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地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到下列精選懶人包

亞洲地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こう寫的 世界這麼大!孩子探索世界的第一本地圖 和陳鴻瑜的 東亞航路與文明之發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亞洲 - 世界地圖也說明:亞洲 亞洲 位東半球的東北部,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靠海地中海和黑海。 亞洲面積四千四百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三十,是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心文創 和台灣學生書局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 羅日生所指導 陳柏伸的 數位科技導入博物館文物應用之研究-以臺灣古地圖為例 (2020),提出亞洲地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數位科技、古地圖、觸覺繪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施雅軒所指導 劉怡秀的 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中世界地理地圖教材之內涵及使用情形分析 (2011),提出因為有 地圖、世界地理、教科書、內容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亞洲地圖的解答。

最後網站亞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則補充:亞細亞洲(古希臘語:Ασία;拉丁語:Asia),簡稱亞洲,面積4457.9萬平方公里,約占地球總面積的8.6%(總陸地面積的29.4%);亞洲人口約46億人,世界總人口約61%(2019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亞洲地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世界這麼大!孩子探索世界的第一本地圖

為了解決亞洲地圖的問題,作者こう 這樣論述:

帶孩子走進世界的第一本書, 從豐富多彩的地圖探索各國文化與特色! 從最熟悉的亞洲出發, 踏上環遊世界之旅, 建立起孩子的世界觀。   ★新課綱最佳延伸讀物:呼應新課綱以「核心素養」為基礎,培養孩子國際關與認識多元文化!   ★圖解各國的文化特色:書中亞洲各國地圖結合豐富插圖,讓孩子看圖即可認識不同的風土民情!   ★精彩解說幫助知識學習: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各國的國花、國旗象徵意義與文化風俗等知識!   *特殊大開本,好翻易讀,讓孩子翻開就能走進世界!   *開拓孩子視野,培養國際觀,輕鬆看圖學知識!   啟發性│馬上與世界接軌   書中聚焦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非洲、

大洋洲多個國家,包含我們熟悉的日本、泰國……還有時常聽到卻離我們比較遙遠的英國、法國、美國、巴西等等。認識了這些國家,之後不論出國旅遊,或是看國際新聞,都能立刻與各國接軌!      趣味性│從精美插圖認識各國特色   全書超過1000張豐富可愛的插圖,呈現各地的風土民情,並結合40幅超大地圖,帶領孩子遊歷世界各國。介紹「西班牙」時,除了看圖認識地理位置,還能認識鬥牛、海鮮燉飯、疊人塔、世足賽代表隊等;介紹「蒙古」時,除了認識地理位置,還能學習蒙古的傳統服飾、動物、建築、食物(鹹奶茶、奶酪、羊肉餡餅)等。帶著孩子認識世界,探索各國文化和特色。     知識性│特別收錄世界各國簡介   書中介紹

每個國家時,都會仔細介紹中英文國名、國花、國樹、國鳥、國旗象徵意義,以及首都、語言、人口、面積、國慶日。此外,還特別補充關於這個國家的有趣小知識,例如:日本「休眠300多年的活火山」、南韓「為什麼一日三餐都吃泡菜」、新加坡的「巨型大榴槤」、「耶誕老人的故鄉:北極」、「有三個首都的國家:南非」等,有趣的各國小知識拓展孩子們的素養。 名人推薦   【名家審訂】   商業周刊歷史專欄作家、網路版關鍵時刻顛覆歷史主持人/陳啟鵬   【暖心推薦】   (依姓名筆畫排序)   知名藝人/白吉勝&徐小可   諮商心理師/邱永林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   【教育界好評推薦】   (依姓名筆畫

排序)   台北市明道國小校長/匡秀蘭   補教名師/吳少荃   補教名師/李宇凡   台北市碧湖國小教師/李鳳儒     台北市辛亥國小校長/陳弘偉       補教名師/許豪         補教名師/曾韋婕      花蓮縣光復國小教師/楊德權   台北市私立優幼園幼兒園園長/羅淑美   *適讀年齡:6〜12歲為主(3~6歲親子共讀;6歲以上自己閱讀)  

