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華語師資培訓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另外網站【懶人包】台大華語師資培訓班 - 自助旅行最佳解答也說明:華語 碩士學程研究所相關科系學生。 [PDF]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中國語文組華語文師資研習班招生簡章宗旨:培訓有意在海內外從事華語文教學之專業教師,推廣華語文 ...

康寧大學 應用外語研究所 李惠瀅所指導 鄧氏秋嫻的 外國學生學習中文的動機與態度之相關研究 (2018),提出台大華語師資培訓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學習動機、學習態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系 鍾秀梅所指導 黃靖嵐的 客家文學在台灣的出現與發展(1945~2010) (2013),提出因為有 客家、客家文學、客語文學、接受美學理論、社會建構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大華語師資培訓班的解答。

最後網站華語師資培訓班@ 亞曼達是我 - 痞客邦則補充:2008.8.2 10:00am 下午要搭班機出國的我,人在台灣大學語文中心。 第一次踏進台大,心情很緊張, 因為我來參加第三十一期華語師訓班的考試, 考試內容:三分鐘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大華語師資培訓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外國學生學習中文的動機與態度之相關研究

為了解決台大華語師資培訓班的問題,作者鄧氏秋嫻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探討外國學生在臺灣學習中文的動機,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在台灣包括北,中,南,國立和私立大學共四所學習的外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並採用問卷調查法來收集資料,發放問卷共120份,回收120份,扣除無效問卷17份,有效問卷為10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5.83%。調查問卷回收之後,運用SPSS Statistics 22.0版統計軟體進行分析與統計。統計方法包括可靠度分析,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Pearson積差相關。本研究得到結果如下:1. 外國學生學習中文的動機良好。内在動機高於外在動機。大部分外國學生都認爲學習中文很有趣。2. 外國學生在臺灣學習中文的態度

都是積極。大部分外國學生上中文課時會專心聼老師講解。3. 在臺灣的外國學生學習動機對態度之間有顯著正相關。學生的學習動機越強,學習態度就越積極。反之學生的内在動機越低,學習態度越消極。學習動機整體,在内在動機、外在動機包括朋友、家長、教師和學校、社會等因素,都對學生學習態度有影響。 本研究亦提供相關建議,供未來學者研究之參考。

客家文學在台灣的出現與發展(1945~2010)

為了解決台大華語師資培訓班的問題,作者黃靖嵐 這樣論述:

過去研究文學史,常將文學主題視為先驗存在,忽略了文學本身為何被需要以及存在的意義,也看不到「讀者」的視野和「接受」的過程。「客家文學」在台灣的出現與發展,有其歷史意義,歷來台灣社會變遷中,有過不同時期的「客家」意涵,已在1990年代走向族群化,並以發展族群文學的方式參與台灣。從1990年代、2000年代到2010年代的接受表現上,客家文學已成為體現族群存在的代表,在趨向地球村的今日,為客家族群保存語言文化、傳統生活的縮影。 本研究可分為四部分:(一)「客家」名稱,在台灣社會經過清代、日治的社會建構,在戰後與1930年代於廣東出現的客家論述匯流。1980年代台灣政治鬆動,「客家」在1

990年代轉為族群政治,更在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過後,提出以「客家文學」參與台灣社會,要求同為「台語」、同為「台灣文學」。(二)對於「客家文學」的內涵,1990年開始由學者專家提出定義,在身分、題材、語言各方面皆未有共識。而具各方高度共識的客家作家,如吳濁流、鍾理和、鍾肇政、李喬和鍾鐵民等,這些前行代作家的作品早在台灣社會出現,經過客家運動之後,讀者的「接受」評論,便開始帶有「客家」視野。(三)1988年之後,受到運動啟發而出版的作品,因為關懷家鄉、書寫母語,強化了對於族群的認同與意識。代表作家有吳錦發、曾貴海和藍博洲;女性作家有杜潘芳格和利玉芳等。2000年過後,隨著制度上的變革,由客委會

和客家電視台等單位,接手進行客家認同的形塑,備受文壇肯定的作家,如甘耀明、鍾文音等,相繼被網羅為客家代言。(四)2010年前後,不但有官方舉辦的母語文學獎、桐花文學獎;亦有民間自發的客語文學獎出現。從徵稿的條件到得獎作品的主題和內容,凸顯當代對於客家文學的想像與過去不同,客家文學和客語文學有著相似卻又歧異的發展路徑。對作家身分、使用語言、題材方面的討論,顯示新的客家文學定義出現,並對過去的定義提出挑戰與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