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縣歷屆縣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台南縣歷屆縣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延輝,蕭晉源寫的 台南縣派系興起與政黨政治的確立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同濟之聲 Taiwan Kiwanis Echo 202110第47屆10月也說明:... 979 黎明王新嘉 930 台南縣孫國棟 980 平鎮鄉富貴 931 大同廖英才 981 羅莎莉亞張明莉 932 金城王翰陽 982 羅莎莉亞楊采蓁 933 尊爵林麗玉 983 羅莎莉亞宋淑貞 934 ...

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蔡榮祥所指導 王宣貿的 侍從主義和派系運作:以嘉義縣為例 (2021),提出台南縣歷屆縣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侍從主義、地方派系、地方選舉、派系政治、政黨政治。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學系 廖一瑾所指導 俞棟祥的 周植夫《竹潭詩稿》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周植夫、基隆、竹潭詩稿、臺灣古典詩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南縣歷屆縣長的解答。

最後網站首屆台南縣歷屆縣長議長史料特展12月15日台南議會登場則補充:台南 市歷屆議員協進會總幹事蔡世仁指出,台南縣自民國35年實施地方自治至99年合併前,共產生民選縣長高文瑞、胡龍寶、劉博文、高育仁、楊寶發、李雅樵、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南縣歷屆縣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南縣派系興起與政黨政治的確立

為了解決台南縣歷屆縣長的問題,作者陳延輝,蕭晉源 這樣論述:

  本書由台南縣出發,介紹自戰後以來,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縣內海派、山派及高系三大主要派系勢力的形成過程;以及這三大派系勢力在縣長選舉過程中,彼此競爭、結盟的情形;不過,到了1970年代末期反對運動的興起,縣內受台灣大環境政治變遷的牽動,逐漸形成一股有別於國民黨所控制的政治勢力,而這也對1980年代中期以後的政黨政治時代的來臨,奠定了基礎。  本書所要探討的焦點主要有,早期海派取得勢力獨大的原因及過程為何?國民黨來台後培植山派的經過情形與結果如何?高系出現的原因及其顯示的意義為何?1977年11月起國民黨派系替代策略挫敗的過程及原因何在?  1981年的縣長選舉,國民黨為何首度出現違紀參

選?選舉結果對國民黨與其所屬各政治派系間的互動關係有何代表性意義?又1985年的縣長選舉,無黨籍與國民黨籍候選人的競爭經過為何?選舉結果對國民黨所屬政治派系的消長有何影響?對於反國民黨勢力的後續變遷而言,有何特殊意義?  到了1987年,縣內反國民黨勢力整合,成立民進黨縣黨部時,主要有那些勢力匯入?首次實質政黨競爭的1989年縣長選舉其競爭過程為何?導致新營事件的主要原因何在?又此次選舉結果對縣內國民、民進兩大主要政黨的勢力消長,有何特別的意義?  1993年的縣長選舉,國民黨在決定提名人選時,對提名制度的落實情形為何?民進黨在提名過程中,黨內所屬各勢力彼此間的競爭結果為何?競選過程如何?以及

國民黨敗選的主因何在?最後,1997年的縣長選舉,推出候選人參選的民進黨及國民黨,其黨內各勢力在提名過程的競爭情形為何?以及民進黨候選人能以明顯差距連任成功的主要因素何在?以上一連串問題本書都有詳細的分析。作者簡介陳延輝  1946年生,台南縣鹽水鎮人。德國哥丁根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曾任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大學)社教系副教授。  主要出版著作有《德國的分合》。蕭晉源  1973年生,高雄縣燕巢鄉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現任教於國民小學。

侍從主義和派系運作:以嘉義縣為例

為了解決台南縣歷屆縣長的問題,作者王宣貿 這樣論述:

  本研究挑選嘉義縣作為個案分析,探討侍從主義的模式中,恩寵者與侍從者是如何交換政治商品,並解析嘉義縣地方派系的演變與其現況。大致上此地區目前以民進黨獨大,國民黨勢力已削弱很多,因此民進黨有更多的資源針對支持者進行肉桶政治的分配,但國民黨則因為接連在立法委員、縣長、縣議員選舉中失利,因而相對較沒有能力執行侍從主義中的資源分配。如今嘉義縣已從典型的派系政治,蛻變為政黨政治。然而進行資源分配時,仍需特別注意地方領袖,因該領袖依然有動員的影響力。除此之外,民進黨也是因為地方派系給予支持,且林派全數加入民進黨,民進黨才能夠持續在嘉義茁壯。爰此,嘉義縣派系對於地方政治的影響仍然持續存在。  不過201

8年林派翁章梁縣長上任後,有別以往專注在地方派系等團體上,其將施政重心逐漸轉向讓更多選民有感的諸多政策,藉此提升大眾對政黨的認同感,而不再是單純依賴人際關係網絡,或依靠地方派系的支持。由此可見,地方政治涉及面向眾多,因而本研究將從地方派系、公職人員、政策、政黨、歷史等角度,闡釋嘉義縣的現況。根據文獻與訪談結果,可在政府體系內觀察到垂直的侍從主義運作,針對政府外部團體或個人則是以水平的模式進行互惠。

周植夫《竹潭詩稿》研究

為了解決台南縣歷屆縣長的問題,作者俞棟祥 這樣論述:

周植夫(1918–1995)出生於基隆,祖籍福建同安,本名孫園,字植夫,後以字行,為臺灣戰後重要傳統詩人,基隆詩學研究會等收集古近體詩五百六十一首及文為《竹潭詩稿》,基隆市政府出資,1997 年4 月傳印後世。本論文考察周植夫的生平、時代背景及交游,以《竹潭詩稿》研究為底本,全文共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敘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第二節說明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第三節說明研究的成果與展望。第二章第一節探討周植夫的時代背景,第二節為生平敘述,第三節藉由《竹潭吟稿》詩作來探討周植夫的交游情形。第三章《竹潭詩稿》的題材研究,第一節抒情感懷詩,第二節寫景記遊詩,在此節也順提出幾個「手名誤植

」的發現。第三節詠物詩。第四章周植夫《竹潭詩稿》的創作特色,第一節《竹潭詩稿》詩歌的藝術特色,第二節《竹潭詩稿》詩歌的表現手法,在此節末段有論述周植夫,最崇尚的神韻說。第五章為周植夫的影響,第一節為授課班級概述,第二節傳薪有後,第三節流芳後世。此章節探訪其門生及友人,歷時將近兩年,用類似田野調查的方式,一一訪視。第六章為結論。冀求本論文對將來欲從事相關臺灣古典詩、文研究者,能有進一步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