亞洲地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博鰲亞洲論壇Boao Forum for Asia由25個亞洲國家和澳大利亞發起(2006年增加至28個),於2001年2月27日在中國海南省瓊海市萬泉河入海口的博鰲鎮召開大會後宣布成立,成立之時通過了《宣言》及《章程指導原則》等綱領性文件。論壇為非官方、非營利性、定期、定址的國際組織;為政府、企業及專家學者等提供一個共商經濟、社會、環境及其他相關問題的高層對話平台;海南博鰲為論壇總部的永久所在地。自20世紀下半葉,亞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成就顯著,特別1980年代以後東亞經濟實現了騰飛,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東亞奇蹟」。由於亞洲國家大多數已實行開放政策,彼此貿易和投資走向更加密切,區域合作、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增加,東亞地區合作(10+3)已進入實質性階段,東協正在實現經濟一體化,國家之間由於自然地理聯繫都在開展各項合作。儘管世界經濟逐步全球化和區域化,但各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正在加快,如歐洲經濟一體化、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亞洲各國面臨挑戰,亞洲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變得非常必要。亞洲國家和地區已參與了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PECC等諸多跨區域國際經濟合作組織,但沒有一個真正由亞洲國家主導的組織。論壇旨在探討增進亞洲各國協調和參與世界其它地區交流與合作。1998年9月,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細川護熙和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倡議成立一個類似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亞洲論壇」,「亞洲論壇」這一概念一經推出即獲得了有關各國的一致認同。博鰲亞洲論壇成立大會於2001年2月26日-27日在海南博鰲舉行。包括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中曾根康弘、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哈薩克斯坦前總理捷列先科、蒙古前總統奧其爾巴特等26個國家前政要出席了大會;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尼泊爾前國王比蘭德拉、越南國家副總理阮孟琴等特邀出席了成立大會。大會宣布博鰲亞洲論壇正式成立。大會第一屆秘書長為曾任中國對外經濟貿易部副部長的龍永圖。永久會址設在東嶼島。從空中俯瞰圓形會議中心與弓形的索菲特大酒店巧妙組合,就像一艘萬噸巨輪上的大鐵錨;也有人認為它更像是一把蓄勢待發的弓箭。博鼇亞洲論壇永久會址是一座多功能的三層建築綜合體,包括多功能廳、圓形國際會議廳、中小會議廳、會議室、展覽廳、貴賓廳、論壇總部辦公室、新聞中心、商務中心及配套設施。會議中心建築面積為3.7萬平方米,其附屬酒店——索菲特大酒店建築面積為5.3萬平方米。博鼇亞洲論壇的永久會址在東嶼島的東北角,坐北向南,前面是沙美內海,越過著名的玉帶灘就是煙波浩淼的太平洋。國際會議中心正對面是兩個噴水池,其中的一個為圓臺噴水池,一個地球儀屹立中間,亞洲地圖正對前方。流水瀑布般地從地球儀底下傾瀉而下,格外引人注目。噴水池基座前是大理石雕出的“博鼇亞洲論壇”會徽字樣及圖案。另一個噴水池為橢圓形音樂噴泉,可以表演十幾種噴射圖案。那裡沁綠如氈的草坪,偉岸俊朗的椰樹,配以江南小橋流水的園林風格,的確給人以別樣的感受和情趣。 圓形的會議中心就像一枚古錢幣,外圓內方,象徵著包容性與親和力,沒有上下、主次和方向上的高低之分,以體現與會者之間相互的平等。會議中心周圍是各式各樣的園林,水元素占了極為重要的位置。各種水景有溫泉、瀑布、泳池、小溪、噴泉等,看上去都與周邊的萬泉河水系相連。更讓人歎為觀止的是,會議中心大門入口的機動車道兩側是潺潺流水,似乎是從會議中心汩汩湧出一般。
玉帶灘位於海南萬泉河出海口的玉帶灘,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以分隔海、河最狹窄的沙灘半島列入吉尼斯之最,並於近日頒發了證書。潔白的玉帶灘猶如一條長長的玉帶橫臥在萬泉河與南海之間,把萬泉河與南海隔開。其南北走向全長2.5公里;東 西最寬處約300米,最窄處漲潮時僅10餘米,為世界上分隔海、河最狹窄的沙灘半島。南海煙波浩淼,一望無際,內側萬泉河,沙美內海的湖光山色,內外相映,構成了一幅奇異的景觀。其他地形地貌酷似美國的邁阿密、墨西哥的坎昆、澳大利亞的黃金海岸,在亞洲可謂僅此獨有。玉帶灘北部於1999年6月被國際吉尼斯總部在中國的權威代理機構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以"分隔海、河最狹窄的沙灘半島"而認定為"吉尼斯之最",因此,玉帶灘北部將充分保持其原始狀態,作為"吉尼斯之最"旅遊景區供遊客遊覽。

