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技藝傳承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傳統技藝傳承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吉河功寫的 日式竹圍籬:竹材結構╳特性應用╳編織美學,解構14種經典竹圍籬實務工藝技法 和彭嘉志的 嶺南尋奇:聽彭嘉志說故事之小腳走古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傳承客家傳統技藝竹編進階班結業展成果也說明:為推廣客家多元文化及拉近與客家傳統技藝鄉親的距離,市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從今年5月份起,辦理植物染、竹編及花布等一系列民俗技藝研習;其中,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易博士 和龍少年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陳韻文所指導 陳奕錡的 皮影戲的當代傳承-以高雄市皮影戲館2017-2020年「偶的傳人」藝生培訓計畫為例 (2021),提出傳統技藝傳承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皮影戲、高雄皮影戲館、偶的傳人藝生培訓計畫、傳統技藝傳承、文化資產保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江明親所指導 陳詠旻的 臺灣傳統工藝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制度探究──以「埔里手工紙」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傳統工藝、無形文化資產、手抄紙工藝、保護制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傳統技藝傳承的解答。

最後網站傳統藝術接班人-傳統工藝推廣計畫-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則補充:文化部自民國98年起,陸續指定重要傳統藝術及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團體(即俗稱人間國寶),以彰顯臺灣傳統藝術技藝傳承與文化價值,獲此殊榮授證之重要傳統藝術保存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傳統技藝傳承,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式竹圍籬:竹材結構╳特性應用╳編織美學,解構14種經典竹圍籬實務工藝技法

為了解決傳統技藝傳承的問題,作者吉河功 這樣論述:

領略日本特有的美學意識與匠人精神 日常竹籬變身為高級精緻工藝的技藝之道   本書編者吉河功先生是日本竹籬大師,將數十年的實務經驗透過圖片輔以文字說明,鉅細靡遺傳授竹籬製作的竅門,涵蓋了日本各式竹圍籬的代表、共14種經典竹籬樣式。掌握其法、觀其用心,既可做為初入門的實用工具書籍,另一方面亦可領略美學意識、與匠人精神,進一步深化或重新思考工藝之道。   從各項設計、製作時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法教起,徹底學會14種經典竹圍籬: ‧建仁寺籬-基本型,具平衡和諧的美感。 ‧清水籬-表裡相同,輕盈高雅無厚重感。 ‧御簾籬-模仿貴族的簾子,有格調又瀟灑有趣。 ‧大津籬-編竹代表,圖樣特殊,源自江戶時代。 ‧

鐵砲籬-京都禪寺之作,氣勢孤然傲岸。 ‧木賊籬-簡而有味,展現竹節與綁繩之美。。 ‧竹穗籬-分長白穗或短黑穗,散發質樸氛圍。 ‧蓑籬-狀似蓑衣,帶有懷念的田園寂靜感。 ‧創作籬-依庭園需求創作,具原創獨特性。 ‧四目籬-簡單但技術高,茶室庭園必備。 ‧金閤寺籬-全以粗竹構成,可穿透卻深具分量。 ‧矢來籬-只靠繩結不用釘子,具男子印象。 ‧龍安寺籬-京都風代表,細部凝聚諸多巧思。 ‧光悅籬-獨特圓弧造型,呈現神聖寧靜感。   作者簡介吉河功1941年生於日本東京。1963年創立日本庭園研究會,現任該會會長。並歷任吉河功庭園研究室代表、中國園林資料研究所所長、中國蘇州市風景園林學會名譽理事。兼有

日本庭園、中國庭園研究家、造園師、石造美術品設計師、庭園攝影師等身分,十分活躍。目前擔任靖國神社內苑的管理者。著作豐富,包含《庭•exterior》(graphic社出版)、《禪寺的庭園》(graphic社出版)、《庭石之庭》(graphic社出版)、《日本庭園人物誌》(日本庭園研究會出版)、《向專家學做竹籬笆》(graphic社出版)、《庭園•植栽用語辭典》(監修/井上書院出版)、《石造寶印塔的成立》(第一書房出版)、《蘇州園林寫真集》(蘇州•古吳軒出版社出版)、《竹籬設計實例集》(創森社出版)、《吉河功庭園論文集①》(日本庭園研究會出版)等,共出版及發表超過五十本以上的著作或論文。譯者簡介

