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在學證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交大在學證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以撒‧艾西莫夫寫的 基地全系列套書.艾西莫夫百年誕辰紀念燙銀典藏精裝書盒版.限量專屬流水編號(全七冊) 和華倫‧法雷爾約翰‧葛瑞的 男孩危機:偽單親、兩性失衡、缺乏競爭力,兒子的未來正在崩解,我們該如何出手相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北科大在學證明電子檔 - 法律貼文懶人包也說明:提供北科大在學證明電子檔相關文章,想要了解更多交大在學證明電子檔、在學證明是什麼、高鐵在學證明電子檔相關法律資訊或書籍,就來法律貼文懶人包.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奇幻基地 和三采所出版 。

朝陽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 吳文貴所指導 楊晏慈的 社交商務情境下,買賣雙方的關係定位與再購意願 (2020),提出交大在學證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關係定位、社交商務、銷售人員。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所 馬上閔所指導 潘笈怡的 國小教師休閒動機、休閒環境偏好與休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休閒動機、休閒環境偏好、休閒滿意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交大在學證明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2 iGEM國際基因工程機械競賽陽明交大雙金牌 - 蕃新聞則補充:經實驗證明,產出的UBX融合蛋白能保有原蛋白質功能同時具有自組裝特性,為新型態生物材料。為了使產品投入實際應用,團隊利用產出的材料結合3D列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交大在學證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基地全系列套書.艾西莫夫百年誕辰紀念燙銀典藏精裝書盒版.限量專屬流水編號(全七冊)

為了解決交大在學證明的問題,作者以撒‧艾西莫夫 這樣論述:

▍設計理念 ▍ ★書封使用進口丹迪美術紙輔以大面積燙銀線條,採硬皮精裝方式呈現經典中的經典質感, 整體設計以後現代裝飾風格方式呈現。 ★正面的圓球象徵第二基地,上方圓球代表的是既有的、龐大的人類生活星球, 中間的太陽代表人類如太陽般旺盛的智慧與知識。 電路圖代表科技,樹代表生命, 背面彰顯以撒‧艾西莫夫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所創造出的科幻世界觀,讓後世的科幻小說猶如大霹靂般, 無不以艾希莫夫的宇宙為中心,向外無盡衍生出現今多樣瑰麗的科幻世界, 並以裝飾性的二次元手法,來向以撒‧艾西莫夫致敬。 ★書盒使用高級進口牛津紙, 並鑄上限量燙銀專屬流水編號,每一個書盒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內含基地全系列精裝書,值得書迷傳家典藏! ▍基地特殊榮耀 ▍ ★1966年雨果獎:「基地系列」榮獲歷年最佳系列小說獎! ★廿世紀三大科幻作家之一、五次雨果獎、三次星雲獎得主、國際頂尖科學家公推的「最愛」科幻小說家! ★電影【變人】、【機械公敵】以及【基地】同名系列影集原著作者── 科幻之父  以撒‧艾西莫夫  不朽科幻史詩鉅著! ★同名系列影集,由大衛‧S‧高耶擔當節目統籌,李‧佩斯和傑瑞德‧哈里斯領銜主演,2021年9月Apple TV+全球首播! ▍各界名人推薦及評語 ▍ 保羅‧克魯曼(Paul Robin Krugman,二○○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基地是我的經濟學啟蒙之作。

」 何敬堯(奇幻作家、《妖怪臺灣》作者): 「科幻大師的星際預言,歷久不衰的璀璨經典。歷史與銀河交織而成的星圖,映照出人性的勇敢,同時也見證了人心的墮落,眼見時代無情遞嬗,人們該如何傳承寶貴的文明與記憶?且讓我們搭乘艾西莫夫巧手鑄造的太空船,航向不可知的宿命終站。」 李伍薰(海穹文化總編輯): 「艾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以充滿懸疑的精彩情節,形塑出瑰麗壯闊的銀河史詩!毫無疑問是一部老少咸宜、值得代代相傳的科幻經典!」 李知昂(梅林‧W,科幻作家,第一屆倪匡科幻獎首獎得主): 「『基地三部曲』與後續系列,一部接著一部翻轉讀者的思維,一步接著一步開展宏大的計劃。科幻界不可多得的巨構,不看到最後

絕不能罷手!衷心期盼這部經典著作在台灣再度掀起熱潮。」 李柏勳(台大星艦學院前任社長): 「……科幻長篇作品之最,令人廢寢忘食的經典之作。」 臥斧(文字工作者): 「閱讀『基地系列』,不只讀到有趣的科幻情節,也是思考歷史、社會,以及人類的重要啟發。」  唐鳳: 「我小時候就是看艾西莫夫長大的。」 夏佩爾(作家,第二屆倪匡科幻獎首獎得主): 「本書所要描述的,便是全宇宙的精英們如何窮盡一切知識與智慧,來推演出一場橫跨千百年的鬥智決戰。」 郝廣才(格林文化發行人): 「艾西莫夫一生寫超過500本書,範圍涵蓋圖書所有分類,給書迷回了十萬封信;為影集《星艦迷航記》Star Trek做科學顧問

,打造科幻劇的經典。」 張系國(知名科幻作家): 「艾西莫夫的重要科幻小說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成為後來科幻小說的典範。」 張草(作者兼醫師兼科幻作家): 「艾西莫夫從年輕就創造了一個宏大的宇宙,萬萬沒有料到,會是他終其一生都說不完的偉大史詩。」 陳心一(交大科幻科學社前任社長): 「科幻小說是個極具彈性的文類,不只能夠帶領讀者探索未來,也能包容過去歷史的脈絡。且看艾西莫夫,如何藉著基地這千年的未來史詩,帶領我們穿越帝國衰亡的時代,反思人類文化發展途中的必然與意外。 陳宗琛(鸚鵡螺文化總編輯): 「基地的偉大,不是莎士比亞那種偉大,而是因為它最初是刊登在一本兩毛錢的科幻雜誌上

