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老年人口比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朝陽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系 施麗紅所指導 黃姿綺的 老人參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社會支持轉變之研究 (2021),提出屏東縣老年人口比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老人、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社會支持。

而第二篇論文嶺東科技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張婷所指導 沈志文的 論退休制度及再任職之法律問題 (2021),提出因為有 公務人員、勞工、退休制度、退休身分、退休年齡的重點而找出了 屏東縣老年人口比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屏東縣老年人口比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屏東縣老年人口比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一日議會 第十屆第二次大會,本月質詢的主軸,今天的日本,明天的嘉義,以文化為導向,觀光城市設計與發展,第十一次質詢,質詢市長,從比較城市的發展,探討嘉義市和新竹市,同步升格為省轄市,沒有科學園區,37年後,不同的城市發展差異(997)
延續王美惠議員的質詢,雖然嘉義市有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也有三百年文化傳承的觀光產業,為什麼嘉義市還是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窘境,比較嘉義市和新竹市的城市發展,分析出可能的原因 ,和市長分享,如圖示 。
第一,新竹市有653 公頃的科學園區,台灣西部走廊,只有嘉義市縣、屏東縣,沒有科學園區,北邊的雲林,有96公頃,南邊的台南,有1043公頃 。
第二,嘉義市,在100年前,日治時代就已經完成,以26萬人口,作為都市計劃在上位的概念 ,不像嘉義縣,因為沒有都市計劃,只要縣政府需要,就可以在公益和必要性兩個原則下,辦理區段徵收,將農業區變成工業區,嘉義市卻徒有1500公頃的農地,受限都市計劃法,徒呼無奈,動彈不得。
依據都市計劃法,除非中央政策改變,行政院科技部,願意在嘉義縣市牛稠溪兩岸,成立科學園區,嘉義縣市,各自提供350公頃沿岸的農地,作為科學園區規劃用地。
中央負責土地徵收、道路規劃、污水下水道、水資源處理中心等公共設施建立,同時規劃國際大廠進駐,形成聚落,讓嘉義縣市,也可以擁有像新竹市一樣大小的科學園區。
讓嘉義縣市,除了傳統和觀光產業之外,有更健全的城市發展基礎 。
第三,面對全國少子化的危機,嘉義市出生人口率,從民國71年的4722人,降到現在的1886人 。
新竹市從6100人,降到現在的4019人。
嘉義市的降幅高達六成,新竹市的降幅,只有三成四 。
直接衝擊到的是15年後,嘉義市六所公立高中職校,招生人口嚴重不足,出生率過低的結果,就會反映在人口老化的問題上。
第四,嘉義市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從民國71年的11,385人,增加到現在39,737 人,佔總人口的15% ,還差5%,就達到老年化社會標準,人口老化嚴重 。
新竹市的老年人口,從民國71年的13,775人,到現在53,428人,佔總人口數的12% 。
從比較城市的發展,沒有科學園區的結果,無論在出生率,和人口老化的比率上,都呈現了溫水煮青蛙的事實與困境,這也是嘉義市長照成本快速增加的遠因。
第五,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嘉義市和新竹市,傳統產業和觀光產業,從商業登記家數,並沒有巨大的差距。
但是,從公司登記的家數,和公司登記現有資本額的比較來看,就呈現出天差地遠別的巨大差距,嘉義市現有的公司登記是4799間新竹市是11,811間,沒有科學園區的嘉義市公司登記的資本額是五千八百萬元左右,新竹市則高達十億八千三百萬元以上,差距將近20倍 ,如果換算成實際的營業額,差距將會更為巨大,讓人怵目驚心,不忍卒睹 ,這也是嘉義市,累積37年,面臨青年外移的主因。
從比較城市的發展,沒有產業沒有就業,是今天嘉義市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結構性因素,唯有爭取中央補助的科學園區,才能改變這樣的困境,讓青年可以返鄉工作,讓三代同堂,成為嘉義人,可以實現的夢想 。

老人參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社會支持轉變之研究

為了解決屏東縣老年人口比率的問題,作者黃姿綺 這樣論述:

隨著台灣人口快速老化,使得老人照顧需求相對增高,老年人口問題儼然成為刻不容緩之議題,也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一大挑戰。因應老年人口議題,行政院於2005年5月核定通過「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提供老人在地化之預防照護服務,其能提升老人生活品質。而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要了解老人在參與社區活動之前與之後所社會支持的變化,並瞭解在老人具備社會支持後對其生活帶來的改變與意義,並針對結果提供相關的服務建議。本研究採取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共計訪談8位參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之參與者,參與年限為2年至14年不等,年齡分佈65歲至70歲兩位、71歲至80歲4位、81歲至90歲2位,訪談過程全程錄音並轉

成逐字稿,並以質性研究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在參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前,社會支持面向以: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及訊息性支持為主,社會支持來源則以非正式:家人、親戚、朋友、鄰居為主,經過轉折的改變包含:親密伴侶的離去、社區重要地標的拆除、個人身份的轉變以及歸屬感的提升,讓研究參與者參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社會支持也有所轉變,在社會支持面向除了原先的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及訊息性支持外,增加了能力性支持及社會網絡支持,這樣的轉變,也帶給研究參與者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改變,包含走出生命的幽谷及不一樣的老後生活。總結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參與者在參與社區前後的表現中,社會支持皆有明顯的轉變,且參與社區照顧關懷據

點後,社會支持的面向也越來越多,並且多了來自更多正式社會支持的來源,這些正向的轉變,都帶給研究參與者有更多的社會支持及不同樣的收穫。本研究最後針對社區、相關工作者、對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論退休制度及再任職之法律問題

為了解決屏東縣老年人口比率的問題,作者沈志文 這樣論述:

政府推動各項施政作為,公務人員的良莠扮演著關鍵角色,而吸引高素質的人才進入政府機關服務,國家給付給公務人員的報酬為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做為給付報酬內容之一的退休金,其給付是否優渥或是合理,必然也是影響人才是否進入政府服務的因素。對於公務人員的退休照顧,為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隨著人口結構的變遷及社會環境的改變,公務人員退休制度財務狀況面臨破產危機,如不進行變革,將無法繼續維持,退休公務人員面臨領不到退休金的窘境;無獨有偶,勞工的退休制度也面臨財務問題,必須進行改革才能繼續維持。公務人員退休所衍生的問題,不僅於實質退休金給付的問題,在國人退休後餘命愈來越長的情下,因退休後再就業所發生的問題,將

會與日漸增,政府應檢視現有規定,讓退休人員如願再次重返職場工作時,能順利重返職場並享有完整之職業保險保障,不會因為退休身分或年齡的問題,造成就業困難。本文從公務人員退休制度切入,探討其退休後再就業所面臨的問題,並以勞工退休制度作為比較對象,藉以論證公務人員退休制度應變革之部分,同時探討與勞工退休制度合併之可行性,期能作為將來相關法規進行修正時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