方瑜慶應義塾大學藝術管理碩士。任職於表演藝術領域,兼職譯者。熱愛閱讀、電影、看戲看舞與旅行。 Part 1 竹籬基礎知識 竹籬的種類:基本分為兩大類 遮蔽型竹籬與穿透型竹籬 竹籬所使用的竹子種類 取得竹材時的注意事項 製作竹籬所需的工具 清洗竹材 切割竹材 竹材的連接及竹材與支柱結合的方法 綁繫竹材 竹籬所使用的繩材種類 Part 2 竹籬製作方法 日式竹籬專有詞彙 建仁寺籬(真) 建仁寺籬(行) 清水籬 御簾籬 大津籬 鐵砲籬 木賊籬 竹穗籬 蓑籬 創作籬 基礎四目籬 應用四目籬 矮式金閣寺籬 高式金閣寺籬 矢來籬 龍安寺籬 光悅籬 Part 3 各式竹籬 桂籬 袖籬 魚鱗籬 結界.竹

柵 庭木扉.枝折扉.揚簀扉 中國的竹籬 竹籬的發祥與歷史 竹籬用語集 推薦序一   竹子是上天賦於人類最實用也最環保的材料。竹子要砍伐才會漂亮,每年爬梳的竹林生意盎然,成為新的竹材來源。日本工藝大師吉河功利用竹材結合生活使竹子的生命延續到作品,讓竹子有更高價值,尤其是應用在製作竹籬上,使生活處處可以看見竹子優美的姿態。早期台灣就有廣泛使用竹籬,取材容易又實用,近年來日本很多庭園造景更是把竹籬提升為工藝設計,不僅實用也講究美觀。吉河功大師的竹籬技法非常多,不管是圓管或是編織技法總是讓人驚艷,結合繩子的纏繞更是變化多端,《日式竹圍籬》在台灣翻譯出版後,相信會為台灣帶來更多激盪與創新,期待台灣

會有更豐富的竹籬文化產生。   邱錦緞(竹編工藝師) 推薦序二   竹材是台灣最普及的工藝素材之一,竹籬更廣泛運用於早期的庭園設計中。工藝中心曾於2005年透過「籬情一一」竹籬笆工藝創作計畫,邀請國內11位竹藝家打破圍籬舊有刻板印象,重新解構圍籬技法,創作出匠心獨具作品,讓社會大眾重新了解竹籬這種自然又環保的編織技術與材質美感。然而可惜的是台灣對於竹籬製作與工具書的相關整理工作闕如,欣見易博士出版社洞察先機,以其專業與獨到眼光,引進日本著名庭園工藝大師吉河功所編著的《日式竹圍籬》(原書名『竹垣作りのテクニック』),本書透過有系統的整理,詳實的圖文解說,提供讀者了解日本在竹圍籬的製作與相關範

例,讀者可詳加研讀並揉合台灣的特有方式,激盪出不一樣的創意,實可做為參考價值與實用性兼具的工藝技法工具書。   許耿修(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推薦序三   竹籬茅舍、近入千家散花竹、竹喧歸浣女、黃蘆苦竹繞宅生……。竹子和我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為竹子生產的竹筍可以食用、竹葉子可以包粽子,竹竿可以曬衣服、做圍籬、製作竹桌竹椅甚至於蓋房子…,久而久之,竹籬自然形成了常民生活的景致。吉河功(Yoshikawa Isao)是一位竹生活的藝術家,在竹籬的設計施作上工法並濟,強調的特性是「樸質與精緻並存」的精神,將「竹子」經冬不凋、寒雪不蔽的風格,與造景時的協調性,表現得更為徹底。我收藏研

