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 是藝術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什麼 是藝術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賴毓芝,柯律格寫的 物見:四十八位物件的閱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 和陳萍,音渭的 上帝創造了世界,而他臨摹了世界,印象派巨匠雷諾瓦:〈煎餅磨坊的舞會〉、〈船上的午宴〉、〈彈鋼琴的少女〉⋯⋯溫暖快樂的題材是藝術主調,甜美悠閒的氛圍是繪畫特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廖仁義所指導 林翰君的 陳德旺與李德的繪畫思想的關係之研究 (2021),提出什麼 是藝術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抽象藝術、台灣抽象繪畫、陳德旺、李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傳播研究所 郭良文所指導 朱若慈的 從視覺文化觀點看無印良品廣告圖像的社會文化意義 (2008),提出因為有 視覺文化、平面廣告、廣告設計、消費文化、無印良品的重點而找出了 什麼 是藝術史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什麼 是藝術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物見:四十八位物件的閱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

為了解決什麼 是藝術史的問題,作者賴毓芝,柯律格 這樣論述:

48位國際知名東亞藝術史與考古學者 多位大師首次聯手撰述   一人一物 以親身經歷為讀者解讀 他們看見了甚麼?如何看見? 解碼文物與藝術品中,蘊含的豐富語言與意義     當我們在博物館中看見文物,我們或許只看見它們最表面的模樣。         換作是長年浸淫在文物、藝術品中的大師級研究者,他們怎麼看見?他們又從「物」中解讀出甚麼訊息?         本書是一回史無前例的策畫。邀請48位國際上知名的東亞藝術史學者、考古學者,每人選擇一件物品,帶領我們進入這件物品的世界。         48位學者,每一位都閱物無數。當只能選擇一件,他們如

何選出最打動自己,最願意為之傾訴的文物?      他們選擇的物,有書畫、織品、陶瓷器、石器、出土破片、青銅器、石刻、版畫、電影、相片、早期印刷品、甚至大型宮殿建築。        他們與物的關係,有個人獨到的學術見解,有令人顫抖的文物重現世間,有終身難忘的觀看經驗,人與物一期一會的相遇。     ◇ 牛津大學藝術史名譽教授柯律格,回憶起在文徵明《古柏圖》上看到的小墨點   ◇ 紐約大學美術史研究所講座教授喬迅,將紫禁城當作一件物來觀察   ◇ 美國芝加哥大學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巫鴻,從《洛神賦圖》看宋代人的眼光   ◇ 唐獎得主、牛津大學中國藝術與考古教授羅

森,從青銅器看見北方畜牧民族對商代的影響   ◇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講座教授謝明良,看見一件北宋汝窯瓷器上的金繕修補痕跡   ◇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板倉聖哲,參與了李公麟《五馬圖》再現世間的經過   ◇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塚本麿充,在奈良的雪光中,看見適合觀賞宋畫的光線   ◇ 中研院史語所兼任研究員顏娟英,看見黃土水《甘露水》的佛教美術與現代美術密碼   ◇ 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趙金勇,在下罟坑遺址遇見一名被歷史遺忘、但土地記得的火槍手     48位學者,不受限於傳統的分類框架,從一物出發,在個人深耕的研究關懷上,為我們暢言古今。從經典絕品

到日常一物、從在地視角到世界觀點、從追索脈絡到置身歷史、從傳統收藏流傳到當代展示意識……,種種豐沛動人的物我情事,以48篇文章凝縮於此書中。     物件,與觀看物件的人,都處於變動的時空歷程之中。只要我們去觀看,物與人永遠都在建立新的關係。48位作者現身說法,以他們親身的經驗與學養,向我們展示,「觀看」中的創造性與深度,物與人之間那種種獨特又別具魅力的關係。     【設計理念說明】   本書由青年設計師徐睿紳操刀設計,在概念上將乘載了48個物件的書籍本身,也當作第49個物件來設計。書本的裝幀,經歷有多道手工製作程序。      讀者所收到的成書保留了製作過程獨一無