,讀者平均年齡是十二歲,而十二歲的孩子看到基地裡的人類遍布整個銀河,跨越幾萬年的興衰起落,他們對世界的想像就不一樣了,例如比爾蓋茲和伊隆馬斯克。」 陳湘婷(交大科幻科學社前任社長與創社社員): 「在艾西莫夫的《基地》中,歷史並非翻過的書頁,而是滾滾洪流,下一秒出乎讀者預料,卻都在謝頓的掌握中。」 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基地三部曲,以及後續的『基地系列』,不僅是首開銀河史詩的一部經典科幻,還卓然傲立於其他一切太空科幻的創作之上。它的價值、內涵、深度、情節、構思,遠非其他作品所能望其項背。『基地三部曲』不只是一套提供娛樂故事的小說,它還飽藏了科學、人文、社會、歷史和哲學的豐富意

涵。它也不只是一部科幻經典,還可列入世界文學經典而當之無愧。」 黃海(知名科幻作家): 「艾西莫夫以其無限想像展示其快意飛越,引領讀者馳騁銀河星空,穿梭億萬光年宇宙。」 葉言都(科幻作家): 「未來的歷史、科幻的極致、城邦的《基地》。」 難攻博士(【中華科幻學會】會長兼常務監事): 「沒有艾西莫夫的《基地》,大概就沒有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 蘇逸平(科幻作家): 「在『基地』系列中,本身便是科學家的艾西莫夫獨創了一個貫通全書的『心理史學』,綜合了『氣體運動論』(物理學)、『群眾心理學』(心理學)、『歷史決定論』與『群體動力論』(歷史學),以一位不世出的心理史學巨挈謝頓為

主要人物,讓他以宏觀的角度預知了書中銀河帝國行將出現的悲慘命運,並試圖力挽狂瀾,改變似乎無可避免的大黑暗時期到來……」 還有冬陽(推理評論人)、張元翰(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穎青(資深出版人)、詹宏志(知名文化人)、廖勇超(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謝哲青(《青春愛讀書》節目主持人)、譚光磊(知名版權人)等人列名推薦。 ▍《基地系列》劇情簡介 ▍ 基地(艾西莫夫百年誕辰紀念典藏精裝版)         銀河帝國至今已有一萬二千年悠久歷史,然而過去數百年間,帝國的根基已悄悄土崩瓦解。第一個發現這個大秘密的人,正是「心理史學」的創建者──哈里‧謝頓。         透過心

理史學的靈視,謝頓預見人類悲慘的未來──整個銀河回歸蠻荒,一切文明盡歸塵土,無情的戰禍與悲慘的生活將整整持續三萬年。         為了保存人類的文化遺產,為了拯救後代子子孫孫,謝頓乃窮畢生精力,網羅帝國中最優秀的精英,率領他們在銀河邊緣建立「基地」,作為後世唯一的希望燈塔。         隨著帝國勢力逐漸衰微,駐守銀河外圍的總督紛紛獨立稱王,新興的基地很快成為強鄰覬覦的目標。這個人類文明的最後堡壘,遂面臨進退維谷的兩難抉擇──向野蠻的勢力俯首稱臣,或是不顧一切犧牲、勇敢奮戰到底…… ------------------------------------★----------------

-------------------- 基地與帝國(艾西莫夫百年誕辰紀念典藏精裝版)         經過近二百年勵精圖治,「基地」憑藉優越的科技,征服了星際間眾多政治勢力,儼然成為銀河一方的霸主。為了實現「基地之父」哈里‧謝頓的千年大計,基地繼續不斷開疆拓土,終於與銀河帝國產生正面衝突。         帝國雖已江河日下,仍舊擁有銀河中最強大的武力。為了恢復昔日的光榮,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奉命遠征。他所率領的星際艦隊勢如破竹,令基地大軍毫無招架之力。只剩下謝頓當年的預言,成了基地最後的一線希望。         然而,縱使是具有神鬼莫測之機的謝頓,也無法預料到由於一個人的崛起,銀河的歷史會因

而改寫。那個自稱「騾」的突變異種,憑一己之力便能戰勝百萬雄師;即使是意志最堅強的敵人,也會毫無例外屈服在他腳下。決心征服銀河的騾,早已將基地視為首要目標…… ------------------------------------★------------------------------------ 第二基地(艾西莫夫百年誕辰紀念典藏精裝版)         銀河未來仟年的歷史軌跡,心理史學宗師哈里‧謝頓早已詳加規劃,只要一切按照謝頓計畫進行,仟年之後必能出現永久的太平盛世。         計畫順利執行了三百餘年,突然出現一個具有強大精神力量的突變異種──騾,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捲整個

銀河。基地也終於難逃陷落的命運,謝頓計畫眼看就要成為明日黃花。         不過人類並未完全絕望,因為傳說中另有一個基地存在,它藏身於銀河的另一端、群星的盡頭處。         為了完成征服銀河的壯舉,騾勢必要剷除第二基地。經過五年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搜索,他終於找到第二基地的下落。不過由於意想不到的波折,騾的尋找究竟有沒有成功,卻成為銀河歷史上最大的懸案…… ------------------------------------★------------------------------------ 基地前奏(艾西莫夫百年誕辰紀念典藏精裝版)         哈里‧謝頓是個名不見經傳的

年輕數學家,他發表的心理史學只是純粹的數學理論,為什麼一夕之間,這個空中樓閣竟然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甚至整個銀河帝國的命運所繫?心理史學卻又怎樣變成謝頓的原罪,迫使他在川陀展開亡命生涯?出現在他身邊的人個個敵友難分,他最後將落入何人之手?而心理史學似乎是死路一條,又如何會有柳暗花明的發展? ------------------------------------★------------------------------------ 基地締造者(艾西莫夫百年誕辰紀念典藏精裝版)         我是哈里‧謝頓,銀河帝國克里昂大帝一世御前首相、川陀大學斯璀璘分校心理史學系榮退教授、心理史學研究

計畫主持人、銀河百科全書執行主編、基地的創造者。         這些頭銜都相當動聽,然而我經常自問,倘若一切重頭來過,我是否仍願意為此付出無比慘痛的代價?         回顧我這一生,自三十歲開始,半個世紀以來,大約每隔十年,便出現一次重大的轉捩點…… ------------------------------------★------------------------------------ 基地邊緣(艾西莫夫百年誕辰紀念典藏精裝版)         基地紀元四九八年,兩名基地公民登上最先進的太空艇,準備進行一次極不尋常的銀河之旅。表面上,他們將尋找傳說中的人類原鄉,實際的任務,則是