讀吉河功會長庭園著作多冊,這是一本最詳實的竹工藝實務工具書。在此書《日式竹圍籬》裡介紹有14種竹籬製作技法、竹籬詞彙、使用形式、材料選擇、特性應用,以及連接切割處理與繩結固定應用,都提供讀者詳盡的解說,相信透過本書的出版將讓更多竹子愛好者,能親手體驗竹籬製作的雅趣、充實家居生活。   陳靖賦(青竹文化園區總經理) 推薦序四   從事漆藝的關係,十幾年連續被邀參展於日本明治神宮之「日本漆の美展」。參展之餘,順道參觀過日本各處神社和庭園。修剪和維護雅致的日式庭園讓人印象深刻,入目可見構成園藝界線的竹圍籬,它很自然地融入花木之中,竹編的工法非常精湛。日本人善用自然素材有目共睹,透過竹籬搭配園藝,

一來能夠區隔庭園的環境空間,二來也能統一視覺,使得庭園更為整潔美觀,心想如果自己有了庭院,一定會選擇竹籬來做搭配。欣聞城邦文化易博士岀版社將岀版《日式竹圍籬》一書,將日本對工藝的追求及精神引進給台灣的讀者,且編者吉河功先生不保留地將多年來累積的經驗清楚地呈現,對於竹籬設計有興趣的同好,此書值得研究與收藏。   彭坤炎(台灣工藝發展協會常務理事) 推薦序五   造訪日式名園,眼光總會情不自禁地飄到簡樸細緻的竹籬,一個退到背後襯托場景的人造物件,即使是背景,在日式造園的環節中,一樣出落地如此細膩嚴謹。竹籬,從「作工」進展到「藝術」,需要專注的毅力堅持、足夠的時間養成、豐厚的美學功力、紮實的文化

涵養,以及對營造環境最重要的感知能力,人、時、事、物,缺一不可。吉河功先生的作品與研究極致精實,以日本庭園研究會會長之崇高地位,毫不藏私、鉅細靡遺、圖文並茂地舖陳了「竹籬」的「一生」。從竹生、竹長、砍竹、養竹、選竹、編竹、繫竹、作竹、成籬,甚至涵括所有成籬為用的工具細述。此書,何止是工藝的工具書,更是保存文化的一種實踐,更是成就人生的一種態度!值得身在台灣、長在台灣、此時活在台灣的我們,鞠躬深度學習。   潘一如(環藝工程顧問有限公司主持人、景觀學會副理事長) 推薦序六   上個世紀80年代,舍弟仁揚君前往日本「光樹園」實習庭園設計期間,帶回來日本老師傅親授的技藝,將竹材運用在庭園景觀的作

業中,尤其是竹籬形式的講究以及繩結的各種繫法。當時,對於日本匠師竹材運用的巧思及傳統技藝傳承的堅持,即生佩服。今城邦文化易博士出版社將出版日本工藝大師吉河功先生著作,頓覺興奮,欣然為其中文版出版撰文推薦。   台南市社區營造協會,近年來在輔導社區自力營造的專案或個案中,極力推動在地材料的創意表現。竹子,在台灣平地或山區極為普遍,曾經竹材的運用,在台灣住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或許因為塑化用品充斥,讓竹器或竹材的運用,在現代生活中逐漸被取代,傳統竹藝匠師凋零。因此,本書的出版令人振奮,書中以圖解搭配中文說明的方式,從竹子伐取、竹材處理到結構組合的方式,都有著明確清晰的經驗傳達,尤其對於竹籬運用

在現代庭園景觀的功能和形式,皆有多樣性的表現。期待該書的出版,可以帶給相關業者在專業傳承的啟示;給社區工坊的志工們一系列可遵循的工法;給愛竹的朋友們,在美化家園時不求於人。相信對於竹材取得容易的台灣,面對竹材的運用當可帶來創造性的激勵。   劉聰慧(台南市社區營造協會第五屆理事長)

傳統技藝傳承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公視新聞網 http://news.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http://pnn.pts.org.tw
PNN 粉絲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PNN Youtube頻道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PNN Justin.tv頻道 http://zh-tw.justin.tv/pnnpts

