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金華街157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 莊宏誼所指導 彭嘉煒的 明代三一教主林龍江的修煉思想與實踐之發展 (2020),提出台北市金華街157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三一教、林龍江、九序心法、興化人、莆仙同鄉會。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張瑞德所指導 陳建維的 近代中國社會的印度想像(1895-1949) (2020),提出因為有 中印關係、夷夏之辨、儒家天下觀、佛教、甘地、印度阿三、亡國滅種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市金華街157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金華街157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明代三一教主林龍江的修煉思想與實踐之發展

為了解決台北市金華街157號的問題,作者彭嘉煒 這樣論述:

明末宗教思想家林兆恩(別號龍江),在而立之年棄舉子業,銳志於身心性命之學。其後抗倭紓難,收埋屍骨,著書立說,開教傳道。以孟子學、陽明心學為進路,倡三教合一,力主宗孔、歸儒,創「九序心法」為其思想學說的核心,並以此教人祛病療疾、性命雙修。 本研究是從宗教學的角度,對林子「九序心法」的修煉理論與方法,重新賦予新的定位。分早、中、晚近三期,重新建構三一教傳入臺灣前後的發展歷史。進而,對傳入臺灣後70年來逐漸走入衰落的景象,找出原因。然後,藉由與靈修家的對話,以及援引修煉經典對照互參,為林子的「九序心法」給出一個現代化的詮釋,並扮演海峽兩岸的橋樑角色,積極交流與重建,替未來的推廣之路找

出新的方向。 本論文首章為緒論,詳明研究動機、目的,以及研究方法,並論述研究範圍、文獻回顧與論文架構。第二章敘述林子生平、事功及其學說,對三一教文獻學與地緣歷史,以及林子思想學說的核心與特點,作深入的探討。第三章就「九序心法」的理論與實踐之道,依功法次序作深入淺出的論述。第四章論述「九序心法」的特色、與靈修家的對話及當代評價。第五章為海峽兩岸有關「九序心法」修煉之發展,援引臺灣及大陸兩方代表人物各自修煉的心得與造詣,相亙對照討論,兼舉出修煉心法的輔助方術如符籙、扶乩紀錄等,作為將來推廣的參考。第六章分早、中、晚近三期重建三一教在臺灣的發展歷史,進而分別論述所發現的問題以謀求解決之道。第七

章為結論,對推廣「九序心法」提出實踐之道。

近代中國社會的印度想像(1895-1949)

為了解決台北市金華街157號的問題,作者陳建維 這樣論述:

本文從清末民初社會上包含知識界、大眾媒體、官方宣傳、教育及物質文化各種層面著手,探討當時的中國人是如何認識與理解印度。本文共有下列四項發現:一、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引述曾為西天佛土的印度最終亡國為例,增強宗教救國論述的討論模式,修正柯瑞佳(Rebecca E. Karl)認為因中印被異族統治的經驗相當,方使知識分子引述印度亡國之事,利於倡導中國民眾致力救國等觀點。二、 筆者利用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的演講與電文紀錄內容,揭示印度經由主辦兩屆泛亞會議(Inter-Asian Relations Conference)挑戰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新秩序的過程,並依此審視並修正過往

歐美學界對於該會議多視為戰後亞洲由殖民經濟轉向自身發展,以及第三世界國家聯盟崛起之前導活動等觀點。三、 找出官方教科書裡對於印度的偏見,瞭解知識分子透過最具效率的形式將偏見散播給社會大眾的企圖。經由知識分子的遊記中對於印度的記述,看見其在殖民統治下的現代化榮景,乃至於透過「帝國之眼」構築黑暗不文的樣貌,呈現作為論述客體的印度隨著中國需求而產生變異性的現象。四、 從近代漫畫等圖像媒體中,發現甘地(Mohandas Gandhi)的形象從正氣凜然的救國英雄,成為接續印度阿三之後,逗趣、怪奇等特質的印度代言人,修正過往一成不變的刻板印象,呈現多元的豐富意涵。透過報紙裡來自印度的眼科、咖哩及戒烟藥

等廣告內容,顯示印度商品與服務雖然成功進入消費市場,但仍受偏見影響,難以洗刷詐騙污名,甚至借咖哩一詞以象徵性服務等負面意象,呈現中國社會對於印度的偏見及其影響。經由教育體制將印度塑造成迷信野蠻的落後形象,在報章媒體上挑選由印度阿三等中國熟悉的人事物,打造滑稽詼諧的獵奇世界,忽視印度接受殖民統治後所發展的現代性,中國知識分子在甲午戰後,傳統儒家天下觀瀕臨瓦解之際,選擇印度扮演關鍵性的催化角色來形塑新的國族主義與集體認同,並以中國為中心,建構亞洲新秩序。最後,歐美的印度想像多從帝國主義與殖民的互動關係著眼,相較於此,中國的印度觀因為有底層社會的參與互動及宗教因素的影響下,而有更多更豐富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