要證明第二基地依舊存在。         與此同時,銀河中又出現一個神秘的第三勢力。他們行事神出鬼沒,法力廣大無邊,甚至連預示銀河未來命運的謝頓計畫,似乎也在這個組織掌握之中。到底是由於機緣巧合,還是經過精心的安排,兩個基地與神秘的第三勢力,最後竟然在一顆稱為蓋婭的行星交會!銀河未來終極的命運,即將在他們眼前揭示…… ------------------------------------★------------------------------------ 基地與地球(艾西莫夫百年誕辰紀念典藏精裝版)         銀河的命運決定於某人一念之間,這個人就是葛蘭‧崔維茲,而他竟然選擇了蓋

婭星系──一個銀河級的超級生命體。這個抉擇勢必顛覆偉大的謝頓計畫,而將人類導向截然不同的未來。難道謝頓計畫有什麼問題?這個重大的決定是否代表真理?         崔維茲堅信地球是解開一切迷團的關鍵,然而這顆源頭母星早已不知所蹤,茫茫星際間,他要從何尋覓?倘若真能找到地球,他的決心會不會動搖?銀河眾生又將何去何從…… ▍基地七書 ▍ ★「基地三部曲」 1.《基地》(Foundation) 2.《基地與帝國》(Foundation and Empire) 3.《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 ★「基地後傳」 1.《基地邊緣》(Foundations Edge) 2.《基地與地

球》(Foundation and Earth)  ★「基地前傳」 1.《基地前奏》(Prelude to Foundation) 2.《基地締造者》(Forward the Foundation)

社交商務情境下,買賣雙方的關係定位與再購意願

為了解決交大在學證明的問題,作者楊晏慈 這樣論述:

近年來社交商務的興起,賣方於社群網路平台及社群軟體傳播個人銷售的廣告訊息及銷售活動,不僅企業在社群軟體上販售商品,也運用社交軟體與買方互動。社交商務在國內已經開始蓬勃,未來更是行銷議題會關注的議題之一。研究方法及對象採半結構式訪談台灣的年輕世代,而台灣深受儒家文化的歷史淵源影響,形成特殊的「自己人」的關係思維,因此在社群商務交易環境下,本研究加入關係思維的觀念探討買方的關係深淺與品質(關係定位認知)如何形成對賣方的信任。去除無連帶的陌生關係,將雙邊關係的範圍縮小到:弱連帶、熟人連帶、熟連帶。研究認為買方在消費者決策行為不僅受到文化因素(關係定位)影響,研究也認為「降低交易成本」、「獲

取所需資源」、「人際相似性」也會影響買方購買決策。  如預期研究結果證明,第一,買方關係定位認知會影響「降低交易成本」、「獲取所需資源」及「人際相似性」;第二,買方關係定位認知影響買方對賣方的信任程度,而賣方的品格、服務態度及銷售技巧間接影響信任程度、關係深淺與品質(關係定位認知)及再購意願;第三,買賣雙方的關係深淺與品質(關係定位認知)顯然是影響買方決定購買的最後因素,甚至影響買方決定購買的金額。第四,人情、面子、及關係定位影響EKB消費者決策中每一個階段:資訊接收、資訊處理、購買決策、再購意願。本研究也提出實務建議,有助於銷售技巧的提升,提供在社群商務經營的銷售人員及個人創業者參考。

男孩危機:偽單親、兩性失衡、缺乏競爭力,兒子的未來正在崩解,我們該如何出手相助?

為了解決交大在學證明的問題,作者華倫‧法雷爾約翰‧葛瑞 這樣論述:

過動、愛哭、缺擔當、抗壓性低? 當媽媽抱怨兒子越來越不像「男孩子」時, 失序、暴力、自毀,亦是現代男孩的黑暗面貌。   日本法務省研究:「隨機殺人的兇手大多為男性。」   心理、生理、教育、經濟......把男孩推向火坑的原因不只一個!   全世界63個國家正延燒的「男孩危機」,   我們該如何遏止與預防?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作者 約翰.葛瑞   +   歐巴馬白宮顧問 華倫•法雷爾   歷時11年研究,拯救二十一世紀男孩~新世代兩性寶典     男人和女人或許來自不同的星球,但是都在同一艘船上奮鬥。   兩性之間,沒有所謂輸贏;某一性別的「勝利」,其實是兩性的失敗。   

失衡的兩性,不只讓女孩受傷,男孩的未來更是岌岌可危!   正襲向全世界63個高度開發國家「男孩危機」,我們該如何應對?     二十一世紀男孩的4大危機   ▎心理危機/男孩更容易自殺?   過往男性要上戰場和養家活口;但現在前者需求降低,後者有女性分擔。男孩得找到人生使命,避免為了做而做、失去目標,導致憂鬱症與自我厭惡。   ▎生理危機/男孩比較短命?   現在男孩的精子數量,不到祖父輩同齡時的一半,每年持續下滑1.5%;自殺率更是隨著年齡飆高,身為男性就是早死的最大因素。   ▎教育危機/男孩不愛上學?   拒絕上學;沉迷電玩;缺乏抗壓性,男孩被退學的機率是女孩的3倍。未來時代最需要的

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男孩無法達到「精熟」標準。   ▎經濟危機/男孩的收入降低?   AI時代,勞力工作降低,需要腦力、情緒智商的工作大增。傳統的男性工作減少,缺乏彈性的男性將面臨工作上的挑戰。     你以為這只是女孩的表現越來越好,而男孩在原地踏步嗎?   我們可以這樣做!   ◆打破「你是男生,所以該……」的偏見   避免被「你是男生,所以該⋯⋯」的社會偏見綁架。男孩不只能賺錢養家、保家衛國,還可以做更多事。為自己做選擇,男孩才會更愛自己。   ◆重新定義何謂英雄   傳統男孩依靠體力成為英雄;AI 時代的男孩,需要的是同理心和情緒智商。不是強壯才叫男人,男性也能做「不男人的工作