皮影戲的當代傳承-以高雄市皮影戲館2017-2020年「偶的傳人」藝生培訓計畫為例

為了解決傳統技藝傳承的問題,作者陳奕錡 這樣論述:

臺灣皮影戲相傳於清代中葉由中國傳入臺灣南部。歷經繁盛,也因影視娛樂衝擊而衰微。目前政府認證為無形文化資產的皮影戲劇團中,僅剩3個團隊仍有運作,有鑑於大部分皮影劇團人手不足,高雄皮影戲館於2017年展開為期四年(2017-2020年)「偶的傳人」傳統文化保存與培訓計畫,為有需要的劇團充實人力。研究者為該計畫的五位培訓藝生之一,本研究旨在了解皮影戲團當前的演出現況與困境、該計畫的安排與實施與藝生們的學習心得,並以ADDIE之教學基本模式對該計畫進行分析,相關研究資源包括文件、課堂筆記與照片,以及對博物館工作人員、皮影戲藝師及其他藝生的談訪,據以對未來傳統文化保存與培訓計畫提出建言。

嶺南尋奇:聽彭嘉志說故事之小腳走古蹟

為了解決傳統技藝傳承的問題,作者彭嘉志 這樣論述:

  廣州各處歷史古蹟,不僅僅屬於這座城市,更屬於每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廣州人。   請跟隨彭嘉志這位「講古導遊」,走進五仙觀、華林寺、純陽觀、海幢寺、波羅廟等古蹟。   在《嶺南尋奇:聽彭嘉志說故事之小腳走古蹟》中,發掘這座有著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 本書特色   《嶺南尋奇:聽彭嘉志說故事》系列圖書一共6冊,分別是《街巷探祕》《廣飲廣食》《小腳走古蹟》《萬水千山》《名人逐個講》《言之有物》,透過說故事的傳統藝術形式,讓小讀者輕鬆地領略傳統嶺南文化。   全書圖文並茂,並附正史知識以及通俗的粵語對話,在閱讀故事之餘,了解嶺南當地的人文典故,體會傳承下來的做人道理。 專家推薦

  廣東許多古蹟流傳著美麗神奇、優美動人的民間故事,像萬紫千紅、爭奇鬥豔的鮮花,點綴著嶺南的雲山珠水。彭嘉志用生動的筆法、活潑的語言,將嶺南地區精彩、美麗的地方,圖文並茂地呈現在您眼前,為您介紹一個充滿傳奇的文化聖地,使我們更加走近 廣東、了解廣東、熱愛廣東!——粵語說書表演藝術家   顏志圖   榕樹腳下講古壇,來了一個後生和幾個卡通人物,演繹千百年的舊事,復活遠去了的古人,這,是傳統加時尚的創舉,是好古兼喜新的嘗試。這本身,已經充滿嶺南氣質。——著名嶺南文化學者、羊城晚報社編委   羅韜   作者簡介 彭嘉志   彭嘉志,80後,粵語說書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粵語講古」代表性傳

承人,廣東電視臺節目主持。可以說是廣州最年輕的講古佬。   彭嘉志師從粵語說書表演藝術家顏志圖12年,致力粵語說書傳統技藝傳承和推廣,且對青少年感興趣的嶺南掌故方面進行過專題研究。因此,在廣東曲藝界,彭嘉志是具有鮮明特點的年輕藝術家。   五仙觀系列 1 /  五羊傳說由此起  6 /  離奇的神仙座次 10 / 禁鐘如何掛上去   華林寺系列 14 / 達摩禪師登岸處 18 / 包公廟與九命奇冤案   純陽觀系列 22 / 呂洞賓點石成金 26 / 漱珠崗的石豬仔   海幢寺系列 30 / 鷹爪藤長盛不衰 34 / 尚可喜悟「性本善」 38 / 濟公帶走兩羅漢 42 / 澹歸和尚澹歸

