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樓管理員資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大樓管理員資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媛媛寫的 精準努力,我不想死於一事無成 和德國瓦爾特·本雅明檔案館的 本雅明檔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公寓大廈事務管理人員證照 - 住商。亞東物業集團也說明:報名資格:符合下列資格者(公寓大廈管理服務人管理辦法第3條):. 國民中學或相當於國民中學以上畢業學歷,且三年內未曾因違反本條例規定經中央主管機關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蘋果屋 和北京師範大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黃舒楣所指導 廖翊筌的 快慢移動的介中∕中介:台北市「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 (2018),提出大樓管理員資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移動性、橋下市場、攤販治理。

而第二篇論文華夏科技大學 資產與物業管理系 謝百鈎所指導 陳景照的 保全公司聘僱保全人員必要人事成本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保全公司、保全人員、人事成本、勞動基準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樓管理員資格的解答。

最後網站大樓磁磚掉落意外頻傳營建署將外牆列入公安申報範圍則補充:此外,立委也提案比照保全業法,明訂公寓大廈管理員的消極資格,限制有毒品、性侵前科者不得擔任大樓管理員。對此,徐國勇答詢時表示,他贊成這樣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樓管理員資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精準努力,我不想死於一事無成

為了解決大樓管理員資格的問題,作者劉媛媛 這樣論述:

「我擁有的東西很少,一點點可憐的才能,一個幫不上忙的家庭,不佔優勢的外貌。 時間有限,精力不多,沒錢沒勢。 但是,我會讓這些東西發揮最大的作用,去做天大的事情。」   從學渣到北大學霸;從演講小白到《超級演說家》總冠軍;從零基礎創業家到月入百萬CEO, 90後劉媛媛給新世代青年的32堂人生逆襲課, 教你用「方法」和「思考」贏得成功,戰勝「沒錢、沒勢、沒背景」!     你想要當YOUTUBER?有一個明星夢?想創業當老闆?或者到國外頂尖企業工作?   你在腦海中想像達成夢想的美好,但,你做出任何行動了嗎?     劉媛媛,一個出身貧窮農家的孩子,不甘於人生只是庸庸碌碌,   她隻身闖入大城

市,拿到最高學府文憑,再透過電視比賽節目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並於20多歲創業,晉升別人眼中魯蛇翻身的人生勝利組。   劉媛媛的成功並非偶然也非幸運,她在跌跌撞撞中找出一套成功心法──「精準努力法」,   本書即從「目標、策略、執行、心態、社交、學習」六大層面剖析此成功法,   教你改變舊思維,掌握成功祕訣,並拒絕無用的付出,提高行動效率,讓你的夢想不再遙遠。     這本書,幫助20歲的你就定位!──對未來不茫然、對追尋夢想有方法。   這本書,對於30歲的你現在開始也不嫌晚!──拾回改變現狀的勇氣、找到方向跨出步伐。     ★劉媛媛的努力哲學   ●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希望

你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青春真的沒有用。你總覺得年輕人有無限可能,但如果像你這個樣子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那未來只有一種可能:你會成為一個更老的自己,不會有任何其他的事情發生。   ●懶惰,它不一定是你成功路上的敵人,它可能只是一個結果。被動的生活,無聊的工作,才是效率的死敵。   ●你看到的是失敗的重點,我看到的是成功的畫面;你看到的是無能為力的自己,我看到的是可能被解決的問題。所以你決定放棄,而我決定闖下去。   ●人與人的不同,實際上就是時間使用方式的不同。   ●恐懼、焦慮未必是我們的敵人,他們也是生存的必需品,我們不可能消除焦慮,我們只能和它在一起。     ●丟掉幻想,準

備戰鬥!面對現實,解決問題!這十六個字,就是勇敢和懦弱的分水嶺,也是能力的成長門檻。   ●關於人生的每一個決定,都要自己做。這是我最寶貴的人生經驗。   本書特色     ◎農村女孩翻身的人生故事,靠著堅韌意志力和成功心法,晉升月入百萬CEO!   作者劉媛媛是90後的青年女性,在貧窮農村長大,小時候帶著濃濃鄉音求學,上體育課沒有運動鞋穿,曾為了考上北京大學租了破房子捱過冬冷夏熱的日子;為了想證明自己參加《超級演說家》節目比賽,並且拿到當季冠軍。現在的她憑著自己一套成功心法,經營線上課程成為月入百萬的CEO,她說「我不要死於一事無成!」     ◎顛覆你以為的大道理,新世代青年自我練就一身闖