數位科技導入博物館文物應用之研究-以臺灣古地圖為例

為了解決亞洲地圖的問題,作者陳柏伸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該館典藏之三幅珍貴古地圖-中華王國圖、中國福建與廣東省圖及福建省圖等的數位圖檔作為研究案例資料。自古以來古地圖記載了圖中所繪製之全球各地域地理資料的變遷歷史與該地域文化意識的軌跡與註記,它是大航海時代冒險的特殊歷史文物,也是博物館常作為展出的重要文物項目之一。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古地圖的展示與轉化應用變得越加多元與豐富。本研究成功將數位科技導入古地圖之展示特殊應用中,創新研發了一套地圖轉化設計系統,將2D古地圖依據不同元素特徵分類:地圖主體內容之分層解構及其它獨具特色之裝飾物件進行3D立體化設計,有效補強了長期以來平面地圖互動性較不足與欠缺全面性觀看限制之問題,以更

多元樣貌與展示方式呈現;最終並實際製作完成中華王國圖實體模型一件,成為國內博物館首次針對西方所繪製的亞洲地圖進行立體化之設計案例,該模型目前於博物館展示陳列中。此外也將三幅古地圖中臺灣地貌變遷包含三島、半島及全島的珍貴史料之新知為教學議題,實質融入國中小地理課綱之認識臺灣單元課堂學習中,完成首創可適用於盲生的《觸見臺灣》立體觸覺繪本之設計與製作,經實際教學操作實驗,結果發現成效良好,也充分落實了博物館友善平權與教育推廣之教育標的。

東亞航路與文明之發展

為了解決亞洲地圖的問題,作者陳鴻瑜 這樣論述:

  東亞航路的開闢,促進了早期中國與印度和阿拉伯等地區人種、商品和文化的交流。十六世紀西方勢力進入該一地區之後,帶進了現代化的文化和思想觀念,刺激了該地區的人從抗拒到接受,甚至於模仿和學習。     東亞國家內部亦因為滿清控制中國漢人領土,而發生思想觀念質的改變,越南以漢人正統文化自居,輕鄙清國;日本亦輕視清國而推動「脫亞入歐」運動,大力學習西化。東亞文化交流出現之逆流,給予西方文化進入的機會。東亞航路的擴展,帶來了肆虐的毒品和海盜、人口的大量流動、苦力和奴工充斥東南亞的礦場和種植園、以及經濟剝削和殺戮。另一方面,西方的民主和民族思想也同時在東亞地區發酵,在二戰後刺激東亞各國爭相建立獨

立國家。 作者簡介   陳鴻瑜     臺灣花蓮市人,1948年10月17日生。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畢業   國家法學博士(1978年)    美國喬治城大學訪問教授   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訪問教授     本書作者著作:                         1.陳鴻瑜,菲律賓的政治發展,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市,1980年。   2.陳鴻瑜,約翰密爾的

政治理論,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市,1981年6月初版,1987年7月二版。   3.陳鴻瑜,政治發展理論,桂冠圖書公司,臺北市,1982年10月初版,1992年1月再版。(獲得1984年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獎)   4.陳鴻瑜,南海諸島與國際衝突,幼獅文化事業公司,臺北市,1987年。   5.陳鴻瑜,如何拓展我國與東協國家關係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臺北市,1989年11月。   6.陳鴻瑜,東南亞各國政治與外交政策,渤海堂書局,臺北市,1992年。   7.陳鴻瑜,臺灣:邁向亞太整合時代的新角色,臺灣書局,臺北市,1996年11月。   8.陳鴻瑜,東南

