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科大宿舍照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台科大宿舍照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姚瑞中,LSD寫的 海市蜃樓V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各學生宿舍簡介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總務處也說明:本校學生宿舍包括:校本部男一舍及女一舍,共2棟;公館校區誠樓(男三舍)、學七舍、研究生宿舍及學二舍(男二舍、女二舍),共5棟;林口校區目前由僑生先修部生活輔導組 ...

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陳太農所指導 蘇冠綸的 臺灣日治時期中學校講堂建築構法研究-以原臺南中學校(現台南二中)講堂為例- (2009),提出台科大宿舍照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日治時期、中學校、講堂、建築構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空間設計系碩士班 聶志高所指導 郭雅雯的 日治時期台灣日式住宅平面構成之研究─以官舍與民宅為例─ (2002),提出因為有 平面構成、民宅、官舍、日式住宅、日治時期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科大宿舍照片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立鳳新高級中學則補充:常用連結. 鳳新Gmail入口 · 圖書館藏查詢 · 網站控制台. 多元入學管道.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 大學特殊選才招生 ·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 大學術科考試委員會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科大宿舍照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市蜃樓V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為了解決台科大宿舍照片的問題,作者姚瑞中,LSD 這樣論述:

自2010年持續至今的藝術計畫 《海市蜃樓》系列作第六集   由藝術家姚瑞中帶領「失落社會檔案室」之《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藝術計畫,至今已揭露全台超過五百座閒置公共設施。2018年推出第六集,推翻了第五集出版時宣告不再出版的諾言,直指公共空間所面臨的問題,在政黨輪替後依舊未獲改善。   經過第三次政黨輪替後,新政府在上任將滿週年的2017年三月,編列了高達八千餘億元的「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草案」,其不畏朝野論戰,短短四個月強行通過並迅速執行。因此《海市蜃樓》第六集即是對此項法案所衍生的議題,與現實中存在且尚未解決、正在活化,以及已活化之公共設施,進行新一輪的統整。  

 本集彙整115處完全閒置、低度使用、延宕開發以及解除列管與活化的閒置空間案例,包括由不當政策而導致的遊憩設施、工商園區、交通建設,以及在少子化等社會現狀下所產生的閒置學校⋯⋯除了提供公眾反思的參考之外,也促使尚在追尋未來的年輕學子,透過攝影與文字,開啓對家鄉及生活環境的省思。  

臺灣日治時期中學校講堂建築構法研究-以原臺南中學校(現台南二中)講堂為例-

為了解決台科大宿舍照片的問題,作者蘇冠綸 這樣論述:

隨著經濟的成長,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國人逐漸重視精神生活的滿足,代表台灣文化的有形資產也開始被重視。有幸參與台南市定古蹟台南二中講堂的調查研究更能體會國人對於臺灣曾經為日本殖民地的事實從逃避進而轉換成為台灣歷史文化重要的發展歷程。本文擬透過日治時期講堂建築構法的研究,瞭解時代背景下講堂建築的重要演變及特殊的工法。經由相關文獻回顧,從日治時期學制與建築風格瞭解軟體與硬體之關聯性。其中以原臺南中學校講堂(現台南二中)為例對講堂建築的構法進行探討分析,進一步對既存日治時期中學校講堂建築,包含台南一中、新竹女中、新竹高中、長榮女中、台中一中等五校講堂,就其「空間組構」、「造型型式」、「構造方式」及「結

構系統」加以分析比較。由六校講堂比較之結果,提出相關問題進行討論。綜合結論如下:當時所認為完整的中學校需具備有行政空間、講堂、教室、教職員宿舍以及操場等空間。講堂在當時具備著集會、教化、舉行各種儀式等功能,所以「講堂」為一所完整學校必要建築物。其構成如下所述:1. 空間組構:講堂建築空間特性為一大跨度空間,基本型空間內容包含講台、集會場、準備空間;複合型空間內容包含講台、集會場、準備空間、入口廊道等其他空間,原臺南中學校講堂則為有中殿與兩邊側廊的三跨間大空間。2. 造型形式:受歐洲建築思潮的影響,大正12 年(1923 年)以前多為西洋歷史式樣,後期多為現代風格過渡式樣。原臺南中學校講堂之造型