蕩社會的六大成功心法!   本書不是你以為的心靈雞湯,也不是腹黑學。而是一個女創業青年扎扎實實的實戰經驗,並整理成每個人都適用的成功心法:從目標定位、擬定策略、專注執行,到調整心態、建立社交、學習思考。書中寫出真正適用這時代的觀念,帶你拒絕無用消耗。譬如「別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有用的事情上」,有用與無用的事,要先學會分辨;又比方「不懂的事情,一定不要做」,只會浪費時間走彎路。     ◎本書內容打破地域及生活藩籬,文字表達順暢真切,所有人都能輕易閱讀理解!   身為大陸青年的劉媛媛,深知在人才濟濟的世界裡需要更多努力才能成功。相對於那些溫暖的雞湯,我們也許更需要這樣一盆醍醐灌頂的冷水。她以最貼

近讀者聲音來撰寫,且文字通暢易讀。書中既沒有誇飾的口號,也沒有地域性的閱讀障礙,讓每個人都能透過文字充分感受到她的真切。   同感推薦     《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作者 矽谷阿雅、閱讀人主編 鄭俊德   好評推薦     ★當當網 成功/勵志類暢銷書,讀者好評率100%!   「我認為這可能是改變我人生的一本書!」   「劉媛媛一直都是我心中最強的那個女孩。從開始聽她的課,就覺得她有著豐富的閱歷,一直向上,充滿正能量。她寫的每一個字都值得閱讀。」   「超給力的書,作者把人生努力的方向以及努力的方法都盡心總結並毫無保留的與讀者分享,實是難得。她在應該努力的年紀,及時悟透又付諸行動,成為了人生

贏家!」   「媛媛的書,本身內涵的一種積極力量,可以給人向上奮進的動力。」

快慢移動的介中∕中介:台北市「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

為了解決大樓管理員資格的問題,作者廖翊筌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藉由「移動性」來梳理橋下市場的規劃建造、空間實作與變遷等歷史過程,分析都市空間政治的權力運作。以台北市堤防內、道路系統中的橋下公有市場為例,透過次級資料分析、參與式觀察與深度訪談,結合新聞與網路資料,獲得以下發現:首先,台北市橋下市場的規劃與興建牽涉戰後攤販治理與市場安置政策,從1950年代開始的攤販治理的困局與治理技術的摸索與變遷,到1970年代橋下市場的形成,呈現了都市空間政治如何以空間為手段來治理都市攤販問題,如何藉由興建公有市場、臨時市場、建立正式與臨時制度,來容許攤販存在於特定的都市空間之中。治理過程體現公有市場安置配租的三種特性—「臨時化」、「支付

化」與「附加化」,此三種特性更補充了既有觀點之不足,說明攤販安置並非用於提昇社會福利與集體消費。其次,本研究回應橋下市場為一舉兩得的觀點,說明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過程與變遷,反映了一種「移置」—移動和置放的都市空間政治,都市空間政治透過移動與置放特定的人、物、制度,來促成都市空間的持續運作。如為了促進都市交通的移動性,藉由生產橋下市場並移置攤販進入,以此騰空街市所處的都市空間,都市空間政治藉由節制攤販移動性來促成機動車的移動,並且形成都市空間的速度差異。隨著移動基礎設施的加速,導致了橋下市場的限制,但也浮現跨越與挪用移動基礎設施的可能性。最後,橋下市場的空間實作,呈現了橋下市場作為「移動的介中/

中介空間」的性質,承載了不同的移動實作,包含攤商的落腳經營與社會流動、舊書舊貨等緩慢經濟,甚至支持著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實踐;藉由梳理不同的空間實作,以回應橋下作為都市治理縫隙的地方意象,並且重新記憶與評價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

本雅明檔案

為了解決大樓管理員資格的問題,作者德國瓦爾特·本雅明檔案館 這樣論述:

作為德國文學家、思想家,本雅明因其博學和敏銳而享譽世界,被視為20世紀前半期德國重要的文學評論家,被譽為“歐洲*後一位知識份子”。其論著豐富的解釋力吸引越來越多學者的目光,儼然成為重審現代性與歐洲文化史的關鍵節點。本書搜集整理了本雅明很有價值的一些檔案文獻,從細節處呈現本雅明的一生,既有趣又有料,很有可讀性。 瓦爾特·本雅明檔案館——為促進科學文化發展,漢堡基金會在柏林藝術科學院成立的一個機構。 前 言 ------- 1. 細心的樹 作為檔案員的本雅明 (14) 2. 做成卡片的抄抄寫寫 收集與分散 (30) 3. 小之又小 微型繪畫 (44) 4.

物品品相 俄國玩具 (56) 5. Opinions et pensées(意見和想法) 兒子的詞彙和空話 (76) 6. 最柔軟的寄宿處 筆記本 (120) 7. 遊記 明信片 (136) 8. 弓的張力 作曲、建築、紡織 (162) 9. 星座的位置 圖解的形態 (182) 10. 撿破爛 拱廊計畫 (196) 11. 變成空間的過去 拱廊和室內 (206) 12. 幹杏核 謎語,遊戲題,語言文字遊戲 (226) 13. 女預言家 錫耶納城的馬賽克 (236) ----------- 文獻 (242) 關於這本書 (243) 附錄: 本雅明年表 譯後記   可是,人們什

麼時候 會像做卡片索引那樣寫書呢? ——《單行道》(《本雅明文集》IV-1,第105頁)   1本雅明的最後的檔案依然是一個秘密:1940年9月,瓦爾特-本雅明翻過比利牛斯山時隨身攜帶的文件包依舊下落不明。那裡面的檔只有一份被保存了下來,那就是1940年5月8日的一封經過公證的信。在這封信裡,馬克斯-霍克海默確認並通知了本雅明已獲得紐約社會研究所成員資格,他的研究已經證實對該研究所有很大幫助。幫助他逃亡的麗薩-菲特科女士證實,本雅明首先想知道的是檔包能否找回,那裡面可能有他的最重要的新手稿,比他自己還重要。那可能是《關於歷史的概念》的論綱。更確切的東西,人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如果說檔包裡有本

雅明的文稿,那就是肯定無疑的。員警的報告提到了一些不明內容的檔並列舉出了一些最後的物件—— 一塊懷錶、一隻煙斗、六張照片、一副眼鏡、一些信件、幾本雜誌和一些錢,旅館和安葬費用的帳單就是用這些錢結清的。 2假如本雅明沒有預防措施,他的遺物的遭遇肯定會和那個檔包一樣。不難想像,那對他的著作的接受史來說意味著什麼。如果說,今天他的檔案數不勝數,這種情況在他的命運背景前幾乎令人難以置信,那麼這要歸功於他的戰略眼光,這種眼光幫助他把手稿、筆記本和印刷憑據交給不同國家的朋友並在他們那裡保存了起來。因此,為了使這些檔得以流傳,他把它們存放在朋友們手中。收件人把妥善保管那些紙片看作一種責任。本雅明以一個檔案

管理員的熱情保證了自己思想生命的延續,這種熱情就是想通過閱讀從前的證明來理解當代。 3然而,“本雅明檔案”這個概念不同於制度化的檔案,後者對自己體系的認識說明了“檔案”這個詞的來源。這要追溯到希臘文以及拉丁文的詞語如“政府大樓、當局、衙門”,這個詞又推導出“開始、起源、統治”。檔案工作的原則是秩序、效果、完整性和客觀性。相反,《本雅明檔案》卻表現了收藏家的熱情。檔案裡堆積著各種殘片,它們是不能隨便動用的儲備。因此,它們必須得到拯救。它們是顯露現實性的地方,是一個作家特有的檔案櫃,是主觀的、不完備的、非官方的。 4下面我們可以看到本雅明的十三個檔案。它們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被裝在檔包、檔案夾