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出版,南投埔里,1997年3月。   9.陳鴻瑜編譯,東南亞各國海域法律及條約彙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出版,南投埔里,1997年6月。   10.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國立編譯館出版,臺北市,1997年11月。   11陳鴻瑜主編,亞太地區安全條約、協議及聲明彙編,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出版,臺北市,1999年1月。   12.陳鴻瑜主編,邁向21世紀海外華人市民社會之變遷與發展,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出版,臺北市,1999年8月。   13.陳鴻瑜,臺灣的政治民主化,翰蘆出版公司,臺北

市,2000年1月。   14.陳鴻瑜主編,中華民國之僑務政策,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出版,臺北市,2000年4月。   15.陳鴻瑜,東南亞政治論衡(一)、(二),翰蘆出版公司,臺北市,2001年6月。   16.陳鴻瑜,菲律賓史-東西文明交會的島國,三民書局,臺北市,2003年。   17.陳鴻瑜,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各國外交關係史(1912-2000),鼎文書局,臺北市,2004年。(獲2007年中山學術著作獎)   18.陳鴻瑜,關於華僑史的幾個問題,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臺北市,2005年1月。   19.陳鴻瑜,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翰蘆出版公司,臺北市,

2006年1月。   20.陳鴻瑜,印度尼西亞史,鼎文書局,臺北市,2008年5月。   21. 陳鴻瑜,越南近現代史,鼎文書局,臺北市,2009年6月。   22. 陳鴻瑜,新加坡史,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市,2011年。增訂版,2017年。   23. 陳鴻瑜,馬來西亞史,蘭臺出版社,臺北市,2012年。   24. 陳鴻瑜,泰國史,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市,2014年。增訂版,2015年。   25. 陳鴻瑜,柬埔寨史,秀威資訊科技公司,臺北市,2015年。第二版,2019年。   26. 陳鴻瑜,緬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市,2016年。   27. 陳鴻

瑜,寮國史,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市,2017年。   28. 陳鴻瑜,民國以前中國與東南亞關史料編註  (共四冊),新文豐出版公司,臺北市,2018年。   29. 陳鴻瑜,臺灣與附近島嶼之領土主權問題,臺灣學生書局,臺北市,2018年。   30. 陳鴻瑜,越南史,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市,2019年。   31. 陳鴻瑜,東南亞史概論,國立空中大學出版,新北市,2020年。 序  I 第一章 導 論  1 第一節 東亞海域的範圍  1 第二節 渡海工具  2 第二章 西元前開闢的航路  11 第一節 印度人東航到黃金之地  11 第二節 徐福東渡日本  1

3 第三節 漢使首度前往泰南半島北部和下緬甸  16 第三章 西元初期的航路  33 第一節 厄立特里亞海航海記  33 第二節 印尼群島人到中國  40 第三節 托勒密撰的地理導覽與南印度人和大秦人到中國  43 第四節 東吳康泰和朱應出使扶南  49 第五節 法顯航越安達曼海和南海  51 第四章 第六世紀到第十一世紀的航路  59 第一節 隋朝遣使到泰南  59 第二節 賈耽所記廣州通海夷航路  62 第三節 日本遣唐使到中國  66 第四節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  69 第五節 大食人到廣州  70 第六節 義淨經海路到室利佛逝和印度  71 第七節 發現從占城到呂宋的航路  79 第

八節 從宋朝到高麗之航路  81 第五章 第十二世紀到第十四世紀的航路  83 第一節 首度渡過臺灣海峽和巴士海峽  83 第二節 陳宜中流亡占城和暹國  90 第三節 元軍攻打日本、占城和爪哇之航路  91 第四節 汪大淵的偉大旅程  103 第六章 第十五世紀到第十七世紀的航路  109 第一節 明朝的東西洋航路  109 第二節 鄭和下西洋之航路  119 第三節 明朝人航越黑水溝到琉球群島  131 第四節 日本人對東南亞之貿易與環球航行  135 第五節 開闢廈門到馬尼拉航線  140 第六節 約翰‧雪爾登收藏的中國航海圖  142 第七章 葡萄牙人東來  151 第一節 葡萄