二的手工感,因此任一本可能從封面、封底、書背、書口,以至書腰,在外觀上都因手工製作而略有不同。  

什麼 是藝術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體驗志祺七七文章版:https://blog.simpleinfo.cc/shasha77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乾隆 #印章 #藝術史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1:19【動畫】廣告段落
02:09 一切都不是偶然!
02:49 眼光欠佳的大收藏家:愛新覺羅弘曆
03:21 當皇子的時候,明明就還客客氣氣的啊
04:14 乾隆有多少印章?
05:13 什麼?他蓋章是為了檔案管理?
06:03 最寶貝的收藏,上面會蓋什麼?
06:53 除了蓋章寫心得,乾隆還做了什麼?
07:37 最慘的案例:《快雪時晴帖》
08:25 學者對這些行為的評價
09:21 我們的觀點
10:33 問題
10:49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Elanor
|腳本:Elanor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鎮宇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邱士華〈博物館界的帝王、奇才,及其題跋狂──乾隆的書畫收藏癖大解密〉:https://bit.ly/37j8V8K
→鄧欣潔〈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前置評量規劃及施行〉,故宮文物月刊
→許媛婷〈乾隆皇帝的文青魂與品牌形象——側寫皇室圖書的出版與包裝〉,故宮文物月刊
→許媛婷〈取益在廣求——談乾隆皇帝的皇室收藏與整理編目〉,故宮文物月刊
→余佩瑾〈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特展簡介〉,故宮文物月刊
→蔣得莊〈乾隆皇帝收藏再思考〉
→何傳馨〈深心託毫素——乾隆皇帝的書法志業
→郭倉妙〈乾隆時期書畫藏品的典藏與維護
→樓秋華〈董誥與乾隆皇帝的代寫佳話——兼談書畫代筆〉
→故宮:快雪時晴帖:https://bit.ly/3rRMf9m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email protected]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email protected]

陳德旺與李德的繪畫思想的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什麼 是藝術史的問題,作者林翰君 這樣論述:

抽象繪畫在台灣現代美術的歷程中,持續發展且獲得了出色的成果,其中,陳德旺和李德的創作,一脈相承,自成一系,著重造形語言的深層價值。藝術脈絡的建構是藝術史的重要一環,因此,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即來自於想要深入理解從陳德旺到李德的繪畫思想,它不僅有其重要的意義,甚至有其必要性,尤其藝術家與其傳承之間的關係,就如同他在藝術上的創新一樣,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從台灣抽象繪畫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它涉及了審美觀點的改變、藝術體制的變遷和美術運動的興衰,實際上幾乎關聯到台灣現代美術史的所有面向。因此,本論文以陳德旺與李德的繪畫思想為議題,回溯兩人身處、涉及的西方、台灣抽象繪畫的藝術史脈絡,逐步探討他們的藝

術歷程、創作信念和作品形式等,繼而進一步思索與研究兩者思想上的演變關係。本研究以歷史為架構,以作品為核心,透過藝術史學方法和藝術評論方法,發現陳德旺與李德的繪畫思想有其繼承性、類同性,也有差異性,歸納總結出以下六點:一,同樣堅持藝術本質的創作信念;二,同樣重視藝術傳統的探索視野;三,以各自方式探討自然;四,深入造形與色彩—「面」與「線」的差異觀點;五,在主題上的不同選擇;六,對創作意識的分歧見解。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不僅試圖關注過去,也試圖關懷當代,一方面以陳德旺與李德為對象,放入台灣現代美術史的脈絡去審視、省思,重新探索台灣的抽象繪畫,這是一種對美術史的再思考,也是一種對藝術家創作的再梳理。另

一方面,透過追溯台灣現代美術的歷程,了解藝術家如何面對西方的藝術思潮,在時代審美典範的轉變下逐漸成長,將有助於對台灣當代藝術有著更開闊的視野,提供深刻且富前瞻性的參考價值。

上帝創造了世界,而他臨摹了世界,印象派巨匠雷諾瓦:〈煎餅磨坊的舞會〉、〈船上的午宴〉、〈彈鋼琴的少女〉⋯⋯溫暖快樂的題材是藝術主調,甜美悠閒的氛圍是繪畫特色

為了解決什麼 是藝術史的問題,作者陳萍,音渭 這樣論述:

女性肖像畫大師╳印象派發展史上領導者之一 ║陽光、生命、活力,雷諾瓦筆下三大元素║   若說印象派為西方美術史注入了鮮活的力量,   雷諾瓦則替印象派增添了甜美的氣息──     ►「痛苦會過去,但美會留下」   對於雷諾瓦來說,生活中醜陋的東西已經太多,正因如此,他認為一幅畫應該是可愛、快樂、美麗的。他以溫柔而明亮的筆觸,在畫布上綻放出尋常事物的美好。就連晚年深受風溼病折磨,必須將畫筆綁在手上時,他的畫作仍溫暖明快。   ►「如果沒有畫出讓人想要伸手去捏一把的感覺,那就不算完成。」   雷諾瓦的女性肖像畫,滿溢著清新、健康的女性之美。他善於描繪人物眉眼間或天真未泯,或風韻動人的形象,

並喜歡把肌膚畫得如珠光般柔亮、白裡透紅,栩栩如生。   ▎〈煎餅磨坊的舞會〉   這幅畫畫的是巴黎一個熱鬧而歡快的露天咖啡館。詩人、音樂家、畫家、作家、記者以及紳士淑女,他們有的飲酒暢談,有的翩翩起舞。每個人物的形態與色彩都充滿「生之歡樂」的節奏。整個畫面充滿著歡快和青春的笑語喜悅,幸福瀰漫在光、色的交輝中。      ▎〈楓丹白露景色〉   創作於1875年,構圖十分簡單,銀白色的蒼茫天空與灰綠色的空曠草地,使畫面顯得十分空靈,和諧的色調,微妙的用光,柔和的構圖,充滿了愛之讚歌的主題,更使畫面充滿了溫馨與安謐的田園情調。   ▎〈彈鋼琴的少女〉   創作於1892年,畫中兩位女孩認真閱讀

擺放在鋼琴上的琴譜,一個坐著抬頭仰視;一個站在旁邊一手撐在椅子上,一隻手臂放在鋼琴上。構圖精美,色彩極為柔和優美,線條順暢,整個畫面充滿一種甜美純真的氛圍。     ▎〈包廂〉   畫中之人是雷諾瓦的弟弟及演員妮妮,雷諾瓦主要突出了妮妮的形象。他選取了三個他不經常使用的顏色組合:玫瑰、黑、白,並以細小的筆觸勾勒出那天晚上妮妮穿著的黑條紋長裙,使得衣服的黑與膚色的白形成黑白相間的效果,產生了一種豐富、渾厚的層次畫面頓時增加了強烈的視覺美感。   本書特色   雷諾瓦是藝術史上很特別的一位畫家,他的畫始終帶著溫暖,讓觀賞者能發自內心感到愉快。本書從雷諾瓦的出生開始,以流暢的筆調帶領讀者一探他的友

情、愛情及生命歷程,從而更加認識這位帶來幸福的畫家。

從視覺文化觀點看無印良品廣告圖像的社會文化意義

為了解決什麼 是藝術史的問題,作者朱若慈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視覺文化觀點出發,以1980年至2006年共計84張「無印良品」品牌之平面廣告為研究對象,透過對廣告的內容分析,以解析廣告圖像的實質元素,再加上對五位具有廣告或設計專業背景的受訪者之深度訪談,以了解品牌使用廣告圖像與閱聽眾溝通的情況,進而探討廣告圖像的意義、價值與影響,以及其在整體消費社會中的文化意義。研究結果發現,廣告的作用主要在於呈現品牌形象以及向閱聽眾傳遞訊息,而廣告圖像是在品牌、閱聽人、消費文化共同影響之脈絡之下發展。以無印良品來說,品牌產製與使用符合本身形象的廣告圖像,用以吸引閱聽眾的目光,以及引起情感共鳴,閱聽眾也透過廣告來了解品牌,也更有可能對於品牌有認同與好感、進而消

費。另一方面,在消費文化下,無印良品發展出差異化的符號,當閱聽眾在消費文化中尋求生活風格時,很有可能會受到在廣告圖像中的象徵性與符號所影響,影響自身的消費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