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地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南投縣地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程兆熊寫的 臺灣山地紀行 和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的 新編台灣鐵道史全文譯本(全三卷不分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濁水溪相關傳說探析 - 第 54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濁水【 61 】張瑞津:〈濁水溪平原的地勢分析與地形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 ... 大溪分別在南投縣仁愛鄉與濁水溪交會,卡社、丹大溪在信義鄉與主流會合,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夏出版有限公司 和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所出版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王國隆所指導 陳琮文的 淺層崩塌災害潛勢及影響範圍初步研究 (2018),提出南投縣地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淺層崩塌、潛勢分析、影響範圍、無人飛行載具系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吳育臻 博士所指導 藍文瑩的 集集與水里市街中地地位的消長—從位置與產業變遷的解釋 (2014),提出因為有 集集、水里、位置、產業變遷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投縣地形的解答。

最後網站南投縣則補充:平地主要位在盆底地形中,散布在烏溪上游的北港溪與濁水溪等流域,計有埔里、魚池、草湳、日月潭、頭社等盆地群,除埔里與魚池外,大部分盆地的面積皆在1平方公里以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投縣地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山地紀行

為了解決南投縣地形的問題,作者程兆熊 這樣論述:

  民國四十四年暑假,程兆熊教授率領教授團七人與學生四十五人,深入當時台中縣和平鄉、南投縣仁愛鄉、信義鄉山地調查園藝作物生長與分布情形,兼及一般地形、土壤、氣候及交通狀況。關於調查的科學研究成果,已於民國四十五年結集為《台灣中部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報告》(農復會特刊第十六號)。   本書則為程教授於學術研究之餘,以文學心靈與筆法,將山地踏查過程,依據時間順序與路程,一一記錄臺灣中部山地的人文印象。   尤為可貴的是,當時調查團隊在台中縣行經路線即為日後中部橫貫公路西段的路線;在南投縣仁愛鄉則為今日台14線及力行產業道路;在信義鄉則為台21線中段。在當時僅為山地保留區之部落間

道路,程教授文字間所保留的臺灣山林地景、原住民部落生活情形、人文經濟活動實況均為極難得的歷史紀錄,旁及調查過程的艱辛與個人內心感懷,使得全書內容活潑易讀。

南投縣地形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南投仁愛鄉的投83線14.3公里處,親愛村往萬豐村的方向,中午12點左右發生土石崩塌。警方獲報後趕往現場,目前雙向暫時封閉,圍起警戒線,避免發生危險。這條投83線的25公里處,上個月才發生坍塌。南投縣府表示,由於當地是破碎地形,加上高溫的熱脹冷縮,經常發生崩塌,這個路段將在27日上午儘快搶通。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6481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淺層崩塌災害潛勢及影響範圍初步研究

為了解決南投縣地形的問題,作者陳琮文 這樣論述:

南投縣內山多平原少其中不乏地形陡峭、地質破碎之土地,常因颱風、豪雨及地震等事件,誘發各類型坡地災害,如崩塌、地滑與土石流甚至是複合式或二次災害的發生,嚴重威脅居民之生命與財產,而坡地災害也影響聚落的居住環境之安全性。本研究針對淺層崩塌,蒐集整理國內外淺層崩塌之相關文獻與法規,並統計淺層崩塌之特性與挑選出潛勢因子完成土石流潛勢溪流集水區內淺層崩塌之潛勢分析,並使用環境潛勢值公式評估本研究預先挑選出的39處淺層崩塌之潛勢等級。本研究比較顆粒流模擬法、流向演算法與急傾斜地法的三種淺層崩塌影響範圍劃設方式,套用至本研究已調查之現地淺層崩塌並加以驗證,其中顆粒流模擬法因不易受地形限制且沒有人為判斷之因

素為適用性最高之淺層崩塌影響範圍劃設方法。而本研究完成預先選定39處淺層崩塌其中31處現地調查,利用無人載具影像配合GPS產製數值地表模型,再使用攝影測量軟體去除地上物建立數值地形。後續更將光達數值地形以及UAS產製數值地形,進行前後期地形比對,評估淺層崩塌坡高及最遠堆積長度之關係並將淺層崩塌坡高與實際現況、顆粒流模擬法、流向演算法與急傾斜地法之最遠影響範圍反算出fahrböschung angle分別為34.39°、37.11°、38.17°與34.73°,急傾斜地法與實際條件較為符合,但劃設過程可能受人為因素影響而產生相同條件影響範圍不一致的情形。