牙人到東南亞之航路與活動  151 第二節 葡人到中國和日本之航路與活動及其影響  171 第八章 西班牙人東來  183 第一節 西班牙人到菲島之航路與活動  183 第二節 西班牙人到摩鹿加群島之航路與活動  192 第三節 西班牙人到中國、臺灣、日本和柬埔寨之航路與活動  199 第四節 西班牙人東來的影響  215 第九章 荷蘭人東來  219 第一節 荷蘭人到印尼群島之航路與活動  219 第二節 荷蘭人到東北亞之航路與活動  248 第三節 荷蘭人到印度支那半島之航路與活動  257 第十章 結 論  263 徵引書目  289 索 引  307 圖目次 圖1-1:宋朝船隻

航行到故臨國  6 圖2-1:徐福渡海到日本路線圖  15 圖2-2:江戶時代松川半山繪的徐福登陸日本圖  15 圖2-3:歐奇歐位置圖  22 圖2-4:第七世紀下緬甸假想地形圖  29 圖2-5:漢朝使節出使東南亞圖  30 圖3-1:安達曼海季節風向  37 圖3-2:葉調國人到中國之航行路線  41 圖3-3:義大利威尼斯人路士西里(Girollamo Ruscelli)重繪托勒密的東南亞圖(1561)  45 圖3-4:義大利威尼斯人路士西里(Girollamo Ruscelli)重繪托勒密的東南亞圖(1562)  46 圖3-5:第二世紀南印度人和大秦人到中國之航路  48 圖3-

6:法顯東行返回中國路線圖  52 圖4-1:隋使出使赤土路線圖  62 圖4-2:廣州通海夷道  66 圖4-3:日本遣唐使乘坐的船隻  68 圖4-4:日本遣唐使航路路線圖  68 圖4-5:鑑真和尚東渡日本路線圖  69 圖4-6:大食人從亞齊至廣州之路線  71 圖4-7:義淨西行印度路線  74 圖4-8:從宋朝到高麗之航路  82 圖5-1:毗舍耶人渡過臺灣海峽和巴士海峽及到三嶼商販  88 圖5-2:陳宜中流亡占城及暹國路線圖  91 圖5-3:元軍進攻日本路線圖  99 圖5-4:元軍出兵爪哇路線圖  103 圖6-1:陳荊和標注的菲律賓古地名  116 圖6-2:明代東西洋航

路  118 圖6-3:1430年鄭和最後一次航海路線  126 圖6-4:鄭和航海圖  130 圖6-5:美國加州大學繪製的鄭和航行路線圖  131 圖6-6:明朝使節至琉球航路  134 圖6-7:慶長使節航行路線  139 圖6-8:1575年西班牙使節拉達從馬尼拉到廈門往返路線  142 圖6-9:約翰‧雪爾登收藏的中國航海圖上的臺灣和澎湖  145 圖6-10:約翰‧雪爾登收藏的中國航海圖上半部  145 圖6-11:約翰‧雪爾登收藏的中國航海圖下半部  147 圖6-12:約翰‧雪爾登收藏的中國航海圖中呂宋島城市地名  148 圖6-13: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中的東亞地區  149

圖7-1:達加瑪第一次航行到印度路線  154 圖7-2:葡國船隻航行至印度之路線  154 圖7-3:葡萄牙人於1550年畫的「東非、亞洲和西洋圖」  169 圖7-4:1559年Andreas Homo畫的世界地圖  170 圖7-5:Fernao Vaz Dourado在1571年所繪的「亞洲地圖」  171 圖7-6:日本朱印船(1634年)  179 圖7-7:十六世紀葡萄牙人航行到東亞路線圖  181 圖7-8:十六世紀葡萄牙人東航路線  181 圖8-1:1521年「維多利亞號」從菲律賓返回西班牙路線  194 圖8-2:沙維德拉從墨西哥航越太平洋路線  196 圖8-3:西班