」。   ◆讓爸爸重回親職   沒有父親陪伴的男孩,心靈特別容易空虛、被幫派吸引,成為性犯罪的獵物。鼓勵爸爸陪伴孩子,讓男孩知道自己未來可以成為好爸爸。     男孩危機是時代造成的問題,   性別戰爭中,不論誰占上風,都是雙輸。   應該不分男女,拉掉性別框架,做自己擅長的事。   這是個「新性平」時代,   不只要性別平等、更要性別平衡。 各界好評   ◆若你關切人類的存亡,務必閱讀本書。──傑德.戴蒙博士   ◆這社會的既有收買手法有效率地讓年輕男性準備好送死,而非好好活著。──蘿瑞.D.蓋帕林,診療社會工作師   ◆男孩的失敗也是女孩的失敗。──利奧納德.薩克斯醫學士博士   ◆

男孩危機的挽救,當從男孩的教育與成年男性的治癒著手。──交大科法所 林志潔教授   【推薦導讀】   作者在書中提出很多教育和文化轉換的方法,以學校、家庭、飲食、活動、情緒等各種調整,希望治癒受傷的男人、教育有危機的男孩,我自己看了很有啟發。因為深刻的理解、尊重個體的發展和差異、分享和指導他人雙槳齊划的經驗,將男性從英雄傳說中解放出來,同時打破女性的刻板印象,可謂是一種助人亦能助己的實踐。──交大科法所 林志潔教授     【國際推薦】   《男孩危機》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書。法雷爾與葛瑞表現極為出色。他們靠著處理性別議題數十年的經驗與嚴謹的研究,帶領我們認識兒子們為何正在失敗,以及我們身處

的世界為何越來越暴力的背後原因。更重要的是,他們提供了我們能共同支持的解決之道。若你關切人類的存亡,務必閱讀本書。──傑德.戴蒙博士(Jed Diamond),著有《男人,為什麼抓狂?躁男症候群》(the Irritable Male Syndrome)      我擔任心理醫師三十多年,親眼見證過法雷爾與葛瑞博士所指出沉默卻致命的危機──這種社會化手法有效率的讓年輕男性準備好送死,而非好好活著。法雷爾與葛瑞敏銳的關注如何改善這種現象,帶有深度與迫切之情。──蘿瑞.D.蓋帕林,診療社會工作師,卡索伍德治療中心(Castlewood Treatment Centers)共同創辦人     當我們

向男孩提供協助時,常被視為是在剝奪女孩獲得的協助。華倫.法雷爾幫助我們明白,為何男孩的失敗也是女孩的失敗。然而,男孩茁壯成長所需要的東西,與女孩並不相同。華倫.法雷爾明白這一點。身為一個女兒的父親,我相信我們都將能因閱讀《男孩危機》而受益。──利奧納德.薩克斯醫學士博士(Leonard Sax),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浮萍男孩》(Boys Adrift)與《養男育女調不同》(Why Gender Matters)     任何育有男孩的父母必讀本書。你將在本書中找到各領域的指導,從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到為兒子建立安定性都有。本書不僅解釋達成的方式,更提供了背後原因,讓你能清楚理解來龍去脈。──

瑞秋.亞歷桑德(Rachel Alexander),「市政」(Townhall)網站撰稿人   作者簡介 華倫.法雷爾博士(Dr. Warren Farrell)   ●白宮男性暨男童委員會推動聯盟(Coalition to Create a White House Council on Boys and Men)主席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全球前100 名思想領袖   ● 三度入選為紐約市全國婦女組織(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NOW)董事會   國際級暢銷作家,其著作包括《為什麼男人應該是這個樣子?》(W

hy Men Are the Way They Are) 與《男權的神話》(The Myth of Male Power),曾以17 種語言出版暢銷全世界。致力於成立男性與女性團體,造福全美人民。   約翰.葛瑞博士(Dr. John Gray)   ●兩性研究專家   ●過動症自然療法專家   其著作《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男女大不同》(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 不僅被譯為約45 種語言暢銷全球,更被《今日美國》(USA Today)列為近25 年來最具影響力書籍。   譯者簡介 洪翠薇     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業,

曾任出版社編輯多年,熱愛文字工作與翻譯,深信好的翻譯能將重要的知識與美好的藝術散播到每個角落。目前為全職譯者。     推薦導讀:齊家治國的雙槳齊划─為所有人而寫的《男孩危機》  交大科法所 林志潔教授 前言:什麼是男孩危機? Part1「男孩危機」真的存在嗎? Chapter 1 男孩更容易自殺? Chapter 2 男孩比較短命? Chapter 3 男孩的收入降低? Chapter 4 男孩不愛上學? Chpater 5 全球共同面對的男孩危機 Chapter 6 為何對男孩危機視而不見? Part2 「男孩危機」不是你的錯 Chapter 7 男孩的生存之道改

變了? Part3 失去目標的男孩 Chapter 8 當社會改變,男孩想要的也不同了? Chapter 9 「英雄悖論」:不重視自己才有自我價值 Chapter 10 現代危機,離婚造成的父親缺席 Chapter 11 隨時代改變的成功定義 Chapter 12 失衡的世界,男孩更要均衡   Part4 讓父親重回親職 Chapter 13 沒有父親陪伴的男孩 Chapter 14 為何爸爸如此重要? Chapter 15 重新發現「爸爸」的變化 Chapter 16 爸爸的做法和媽媽不一樣 Chapter 17 離婚時必做的四件事 Chapter 18 男性的新目標:成為人父 Chapt

er 19 解除對爸爸的歧視 Chapter 20 所有父母都是最佳家長 Chapter 21 面對身為人父的困境 Chapter 22 建立充滿父愛的家庭 Part5 當英雄有損健康 Chapter 23 男孩該當英雄嗎? Chapter 24 英雄們的情感障礙 Chapter 25 日益嚴重的男性憂鬱症 Chapter 26 男孩健康的隱形殺手 Chapter 27 男孩學會愛的第一步 Part6 焦躁過動的男孩,有解嗎? Chapter 28 神經系統的新危機 Chapter 29 過動症的4種性格 Chapter 30 引發過動症的16種原因 Chapter 31 恢復多巴胺功能的

