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大學館藏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國防大學 政治學系 林志龍所指導 林延澔的 我國全民國防教育高中畢業學生學習成效研究-以政戰學院大一學生為例 (2021),提出國防大學館藏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全民國防教育、高中、學習成效、政戰學院、軍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所 李毓嵐所指導 黃正宗的 戰後臺灣保險市場的接收與重整(1945-1963) (2021),提出因為有 保險史、金融史、戰後經濟史、戰後接收、金融管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防大學館藏查詢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防大學館藏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國全民國防教育高中畢業學生學習成效研究-以政戰學院大一學生為例

為了解決國防大學館藏查詢的問題,作者林延澔 這樣論述:

「全民國防」是我國當前國防政策核心之一,由近期俄烏戰爭亦可體現全民國防的重要。我國於2005年立法通過《全民國防教育法》並於2006年2月起實施,其中有關學校教育的部分,高中階段國防課程隨教育部「學科課程綱要」調整,授課時數也隨之變動,因此在學生學習與授課教師教學執行是否產生影響,值得探究。另搜尋全民國防教育學習成效之文獻主要著重於高中階段學生在學期間進行之課程學習狀況,唯全民國防教育目的是以增進全民之國家防衛與安全意識建構,現行法規也界定需採經常實施為原則,使能深化全民國防認知,故本研究重點在瞭解高中階段畢業學生之全民國防教育課程的記憶反應與授課教師(官)之授課經驗回饋,進而提出相關建議,

使完善我國全民國防教育之學校教育。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瞭解我國國防教育沿革、全民國防教育法制源由、以及現行高中階段全民國防課程用書之編輯審視;其次規劃與設計教學面審視之專家訪談問卷與學習面檢視的學習成效問卷及實施;嗣後進行問卷(訪談)回收的資料分析並提出研究結論。本研究的專家訪談對象邀訪五位具高中國防教育經驗資深教官,問卷調查施測對象則以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大學部全體一年級學生(114年班)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得出,學習面檢視研究對象之學習成效雖僅達中上標準(平均數64.61,滿分75);教學面專家訪談回應咸認為高中階段全民國防教育應著重在國家安全觀念建立以及增加學生互動學習,以能提昇教與學之

效果。研究發現,本研究結果與研究初期的假設推論相合,選擇就讀軍事院校高中畢業學生,有關全民國防相關知識之學習表現呈現較佳,甚至接近滿分;相對而言,選擇非軍事院校的一般高中階段畢業學生之全民國防教育的成效則令人堪虞。本研究基此提出以下完善全民國防教育高中階段學校教育精進建議:第一,高中階段全民國防教育課程修訂為必修四學分(高一每學期必修一學分,高二及高三每學年必修一學分);第二,高中階段全民國防教育授課師資以具軍事背景為優先;第三,全民國防教育課程納入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社會考科,以提高學生學習關注度,及強化全民國防政策的推動;第四,增加高中階段全民國防教

育課程實作項目,提升與深化學生學習。

戰後臺灣保險市場的接收與重整(1945-1963)

為了解決國防大學館藏查詢的問題,作者黃正宗 這樣論述:

現代商業保險制度於19世紀中葉開港通商後引進臺灣,經日治時期長足發展,無論在業務規模或制度層面皆已奠定相當基礎。戰後,隨政權移轉,臺灣保險市場經歷制度轉換的過程,在1963年完成新體制的確立。本文廣泛蒐集多元史料,從(1)業務發展、(2)監理制度、(3)組織、資本及人事、(4)資金運用等四個觀察視角出發,儘可能重構臺灣保險市場在此「制度轉換期」的樣貌,除說明制度如何轉換外,也嘗試分析轉換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與影響,並歸納戰後臺灣保險市場的特徵,及保險業之於金融體系與總體經濟體系的關係。業務發展方面,產、壽險業的分歧是這段時間最明顯的特徵,戰前業務規模遠大於產險的壽險嚴重萎縮,並處於長期停滯,產險

業則伴隨總體經濟復甦與成長,在1958年便已接近戰前高峰。這背後是產、壽險契約性質差異、是否承擔政策責任,及市場競爭與否等多重因素產生的結果。組織、資本與人事方面,有四點值得注意。首先,市場形態由戰前的「民營且競爭」轉變1960年以前的「公營且寡占」;其次,保險業「分支機構」為主的組織型態在1950年後全數轉為「總公司」;其三,1960年保險市場開放除了讓市場型態重回民營且競爭外,也是戰後本國民間資本涉及全國性金融的開端;其四,戰後臺灣保險人才可歸納為外省籍、日治經驗、新生代三批,日治經驗的發展情況相對較差。監理制度方面,戰後保險法制體現「內地延長的再延長」路徑,由於中國保險法制本身的問題,這

次「再延長」呈現法律現代性及完備性的倒退,1963年《保險法》修正施行除改善上述問題外,也完成史上第一次「保險法制臺灣化」。資金運用方面,戰後保險業資金運用規模極小,未能充分發揮「重新分配資本」功能,要到1960年保險市場開放後才有顯著成長,但較之戰前,資金運用比率仍較低,法令限制及不成熟的資本市場,是形成上述特徵的主要原因。就保險業在戰後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處的位置而言,產險業大致與整體經濟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壽險業在保險市場開放前則顯得乏善可陳,尤其是無法有效發揮提供長期資金的產業特性與優勢,對整體經濟發展的助力有限。此外,本文也以保險市場為例,就延續與斷裂、穩定或發展,及產業史研究之重要

性等議題略紓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