原住民族缺少文字記載,口傳便是延續其歷史文化主要方式之一,因此,要深入了解布農族歷史、文化,實地訪問是不可缺少的。田野調查又稱為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社會科學蒐集實際資料最普遍有效的方法之一,為直接而有效地取得第一手資料的最直接方法。   撰者才識魯莽,定多疏漏,冀望本書能夠對布農族人有所貢獻,則無負吾平生之志矣!並祈請國內外學者專家斧正。 田哲益 序於南投水里山水居

2008年11月

國內外旅客體驗行銷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文化飲食-以航空城區域為例

為了解決布農族飲食文化的問題,作者古屏生 這樣論述:

鑒於外籍旅客訪台的人次遂年漸增,在台灣特色文化中,原住民族文化為多種族及具相當豐富性;原住民族部落旅遊是國內創新的旅遊模式,也是推動原住民族經濟產業發展的重要策略。本研究探究台灣原住民族部落飲食;分別將原住民族部落的深度旅遊、飲食文化採用質性研究觀點以文獻回顧法及深入訪談法加以整理,並透過相關文獻回顧來幫助後續研究與實證之用途,積極探究掌握以地方獨特的文化為軸,間接的保留當地獨特的自然景觀與傳統文化及傳統道地飲食,豐富的自然與文化資源,藉此探究部落旅遊發展趨勢。 本研究擬藉由國內外旅客體驗行銷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文化飲食-以航空城區域為例,進一步進行台灣原住民族部落飲食文化旅遊規劃

探究,並訪談產業界、政府公部門、學術界與國內外旅客,瞭解外國旅客、遊客與在地部落族人的期望,利用體驗行銷的相關方法探討如何兼具外國旅客與族人的期望,發展出真正屬於部落主體與遊客期望的部落文化旅遊,發展出以原住民族文化旅遊為研究主體規劃的文化旅遊模式。本研究之問題為「如何以原住民族飲食文化為主體,發展部落文化旅遊規劃的模式?」、「如何能兼具遊外國客的期望與在地族人的期望?進行文化旅遊的規劃?」與「如何能吸引遊客到部落觀光的主因?」關鍵詞: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文化旅遊、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