自然療法 Chapter 32 增進大腦表現的天然保健食品   結語 附錄 家庭晚餐的5大要素 銘謝    作者序 什麼是「男孩危機」?   在一場氣氛活絡的聚會上, 在場者有政府官員、企業老闆、作家及柏克萊加大的教授(3 位男士、3 位女士,其中2 位是立場強烈的女權主義者),主人之一的作家山姆.金恩(Sam Keen)問:「如果能重新投胎,你會選擇當男生還是女生?」   所有男士都回答:「女生。」另一場晚宴上,好友的女兒梅莉莎告訴妻子莉茲和我懷孕的消息。我問她丈夫安迪,如果生了兒子最期待什麼。安迪雙眼發亮地說:「我要把他舉高高;等他長大,要帶他玩、踢球。小時候我爸都會故意放水讓我

得分。如果可以,我也想為兒子這麼做。」當晚稍後我又問他:「你比較喜歡男生還是女生?」他以認真的語氣回答:「我選女生。現在的女生想做什麼都可以,男生卻不行。我也擔心男生書讀不好或是沉溺於電玩。」   女生當然得面對各種內在與外在的文化偏見。但令我驚訝的是,即使安迪想像和兒子一起玩耍的畫面如此明確,他渴望孩子擁有美好未來的欲望,卻壓過這些想像,最後選擇想要女兒。   過往,多數爸爸都希望先生兒子,現在已經不再如此。安迪心裡的「父親本能」—希望孩子過得好勝過他自己想要的東西—正是現在多數爸爸的寫照:準爸爸想要女兒的比例,幾乎是想要兒子的2 倍。   至於準媽媽,她們想要先生女兒的比例,比想要先

生兒子高出24%。以前,大家都認為女兒比兒子更有可能在成年後與父母同住,但現在此景不再:25 ∼ 31 歲的年輕男性與父母同住的可能性,比同齡女性高了66%。   凱文的爸爸威廉告訴我:「凱文在他30 歲生日派對不久後就搬回來了,我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爸爸』,這個想法一直困擾我。」   凱文則有另一件事煩惱:「我和一個女生在派對上看上眼,我想邀她續攤,但總不能回我爸媽家吧。後來她提議想換個地方,很挑逗地對我說:去你家吧?你住附近嗎?」   「我說我和爸媽住一起。原本我是想問她有沒有適合的地方,但我發現她僵住了。她找了個藉口說去化妝室後就回到朋友身邊,兩人偷瞄著我笑。我人生中從未感到如此羞

辱過。」   另一個不同於凱文的活潑男孩,也同樣有著敏感及羞愧的共通點。在比爾.寇司比(Bill Cosby)、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等名人醜聞風暴的影響下,媒體每報導一個性騷擾犯、強暴犯或連續殺人犯的新聞,就讓一位敏感的男孩因為身為男性而感到羞愧。從羅伊斯.曼恩(Royce Mann)在2017年為「孕育」(HATCH)—以「孕育創意」為宗旨的全球性社團—朗誦的散文詩,可以感受到15 歲的他承受的羞愧感:   我變成男人了。第一次有女子在路上閃過我,這位離我3公尺遠的女性回頭看我一眼便立刻改變方向走到對街⋯⋯她的腳步聲讓我明白我雙手的危險,讓我明白身為男人真正的

意義,或許我永遠無法了解她為何要懼怕男人。但在那一刻,我終於明白彼得.潘的感受—想當個男孩,永遠都不要成為男人;因為,作為男人便是父親、兄弟、攻擊者的綜合體,但主要是後者。   羅伊斯感受到的愧疚感,讓他明白「自己的危險性」;大眾對於男性的恐懼,讓他下了個結論「我想永遠當個男孩」—最好能像彼得.潘那樣—因為男人是「攻擊者」。   所幸,羅伊斯不太可能成為性罪犯。在他的發言中,始終未提到自己多想將男性的優點部分貢獻給家人、奉獻給全世界;但是被當成攻擊者所引發的罪惡感,限制住了他。   無論你的兒子像凱文還是羅伊斯,這就是現今男孩生長的時代。《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曾有一篇

文章〈男人末日〉(The End of Men),因為讀者的熱烈反應而出版成書—你能想像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有人預言「女人末日」(The End of Women)嗎?過往,從來沒有這種預言自己的性別將步向末日的言論出現;但前述「男人末日」的預言,對兒子的人生可沒什麼重要啟發。   現今男孩遇到的情況真的就是危機嗎?或者,只是因為女孩的表現越來越好,男孩卻在原地踏步?我將提出諸多男孩在各種重要領域都走下坡的證明。男性每況愈下的情況,也將傷害所有女孩、婚姻、他們的小孩和全球的安全。   多數人對這問題都視而不見。2017 年9 月16 日,我在谷歌(Google)上以「男孩危機」(boy c

risis)為關鍵字搜尋,搜尋結果一半是和樂團「男孩危機」有關;而搜尋文化上的男孩危機,有一半的文章都斥為迷思。   了解男孩危機這個問題,對心理絕對有益。假如你覺得兒子成了「賴家王老五」,你可能會像威廉那樣覺得自己是失敗的家長;但當你了解這現象是所有已開發國家正面臨的問題時,你會知道這不是你的錯,我們可以做些事避免兒子捲入危機中,幫助他將危機化為轉機。   我與男孩危機   1970 年代,女權運動領袖被冠上燒胸罩的人(bra burners)、醜八怪(ugly)、男人婆同性戀(dykes)、厭男者(men-haters)等稱號。我曾請羅格斯(Rutgers)大學的學生玩角色扮演,「親

身體驗」女權運動領袖的角色,其他學生則扮演沉默的大眾或辱罵叫囂的人。在他們完全投入其中後,我要求他們角色互換。   學生的熱情回應,讓我因此修改博士論文方向,聚焦在女權運動上。紐約市的全國婦女組織(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NOW)聽聞此事後,邀我成立「男性自覺團體」(men's consciousness-raising groups)—一個滲入女權主義者的男性團體。我獲選為全國婦女組織的董事會成員,在世界各地為女權主義者發聲,成立上百個男性與女性的支持團體。   70 年代末,離婚率大幅上升,我注意到許多離婚家庭的孩子都是與媽媽同住。爸爸的