碗 46 / 珠海波光的由來   波羅廟系列 50 / 波羅浴日 54 / 南海神娶老婆   其他古建築系列 58 / 六榕塔  108年的重建預言 62 / 懷聖寺  老人怪影傳說 66 / 石室  蔡孝妙計吊裝石頭 70 / 鎮海樓  朱亮祖的一場夢 74 / 琶洲塔  魯班蓋塔降海鼇 78 / 人民公園  靖南王府興衰記 82 / 陳家祠  石獅生角有因由   86/ 編審後記   序   江湖浪跡且安身,十載飄零賣藝人。   露宿風餐嘗冷暖,醉生夢死笑浮沉。   仁風半折遮華髮,陋案一方有淚痕。   朽木敲來端玉帶,提刀上馬說三分。   記得去年 12 月,有一晚突然感懷起這些

年來的際遇,便寫下了這首七律。正如詩中所講,自 14 歲隨師學藝至今,在說書這一行,霎下眼業已 10 年有多。後學從小就是那種「口水多過茶」 ① ,心裡藏不住話的人,或許這樣的脾性正正適合做一個「說書人」,因為這兩種人通常樂於分享。      近一個世紀以來,從事粵語說書的前輩藝術家以至後學這一輩,皆視民國時期的陳公幹臣先生為廣東地區最德高望重的粵語說書賢士。一方面因為他生在日寇侵華的年代,顯示出高潔剛烈的民族氣節,一方面則因為他的藝術成就和對後世說書人的影響。陳公少時讀過「卜卜齋」 ② ,奠定其深厚的古文學根基。他說書風格慷慨激昂,風韻古雅,又適逢電臺剛剛出現,也就成為民國時期最知名的說書

先生。公亦注重著書立說,為後人留下資料,寫成《百粵掌故叢談》一書兩集,記錄廣州古蹟、地名背後的典故。雖然所錄者不多,但書中文藻古樸、洋洋灑灑,其後的說書人,尚無人能出其右。      家師顏志圖時常教誨後學人等,應向先賢學習,注重地方典故收集一課。這些年來,後學集得故事一二,東施效顰,模仿從前廣東文士半文(文言文)、半① 口水多過茶:說話時噴出來的口水比喝的茶水還多,形容人話語多。白(白話文)、半粵語的「三及第文」風格,寫成系列小書幾本,與諸君朋友分享,以償夙願。   文化,是生命的文化。需要有生命,有活生生的人,才能造就文化、承傳文化。書中的故事,真真假假,不能當成史料來看待。然而,這些

故事未成為文字之前,全部源於民眾之中,經過幾代人口耳相傳。所以,從故事裡頭,不難發現嶺南人對善惡的分辨,顯示出古時這一方民眾的仁孝之心、忠義之氣。   在後學看來,說書人講故事,在分享故事本身的同時,也在分享古人做人的道理。這些道理,不外乎宣導人們學會敬畏生靈,常懷悲天憫人的情懷,尊敬老人愛惜親人,守法道明禮儀。這些道理,不僅僅是要告訴少年人,其實男女老少都應明白,並且努力付諸行動。不過,要令社會大眾都明白做人的道理,關鍵一步就在於對學童的啟蒙。   後學收集的這些故事,和大家分享之餘,更希望各位朋友仔能將之與身邊的小夥伴甚至將來自己的子女分享,分享故事中承載著的嶺南文化,分享故事中做人的

道理。      從來,薪火相傳的過程,難免多艱難險阻,嶺南文化的未來,就靠少年一輩了。後學忝作筆者,以「童說嶺南」為書題(編注:繁體版為「嶺南尋奇」),就是希望以此書抛磚引玉,等到朋友仔長成大人的時候,有更多人可以為文化的發展出一分力。相信不久的將來,定會有全新的氣象。到時,各位朋友仔當好似昆山玉石一樣有作為,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棟梁之材。 是為序。 說書後學    彭嘉志 2017 年 6 月 5 日於鳧盧   五仙觀系列 五羊傳說由此起 廣州不是產羊的地方,那為什麼會叫「羊城」呢?惠福西路有一間五仙觀,裡面藏著「羊城」之名的祕密。 說書人 話你知 相傳在很久以前,坡山(今