牙和葡萄牙瓜分世界的三次條約範圍  197 圖8-4: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西班牙在東亞之航路  214 圖8-5:法蘭西斯‧德瑞克環球航行路線  216 圖9-1:Petrus Plancius在1592年繪製的摩鹿加群島圖  222 圖9-2:郝特曼砲轟萬丹港  222 圖9-3:Petrus Plancius在1592年畫的摩鹿加群島(Insulae Moluccae)  246 圖9-4:Petrus Plancius 在1592年畫的摩鹿加群島(Insulae Moluccae)圖中繪有Pracel群島和南沙群島  247 圖9-5:荷蘭人在東亞之航路  261 圖10-1:古今華夷區域

總要圖  284 圖10-2:日本島夷入寇中國路線圖  285 表目次 表9-1:荷屬東印度公司初籌集之資本額  227 序     東亞文明的起源,有各種學說,早期有來自非洲說,認為東亞人的祖先是從非洲移來的,他們可能是走路,也可能是航海,但航海的可能性頗低,因為尚未發明可行的航海工具。另一種說法是源自印尼的爪哇島,因為該島發現距今六十萬年前的爪哇碩人的下顎骨和牙齒。據該一說法,爪哇碩人沿著海岸線往北遷徙到印度支那半島和中國北京一帶。據考古研究,周口店北京人和越南古諒山人都是距今五十萬年前的人種。他們和印尼爪哇碩人應有某種意義的遷徙關係。     在中國古文獻中記載,

東亞最早的越洋航行是發生在西元前第一世紀,它建構起中國和緬甸之間的航路。在西元第一世紀,又建立起中國到印度和埃及之間的航路,隨著該一航線的開闢,沿線出現許多港口以及人群的聚集,慢慢出現許多小的港口城邦。這些港市城邦國家依賴對外貿易,船隻運載中國、印度和阿拉伯的商品,官方貿易、私人走私貿易以及海盜劫掠貿易共同構成東亞地區海運的特色。到了明朝,海盜劫掠貿易和西洋列強的貿易,成為東亞更為特殊的海洋貿易特點。     十六世紀後,西洋列強憑其優越的船隻和航海技術進入東亞地區,打亂了東亞的傳統國際秩序,限縮了中國的朝貢貿易型態。葡萄牙以武力入侵馬六甲和摩鹿加群島、以和平方式取得澳門的貿易站權利,

西班牙和荷蘭採用武力,卻未能打開中國門戶。英國人採用武力,最後才突破中國的關防,開放其港口。日本、朝鮮、越南、印尼馬塔蘭王國及其他小國都是在武力壓迫下開放其港口。唯一的例外是泰國,從葡人在1511年8月遣使到大城王朝,就對西方人友善,允許西方人居住和傳教。暹羅最後能在西方列強的環伺下,維持獨立地位,其外交策略令人激賞。     東亞航路的開闢,促進了該地區人種、商品和文化的交流,在十六世紀西方勢力進入該一地區之前,文化交流的範圍限於中國、印度和阿拉伯。以後西方勢力入侵,帶進了現代化的文化和思想觀念,刺激了該地區的人從抗拒到接受,甚至於模仿和學習。在這些國家中,以暹羅接觸西方國家最早,但

僅限於政府高層對西方文化有認識,一般人還是過著傳統的生活方式,保持傳統的佛教信仰,所以西化程度很低。日本就不同,從上到下社會各階層都沉浸於「脫亞入歐」以圖富強,所以很快的西化。中國則是知識分子要求改革和西化,統治階層反應遲緩,卒致爆發革命。越南統治階層則自視為正統漢文化的繼承者,沒有西化之認知,是受到法國統治,才被迫接受西化。柬埔寨早期是想引進西班牙勢力以抗衡暹羅之入侵,結果失敗。其次想利用越南之勢力以抗衡暹羅之入侵,卻成為越南之藩屬國。後來想利用法國擺脫越南和暹羅的約束,雖然如願以償,卻又落入法國之殖民地牢籠,其命運之悲慘,莫此為甚。     本書從中國早期對外開拓航路寫到十九世紀荷