文化模因(cultural meme)都著重在他賺的錢,而非他對孩子的愛;當爸爸沒有支付贍養費時,就會被說是「賴帳者」。原本我也接受這樣的文化模因,直到我親耳聽到離婚爸爸的心聲。   他們為在家事法庭中遭到的不平等對待憤怒,對法條字字計較。但當我問起孩子的情況,爸爸們的眼淚奪眶而出。憤怒只是掩飾脆弱的面具,用來遮掩「探訪、監護權」這類讓他們覺得自己像個二等公民的用詞,也因為兩週才能見到孩子一次,爸爸們覺得自己的努力在每次探訪結束後化為烏有。   我看到好些爸爸一路墜入人生低谷;也有爸爸拚命賺錢支付訴訟費用,好讓自己能平等地參與孩子的生活。有些爸爸負擔不起打官司的錢;有些爸爸努力賺錢,最後卻

沒時間陪伴子女。   與此同時,我在小學任教的姊妺蓋兒告訴我,很多成績突然一落千丈的學生,原因就是爸媽正在談離婚。   1986 年《為什麼男人應該是這個樣子?》(Why Men Are the Way they Are)出版,各國語文版本的問市,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爸爸向我傾訴這些挫折感與無奈。經歷70 年代早期離婚潮的孩子,現在已是上高中的年紀。在我的講座會後,眼中滿是失望的家長向我吐露,孩子遇上的挑戰讓他們深感悲傷。然而,身為研究者和女權主義者,我想知道這些問題是因為爸媽離婚、沒有父親陪伴或是其他原因所導致,這份研究最終收錄在我於2001 年出版的《父子重聚》(Father and Ch

ild Reunion)。研究發現,沒有父親的陪伴是導致這些孩子遇到社會、學業、身心健康等問題的主因。   這份研究明確指出,不論男孩或女孩,父親缺席都會有影響。在我撰寫本書時,情況更明顯,父親不在身邊對男孩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大,傷害延續的時間也更長。原因是,離婚在高度開發國家是很普遍的事,女權運動為女孩打了強心針,但是卻沒有人為兒子這麼做。女兒們在經歷目標增長(育兒、賺錢或兩者都要)的同時,兒子卻感受到「目標感的失落」(purpose void)。   我越是深入發現男孩為何會如此,越是明白為何沒有爸爸在旁引導的男孩,會大大落後有爸爸陪伴的男孩。   簡單來說,我將「缺乏爸爸」(dad

deprivation)和「目標感的失落」視為一種複合效應。   糟糕的是,我越來越常看到過往歷史的傳承—鼓勵男孩要當英雄的「英雄觀」(heroic intelligence),與維持身心健康的「健康觀」(healthy intelligence)正好大大衝突。想想對著球場上男孩大喊「衝啊!」的家長、啦啦隊,他們完全不覺得自己正把男孩推向腦震盪受傷的風險;等到男孩受傷時,大家又祝他早日康復「再上場奮戰吧!」準備迎接下一次的腦震盪。   在我開始尋找這些現象間的關聯時,我和莉茲搬到加州米爾谷(Mill Valley),遇見了《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男女大不同》(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的作者約翰.葛瑞(John Gray)。約翰和我一起健行超過400 趟了。約翰雖然以協助男女克服差異、建立同理心聞名,但他也致力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進行非醫學療法的研究,這種療法強調直接處理深層的病因。於是,我請約翰在Part 6 分享,提供家長與教育者新的解決之道:為了快速解決問題而使用藥物,可能帶來需要更多藥物解決的新問題。   2018 年4 月, 我接到來自白宮的電話。歐巴馬總統成立的白宮婦女暨女童委員會(White House Council on Women and Girls)想邀我擔任顧問。我答應了,同時也反

應別忘了成立白宮男性暨男童委員會(White House Council on Boys and Men),讓全國正視兒子正面臨的問題。   由於需要另外提案,我邀請國內多位專家組成多黨派聯盟,擬定提案。我們花了18 個月的時間辯論、整合各家觀點。雖然歐巴馬總統和川普總統都沒有成立男性暨男童委員會,但聯盟內的討論讓我接觸到許多男性相關議題。   接下來的9 年,我也將焦點從政府能做的事,轉移到家長、老師、社區能做的事上。當我在進行多黨派聯盟的提案時,我得考慮到每個人的感受;但我相信讀者應該會希望在書中看到我直言不諱、直指問題核心。我希望你閱讀本書,是要看清現實的生活、真實的問題。有些問題可

能很棘手,但若不尋找解決之道,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無助感。   本書所提的每個問題,我都會提供解決方法,讓你能依個人需要調整。現代家庭在養育孩子時,都面臨了比以往更錯綜複雜的問題,但我們可以利用每週一或兩次的「家庭晚餐」(family dinner night),為男孩提供解決之道。只是如果沒做好,很容易就變成噩夢。舉例來說,在同理兒子和希望他同理你之間取得平衡,不僅是藝術,也是紀律。這兩種面向都列在〈附錄:男孩危機清單:有爸爸陪伴的好處與缺乏爸爸的危險〉中。在男性可能壓抑情緒的地方,我也做了特別提醒。   關於書中的「兒子」   我特別在書中使用「兒子」一詞讓讀者感受整個過程。   這

個兒子指的是「所有人」的兒子。如果你是老師,便是指你的男學生;如果你正帶領一群男孩,那就是當中的每個男孩。   男性會需要這樣的「自助書」嗎?當然,商管書就是男性的「自助書」。這些書讓男性在職場上有更出色的表現。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職業婦女分擔家計,讓爸爸有機會專注在家務上。既然「男孩危機」也是爸爸的「公事」,本書就是爸爸的商管書。雖然本書聚焦在男孩身上,但我和約翰也同樣關注男孩危機對女性的影響。男人和女人或許來自不同的星球,但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奮鬥。兩性之間,沒有所謂輸贏;單一方的「勝利」,其實是兩性的失敗。   別說男孩危機與你無關,就算你尚未養兒育女,你也得辛苦工作、支付稅金,為男孩危機

