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 提升 媒體識讀 能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如何 提升 媒體識讀 能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兆璽寫的 假新聞下的媒體認知理論與新聞媒體識讀研究 和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的 資訊判讀力:腦袋自主!抵抗假訊息、陰謀論、帶風向的生存守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授課計劃3127自然:科學媒體識讀與寫作也說明:一)指導學生使其具有識讀媒體科學相關新聞之能力,提升學生科學媒體素養,能判斷「科學假新聞」,並在能力所及之範圍遏止其繼續傳播。 (二)訓練學生科學新聞寫作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銳文創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教育領導與政策碩士在職專班 劉美慧所指導 黃兆璽的 新聞媒體識讀量表之編製與探索研究 (2021),提出如何 提升 媒體識讀 能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聞媒體識讀、新聞媒體識讀量表、媒體識讀認知理論。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陳玉鈴所指導 陳銘的 探討Deepfake深度造假對傳播的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同溫層、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深度偽造的重點而找出了 如何 提升 媒體識讀 能力的解答。

最後網站公告系統則補充:公告主旨, 教育部委託銘傳大學及靜宜大學辦理「111學年度高等教育媒體素養課程發展計 ... 教材之設計方法,促進大專校院開設媒體素養特色課程,提升學生媒體識讀能力。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如何 提升 媒體識讀 能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假新聞下的媒體認知理論與新聞媒體識讀研究

為了解決如何 提升 媒體識讀 能力的問題,作者黃兆璽 這樣論述:

  本書探討全球假新聞衝擊下「新聞媒體識讀」的推動,架構上依序探討假新聞的定義、世界面對的假新聞衝擊與相應的政策、台灣媒體環境概述、新聞媒體識讀定義、各國透過教育推動媒體識讀現況,並附上由作者黃兆璽、社團法人臺灣新媒體科技與教育協會,以及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現任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講座教授共同由美國學者W. JAMES POTTER的「媒體認知理論」發展出的「新聞媒體識讀量表」(News Media Literacy Scale),可用以評估閱聽者個人的思考習慣、對新聞媒體的理解,以及接收新聞時的處理方式等,並能教導學習正確的新聞閱讀。     作者黃兆璽認為,新聞媒體識讀面臨的實際問題

必須透過研究與應用之結果來解決,一套適應本國國情與民眾媒體使用習慣之新聞媒體識讀量表,可供調查、分析,進而掌握國人新聞媒體識讀能力,並提供媒體素養教育決策方針參考,作為未來推動媒體識讀教材之藍圖。   本書特色     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恐怕是繼上世紀90年代「資訊爆炸」以後,最大的「資訊戰」。在資訊橫流的風暴之下,本書梳理假新聞的發展脈絡、各國的因應策略,並發展適合台灣情境的新聞媒體識讀量表,值得教學設計和政策推動參考!

如何 提升 媒體識讀 能力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新聞偵探隊,任務接招!「新聞偵探隊」透過 Google助理的語音互動功能,以及遊戲關卡和積分方式,引導孩子如何解讀新聞內容,提升他們的媒體識讀觀念,並培養他們的好奇心、想像力及邏輯思考能力。

歡迎國小老師、家長們一同使用「新聞偵探隊」,
協助身旁的孩童們培養網路新聞素養與認知!
✔更多相關資訊:https://cplink.co/zbj7TmJr

✔Google助理下載
Android:https://cplink.co/eSDzWZcE
iPhone/iPad:https://cplink.co/QGWSGccf


📍立刻訂閱親子天下YouTube頻道:https://cplink.co/aokHX5fY
...................................................................
✔ 親子天下官網:https://cplink.co/103epuyo
✔ 親子天下粉專:http://on.fb.me/1Kkng6j
✔ 親子天下Shopping:https://cplink.co/2z71hMR2
✔ 親子天下Shopping 粉專:http://on.fb.me/2dpFvHK

新聞媒體識讀量表之編製與探索研究

為了解決如何 提升 媒體識讀 能力的問題,作者黃兆璽 這樣論述:

摘要新聞媒體識讀旨在了解人們如何以及為何參與新聞媒體,他們如何理解他們所消費的內容,以及個人如何受到他們自己的新聞消費的影響(Maksl, Ashley & Craft, 2015)。新聞媒體識讀定義為一種面對媒體數量膨脹、資訊爆炸的世界與社會,所必需擁有的生活技能(Hobbs, 2009)。為了評估閱聽者對新聞的思考、評估、對媒體的認識,以及接收新聞時的處理方式以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本研究之目的為編製一份「新聞媒體識讀量表」 (News Media Literacy Scale) ,發展出一套適合中文使用者評估新聞識讀能力的識讀量表,並透過本量表進行高中生媒體識讀調查。本論文屬於應用研究取向

之研究,透過研究與應用所獲得之結果來解決實際的問題,研究結果可以直接作為教育決策方針,研究設計首要採質性研究法,事先設計研究程序作為收集資料的指引設計評量,以文獻分析分析過去發表的相關論文與著作以奠定整體概念架構和理論取向,發展出適合本研究之問題與假設,以編製出具有嚴謹設計之新聞媒體識讀評量,本研究再以量化研究發放問卷評量進行施測,並針對所回收之果進行統計分析與比較。有關研究之量表設計內容和結果,是以學者Potter的媒體識讀認知理論為架構,編製出具有個人思考習慣、個人處理新聞模式、媒體知識結構、與新聞情境閱讀等四個面向共45題的識讀評量,在個人思考習慣、個人處理新聞、媒體知識結構三個面向各有

三個因子可以分析對應題目的合理與適切性。本量表之信度、效度檢驗以台灣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為(1)個人思考習慣之題型為李克特5點程度,有訊息自動處理、訊息覺知思考、自我評價等三個因子,信度為.82、.79、.87;轉軸後三個共同因素可以解釋的總變異量為69.65%,各試題之因素負荷量絕對值皆大於 .55( .55- .89)。(2)個人處理新聞模式之題型為李克特5點程度,有動機、个人掌控、懷疑等三個因子,信度為.76、.87、.90;可解釋總變異量為63.35%,各試題之因素負荷量絕對值皆大於 .55 ( .55- .91)。(3)媒體知識結構之題型為單選題,有媒體產業、媒體內容、媒體影響等

三個因子,信度為.46、.76、.69;可解釋總變異量為48.95%,各試題之因素負荷量絕對值皆大於 .38( .38- .83);總體難度為0.43,鑑別度為0.51。(4) 新聞情境閱讀為文章閱讀,題型為單選題,總體難度為0.51,鑑別度為0.55。結果顯示,本研究所開發之新聞媒體識讀量表具有相當之信度與效度,在鑑別度與難易度方面也適中。而在本研究中也分析出自我認知與實際面對假新聞的差異,過半數的人認為自己對新聞的來源會半信半疑,但研究卻發現,能分辨假新聞的人並未過半,而女性在於新聞媒體識讀的能力高過於男性,一班高中又高於技術類高中,可以說明,閱讀新聞的時間與習慣也與新聞媒體識讀的能力具有

正相關,本研究所編製之新聞媒體識讀量表不僅可以作為國人新聞媒體識讀能力調查與分析之用,更可作為未來推動媒體識讀教材之藍圖。

資訊判讀力:腦袋自主!抵抗假訊息、陰謀論、帶風向的生存守則

為了解決如何 提升 媒體識讀 能力的問題,作者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這樣論述:

  置身網路時代,不管是滑 FB、IG、傳 LINE、看 YouTube、TikTok,從四面八方湧來的訊息,有家人傳來的「健康資訊」,有朋友轉來的時事討論,有政府公布的政策說明,看起來好像有道理,想一下又覺得可疑。你是不是常常因此覺得很困擾?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我們辨別這些訊息是否可信呢?     這些似是而非的可疑訊息,已經不只是假新聞或假訊息了,而是「資訊操弄」。面對資訊操弄的危害,你需要的不只是媒體識讀,你需要的是資訊判讀。     《資訊判讀力》是一本學會如何拆解訊息、分析可信度的書,也是一本深入分析資訊操弄和其影響的書,更是一本集結各領域學者專家一起來尋找

答案的書。     如果你是一位網路和手機的重度使用者,本書將是你在資訊叢林下的生存守則。如果你是一位想跟年輕人溝通的老師或爸媽,本書能讓你了解新時代的資訊問題。如果你對各種假訊息感到很厭煩,想與身邊的朋友好好溝通,卻又不知道如何開始,那你更不能錯過本書。     本書是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的研究成果。IORG 從 2021 年的疫情、公投的假訊息、陰謀論出發,以實例說明「資訊操弄」從何而來、如何傳播、造成什麼影響,以及如何危害台灣社會的民主發展。IORG 從研究成果歸納出一套「訊息可信度評量」方法,透過 4 個步驟幫助你拆解訊息、查核事實、分析觀點,進而判斷訊息的