、卡片箱或者別的什麼儲藏櫃裡的。在物件意義旁邊出現的東西是借用的意義:《本雅明檔案》由圖片、文字和符號組成,人們可以看見它們,觸摸它們,不過它們也儲藏了記錄並分析了儲藏物成分的經驗、思想和希望。他的關於《巴黎拱廊街》的規劃,那個語錄和評論的彙集,提示人們應該從日常生活、藝術和夢境的元素去考察《19世紀的史前史》。它記錄了各種典型人物(遊手好閒者、花花公子、撿破爛者、妓女)、各種建築形式和地點(拱廊、大道、全景和地下墓穴)、材料(鐵和玻璃)、時裝、廣告和商品的法則。本雅明為所有這些東西“都在我們記憶的檔案裡搞到一個位置”(波德賴爾)。作家的全部著作可以被理解為一部思想、感覺、歷史和藝術的檔案。

5在這裡,人們能發現什麼呢?第一章“細心的樹”——像這本書所有其他小標題那樣,這也是本雅明的語錄——可以看作本雅明作為自己的文獻管理員工作的痕跡。保存下來的東西有目錄、索引和卡片,它們既縝密同時又具有創意。其中心有一個檔案櫃,在這個檔案櫃裡,本雅明按照自己的興趣將材料分為通訊報導和手稿兩類。“做成卡片的抄抄寫寫”在研究“把……寫在卡片上”這個詞語的雙重意義—— 一方面意味著“不成功、分散、錯過”,另一方面意味著成為可用的方法和資訊。本雅明的遺物包括成百上千張小紙片;人們很容易聯想到阿爾諾·施密特的《紙片之夢》或者《魁圖斯·菲克斯蘭》中的紙片箱——讓·保爾的紙片箱好像是畢德麥耶爾派的藝術檔案,

1934年本雅明在一篇書評中這樣寫道。小開本紙片上的手稿增加了本雅明對小字的偏愛,這使人想到羅伯特·瓦爾澤;“小之又小”這一章就採用了他們的描寫。“物品品相”一章涉及的是俄國的玩具,那些玩具是本雅明在莫斯科購買的,他在一篇配有插圖的文章中描寫過。攝影是消失的證明,它把農民手工勞動的落後擺到人們眼前。“Opinions et pensées”(意見和想法)描述的東西可以追溯到史台凡·本雅明的詞彙和固定片語—— 一個“無意義相似性的檔案”,一個父親編制並加以說明的跟蹤兒子語言和思維發展的檔案。 本雅明曾經把他的筆記本、重要的生產資料描述為“最柔軟的寄宿處”,在筆記本裡素材和思想都被儲存下來並具有

一定的結構,其中的每一平方釐米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本雅明的明信片收藏只有很少一部分被保存了下來——這就是來自托斯卡納和巴厘阿裡群島的“明信片”,不同的是,我們可以在那些明信片上讀到熱心的旅遊者的筆記。“弓的張力”一章查明了將素材劃分成章節的能力並表現為嚴格而又欣喜若狂的設想——思想和最初方案之間的聯繫環節,即本雅明的知識結構。圖解的形態被看作“星座的位置”:空間的、兩極的和橢圓形的秩序,在這裡概念之間或思考著的人物相互之間保持著一定的緊張關係。本雅明對撿破爛者形象的同情,使他的目光有可能注意到偉大的、尚未完成的《巴黎拱廊街》計畫,即獻身於拯救那些被歷史遺棄者的“撿破爛”一章。在“變成空間的過去”

一章裡呈現的是傑曼·克魯爾的拱廊攝影遺物和薩沙·斯通的室內佈置研究——資產階級的社交和私生活,如同一枚勳章的正反兩面。本雅明把“幹杏核”一章獻給語言和遊戲題的娛樂,這種娛樂引導他去收集一種短小的謎語——有些他發表了,另一些被他用意義相同的謎語取代了。“女預言家”一章的物件就是一個謎:錫耶納城大教堂的八幅“女預言家”複製件。這些圖片對於本雅明來說具有什麼意義,至今不明。《巴黎拱廊街》裡面引用的《埃涅阿斯紀》對一句格言做了一個示意——指向地下。 6假如這些材料相互不一致,那可能就不是本雅明的檔案了。這些收藏,每一種都是獨立的、不可混淆的,但沒有一種躺在封閉的抽屜裡。非常細的線把一種收藏引向另一種