付出代價。舉例來說,伊斯蘭國(ISIS)招募的男孩,都是因為缺乏父愛而失去生活目標的人。   伊斯蘭國的壯大,意味著我們需要花更多錢在國土安全、網路戰、國防與照顧新退伍的軍人上,還有犯罪與監獄等費用,以及政府的社會福利計畫中,為了照顧喪夫家庭所支付的撫卹金。若將失業男性無法支付的稅收也算進去,光是在美國,每年就得負擔1 兆美元以上的金額。   這些直接花費還不包括心理上的代價,像是擔心孩子可能成為下一個校園槍擊案的受害者,因為這些槍擊案的凶手通常是缺乏父親陪伴的男性;或是擔憂兒子對父親的渴望,可能讓他成為性罪犯的下手對象。   一言以蔽之,這是一本為所有人而寫的書。   在上個世代,「

技客」2(geek)很容易被嘲笑,父母會要孩子去練舉重、玩摔角,以避免被同學欺負,讓孩子在不自覺中產生「我不被接受」的感覺。然而,當時若能有一本書帶領大眾討論,幫助父母放眼未來,例如技客的豐富知識,將使他成為億萬富翁。他們便能幫助兒子抱持樂觀態度面對未來,啟發孩子的天分,而不是帶著羞恥感去練舉重。   未來不一定完美,但本書的目標是在針對女性未來挑戰的討論中,加入同等詳細的男性討論。本書將探索這場危機的主因,更提供家長、老師和決策者能採用的解決方案。   每個男孩都是獨一無二的,請先閱讀本書再決定是否應用在兒子身上,你也可以直接把書交給兒子,讓他自行探索;也可以給女兒,讓她帶著這份知識去愛

人,用同理心以身作則。   華倫.法雷爾博士於加州米爾谷 2017 年11 月1 日 www.warrenfarrell.com 推薦序 齊家治國的雙槳齊划─為所有人而寫的《男孩危機》     回顧我46 歲的人生經歷,我雖然在美國取得博士,也在許多校園讀書、短期訪學過(杜克大學、哈佛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但是影響我最深最遠的,其實是北一女中。我的性別意識與人生的理念,幾乎可以說是一女中的奠基。擘畫一女中教育和建立一女中學風的江學珠校長,把她對這一代女性的期許,都寫在校歌裡:唯我女校、寶島名高、莘莘學子、志氣凌霄、公誠勤毅、校訓孔昭、齊家治國、一肩雙挑。為國家

盡至忠、為民族盡大孝,繼往開來、為我女界增光耀。   我在閱讀《男孩危機》這本書時,腦中一直不斷自動播放一女中校歌的旋律「齊家治國、一肩雙挑」。然後想著:在這個充滿未知的AI 世代,國與家,都需要更多的肩膀,如果要教導當代的男孩這樣一肩雙挑的觀念,我們該怎麼著手呢?   在《男孩危機》這一本書中,作者指出了一個造成男孩危機的關鍵:過往的男性,可以依靠體力與勞動取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和自信,如果家庭是一艘船,那就是男性與女性各划一邊—男性負責工作賺錢、女性則在內扮演輔助男性的持家責任。然而,全球化接著數位經濟與AI 世代到來,許多男性因為產業外移、工作被機器取代,而喪失工作優勢。相反的,女性在過

去數十年,受惠於女權運動的興起,不斷被灌輸可以去挑戰各種過往專屬男性的領域的想法,而事實上除了因為玻璃天花板的限制,女力崛起的成果確實斐然。因此,現代男孩們所看到的家庭形象變成了:堅毅智慧的母親,左右開弓雙槳齊划,父親則侷限於一邊划船,甚至有時候連把這一邊划好都不見得做得到,因此,家庭的船隻是失衡的;更糟糕的是,社會文化和性別刻板印象不斷頌揚男性英雄主義,想像與現實的落差,讓男孩的成長充滿挫折和壓抑。   我一邊看一邊覺得,本書其實更適合由一位現代的父親來寫導讀和推薦序,因為作者所訴求的對象,其實更多在於男孩的父親們,簡直可說是一本當代父親生存指南,作者希望的是打造一個雙親都能雙槳齊划的家庭

船。但既然出版社找了我,我就嘗試從性別與一個母親的觀點來分享一些看法。   以我自己成長的經驗,我不得不承認作者在書中的觀察有其道理。我是一個11 歲男孩的母親,也是一位女性主義研究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我有許多男性與女性的學生們,且我從20 歲開始工作,在職場26 年,在我奮力打破玻璃天花板、努力進行各種法治革新的同時,性別的敏感度,也使得我特別能感受得到我的男性同儕、我的男性學生和我自己的孩子,在時代中找到新定位的困難。   作者所說的「放大的女孩與縮小的男孩」,確實呈現在學校教育中。我還記得數年前,有一次交大科法所甄試,錄取12 位學生,大家並沒有特別注意性別問題,最後結果出來,12

位連同備取第一名和第二名都是女同學,當下本所差點改名為交大女子科技法律研究所。   男子氣概的英雄觀,讓男性們在成長中,對分享和求助是卻步的,男性容易假裝有自信但內裡十分不安,最後導致極端的情緒,或者爆發憤怒、或者抑鬱寡歡。如作者所分析的,社會以英雄傳說來收買男性的體力和健康,讓男性被綑綁於形象中,難以脫身,最後影響身心健康,並且喪失對他人甚至對自己同理的能力。這樣的結果是男性容易因為衝動而抑鬱,鑄成大錯無法挽回。作者觀察美國的多起槍擊案例,更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美國近十年來發生多次重大校園槍擊案件,死傷無數,而所有行為人,清一色是男性學生或年輕男性。許多關於男性與暴力問題的統計數據,也呼應