可信度。書中並附上超過百題由真實案例改編的題目,提供給你精進資訊判讀的能力。     現今的我們,幾乎不可能不用手機和網路來接收資訊,所以提升資訊判讀力是面對資訊操弄的「治本」之道。IORG 希望透過本書,讓你在面對資訊叢林的各種隱藏陷阱時不再心慌,讓你在判斷訊息可信度的思考過程中找回「腦袋自主」。請與 IORG 一起,提升自己的資訊判讀力,保護身邊的人,也保護台灣社會,讓資訊操弄無法造成危害,讓公共討論更健康,讓民主更健康。     重要事件   2020 年,IORG 在全國各地舉辦 68 場資訊判讀工作坊,超過 1,700 人參加,也收回超過 1,500 份問卷,分析台

灣受到資訊操弄的影響,面對面實際了解台灣民眾的想法。     2021 年 6 月,IORG 發表第 1 期《心慌週報》,開始更即時的提醒台灣民眾和時事相關的可疑訊息或資訊操弄。     2021 年,IORG 研究員與中正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王銘宏合著學術論文,提出將大量訊息有效率分群的演算法,於 11 月獲國際醫療期刊 JMIR Medical Informatics 錄取發表,是我國第一篇針對封閉平台上 COVID-19 謠言傳播的資料科學研究,並發表於國際期刊的學術論文。    本書特色     (一)讓資料科學說話:以 IORG 可公開驗證的資料科學方法,

有憑有據,確實理解資訊操弄。     (二)訊息可信度評量:4 步驟、10 問題,學會拆解、查證、推論,找出可疑之處,判斷訊息可信度。     (三)百題資訊判讀練習:真實案例改編,超過百題練習,是提升個人資訊判讀力的最佳練習,也是中小學課堂必備的教學素材。     (四)跨領域專業分享:事實查核、開放社群、科學新聞、法律學、政治學、社會心理學、資料科學、社會溝通,多方面了解現今資訊環境的問題和公民行動。     (五)實體線上創新結合:除了隨書收錄的練習,你也可以使用 IORG 設計的「資訊判讀力」網站練習判讀,與其他讀者交流。   推薦序  

  ●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 陳雅慧(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共同推薦     ● 王銘宏(中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林齊晧(UDN Global 轉角國際編輯)   ● 洪貞玲(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 敏迪(敏迪選讀創辦人)   ●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主持人)   ● 黃厚銘(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 鄒宗翰(德國之聲記者)   ● 鄭宇君(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 劉慧雯(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探討Deepfake深度造假對傳播的影響

為了解決如何 提升 媒體識讀 能力的問題,作者陳銘 這樣論述:

Deepfake(深度造假)是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 + Fake(偽造)的混成詞,是任何意圖提供不實或錯誤資訊的「合成媒體」,包括文字、圖片、影像與聲音。而隨著網路傳播技術的進步與信息傳播的迅速,人工智慧技術亦被廣泛的應用在此領域,本研究就以探討Deepfake (深度偽造)議題為例,從同溫層效應去看Deepfake技術對假消息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與民眾認知不足的狀況,並嘗試提出一些解決方案與可行性。 本研究結果透過問卷調查可得知民眾對Deepfake技術的認知不足,而研究者為了要更瞭解民眾認知不足的原因和解決方案訪談了三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從專家訪談結論可得知,不論是

新聞層面、技術層面、國安層面…等,都與民眾認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為了因應未來Deepfake所造成的影響,本研究得知提升民眾媒體識讀能力與Deepfake相關認知的重要,可比造美國媒體BuzzFeed製作一段假歐巴馬影片來宣導Deepfake技術的影響,最後再由相關單位澄清或解釋這是一部教育影片,以此來警戒民眾對於解讀訊息的正確態度以及使用第三方查核機制、相關辨識工具的重要性。我們無法阻擋AI科技的發展,當Deepfake在台灣普及化之後,民眾若是建立起好的媒體識讀能力,多少能防範這種類型的假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