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里杙由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大里杙由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超倫曾仰賢王玉如林美宏寫的 手繪藝術尋寶記 和李建緯的 歷史、記憶與展示 : 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城邦印書館 和豐饒文化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盧明德所指導 張凱惠的 林爽文古戰場,今地圖 創作計畫 (2013),提出大里杙由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林爽文、古戰場、地圖、文件美學、集集、「後」風景。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里杙由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手繪藝術尋寶記

為了解決大里杙由來的問題,作者張超倫曾仰賢王玉如林美宏 這樣論述:

第一本貼近孩子生活的「藝術素養」養成圖文書 在閱讀中「品味藝術×趣味尋寶×手繪紓壓」 讓藝術美感在生活中被閱讀、被探索、被欣賞、被需要…   4位創意無限、熱情洋溢的藝術教師,   集結音樂、視覺、表演的「藝術四部曲」,   打破生硬的藝術理論和制式的藝術教材,   從生活中出發、用圖文來表達、讓「藝術素養」一次滿足!   藝術尋寶超有趣、幼稚塗鴉超解悶,   還有30個藝術趣味提問及互動,讓你   「品味藝術」不卡卡!   「生活美感」不卡卡!   「腦力激盪」不卡卡!   「療癒紓壓」不卡卡!   ●給對藝術感興趣的你   從生活情境出發,讓你秒懂藝術小知識和欣賞藝術的小撇步!  

 ●給需要藝術教學的你   集結音樂、視覺、表演及觀眾素養,是你藝術教學的輔助神器!   ●給想要用藝術點綴生活的你   現今生活大不易,雖然藝術不好當飯吃,但…生活中有藝術,飯會更好吃!   ●給喜歡手繪塗鴉圖文表達的你   幼稚的手繪塗鴉是你我共通的語言,圖文表達讓藝術學習和你零距離!   作者簡介 張超倫   教育部第四屆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   教育部12年國教藝術領綱研修委員   教育部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藝術領域組長兼副召集人   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兼任講師   雲林國小音樂教師,教學年資20年   榮獲教育部第一屆藝術 教育貢獻獎、教育部大愛菁師獎、教育部99年度師鐸

獎及雲林縣師鐸獎等殊榮 曾仰賢   教育部中央課程與教學藝術領域輔導諮詢委員   臺中市政府教育局美感教育計畫主持人   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   大里杙文化藝術工作室負責人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班   台中市大元國小退休主任,教學年資30餘年 王玉如   教育部「國中小學生學習成就素養導向標準本位評量」藝術領域研發委員   大學兼任藝術講師   曾任教育部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藝術領域輔導員   曾任台灣省教育廳國教輔導團輔導員   曾任新竹市藝術領域輔導員、新竹市龍山國小主任、教學年資30餘年   曾任板橋教師研習會美勞課程研究教師   曾任台視文化公司成長與

學習節目教師演員 林美宏   教育部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藝術領域副組長   彰化縣藝術領域輔導團團員,   北斗國中表演藝術教師,教學年資13年。   熱愛藝術與閱讀,具美術第二專長教師,榮獲彰化縣推動閱讀績優教師。   赴寮國擔任教育服務志工,獲彰化縣北斗鎮優良教師及優秀青年楷模。   緣起 人物介紹 第一部    你不知道的指揮 01 指揮的工作 02 指揮的衣服 03 指揮的手勢 04 指揮的由來 05 觀眾素養 06 趣味提問 第二部    從點點看藝術 01 發現生活中的點 02 從生活用品找點點 03 從空間中找點點 04 點點藝術家 05 點點文

創 06 趣味十問 第三部    一次看懂芭蕾舞 01 芭蕾舞者的日常 02 欣賞芭蕾舞劇的五大重點 03 芭蕾動動腦 04 趣味十問 第四部    愛「趣」美術館 01 美術館特別建築好空間 02 發現新鮮事體驗全五感 03 美感有素養創意有思考 04 閱讀藝書籍觀看科媒體 05 自主給提問探索有興趣 06 展覽有魅力藝術新感受 07 美好的關係互動的喜悅 08 打卡愛拍照商品新設計 後記甘苦談  

林爽文古戰場,今地圖 創作計畫

為了解決大里杙由來的問題,作者張凱惠 這樣論述:

發生在228年前(清乾隆晚期)的「林爽文抗清事件」,不管是在歷史、文化或是藝術的各個領域,一直以來都沒有被主流社會和台灣人民所重視,然而延宕了一年又四個月才被弭平的這場巨大戰事,戰火延燒範圍包括整個西半部平原和部份內山地區,當時幾乎所有的台灣人都直接和間接參與戰事,同時日常生活也受到嚴重波及。有別於「官方主流歷史」所呈現的「官捉強盜」的紀錄角度,為了規避清廷的戰後彈壓,事件的過程以另一種記憶形式被當代的台灣人民保存著,歷代來人民被壓抑的思想和情緒,便如隱形的雙箝,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台灣的族群關係、人們的宮廟信仰的文化方式、生活活動的範圍等。「林爽文古戰場」經過228年之後,有些滄海桑田已成聚落

,有些則是廣袤的福地,甚至被開發成為高爾夫球場等;本論文的創作計畫主題,試圖歸納整理相關歷史文獻、各地流傳的戰爭遺跡、和前往古戰場實地跴探,最後,將「林爽文古戰場田野調查」過程中的各項紀錄,經由「文件化」後,嘗試以「古、今地圖檔案」概念,重回228年前的「林爽文古戰場」,有別於官方說法,從跨領域藝術的角度,讓地圖訴說林爽文的抗清故事。

歷史、記憶與展示 : 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

為了解決大里杙由來的問題,作者李建緯 這樣論述:

  過去,臺灣藝術史家面對的若非來自西方的美術精品,便是華夏典範中的貴族藝術;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精神信仰產物––傳世宗教文物,常因材料低廉、流通性高,由無數無名藝術家所創作,因此常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對這類文物的詮釋便很難擺脫以「常民物件」或「民俗文物」等具實用性或功能取向的宿命。   此書主要研究的是非消耗品的祭祀文物,這些文物不僅具社會意義與神聖意涵,也凝聚了信徒對於廟宇或宗祠的集體記憶。當這些祭祀文物歷經了一定的年代時,它們除了扮演膜拜或輔佐儀式的角色,更具高度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針對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的物質文化研究,透過神像、梵鐘、香爐、銅宣爐、御匾、祖

先畫像等不同對象與材質,以及相關文物脫離原來宗教脈絡後如何被陳列之相關問題,進行歷史、記憶與展示三個主題的反思與詮釋。   全書共20餘萬字,分成8章,各章節曾分別發表於國內期刊、論文專論或收錄於專書中。按主題可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文物的歷史分析」、「文物的認同與記憶」,以及「文物與展示」。   通過上述三個主題,本書呈現出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的多元面向。這些宗教文物不同於出土的考古資料,是在持續使用中得到傳承,成為研究地方社群、集體記憶、地方史與文化交流的資料。   本書結合圖像與物質文化,也運用歷史文獻與口述資料,以及比對親身調查東南沿海華人地區的第一手材料,在方法上揉合了藝術史

學、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與當代哲學理論的多元視野。 推薦文 林茂賢/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宮廟、佛寺、教堂就是民間的博物館、藝術中心,基層民眾經由宗教信仰參與、接觸各種傳統藝術。建緯是台灣稀有的民俗文物專家,他長期硏究台灣民間文物,透過專業的學術研究,確認文物的年代和價值,為許多民間的神像、香爐、匾額、圖像確立它的歷史定位。」   黃翠梅/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暨副校長   「本書揭示了一位從古代華夏貴族文物起步的藝術史學者,跳脫『古代』、『華夏』和『貴族』的框架後,在臺灣常民宗教文物研究上所展現的視野和成果。」   齊東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今

天的事物就是明天的歷史,無可懷疑,隨著歲月,有些會消失。目前被稱之為“傳世民俗文物”還沒進入主流學界的視野,但是當我們對更古老的文物作艱難的考證時,會不會想到如今的“傳世民俗文物”也會重蹈覆轍?用現代學者的眼光、手段來記錄研究這些文物無疑是重要的。它的價值不僅在今天,更會在將來。李建緯教授的這部著作,正是做了這件功在千秋的事情。難得可貴的是,這部著作不僅有詳細的記錄,還有深入的研究,同時還以史家的責任感,通過理論思考,提出了如何保護、展示等建設性意見。這是一部目前少有的高水平著作,無論是作為歷史還是現實,很值得一讀。」   魏堅/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暨系主任   「李建緯教授所撰

《歷史、記憶與展示: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一書,以獨特的視角,對臺灣傳世的宗教文物做了全面闡釋。這些宗教文物不同於出土的考古資料,年代被凍結在某個時空,而是在持續的使用中得到傳承,成為研究地方社群、集體記憶、地方史,甚至是文化交流的難得資料,是臺灣物質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補充。本書不僅結合圖像與物質資料,也充分運用歷史文獻與口述史,以及親身調查東南沿海華人地區的第一手材料進行研究,在方法上揉合了藝術史學、考古學、人類學與當代哲學理論的多元視野。本書可作為傳世宗教文物研究的參考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