作者的觀察。 我所尊敬的女性主義政治學者艾莉斯.楊(Iris Marion Young)指出,當所謂「好的、成功的男性」被定位為「有能的保護者」時,女性也被套到刻板印象的位置—所謂好的、成功的女性,就是擁有一個保護她的男性,並對其忠貞和順從;反之,一個不好的、失敗的女性,就是欠缺保護她的男性,或是認為自己不需要保護而主張要「做自己。」   不論是《男孩危機》的作者,或者艾莉斯.楊的論述,他們都認為:生而為人的身心安頓(well-being),其實需要的是國家、社會與家庭的支持與培力,而非割裂式的區分強者和弱者、保護者與被保護者。   受創者傷害他人,唯有自己痊癒才能治癒他人。男孩危機的挽救

,當從男孩的教育與成年男性的治癒著手。在性別的視角下,男性也是性別刻板印象下的受害者,任何對於性別的培力 ( empowerment) ,都應該給予支持。對於男孩,教會他學習聆聽,不因為身為男性而被貶抑,對於看著父執輩只划一邊的槳,卻眼見同儕和配偶雙槳齊划的成年男性,則要給予鼓勵與引導,讚美他們忠於自我的工作和生活,一步一步協助這些心裡住著無所適從、危機男孩的男人,拿起另一邊的槳。   我很幸運,我的11 歲男孩(小名包包),是一個暖男,我這一輩子受到別人的鼓舞和安慰最多的是來自我的包包。他幾乎不存在任何性別的刻板印象,最欣賞的是一個班上想要從軍的女孩。在這個充滿未知的年代,教養兒女是身為父

母十分困難的學習歷程,因為我們不像我們的上一輩,可以想當然耳、單純地做些「我是為你好」的指令。但可以確定的是,包包性格裡的溫暖和開闊,定與他從小看多了雙槳齊划的父母與叔伯阿姨們有關。我期待他能順利度過男孩危機,長成一個有自信、樂在自己的生活、並對社會有貢獻的男人。   所有的經驗都是學習而來,何況當女性爭取權利時,我們也曾得到許多男性的支持和協力,所以,女性在男孩危機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我們不能協助文化轉變,幫忙男性在這個時代度過危機,同在家庭與社會的船上,最終受害的依然是我們的社會和我們自己。   作者在書中提出很多教育和文化轉換的方法,以學校、家庭、飲食、活動、情緒等各種調整,

希望治癒受傷的男人、教育有危機的男孩,我自己看了很有啟發。因為深刻的理解、尊重個體的發展和差異、分享和指導他人雙槳齊划的經驗,將男性從英雄傳說中解放出來,同時打破女性的刻板印象,可謂是一種助人亦能助己的實踐。我樂意為之,但願你也是。   林志潔教授/交大科法所 CHAPTER13 沒有父親陪伴的男孩 父親的缺席是導致男孩危機的主因,原因是父親很少參與教養過程,但是當他真的參與時,又經常被人貶低。孩子在經濟上的富有或貧困,心靈上的豐富或匱乏,越來越仰賴在成長過程中身邊是否有父親陪伴。 醫學界在發現新疾病時,第一件事就是為其命名。我們可以說,現代孩子所處的時代是「缺乏父親的時代」,特別是「男孩缺

乏父親」。想要終結這個時代,首先就要認清千禧世代是缺乏父親的世代。 不管男性或女性,都認同必須終結缺乏父親的時代;93%的媽媽更同意,美國有父親缺席的危機,爸爸和孩子們也同樣認為。父親缺席對孩子的傷害很早就開始了—從孩子的基因開始⋯⋯ 父親不在身邊,便是剝奪孩子生命的一部分。2017 年出版的《兒科》(Pediatrics),書中的研究總結道:「失去父親的兒童,在9 歲時其端粒(telomeres)會明顯較短。」端粒存在人體細胞裡,主要功能是在細胞分裂時不讓基因被刪除。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顯示:「早期端粒的長度,能預測壽命長短。」 沒有父親陪伴對預期壽命會造成怎樣的傷害?失去父親的孩子到了9 歲

時,其端粒短了14%。若與女孩相比,因為失去父親造成的端粒傷害,男孩明顯高出了40%。 爸爸和媽媽、空氣、水一樣,都是生命必需的。但我們的生活可以沒有爸爸,卻沒有人會想嘗試在沒有媽媽、空氣、水的情況下過日子。 為何是否擁有父愛陪伴,會是影響男孩陷入危機或帶領大家走出危機的主要因素呢?擁有充實父愛的男孩,通常能建立新的正向目標感,填補失落的目標感;缺乏父親陪伴的男孩卻容易陷入目標感的失落中,或是用毀滅性的目標感填補這種空虛。 女兒也會因為缺少父親的陪伴而受傷害,在擁有充分父愛時,不僅預期壽命更長,在其他方面也更有能力。但是父愛對男孩的影響更大,從兒童時期開始、延續到青少年時期,甚至終其一生。不只

在男孩未來的經濟上如此,他的情緒智力和婚姻也是,一切都是緊密連結。不論是因為男孩大腦發育較慢或因為社交技巧的社會化能力較差,兒子都比女兒更脆弱。 當男孩受傷時,他們便會傷害我們—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經濟上。

國小教師休閒動機、休閒環境偏好與休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交大在學證明的問題,作者潘笈怡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國小教師休閒動機、休閒環境偏好與休閒滿意度之關係。問卷調查以高雄市政府教育局一百零六年度編制內之公立國民小學現職教師為對象,以立意抽樣方法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50份,回收率為90%。透過SPSS 22.0 for Windows進行資料分析,主要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不同性別、不同婚姻狀況、有無子女、不同年齡與不同年資國小教師在休閒動機有顯著差異;2.不同年齡國小教師在休閒環境偏好有顯著差異;3.不同性別與不同婚姻狀況國小教師在休閒滿意度有顯著差異;4.國小教師之休閒動機與休閒環境偏之

間有顯著正相關;5.國小教師之休閒動機與休閒滿意度之間有顯著正相關;6.國小教師之休閒環境偏好與休閒滿意度之間有顯著正相關。根據本研究結果,期盼政府及教育單位重視教師休閒現況,以提昇國小教師休閒動機,進而改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