蘭控制印尼群島止,中間討論了日本、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在東亞拓展海洋活動及其航路之情況,西方列強只討論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三國,他們都在東亞開拓了新航路並發揮了文化的影響力,至於以後進入東亞的英國、法國和美國,則因為沒有涉及新航路的開闢,所以略而不論。     本書從中國古籍記載的地名和方位,參考前人著作,考察現代的地圖,將各種前後史料予以關連性分析,重建構海洋航線,擬繪出航線的輪廓,俾知古代人如何在東亞地區往來航行,以及其所促動的人民、物產、國家和文明的起源和發展。     本書如有疏漏之處,敬請博雅讀者諸君賜教。   臺灣花蓮人 陳鴻瑜 敬啟 2020年4月20

日 第一章 導 論 第一節 東亞海域的範圍 在東亞地區,未知從何時起,人類在該一海域活動,早期是遷徙,尋找適合居住的地點,等人口增殖到一定程度,就有對外貿易,以交換有無。而由於受到船隻大小之限制以及對天候掌握不定,早期船隻大都在海洋沿岸航行,因此對於整個東亞海域之瞭解,一直要到十五世紀西方人進入東亞地區,透過他們對東亞海域之測繪及使用新的製圖工具,才有明確的東亞海域輪廓。 東亞海域包括北從渤海、東海,南到南海到印度洋。該一海域為陸地、海島所包圍,西邊是中國大陸和印度支那半島,北邊是朝鮮半島,東邊是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臺灣,南邊是菲律賓群島、婆羅洲、印尼群島,西南邊是馬來半島。該一海域有幾個溝

通日本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包括對馬海峽、宮古海峽、宜蘭海峽(宜蘭到與那國島之間)、巴士海峽、巴布煙海道、巴拉巴克(Balabac)海峽、奧姆拜(Ombai)海峽、巽他(Sunda)海峽和馬六甲海峽。 東亞海域呈現半封閉型,其第一島鍊的東邊是廣袤的太平洋,在十六世紀以前,太平洋東岸國家跟東亞國家沒有往來。因此位在該一海域內的國家唯有跟中國發展文化及貿易關係。因為第一世紀中國和印度開通航路後,才又與大秦(中國對統治埃及時期的羅馬帝國的稱呼)、阿拉伯和南亞國家發展文化和貿易關係。第八世紀後,阿拉伯商人和傳教士陸續到東南亞和中國傳教和貿易,才又進一步擴展雙邊的往來。 海洋航路的發現和開闢,是促成

東亞地區文明與文化之發展的主因。透過航運,不同文化進行相互的交流和學習,而形成新的文化。中國文化傳播到朝鮮半島、日本、琉球群島和臺灣。甚至南下到越南。隨著華人的移動,也進入到東南亞地區。同樣地,隨著印度人移民到東南亞地區,印度文化和婆羅門教、佛教和印度教往東傳播到東南亞國家。阿拉伯的文化和回教,也是經由海洋傳到東南亞和中國。十六世紀,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藉由海洋航運傳入東亞國家。十六世紀從馬尼拉到墨西哥西海岸的大帆船貿易,是首次將西班牙和墨西哥文化和物產輸入東亞國家,相對地,東亞國家也經由該一航路而將文化和物產輸出到北美洲。

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中世界地理地圖教材之內涵及使用情形分析

為了解決亞洲地圖的問題,作者劉怡秀 這樣論述:

本研究試圖探討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性,並以南一版、康軒版及翰林版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中的世界地理地圖教材為研究對象,採用內容分析法以分析歸納三個版本透過地圖教材來呈現世界地理課文內涵的情況。然後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探討國中地理科教師使用各版本世界地理地圖教材的現況,最後將問卷調查結果與研究者的文本分析發現作整合比較。 經由教科書地圖教材文本分析,得知結果如下:1、世界地理地圖教材透過主題的選定突顯區域差異2、世界地理地圖教材以扣連的主題深化對區域的特性描述3、世界地理地圖教材以貼近讀圖者認知與理解方式的地圖設計強化學習效果 而教師使用教科書地圖教材的情況,問卷調查發現如下:1、教師重視

使用地圖教材教授地理課程並認同地圖教材多樣的呈現手法2、教師認為部分人文地理主題須改善地圖呈現方式以更有效傳達課文內容3、教師引導學生讀圖時重視地圖上的地名地物所在位置甚於整體特性描述 藉由文本分析與問卷調查的整合比較,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中,世界地理地圖教材呈現課文內涵的效益,以供教育相關人員參考。