收藏。設想與版畫的佈局配合得天衣無縫。謎語、語言的聲音和歪曲以及意義的改變互相配合,如關於兒子史台凡的筆記,源于兒童世界的玩具、縮小的照片以及微小的字跡。女預言家的複製品是義大利和西班牙風景圖片那樣的明信片。檔案是一個上位概念,紙條、筆記本、《巴黎拱廊街》筆記、照片和分段都屬於這個檔案。一切都因收藏家的天才而結合在一起,他把“在邊界地區的家”(《本雅明文集》Ⅲ,第369頁)看作新研究者的標誌。 7人們既不可能,也沒有努力去爭取完整性。缺少的資料是在1933—1940年遺失的。最令人痛惜的損失是本雅明的藏書,在莫斯科倖存下來的也只有可憐的一小部分。在柏林,本雅明保存並打算出版的海因勒兄弟的遺作

也杳無蹤跡。複製本雅明給電臺寫的文章亦失去了基礎:他的廣播錄音都沒了。但是,本雅明檔案的介紹也放棄了諸如童書的收藏、本雅明的照片和成績單之類可以看到的東西。文字資料應該進行嚴格的篩選。資料構成了各部分檔案的特色,它們大部分都是可以弄到的:巴羅克文獻的語錄、波德賴爾的詩、關於歌德《親合力》的雜文資料、布萊希特的十四行詩副本、聽覺模型、關於收藏家和歷史學家愛德華·福克斯的筆記以及《新時代報》的節錄。此外,各種不同工作領域的藏書目錄、舞臺設計照片、保羅·克利的素描以及——儘管很難放棄——康得的逸事和毒品感受都未予考慮。 8當個別藏品被談及的時候,收藏室就打開了。開始,示範性的物體站立著,它常常為思

想打開一條道路,好像很自然。一組組檔產生了,衍生的姊妹篇變得清晰可見。對材料和著作上下文關聯的觀察提供了一種關於不尋常遺產及其創作者的解釋——那是一幅從他自己的檔案裡勾畫出來的作家肖像。 9本雅明的工作方式帶有歸檔、收集和製作技巧的印記。摘錄、翻譯、剪裁、拼接、粘貼、標記或者分類,在他那兒好像本來就是作家的工作似的。材料充實了,靈感會自燃。圖片、檔和感覺會將其秘密洩露給明察秋毫的目光。本雅明對“nebenbei”(順便,附帶)這個詞感興趣。為了從邊緣地區向中心突進,他喜歡在那個地方思索;他很喜歡使用“zentralst”(最中心)這個詞。專注力和聯想力使他在細節上發現了事物的本質。斷簡殘篇服

從了某種新的東西,研究者把它變成了某種不可替代之物。 10根據本雅明的信念,收藏的基礎不是“精確性”“匆忙卷起材料”,也不是“全部資料的完整清單”。(《本雅明文集》Ⅲ,第216頁)收藏家的特徵是“一種與事物的關係,在事物中,這種關係不是使功能價值,也就是收益和適用性引起注意,而是把它們當作觀察場所即命運的舞臺加以研究和熱愛”(《本雅明文集》Ⅳ-1,第389頁)。真正收藏家的熱情,決定了本雅明是“不守法而且有破壞性的”。他把“反對典型的、可分為等級之物的執拗和顛覆性的抗議”與對物的忠誠聯繫起來。佔有關係突出了完全的非理性。對於收藏家來說,他收藏的物品、物品的產生以及過去“在向一部有魔力的百科全書

、一種世界秩序靠攏,那種秩序的綱要即其研究物件的命運”。(《本雅明文集》 Ⅲ,第216頁及下頁) 11對於這裡所涉及的對歷史陳跡的懷疑來說,必定會碰到關於發掘與回憶筆記的暗示,那是一段關於記憶的關鍵文字。這裡的意思接近於要求挖掘這種被掩埋的過去。也許挖掘必須井井有條地進行,但仔細而又試探性地在黑暗的土壤中挖掘也是絕對必要的。“挖掘會為了最好的東西欺騙自己,它只能提供一個被發掘物品的清單,卻不能在今天的土地上標明舊物保存的地點和位置。”(《本雅明文集》Ⅳ-1,第400頁)“現實性”這個概念,對本雅明來說,不是空洞的言辭。 12能對此做出判斷的人很少,有一個人能做到,他就是讓·塞爾茲。1932