新編台灣鐵道史全文譯本(全三卷不分售)

為了解決南投縣地形的問題,作者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這樣論述:

  《臺灣鐵道史》日文原書編輯出版工作始於1906年,當時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透過蒐集與整理清代檔案文獻、相關報導等紀錄,並結合臺灣總督府檔案資料,分別於1910年發行《臺灣鐵道史》上卷、1911年發行《臺灣鐵道史》中、下卷。本次所出版全新譯本共1套3卷,藉由重新編譯與校註,期望能讓此書史料價值再次被發現。本書內容自清代鋪設臺灣鐵道目的、材料、組織、車輛、法規談起,更記載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如何透過細緻的鐵道線路調查、籌措臺灣鐵道建設經費、組織營運管理以及維修單位等籌備工作,設計符合臺灣在地地形與氣候的鐵道建設,逐步建構臺灣鐵路交通網。在制度面上,也建立起許多相對應的規範,如規

劃保養維護事項、材料運輸管理、機關車與運轉消耗品管理、客運與貨運運費規範、事務員養成制度、營運收支損益會計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另也記錄鐵道建設面臨的自然災害與匪害,乃至於縱貫鐵道的開通與全通式。足見臺灣鐵道建設的不易,直至今日仍深刻影響著臺灣的鐵路建設與組織運作的方式。

集集與水里市街中地地位的消長—從位置與產業變遷的解釋

為了解決南投縣地形的問題,作者藍文瑩 這樣論述: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要研究所別:地理研究所碩士班論文名稱:集集與水里市街中地地位的消長—從位置與產業變遷的解釋指導教授:吳育臻研究生:藍文瑩論文內容:共一冊,文13萬8千餘字,分五章13節,約以800餘字扼要說明。摘 要集集地區在光緒年間因樟腦業發展而興盛,以致大正9年(1920)新高郡役所與集集庄役場皆設於集集街,直到日治中期都是這一帶最高級的中地。日治中後期,為運輸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所需之建材,而興建二水至門牌潭的鐵路(集集線鐵路的前身),然而日治末期集集的交通樞紐地位已被水里取代,因此本文欲從位置與產業活動來探討集集與水里的發展變遷。研究目的有三:1.釐清集集、水

里聚落中地位階的轉變,2.探討集集與水里的位置對兩地市街中地地位消長所扮演的角色,3.分析產業活動對集集與水里市街中地地位消長的影響。研究方法以整理和分析相關文獻資料、地圖比對,以及半結構型訪問法為主,以歸納分析集集和水里中心市街轉移的因素。清代集集與水里地區屬於漢番交界的沿山地帶,集集的位置位在西邊,水里相對在東邊,此位置的關係,影響清代漢人由西向東拓墾,集集的開墾較早於水里,此外,集集地區的地勢相對較低平,位於入山的孔道,因而成為漢人入山開墾的起點,早在乾隆45年(1780)即出現市街,成為漢番交易中心,做為一個停留點;隨著漢人逐漸往內山開拓,水里當時為進入埔裏社或通往東部後山的過路點。而

造成日治末期集集交通樞紐地位漸被水里取代的關鍵原因為,大正8年(1919)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的建造,為水里帶入許多的工程師與工人,因為人口的進駐,帶動水里的發展,水里逐漸成為附近區域交通中心。戰後,由於臺灣的香蕉與外國香蕉競爭,同時民國60年(1971)臺灣農村的勞工外移,因此臺灣的香蕉逐漸沒落,集集賴以發展的經濟優勢消失,集集發展日漸沒落;另一方面,民國47年(1958)林業政策開放,為水里也帶入更多的人口,將水里市街的發展推到巔峰,其影響直到民國74年(1985)林業政策轉變為止。此外,民國70年代,臺灣電力公司在水里地區興建兩座抽蓄水力發電廠,透過人力的注入,因此維持水里市街將近30年(

民國47年至民國74年)的穩定發展;雖然民國80年代至今日以來,集集致力推動觀光業,成為假日遊客的停留點,相對水里則較少遊客進入,然而就兩地市街發展而言,水里市街的中地等級仍高於集集市街。關鍵詞:集集、水里、位置、產業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