惠福西路)下住著兩父子,父親叫權叔,兒子叫奀仔 ① ,兩父子相依為命,租了官老爺的幾畝瘦地來耕。有年大旱,赤地千里顆粒無收,但官老爺的租穀是一粒也不能少的。有一天,官老爺帶著官差惡狠狠地來催租了,權叔哀求道:「我們連著幾天都無米下鍋了,哪有穀來交租呢?」官差不容分說,把權叔抓回衙門,限令奀仔三天之內要將租穀交齊,否則就殺了他的父親。奀仔才十歲出頭,眼見父親被抓,不知所措,唯有放聲大哭。  奀仔:粵語方言,指瘦小、瘦弱的小男孩。奀,讀 ngen  1 。 恰好此時,天上有五位神仙,身著五色彩衣,騎著五隻仙羊路經此地。聽見人間悲聲隱隱,陣陣傳來,知道有人遇到困難了,決定下凡間來打救。五個神仙來到奀

仔面前,其中有個仙人拿出一把穀穗,說道:「細路仔 ① ,別哭,你的苦處我們都知道,你將這把穀穗上面的種子撒到田裡,第二天就會生出很多穀子來了。」說完,把穀穗交給奀仔,其餘仙人也把仙穀交給其他窮人。雙手合十,祝願這裡「永無饑荒」。  奀仔馬上擦乾眼淚,按照仙人的吩咐,把仙穀撒到田裡。果然只需一夜的工夫,就長出了無數金黃色的稻穗來。奀仔大為歡喜 ② ,收了兩籮穀,用車拉到衙門要贖回父親。官老爺笑眯眯地想:「昨日還說無米下鍋,為什麼今朝一早就有穀交?」 1細路仔:小孩子。 2歡喜:高興。 但一看兩籮穀,的確是上好的絲苗米,他眉頭一皺又生出詭計,喝道:「你這個小賤民,哪裡弄來這麼多好米呀?說!」奀仔被

嚇得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此時官老爺又吼道:「分明是偷來的,來人,給我打五十大板!」奀仔一聽要挨打,只好說出仙人贈穀種之事。官老爺聽得入神,又打起了壞主意:「把那五個妖仙捉來替我做事,豈不是更好!」於是,他馬上把權叔兩父子放了,命令官差到坡山捉拿仙人。  官差們氣勢洶洶地趕到坡山,只見五位仙人正在這裡閒遊,五隻仙羊正在4坡山上吃草。官差衝上前就要拉人。五位神仙見狀,駕著五色祥雲飄到空中,指著官差說:「我把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哈哈哈⋯⋯」官差唯有望天興嘆。

臺灣傳統工藝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制度探究──以「埔里手工紙」為例

為了解決傳統技藝傳承的問題,作者陳詠旻 這樣論述:

傳統工藝作為無形文化資產,依其特質貼合社會文化存續,藉「用」而存在,必受時空變遷影響產生變化,因此在保護上如何維持其動態性格外重要。本文以臺灣手抄紙工藝為對象,探究傳統工藝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藉由文獻分析、參與觀察與半結構式訪談法,首先釐清定義範圍,由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掌握臺灣手抄紙工藝形塑過程;次則就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下傳統工藝概念的轉變,以南投縣「埔里手工紙」為案例,分析傳統工藝無形文化資產的行政機制與保護方針;再透過田調、口訪紀錄等資訊,檢視臺灣手抄紙工藝保護現況,另輔以日本手漉和紙工藝為參考案例,提供臺灣傳統工藝未來相關保護借鏡。據研究結果,臺灣手抄紙承襲日本手漉和紙工藝後隨社會

環境而轉變,反映傳統工藝之動態性質,不僅延續過去,也在時間積累下產生新的變化。文資法修正後,無形文化資產在概念範疇上更加平等而多元,然而我們亦須留意新舊法轉化的影響,以更細緻的討論取得新的平衡。此外,專家學者、社群,及文化政策與建設,皆對保護傳統工藝帶來深遠影響,是當代傳統工藝樣貌形塑不可忽視的推力。而通過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不僅能維持文化多樣性,亦藉其活用帶動整體社會文化與生活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