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里杙文化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另外網站大里杙文化藝術工作室| Home也說明:理念. 一.策展經紀藝術展演活動,推廣藝術美感涵養. 二.辦理傳統文化藝術推廣,培養藝術喜愛興趣. 三.文創設計整合行銷活動,活絡文創生活美感.

國立臺南大學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碩士班 賴志彰所指導 邱紫菱的 台中市霧峰區區域的空間歷史變遷 (2018),提出大里杙文化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霧峰、阿罩霧、空間歷史變遷、霧峰林家。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李建緯、盧泰康所指導 白惟昕的 臺中市萬和宮文物館館藏陶瓷年代產地與展示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萬和宮文物館、陶瓷器、展示、文物保存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里杙文化館的解答。

最後網站1786 台灣順天國獨立戰爭: WTFM 風林火山教科文組織則補充:1786 台灣順天國獨立戰爭台中大里杙英雄興台驅滿林爽文公殉國228年祭台灣英雄林爽文(1756年-1788年),來自中國的漳...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里杙文化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中市霧峰區區域的空間歷史變遷

為了解決大里杙文化館的問題,作者邱紫菱 這樣論述:

本論文為針對台中市霧峰區二十個里的空間變遷進行研究,橫跨不同時間階段,包括從史前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戰後到凍省時期,凍省後到本研究2019年止,從聚落發展、人群社會、經濟產業、重要建設、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等面向,探討其空間歷史發展與變遷。 霧峰地區早期為高山族泰雅族眉加臘社、平埔族洪雅族萬斗六社與阿罩霧社之生活領域,清領時期,漢人陸續進入開墾,原漢之間經常發生衝突,最後原住民逐漸漢化與遷移,漢人聚落也逐漸增加。因林爽文事變,居住於大里杙的林石家族往東遷移,林遜妻子黃端娘攜帶兩子瓊瑤與甲寅,前往霧峰阿罩霧庄定居,也開啟霧峰林家新機運,其後,陸續由家族成員建立起霧峰林家大家族。 日治時

期,延續著霧峰林家聲勢,由林獻堂為首,於霧峰推行多項建設,包括烏溪治水工程、坑口農事自治村、一新會等等,霧峰農業經濟有了很大的提升,人口穩定成長、也為農墾聚落的霧峰注入文化與教育,隨著後期林獻堂對國民政府感到失望,霧峰林家的影響力也逐漸衰落。 戰後時期,因國共關係緊繃,國民政府提出「防空疏散計畫」,選定霧峰地區做為疏散第一區,省政府單位遷入霧峰,包括台灣省議會、教育廳與衛生處、光復新村、北溝文物等,此外,霧峰的農業成功開拓菇類市場,工商業也逐漸興起。 1998年實施凍省,省府單位虛級化,霧峰的省議會轉型為省議會紀念園區、光復新村進行活化、也為霧峰帶來觀光,霧峰的農業也進行轉型,研發出高品質

的「霧峰香米(益全香米)」、「清酒」,並結合人文歷史,發展休閒觀光,在交通建設上,國道三號、國道六號、台63縣(中投公路)、台74縣(台中環線)的交通網絡,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務,霧峰更成為台中連接南投的重要中繼站。

臺中市萬和宮文物館館藏陶瓷年代產地與展示研究

為了解決大里杙文化館的問題,作者白惟昕 這樣論述:

民國82年(1993)臺中市萬和宮文物館完成建設,萬和宮文物館內館藏物件脫離了原有的脈絡,由文物館重新給予新的定義。文物館蒐集、購藏歷代及先民文物,館內多捐贈舊時農耕器具、日常生活用器與禮俗節慶使用的器皿文物,以傳統文物、先民生活器物作為展示主題,收藏文物類型豐富。欲以文物館喚起、凝結及保存地方人民共同社會記憶。於調查研究期間,發現文物館內有一批陶瓷器,在過去並無學者對此批陶瓷器做過研究,這些陶瓷器在萬和宮文物館是以民生用器的方式作為展示,其中雖民生用器佔了大多數,事實上還有多種形制的祭祀用器、樂器以及建築構件,亦為非常重要之文物,具有歷史意義。在這樣的背景下,本研究從處理文物館內收藏之陶瓷

器出發,試圖透過史料文獻蒐集與田野調查對文物基本資料及比證資料進行蒐集,藝術史的風格分析及考古學類型分析釐清陶瓷器文物之年代與生產地區,並利用博物館學展示研究輔以進行相關研究,探討文物館展示樣貌及文物維護防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