年,他在巴厘阿裡群島一個很小的姐妹群島松島上與本雅明相識。他是在自己獨特的領域裡碰到他的,這個領域叫翻譯,那時候他們一起把《1990年前後柏林的童年》部分翻譯成法文。當時塞爾茲深入地認識了本雅明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他親身體驗了本雅明怎樣探究詞彙的繪畫形象,他看見了本雅明怎樣握筆,知道了不同筆記本的作用。塞爾茲在回顧時如此描述這位不尋常的談話夥伴:“瓦爾特·本雅明是我一生中遇見的最具有判斷力的人之一。大概沒有一個人用過同樣的力量給我留下這樣一種印象,它表現為一種思想的深邃,在這裡,歷史和科學的精確事實被一種嚴格的邏輯吸走並在同一個空間裡像詩人的對應詞那樣移動,在那個空間裡,詩不再是一種文學思維

的形式,而是作為一種真實的表現即人與世界之間最神秘的關係明顯地被揭露出來。”(讓·塞爾茲:《回憶錄》,第12頁) 13“十三這個數——每當我碰上它,就有一種強烈的快感。”本雅明曾引用馬塞爾·普魯斯特的這句話,本雅明和弗朗茨·黑塞爾一起翻譯過他的作品《追憶似水年華》( à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中的兩卷。本雅明對十三這個數字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他描述過聖吉米尼亞諾的十三座塔樓。他寫過五篇包含十三條論綱的文字——《作家寫作技巧的十三條論綱》《反對附庸風雅者的十三條論綱》《批評家之技巧的十三條論綱》《第13號》和《通往成功之路的十三條論綱》,其中四篇都在《單行道》裡

。它們是作者詩意地反思和闡述自己對寫作、判斷即所從事的主要工作之認識的小品文。“十三”被看作一個具有魔力的數字,代表密謀與危險,會帶來幸與不幸。本雅明檔案遭遇到的是後者。它們得救了,但願它們不會被遺忘。   埃特穆特-韋齊斯拉 整理  

保全公司聘僱保全人員必要人事成本之研究

為了解決大樓管理員資格的問題,作者陳景照 這樣論述:

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全國各地建築物林立,建案、土地開發及政府公共工程之建築物林立而起,其中集合式住宅、商業大樓及工廠廠房等建築物在台灣各地區隨處可見,也因建築物裡有著較高密度的人口活動,標地物硬體與設施設備的維護,在內活動的人員生命、財產保障開始受到重視,不論居家、生活、職場及休閒娛樂等環境,環境安全成為首要考量,也因安全管理的意識高漲,促成保全人員派駐服務,成為各家保全公司必備的營業項目,因此,保全人員的需求與日俱增。 台灣各地區各家保全公司之報價不一,即使是在同一地區不同的保全公司報價也有差異,在人力派遣市場裡,承攬價與薪資是絕對的因果關係,在各項勞動法令規則下,人事成本的項目與計算方

式均有規範,每一名保全人員的人事成本,絕非僅有薪資與加班費,對保全公司而言,必要的人事成本至少佔據營業額90%的支出,這種特性員工或消費者很難體認。本研究以探討保全公司,聘僱保全人員必要人事成本為主題,先彙整市面上保全公司常見的工資、福利項目之資訊,製成書面資料,以質化研究為方式,以保全公司經營者或專業經理人為對象進行訪談,從訪談中所得到之人事成本項目、金額及攤提方式等資料,分成必要性及非必要性兩大類,比對分析後整理出保全公司實務上,聘僱每一名保全員每月所需之成本。 本研究發現,保全人員每月值勤240H時,保全人員必要成本,需要38,200元以上,如計入公司福利所衍生的成本,每人每月成本

可達40,000元以上,但是,每人每月值勤288H時,每一哨成本卻能降低8,000餘元,因此本研究期望能了解,聘僱保全人員有哪些必要人事成本,或許對人事成本有更進一步的認知時,消費者、保全公司及保全人員,三方權益均受到保障時,才是共存共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