則接近西洋教堂之式樣,正背面有三個連續圓拱窗,側面則為突出的老虎窗,上層排窗為長方形,下層為圓拱形,富麗豪華。3. 建築構造:講堂構造方式隨材料、技術、工法、震災、建築思潮等因子的影響,基礎多為磚連續放腳基礎;主要結構由磚柱、承重磚牆、扶壁所構成;屋架由木桁架轉為鋼桁架。開口部以磚拱為主,拱型則與造形搭配,有半圓心拱及弧形拱,前者多用於大型開口,後者用於窗戶較小開口;日治後期多以R.C 楣梁處理。原臺南中學校講堂內兩排八角磚柱構成主殿空間,外牆則以八角扶壁柱與斜撐構成側廊。4. 結構系統:屋架由偶柱式木屋架(Queen Post Truss)轉變為芬克式鋼桁架(Fink Truss)。屋頂所產

生外推力以圈梁、扶壁柱或具有扶壁功能的框架(如入口廊道等)加以穩固磚牆牆體。原台南一中以磚柱支撐偶柱式木屋架,並以框架側廊抵抗外推力,而其他五校講堂則以各式外壁為承重牆並藉以消除外推力。由以上的比對,可之原臺南中學校講堂其空間組構、造型形式、建築構造方式與結構系統都是目前台灣僅存的一棟值得保留的文化資產。

日治時期台灣日式住宅平面構成之研究─以官舍與民宅為例─

為了解決台科大宿舍照片的問題,作者郭雅雯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日治時期台灣的日式住宅平面構成手法,並從當時公務部門與民間私人團體規劃的住宅案例做一分析與比較,以利於爾後在瞭解早期日式住宅發展的狀況時有更多認知層面。由於光復後,日人撤離隨由國人入居,為了因應國人的生活習慣,原有的空間隔局及室內陳設大多改變,以致於不容易從現存的住宅中,窺見這些住宅早期的規劃狀況。故本研究針對當時刊載於文獻資料的住宅案例做為對象,透過當初設計圖面的考察,另藉由文獻資料、紀錄照片和部分案例的田野調查,以還原日式住宅規劃的初貌。 調查的案例主要是採自1929年至1943年(昭和4年~昭和18年)殖民政府發行的《台灣建築會誌》,以及日治時期(1895年~19

45年)台灣總督府的官方紀錄《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刊載的官舍案例,還有民間建設團體代表之一的「台北建友會」在1942年(昭和37年)舉辦住宅設計競圖活動中,彙整成的《小住宅懸賞圖面集》住宅作品。具體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下列三項:(一)探討官舍與民宅平面空間的規劃傾向。(二)比較官舍與民宅空間機能融通與界定的手法,以及西方文化對空間規劃的影響。(三)依據前項的分析結果綜合歸納比較,提出日治時期台灣在推動日式住宅建設時,設計者經常著重的規劃要點。研究得致的結果可以歸納下列四點:1、日式住宅的平面構成可分為分為「玄關型」和「中廊型」二種最主要的類型。其中的「中廊型」是官舍與民宅經常傾向的規劃方式,此乃

表示當時設計者對維護空間獨立的重視程度。在基本單元的構成方面,依據使用性質分有「居室空間」、「服務空間」、「通路空間」及「儲藏空間」等四大種類。2、單元空間的面積配比原則方面,民宅的四大性質空間配比為53:17:20:10;高等官舍與判任官舍約為50:15:26:9和48:18:25:9。這樣的配比狀況表示日人著重於生活起居的空間量需求,並且要求各單元空間之間能有便利的聯絡管道,故在居室與走道的面積分配方面通常會多過其它性質的空間。3、官舍與民宅在單元空間的「續間」作法上有明顯的表現,民宅以「客間、座敷-居間-茶間」的3室鄰接方式為常見,高等官舍以「客間、座敷-次間」,判任官舍則是「客間、座敷

-居間」2室鄰接為主。可見民宅與官舍皆注重傳統且正式的待客空間(客間、座敷)與其它居室空間要能融通。但民宅的座敷多與偏重起居功能的房間聯繫,而官舍會和備用空間鄰接,以因應臨時的需求增加待客空間的使用面積。4、日式住宅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具體表現,包括:(1)洋式家具的擺設,(2)西方國家空間地坪鋪面方式的引進,(3)整體室內空間構成的方式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